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北方地方知县张信民先生的心学思想
杨明新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重要的思想理论。然王学的影响主要在于南方,而“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P636)洛阳虽为理学名区,明兴以来渑池曹端又被誉为有明“醇儒”之最(卷九十二),但至嘉靖年间,尤时熙却独慕阳明良知之说,在洛阳首传其学,洛阳学风开始丕变。(P5)尤氏之学,因其弟子孟化鲤大兴书院、讲会而风靡河洛。能绍孟氏之学且光大之者,又以张信民、王以悟和吕维祺最为著名。数代学者的努力,终使洛阳成为明代心学在北方仅有的两个传播中心之一。(P636)惜学界对明代心学在北方的传播尚不够重视,对这些学者尚缺乏基本的研究。故不揣浅陋,试对河洛心学中坚人物之一张信民的哲学思想给以初步探讨。1归里兴学,字幼清张信民(公元1561年~公元1633年),字孚若,号抱初,因“读洗心藏密之语”,故又自号洗心居士。渑池(今地属义马市新区办事处即原千秋镇张马岭村)人。七岁时,“就外祖郭凤池学,禀乡之先辈曹端为学程”(卷一)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负笈新安,求学于孟化鲤。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登选籍,次年入太学。一年后,即归里兴学。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入都谒铨,“以人材掇天下第一,授秦陇西县知县”。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不避权贵,被诬,谪为关中按察司检校。遂“与冯少墟订商问学,日夜匪懈”。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任山西大同府怀仁县知县。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辞官归里。此后于故乡专力于著书讲学。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五月二十八日,卒于家。事迹详见其弟子冯奋庸编、后人张宏文续编《理学张抱初先生年谱》。张信民著述甚多。有《四礼述》、《训蒙要纂》、《日钞》、《理学汇梓剖疑》、《讲学会解》、《一噱録》、《印正稿》、《洗心録》和《曹月川先生年谱》等,并刊刻《洛西三先生要言》。今所存者有《曹月川先生年谱》、《印正稿》及《续中州名贤文表》所辑《张抱初先生文集》。2“求于内,求于外,为人之心物。”卷四第4页张信民为阳明心学北传洛阳的第三代传人,其思想有着鲜明的心学特点。他以为“道人人俱足,欲仁仁至,反求即得”。(卷五)“人各有心,皆能为圣,只在著察不著察之间。”(卷一)“大抵圣人之学,是求于内,不是求于外,故格物只是格吾之心物。”(卷四)然而,张信民生于传统理学名区河洛,自幼仰慕乡贤曹端,又娶曹端之后为妻,故受传统洛学及曹氏之学影响甚深。加之他所处明末之世,社会思潮处于激烈动荡之中。其时不仅程朱理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王学末流之弊亦为学界所痛砭。受此影响,张信民的思想折衷于程朱阳明之间,对二者进行了扬弃与融合,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了时代的挑战。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德“人欲”之合理性天理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对此张信民有较多的论述:潘若璧问理欲二字,先生曰:“理欲之端甚多,亦甚微。大率无所为而为者理也,有所为而为者欲也。即从师讲学一事,岂不是理,然藉此以济其私,则虽理亦欲也。若中心无为,纵人谓我趋利,谓我附势,独何伤。是似欲亦理也。”(卷三)人心非学则私欲蝟起,那有清宁时候。故无事者少,惟纯于学者,心一于理,则不见可欲,常若无事。此即酬酢万变,皆为所当为,谓之有事可,谓之无事亦可。(卷三)以上所论,张信民从道心惟微的角度,对天理、人欲进了辨析。他认为理与欲不是绝对的,有似理实欲者,亦有似欲实理者,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无为,即有无私心杂念。这种说法无疑有其深刻的辩证性。在回答学生冯奋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之疑问时,他又说:天理人欲,亦不是对待的事物。出乎理即入乎欲。如道心人心,岂有两心。只不是道心便是人心了。(卷五)此处所论,乃从同一性中论天理人欲,认为人欲并非与天理相对立,而是可以并立的。这便强调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张信民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欲的合理性,但在天理人欲之中,他仍是以天理为本的。他说:“非礼不视听言动,则视听言动皆礼矣。不是存理在一边,遏欲在一边。盖存天理则人欲自然退听,不待遏欲而自无不遏耳。若有人欲窃发,亦因存天理有间断处耳。若是存理无间,人欲何至窃发?所以谓存理为不遏之遏也。尚在遏上用功,则遏一欲,复生一欲,灭东生西,如何遏得。不几劳苦终日乎!”(卷一)天理存则欲不遏自遏,天理不存,而在遏上用功,则不惟欲不可遏,且只能劳苦终日而已。2.2审明乐的内涵孔颜乐处、浴沂气象,为周敦颐以来理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关涉到治学的心境。至王阳明又提出“乐是心之本体”(《答路宾阳》)(P192),遂使当时“求乐”成为一大风尚。张信民称学为“悦心之学”(卷六),非常强调乐的心境。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作诗曰:“漫说游行无所开,狂狷独在个中裁。此时此景乐无际,不减春风沂水来。”(《登老君阁》)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他筑同乐堂,且自题对联曰:“霁月光风窃比濂溪夫子,傍花随柳期同明道先生。”就在去世的那年,他已经72岁高龄,仍经常“乘兴而歌”,且为诗曰:“倦来曲肱,饥来藜羹。清风满庭,绿竹飘英。俯仰林泉,何虑何营。造物与游,以乐吾生。”又曰:“解组归来乐意赊,小亭兀坐寂无哗。闲来移筑山前石,静里栽培庭畔花。满架云编消岁月,一犁春雨润桑麻。更偕朋伴涉园趣,共看沙鸥渡水涯。”晚明阳明后学每以求乐之名而失于检点,甚至“猖狂自恣”(卷二)。另一方面,乐亦与传统的敬慎戒惧思想似有冲突,故有人对“乐学”半信半疑。因此,有必要对“乐”的义理进行严格辨析,方能使人不误入歧途。为此,张信民在与学生的质疑问难时,反复审明乐的内涵。且看他的有关论述:潘若壁问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何以为乐?”先生曰:“尝闻王心斋先生《乐学歌》有曰:‘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人惟不知有真乐,而以私欲为乐,日驰逐于烦恼场中,遂所私则乐,不遂则不乐。得所欲则乐,不得则不乐。患得患失,那有乐的时候。将视风云花柳俱属可憎之物,而一般意味,谁能知之。圣贤胸次,如天空海阔,天地万物皆吾一体。故风云花柳,咸是乐境耳。以流连光景方之,悬矣!”(卷三)潘彦甫问曰:“学有真乐,何以君子有三畏?”先生曰:“畏者此心之惕励。君子以戒惧而成其为君子,所以坦荡荡。小人以无忌惮而成其为小人,所以长戚戚。然则畏非至乐耶。”(卷三)自反无愧,则顺亦乐,逆亦乐?(卷四)学未有乐而不由于苦者。昔颜苦孔之卓,不苦何以到卓尔地位。苦所以至乐也。乐不苦矣,其于学也几乎?(卷五)允化曰:“请问戒慎恐惧为乐。”先生曰:“吾心原是乐的。只率性而行自然戒慎恐惧,兢兢时勤,则此心浑是天理。活活泼泼,与鸢飞鱼跃同一机趣,乌得不乐?故君子戒惧则乐,放纵则不乐,岂不是戒慎恐惧为乐?若小人自泊其性,乐其所以亡者,岂得与君子例论?”(卷三)会日垣曲会长王永锡(字反己)徒步来谒。问曰:“家师辛先生言:‘前看敬字是严谨的,今看敬字是活泼的。’未知是否。”先生曰:“最是。最是。昔孟先生与山东孟我疆先生于同志中最善。我疆任山海关,老师偕王幼真往候之。我疆见幼真过于谨饬,曰:‘学是乐的,不是苦的。若拘促甚,反苦而不乐,何以为学?’即此可以得敬字旨。盖敬者主一无适之谓。阳明先生云谓主于一理而无他适也。主于理则敬亦是乐,何尝不活泼也。”(卷二)先生暨幼真王先生、见室张先生俱侍孟先生侧,孟先生曰:“先儒教人寻孔颜乐,所乐何事?”……先生曰:“天理。”以上所述大体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借王艮(字心斋)《乐学歌》倡明了乐为心体的本然状态。此亦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答路宾阳》)之意。(P192)既然乐为心之本体,“吾心原是乐的”,致学又是致良知,求其本体,焉能不乐。故致学的过程也就是求乐的过程。所谓“自反无愧,则顺亦乐,逆亦乐”正是求得良知本心使然。而所谓“乐是天理”,也正是朱熹“所谓心无私欲即是仁之全体……但须识得此处,便有本来生意融融泄泄气象”的境界(《答林德久》)(P3170)。二是从“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之角度,论述了无处不乐、随地皆乐的思想。风云花柳,表面看是身外之物,其实亦与吾同体,故其生机可乐之处,如鸢飞鱼跃,亦为吾之乐。作者在《北游记》中曾云:“见山之壁立,即吾乔岳之度也;见水之流行,即吾变动之机也;见草木之蓊郁交映,即吾日新之德,富有之业也。”世俗之人以“流连光景”目之,则仅是情绪、感情之暂时之乐而已。三是指出了畏与乐、苦与乐、敬与乐的同一性关系,反对将二者割裂。这与王畿所云“惧与乐非二也”(《答汪南明》(卷三))及吕坤批评王艮之学为“不曾苦的甜瓜”相似。(P150)可以看出,张信民对乐的涵义辨析是非常细微而且充满辩证色彩的,堪称正本清源之论。他不仅从学理上论证了乐的必然性,而且使人看到真乐与私欲之乐的不同,看到了乐与戒慎恐惧之间的同一关系。这对于纠正当时王学末流之弊是有积极意义的。2.3是严于求于心,以明目张胆,直下承当除了对乐的涵义认真辨析,使人不入歧途之外,张信民还强调了为学心境的另一面——敬。也就是程颐“涵养须用敬”之意。《正学会语》载:会日见诸同志屏息敛容,先生喜甚,曰:“即此可见心存敬畏所在。然能时存此心于处事接物之际,与此时一辙,便是为学真实处。……盖学者功夫,离不得敬字。自克欲存养,于学问事业,非此一字,不能有成也。虽下至仆隶,无敬心便不能成规矩。……通上下,彻贵贱,不可无此敬字。”(卷一)常惺惺自是工夫。……敬者,圣贤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卷一)人惟心不小,则纵其所之,奚所不至?惟常存小心,择地而蹈,谨密周慎,何事不成?在昔尧兢兢,舜业业,文王翼翼,周公几几,皆是也。(卷一)敬虽为传统洛学由来已久之主张,然张信民所处之世,王学末流以放纵邪僻为高,故而张信民强调程朱之敬,实乃有为而发,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敬慎者若达不到一定的境界,易流于畏惧退缩,柔弱易欺,这与儒家的担当意识必然产生矛盾。为此,张信民在回答李多闻“不免人毁谤,奈何”之问时,又详细辨析,指出了“大胆”的重要性。他说:“盖德高谤兴,道高毁来,理之常也。若此处立脚不定,则慎而无礼,流而为葸。故必明目张胆,直下承当,斯是非不挠,中立不倚,倘毁言一至,辄尔消沮,则又小之害也。”(卷一)在回答洪仁夫“一一忍让,何如”时,他又进一步提出:“忍让自是好处。第未知凡事果求于心无愧否?极而人欺人辱,亦果然如天空月霁,无一毫芥蒂否?”(卷六)这里的“明目张胆、直下承当”,颇有先儒当仁不让的气概,而“天空月霁”的气象则如同宋儒周敦颐“光风霁月”的洒落之风。另外,在前引孟秋称王以悟过于拘谨之语中,也可以看出张信民对敬与乐关系的一个观点:过于拘谨,则达不到真乐,达不到所谓的无待、逍遥的自由状态。2.4吾儒为人之心,为人谋世在张信民的有关论述中,相当深刻地探讨了实学问题。首先是对理学核心问题“道“的解释。他以为:“道不可名,故就人所当行处强名曰道耳。君在当忠,行忠便成个忠道。亲在当孝,行孝便成个孝道。推之悌兄长,别夫妇,信朋友,莫不皆然。盈天地间,何者非道,何处不当行道?故可行则为道。”(卷六)这个解释便将理学以来日益玄虚的道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其次是对释道弃世的批评。他说:“释迦亦有妻子,老聃亦有君臣。但其教欲出世,日渐流落不好,恐君臣累便绝了君臣,恐父子累便绝了父子,恐夫妇昆弟朋友便绝了夫妇昆弟朋友,一味以虚无寂灭为高,然究竟不能离此五者。若吾儒,君臣还其为君臣,父子还其为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还其为夫妇昆弟朋友,乃是经世之学。……盖异端以槁木死灰为心,吾儒以视听言动为心;异端以知觉运动为性,吾儒以万物一体为性。此吾儒异端之辨也。”(卷四)又说:“佛是西方神圣,于理极明,只是偏于独善,故不能治天下国家。”(卷五)“异端虚而虚,吾儒虚而实。异端无而无,吾儒无而有。异端寂而寂,吾儒寂而感。异端灭而灭,吾儒灭而生。”这里有对释、道空寂、出世、独善的批评以及对儒学实、有、感、生特性的把握,充分体现出对人世的关注。第三是对儒家“独善其身”思想的反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穷则独善其身长期以来为儒家所推崇,而张信民却将其归结为异端之特点,这显然可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襟怀,此尤可见其经世之志。他的这一思想在《杨时应蔡京召辨》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士君子伏处衡茅,不当事任,虽具义胆忠肝,何以自效?故必乘时而起,而后朝政阙失得以匡救。倘坚执不事,则视国家如秦越,人之肥瘠,了不介意,亦忍矣。”基于这种思想,他反对学生“为举业有妨德业,欲去举业”的观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学固大行不加,穷居不损,然亦须得位方能道之大行。道小用之则小效,大用之则大效。与其行一方,何若行一国?与其行一国,何若行天下?非得位为荣也,必行之天下而后四海蒙福也。”第四是对躬行的强调。他说:“讲学贵在躬行,不然学人口语,拾人余唾,有何益处?”(卷三)在知行关系上,他更重视行,以为“知而不行,还是知的未真,能行才是真”。“行忠方能知忠之味,行孝方能知孝之味。不能知味,只是不能行道。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正以人皆备忠孝之德,而不能尽忠孝之道,为不知味。”(卷三)又说:“知而不行便不得为真知。是知行两失了。故惟讲而知,知而行,方见讲之为贵。不然清谈废时,则亦无为贵讲矣。”(卷五)在言行关系上,他也更看重行。他的学生上官汝敬欲推行乡约,颇感其难,问之于他。他说:“吾愿汝敬以身讲,不愿汝敬以言讲。身讲将其事渐明,不然既能解说文义,终非善讲也。”(卷五)张信民重实学,且能躬行之,故所至皆有惠政。任职陕西按察司检校司时,当地人士评之曰:“学有渊源,才堪经济。抱内圣外王之略,具开天辟地之手。”任怀任知县时,巡抚涂镜源巡历至怀仁,“见先生德政翔洽,喜曰:‘正以观实学之效。’”吕维祺赞之曰:“学非不讲之为忧,惟此躬行之为贵。”张信民堪称一位实践之儒。3“道”“善”张信民有着相当融通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君子小人之辨。历来儒者皆严君子、小人之辨,常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叹。张信民对此则持相反意见。《印正稿》载:李实甫问曰:“朋友一也,而有君子小人。吾侪只亲君子,何如?”先生曰:“固说得是。然君子小人,亦何常之有?小人而回心向道,则君子也。君子而改节易行,则小人矣。吾侪又不敢以小人待人,至无与为朋。必乘机指引,便未可歇心也。君子之心每如此。”(卷六)也就是说,君子、小人,皆为处于变易之中。若执着于君子小人之辨,则至于无朋可交。正确的做法便是乘机指引,随时教化。在回答冯奋庸“圣人直视小人如浮云之过太虚”时,他说道:“处一化齐。顺固顺也,逆亦顺也。”(卷六)进一步探讨了对所谓“小人”的正确态度。二是对道的态度。他说:“道固各有攸当,不可执此律彼。”(卷六)弟子潘彦甫问守心之法,他说:“心活物也,如何死煞守得?……惟心一于理,……有时而执极不变固守也,即有时而变易从道亦守也。”(卷三)正因有如此融通的思想,他对礼制的看法也相当通达,以为可以“以非制为制”(卷二),且以为“孝子有终身之孝,岂在区区冠服间哉”!(卷二)三是对佛道的态度。张信民不仅不笼统地去反释道,反而以为释道皆与儒有相通之处,故可以释释儒,以道释儒。他的学生见到石佛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蒸气吹扫机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版事业单位试用期员工劳动合同签订要点3篇
- 物料箱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调味品品牌形象设计与宣传推广合同
- 房屋 补充合同范本
- 鄄城租房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防盗门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合同
- 逆变式孤焊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施工企业如何开展铁路项目概算清理工作
- 2025山地租赁协议范本(山地风力发电项目)4篇
- Python数据挖掘实战全套教学课件
- 中美欧规范桩基承载力计算设计对比
- 钢筋工程隐蔽检查验收记录表
- 区块链技术应用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讲座培训课件
- 猪饲料购销合同书
- 常用小学生词语成语积累归类大全
- 七种不同样式的标书密封条
- 全国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质量控制
- 中国传统成语故事(英文版)
- 铸造厂总降压变电所及厂区配电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