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佛家文化简介第一节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第三节中国的佛教——禅宗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征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以及仪式活动。

第一节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原古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的本姓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名字叫悉达多,意思是“达到目的的人”。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他与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并称为“世界四大圣人”。

佛教在它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一套成系统的宗教崇拜偶像,而且具有创造了深邃的富含哲理和学术意味的教义、教规和与之相联系的大批佛教典籍;同时还具有了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系统、遵守繁琐严格清规戒律的信徒。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用佛、法、僧三个字概括。一、佛

在佛教中,立教者为佛,佛所说教的为法,传播和信奉佛教者为僧。僧者,另称和尚,女称比丘尼。佛、法、僧三者为佛教之“三宝”。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智者”。因为他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所以又简称“如来”。其实,“如来”也就是“佛”的别名。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两大系统。“乘”,原是指车子,引申为交通工具;后来,又引申出了一种“道路”的意思。

小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就像一种小的车子,小的道路;认为只有一人能成佛,其他信徒都达不到释尊这种成就,而只能成为“罗汉”。

大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如同一种大的车子,大的道路。

大乘佛教以罗汉为维护佛法的使者,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主张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佛,而释迦牟尼当然是佛中之佛。小乘是早期佛教,大乘佛教是后起的。大、小乘佛教自东汉以来相继传入中国,但自汉化佛教尤其是自隋唐时期相继列立了所谓“大乘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吉藏)、唯识宗(玄奘)、律宗(道宗)、贤首宗(法藏)、禅宗(慧能)、净土宗(道绰和善导)、密宗(善天畏、金刚智、不空,所谓“开元三大士”的三位印度和尚)之后,在思想理论上,便是“大乘独尊”了。当然,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中国化”的进程。二、法

“法”即佛法,佛教理论。释尊涅槃之后,其弟子分成了大、小乘两个派别。他们把释尊生前所说的佛法记诵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

所谓“经”是以佛说教名义流传下来的记录;“律”是用来维系出家僧众及在家信徒的宗教生活规范;“论”是后世各教派阐发佛教原理的专著。唐玄奘因天竺取经带回繁多的佛教经典,故被称为三藏法师,或唐三藏。所谓“藏”,就是当时用来存放东西的竹篋。

我国的汉化佛教和藏译佛教的“三藏”,基本上是根据古代典雅的梵文翻译而成的。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编的“三藏”,后来都编成书,称为“大藏经”。其中,尤以汉文大藏经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响最大,因为它是一部十分庞大的佛教大丛书。以清代雍、乾年间所刻“乾隆版大藏经”(通称“龙藏”)为例,其中就收入1670部,7240卷各种佛教典籍,全书共达724函之多。要详细了解佛教内容,非得研究《大藏经》不可。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一)四谛经

谛,就是真理。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就是对于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和根据。“灭谛”,是佛法指出了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解脱”、“涅槃”,才能彻底实现苦的消失的唯一出路。“道谛”,是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灭苦的手段、方法。(二)八正道

也即“道谛”,也叫“八圣道”,是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道路:一是正见,二是正思维,三是正语,四是正业,五是正命,六是正精进,七是正念,八是正定。按此修行就可以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所以又比喻为“八船”、“八筏”。(三)“缘起论”与“四法印”

“缘起”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缘起论”主要有四个论点:(1)无造物主;(2)无我;(3)无常;(4)因果相续。“无造物主”是说世界万物都无主宰,都不是神仙创造的,而只是“果从因生”的。而“无我”就是指万物无主宰。所谓“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因果相续”是说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

“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坚持“戒、定、慧”的日常修行方法。“戒”,是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种种清规戒律,以保证僧众在共同的准则下笃行佛法。比如“四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所有教徒必须严加遵守的起码戒律。鲁达、鲁智深并非和尚。“定”,就是入禅坐定。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心不贰,不瞌睡,思想集中不开小差地参悟佛理佛法。“慧”,指按照闻、思、修的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常的解脱。三、僧

“僧”是“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即信奉佛法的出家僧人集团。四人以上就可以称僧伽。僧伽对佛教的弘扬住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佛教才把僧与佛、法并列为“三宝”。第二节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三、唐代的佛教四、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的佛教第三节中国的佛教——禅宗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二、禅宗的基本观点三、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慧能(638-713),祖籍河北,生于岭南即广东。慧能的佛学思想体现在他的门徒所编撰的《六祖坛经》中,《坛经》所宣扬的思想是禅宗的精髓,也是慧能之后禅宗之所以发扬光大的原因。慧能及其对佛教的贡献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唐·禅宗北宗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禅宗南宗慧能二、禅宗的基本观点(一)见自性:一切修行的目的与途径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把成佛定位到本体对自我的认识上。(二)顿悟:无需苦苦修行,而是受到某种机缘的启发,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瞬间升华,佛也就成了(三)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四)证实相:禅宗的“实相”,亦即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要用“般若”的慧眼,瞬间的灵动才能洞见,这瞬间的洞见,就是顿悟。(五)自由:就是一种境界,在有了顿悟之后,便是成佛的自由。三、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一)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二)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寺塔建筑(二)石窟艺术(三)小说文学(四)其它

2011年秋季“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试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历史作用的评判)2.古仁人志士无不以“修、齐、治、平”为其远大志向,并履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请找出若干事例,兼阐释一下你个人对“义利”关系问题的看法。3.儒家宣扬道德教化,法家强调律令刑杀,二者分别扮演了“牧师”与“刽子手”的角色。试析儒、法各自的立论基础及其历史作用。4.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