清代膏方的演变_第1页
清代膏方的演变_第2页
清代膏方的演变_第3页
清代膏方的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膏方的演变

根据生产工艺,可分为四种类型:柔油、素膏、蜜糊和发灰。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动物胶(如阿胶、龟版胶等)或动物药(如胎盘、鹿鞭等)的,称为荤膏;没有加入动物胶或动物类药物的,称为素膏。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的,称为蜜膏;在制作过程中经浓缩已达黏稠状态,尚未加入糖类、胶类即收膏的,称为清膏。本文通过梳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膏方医案,总结膏方在此期间的发展特点和方向如下。从采集到的膏方案清代早期(从顺治至雍正,1644年-1735年左右),由于国家经过长期的混战和外族武力的入侵,社会动荡,民众贫瘠,思想浮动,此时的医疗环境并不佳,流传下来的医学典籍、医案著作相对较少,因此收集到的膏方医案数量不多。另外,这一时期医家运用膏方治疗疾病的也不多,膏方主要用于疾病后期的巩固治疗。1.“渐和之”中医的八种剂型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证型各自有一定的优势。膏方以补益见长,正所谓“汤剂性猛而闭气,膏剂性缓而润土”。“有病而汤剂不能见功,或历久沉痼,病后原虚,气血微弱又不得不煎膏子药,以渐和之”296。基于这个特点,膏方便成了疾病后期气血衰少、正气亏耗阶段巩固治疗的首选。如何嗣宗治疗蒋太太案。因蒋氏“年高气弱”,“脾胃素虚,中气更亏”,“宜补而不宜攻,宜养而不宜清”,每月服十贴汤药,后改成膏方,以“白术八两(土拌蒸炒),归身四两,桂圆肉八两,人参二斤,广皮四两,共煎去渣,将饴糖收成膏滋,空肚时服。仍用人参汤冲服五钱,服时冲入紫河车胶八两为妙”。服用约六个月,神和气清,脾胃大健。2.“汁身份证”用汁饼膏方的制作是将药物煎煮,留汤去滓后将汤药浓缩,但有些中药本身浆汁浓郁,特别是鲜药或者瓜果蔬菜类药物,平时压汁服用便可以治疗疾病,此类药物可直接取汁后,以汁熬膏。如郑重光治李三升尊堂案。李母年逾七旬,胃中大痛,呕吐紫血碗许,而痛吐犹不止,脉细数而弦,两胁肋胀痛,胃中硬满,因怒未伸而致病。郑氏以“芦根、甘蔗、梨、藕、莱菔各取汁煎膏,用人乳、竹沥调化,频频咽之。半月胸结始开,能吞稀粥。竟不服药,惟食汁膏,尚延数载。”此种以鲜药取汁熬膏的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后世薛雪、叶天士、丁甘仁等均用过,因现代鲜药应用较少,这种方法已经比较少见,最常见的就是雪梨膏,多为患者自己制作,用来治疗咳嗽等疾病。3.“甘寒”服膏方在收膏时会加入蜂蜜、白糖、冰糖等糖类,这些糖类味甜甘润,可以改变中药味苦难服的缺点,口感甘甜,对小儿来说非常适宜,所以膏剂便成了治疗小儿疾病的一个选择。如王三尊治疗仲恭玉三郎之案。仲恭玉三郎,痘后目翳将百日,不肯服药,因病情拖延,非数帖所能奏效,王氏尽去难服之药,纯用甘寒及味淡者,如二冬、生地、银花、甘菊、谷精、木贼、荆芥、夜明砂、甘草、羚角、当归、蒺藜、蝉蜕、丹皮、芙蓉叶之类,熬膏,以蜜浓收之。“一取味甘肯服,一取汁厚易于奏效,待儿时时服之。未二旬,翳全消矣。”由此医案可知,医家治病不但要考虑用药,还要根据不同病患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剂型。“东南角”时的医学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到清代中期(从乾隆至道光,1736年-1850年左右)时,中医学界呈现出一片锦绣之貌,出现了许多医学大家,如薛雪、叶天士、尤在泾、缪遵义、王九峰等。医案著作大量问世,膏方的运用也日渐增多。1.中医辨证论在清代中期,膏方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所治疾病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医案看,主要集中在中风、痿痹、咳嗽、呃逆、反胃、血症、遗精、便秘、疟痢、痉厥、疮疡、调经、产后、虚劳等疾病中。虽然疾病较多,但亦有规律可循,从中医辨证角度讲,主要集中在阴津枯耗、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型,这与膏方适用病证亦是相符的。如咳嗽,叶氏治疗张某入夏咳嗽案45,用参须、北沙参、生甘草、生扁豆、麦冬、南枣熬膏,仿金匮麦门冬汤制,以甘缓之药,益胃中之阴,而补母生子。如遗精,叶氏治疗吴某阴精亏损之遗精74,用龟版、秋石、熟地、女贞、远志、芡实、湖莲、茯苓等熬膏,敛心安神,滋阴填精。如气痹,薛氏治喉旁左右有形,咽物不碍案92,用甜北沙参、生黄芪、麦冬、甜秋梨、金银花等熬膏服,清胃火而润胃燥。2.养血膏、水膏、药等为护方的膏方清中期,膏方的另一特点就是以素膏、清膏为主,且药味相对较少。如薛雪、叶天士等,所定膏方就以素膏、清膏为主,药味简洁。如薛氏治疗某老劳案,仅用人参、麦冬、北五味、熟术、茯神、炙草等六味药熬膏治疗;治疗风寒入络之痿痹案37,用黄芪、归身、防风根、川桂枝、木防己、明天麻熬膏治疗;叶氏治疗胡某咳嗽气塞痰多案44,用霜桑叶、甜杏仁、麦冬、玉竹、白沙参、天花粉、甘蔗浆、甜梨汁等熬膏;治疗某经事三年不来案584,用生台术、茯苓块、香附、砂仁、蒺藜、制半夏熬膏治疗等。均是以素膏、清膏为主。到了嘉庆、道光时期,膏方在剂型上和药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荤膏、蜜膏大量出现,药味也增加许多。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龟版胶滋阴潜阳、益肾健骨,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膏方中是否需要加入此类动物胶,均是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功效,此与后世冬令膏方必须用参、糖、胶之做法有本质区别。如王九峰治疗某淋浊脏阴有亏之案。患者年少,真阴不固,真阳失守,水湿不行而致淋浊之变,故用鹿角胶、龟版胶收膏,就是取其填精益髓、温阳固本的功效,同时,药味也增加到15味之多。3.冬令服用膏方规范在清中后期,膏方已不仅仅是病后巩固的辅助之品,它已经向后世冬令膏方过渡,向集保健、治疗、延年、养生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此时的膏方大多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年四季均可服用,冬令所服膏方只是其中一部分。如孙采邻在丙寅冬治疗内侄陆玉符风疹案80-82,道光元年冬十月初一日治海盐太学张铁珊案244-245等案,均是冬季所定。表面上,冬令服用膏方只是膏方应用的一个小插曲、小角色,但这段小插曲、小角色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慢慢演变成了一段主旋律、一个主角——冬令膏方。此时期,膏方除应用范围扩大外,制作过程也逐渐形成规范。如孙氏提出:“煎膏加蜜成规:凡药一两,煎膏三钱。每膏一两,加白蜜二钱,此成规也。如少煎膏薄则药味不及,多煎则太过。蜜加或多或少又非所宜,取中和之道,庶与病相符。方内倘有现成胶(如阿胶、龟胶之类),不在此数内算之。”661-662这些标准的出现,标志着膏方日渐走向成熟、合理、规范化的道路,对后世膏方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案的发展清代晚期(从咸丰至宣统,1851年-1911年左右)是中医医案的大发展时期,此时离现代时间较近,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医案著作,其中膏方医案占了不小的比重。1.冬令膏方,气健发在清中后期时,冬令膏方已见端倪,但却是星星点点散落于诸案中,在清晚期,冬令膏方开始形成一股旋风,在江浙一带流行起来。如同治、光绪年间医家钱艺,在其《慎五堂治验录》中就记载了二十余则膏方医案:治陆颂臣“肾气虚弱,肝木失荣,横乘中土”案,即以入冬调理膏方治愈;治张启室,崩血如注案,冬令服膏方,“庚辰春自述体丰而健,胜于壮年矣”66-69。可见冬令膏方疗效神奇。除钱艺外,张聿青、丁甘仁、卧云山人等医家的医案著作中都出现了“膏方”专章,如《张聿青医案·膏方》、《丁甘仁医案·膏方》、《剑慧草堂医案·膏方》等,由此可见清晚期膏方发展之盛。开路方是服用冬令膏方的一个常规,在清晚期也渐渐形成。张氏在治疗吴(右)“产育频多,木失涵养,风木上干胃土”一案中1043,就应用了开路方,“先服煎药方,俟胸膈舒畅,饮食渐增,然后服膏”。2.关于“膏子之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膏方虽以其补虚延年之功效被大众欢迎,但随之而来的滥用弊端也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辨证不明,滥用补药。如《慎五堂治验录》中就提到:“膏子之方,今世俗习咸以参、地、归、芪为补,不知气血有胜偏,上下有虚实,受病有浅深,阴阳有倚偏之不同。一概混以大补,不问其因虚、因饮、因实、因瘀,甘温酸腻,随手书方。”296对此,钱氏评论为“此等陋习殊堪痛恨”。其二是用药繁芜,毫无章法。“品味太多,甚至五、六十味,东扯西协,此长彼消”,对此,钱氏斥为“虽云无偏无弊,其与不服相等矣。”造成滥用膏方现象的不是一人一时之过,这中间有病人喜补恶泻、随世跟风的心理,也有医生辨证不明、经济利益趋使等因素,时至今日,纠正膏方之弊仍是当代中医的重要课题。冬令膏方本理论的基本建立民国时期(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1912年-1949年左右),膏方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广大民众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冬令膏方,已经成为人们保健治病的首要选择之一。然而膏方的应用南北差异是很大的,北方还是延续了清中期的膏方特点,即疾病之后服用膏剂巩固疗效,服用时间没有特定要求,如罗止园治疗丁君案195-2197、门君案2233-2234,蒲辅周治疗金某心绞痛案、治疗邓某某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案。在南方,尤其是江浙沪一带,冬令膏方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中间仍有一些传统膏方的应用,但已相对较少,膏方大部分在冬季服用,胶、糖等的使用已与现代无差。在大量使用膏方的同时,冬令膏方的理论体系也初步建立,即秦伯未先生所著的《膏方大全》和《谦斋膏方案》。《膏方大全》约成书于1929年,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简述膏方的意义、性质、用量、煎熬加工、效力、服法经验及服用禁忌等内容,下篇择要选辑内科、妇科常见病证的治疗膏方十六首1225。《谦斋膏方案》约成书于1938年,系秦氏临证验案之辑录1182。这两本书,尤其是《膏方大全》,已成为医家开具膏方的圭臬、准绳,也是年轻医家学习膏方的首选书籍,其中膏方的用量、煎熬加工、服法经验、服用禁忌等一直影响至今,《膏方大全》的成书,也标志着膏方理论基本确立。从清代到民国到当代,膏方逐渐走向兴盛,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们为此骄傲、自豪,但从膏方历史发展的轨迹看,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即膏方发展趋向狭隘、局限。在清代时,膏方可用于四季,只要辨证用药准确,膏方随时可用,膏方的剂型也非常丰富,清、蜜、荤、素,随病而用,随时而用。还有用鲜药取汁熬膏,现在已基本不可见。从这几点看,膏方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也许从这些方面入手,膏方可能还会攀上另一个高峰。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