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课件_第1页
第三章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课件_第2页
第三章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课件_第3页
第三章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课件_第4页
第三章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本章学习要点:1、人性结构的“体”和“用”、人性善恶学说;2、伦理行为结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行为原动力)以及行为类型;3、人性与伦理行为的根源:自恨心、自爱心、爱人之心、恨人之心。第三章

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与应该本章学习要点1第一节人性及人性分析一、人性概说1、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⑴人性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属性,是一切人共同的、普遍地具有的属性,亦即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⑵人性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⑶人性是人生固有的普遍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是人生固有的社会本性。第一节人性及人性分析一、人性概说2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和用⑴人性由质与量两方面构成,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从质上看,即从质的有无来看,人性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是普遍、必然的、不能自由选择的;从量上看,即从量的多少看,在一定限度内,人性是后天习得的,是不断变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⑵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人性的“体”,即人性的质之有无,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是必然的、普遍地、不能自由选择的;人性的“用”,即人性的量的多少,,在一定限度内,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和用⑴人性由质与量两方面构成,是质与量33、人性类型:人的动物性与人的特性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3、人性类型:人的动物性与人的特性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4二、人性分析(一)、人性概念分析

1、伦理行为是受利害人己意识支配的行为。例子:大碗与小碗。

二、人性分析(一)、人性概念分析

1、伦理行为是受利害人52、伦理行为结构伦理行为的静态的、表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的与伦理行为手段构成;而伦理行为的动态的、深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的、伦理行为手段、伦理行为原动力构成。⑴伦理行为目的,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的行为目的,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目的,就是利害己他的行为目的,是行为者所要达到的的利害己他的行为结果;伦理行为目的不过四种:利他目的、利己目的、害他目的、害己目的。⑵伦理行为手段,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的行为手段,,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手段,就是害己利他的行为手段。伦理行为手段不过四种:利他手段、利己手段、害他手段、害己手段。⑶伦理行为原动力,是引发伦理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因,是引发利害己他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因,就是产生利害己他行为的非目的因。2、伦理行为结构伦理行为的静态的、表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的与6根本目的它也是行为的一种动力,一种巨大的动力,根本目的就是目的的目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比如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文凭,得到文凭的目的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求得名利、求得爱情。这样,人生是由一串“目的的目的”组成的这样的一个链环。越往后的目的就越为根本。根本的目的它本身还是目的,而原动力是“非目的”,它是一种“非目的”的动因根本目的它也是行为的一种动力,一种巨大的动力,根本目的就是目73、伦理行为类型

目的手段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利己1.完全利己5.为他利己9.利己以害己13.利己以害他利他2.为己利他6.完全利他10.利他以害己14.利他以害他害己3.害己以利己7.自我牺牲11.完全害己15.害己以害他害他4.损人利己8.害他以利他12.害人以害己16.完全害他3、伦理行为类型目的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利己1.完全利己5.为81“完全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利己的行为,也就是目的与手段都既不利人又不损人而仅仅利己的行为。“各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2“为己利他”,即目的利己、手段利他的行为,也就是以造福社会和他人为手段而求得自己利益的行为。例如,一个人为了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著书立说;为了富贵荣华而努力工作;为了赚钱发财而下海经商等等行为均属此类。1“完全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利己的行为,也就是目的与手9

3“害己以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害己的行为,也就是通过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以求得自己另一部分利益的行为。“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骨”以及我们所常见的诸如吸烟、喝酒、截肢、移皮、受虐狂等等行为都属此类。3“害己以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害己的行为,也就是通过10

4“损人利己”,即通过损人手段以达到利己目的的行为。例如,偷盗、贪污、敲诈勒索、施虐狂等等。

5“为他利己”,即目的利他、手段利己的行为。例如,我们常说的为革命而读书、为祖国而夺魁、为人民而做官等等。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i]也是此意:“学”、“谋道”是爱人为他,而“禄”、“食”是利己。

4“损人利己”,即通过损人手段以达到利己目的的行为。例如11

6“完全利他”,即目的利他、手段也是利他的行为。例如,孟子所说的出于怜悯心而救孺子于深井的行为,便是一种完全利他的行为7“自我牺牲”,即目的利他、手段害己的行为,也就是在自我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不得不牺牲自我利益以保全他人利益的行为。6“完全利他”,即目的利他、手段也是利他的行为。例如,孟12

8“害他以利他”,即目的利他、手段害他的行为。例如,父母为了改掉儿子偷窃恶习而痛打儿子、医生为确诊治病而给患者做胃镜等令患者十分痛苦的检查等等。

9“利己以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利己的行为,也就是以快乐较多或痛苦较少的手段来达到害己目的的行为。例如,古罗马安东尼的妻子克莉奥佩特拉访求无数易死秘方,最后选用小毒蛇咬死自己,便是以痛苦较小的手段实现自杀目的的“利己以害己”。自杀者往往选择痛苦少一些的自杀方法,如注射氰化钾、从最高的楼层跳下等等,显然都属于利己以害己8“害他以利他”,即目的利他、手段害他的行为。例如,父母13

10“利他以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利他的行为。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穷困潦倒者,流落街头、夜宿山洞,正欲自杀时,恰遇一人杀死他人,于是便冒充凶手而代替该人服刑,从而以利他手段实现其害己自杀之目的:利他以害己。10“利他以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利他的行为。薄伽丘的14

11“完全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也害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如弗洛伊德所说,也引发于诸如内疚感、罪恶感的自恨心。例如,一个印第安人酒后杀母因而内疚,于是不论冬夏都不着衣物,严冬时露宿雪地。我们平时也曾看见,有的母亲因管教不了儿女而拚命纠扯自己的头发,或猛打自己的脸。这也引发于自恨心:恨自己无能,恨自己怎么会生出这些畜牲。11“完全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也害己的行为。这种行为15

12“害人以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害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受内疚感驱使而欲入狱惩罚自己,于是便故意破坏公物、扰乱治安以便让警察抓住自己的行为,便属于此类。

13“利己以害他”,即目的害他、手段利己的行为。例如,为了杀死仇人而锻炼身体、练功习武等等。12“害人以害己”,即目的害己、手段害人的行为。例如,一1614“利他以害他”,即目的害他、手段利他的行为。例如,据说刘邦送钱给骂他而为他所痛恨的小孩,以便让他养成骂人恶习;再比如,西施委身吴王以求灭吴,等等。这些都属于利他以害他行为范畴。

15“损己以害人”,即目的害人、手段害己的行为。例如,一个女大学生因妒嫉而宁愿犯法服刑而砍毁另一女同学的美丽容貌,便属于损己以害人的行为。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卧轨自杀也是损己以害人,因为她卧轨时不断喃喃自语“报复他”:她自杀的目的是为了报复佛伦斯基。14“利他以害他”,即目的害他、手段利他的行为。例如,据说17

16“完全害人”,即目的害人、手段也害人的行为。这是典型的复仇行为16“完全害人”,即目的害人、手段也害人的行为。这是典型18属于目的利人、目的害己、目的害人的12种伦理行为的根本性质均与手段无关,而完全取决于目的目的利己的这四种行为,它的根本性质则与目的无关,而完全取决于手段:1、如果手段利己或害己,则属于单纯利己境界(完全利己和害己以利己);2、如果手段利他,则属于为己利他境界;3、如果手段损人,则属于损人利己境界。属于目的利人、目的害己、目的害人的12种伦理行为的根本性质均19归结为六大类型:1、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4种行为);2、纯粹害人(包括目的害他4种行为);3、纯粹害己(包括目的害己4种行为);4、单纯利己(包括目的利己而手段利己和害己2种行为);5、为己利他(即目的利己、手段利他的行为);6、损人利己(即目的利己、手段损人的行为)。归结为六大类型:1、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4种行为);2、纯20(二)人性定质分析: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一)目的利人的原动力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二)人性定质分析: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一)目的利人的原动211同情心是爱人之心的表现。当一个人爱他人的时候,会与他所爱的人融为一体。于是,一个人便会帮助他所爱的人得到快乐、摆脱痛苦,就像使自己得到快乐、摆脱痛苦一样;这种行为的目的不但毫不为己还往往是自我牺牲。

2报恩心是对有意给自己快乐和利益的人所产生的也有意给他以快乐和利益的心理。报恩心是一种爱,是爱人之心的表现和结果。报恩心所引发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恩人快乐和利益;所引发的是一种无私利他的行为。3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一个人受完善自我品德之心的驱使,便会无私利人:完善自我品德之心是引发无私利人行为目的之动因1同情心是爱人之心的表现。当一个人爱他人的时候,会与他所爱的22(二)目的害人原动力1、恨人之心每个人,不管多么善良,都或多或少会从他人那里受到伤害和痛苦,从而必然或多或少有恨人之心恨人之心这种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显然便会驱使自己相应地为了使他人痛苦而活动。恨人之心会导致目的害人的行为。包括:妒嫉心与复仇心(二)目的害人原动力23(1)、妒嫉心嫉妒心是因与他人的优劣相比较而与他人发生相反感情的心理。妒嫉心与关系亲密程度成正比。(1)、妒嫉心24

1996年夏天,北大心理学女研究生薛燕戈被美国密执安大学录取,该校还为她提供了18000美元的奖学金。与薛共用一个电子信箱的同宿舍同学张某获得这一信息后,偷偷地以薛的名义向密执安大学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放弃这个机会。密大于是将这个名额转给了别人。1996年夏天,北大心理学女研究生薛燕戈被美国25

(2)、复仇心痛苦和损害是他人有意给予的,那么,这种痛苦和损害便叫做“仇”。复仇心是对有意伤害自己的人所产生的也有意给他以伤害的心理。(2)、复仇心26(三)目的害己原动力1、自恨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必然的、不依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心理反应。包括:内疚感、罪恶感和自卑感(三)目的害己原动力1、自恨心27(1)、内疚感和罪恶感是对自己因损害他人而造成自己良心痛苦的心理反应。(1)、内疚感和罪恶感28这种自恨心,往往是一种相当强烈的持续的焦虑,是震憾心灵的极深刻的情绪上的动荡不安;如果不能为自爱心所中和、抵消,便会以各种残害自己的行为来自我惩罚以赎罪,从而解除罪恶和内疚、摆脱焦虑、达到内心的安宁。这种自恨心,往往是一种相当强烈的持续的焦虑,是震憾心灵的极深29(2)

、自卑感如果一个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在自己,是由于自己的无能所造成的自己的失败之痛苦的心理反应,便是一种与内疚感和罪恶感有所不同的自恨心——自卑感。(2)、自卑感30这种不同在于,内疚感和罪恶感是对自己的无德的恨;而自卑感则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恨,是把自己的痛苦归因于自己的无能的心理。这种不同在于,内疚感和罪恶感是对自己的无德的恨;而自卑感则是31结论:当一个人在恨自己的时候,如果这种恨是对因自己缺德所造成的良心的痛苦的心理反应,那么,他便会发生内疚感和罪恶感,从而以各种残害自己的行为来赎罪;结论:32(四)、目的利己原动力

1、自爱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必然的、不依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心理反应。包括:求生欲与自尊心(四)、目的利己原动力1、自爱心33(1)、求生欲是对生命自我的爱和珍惜。生命的存在是快乐的根本。活着,是基本的、低级的目的利己,是初级自爱。(1)、求生欲34(2)、自尊心对人格自我的爱和珍惜。使自己受自己和他人尊敬:有尊严和成就感。自尊是高级利己和自爱。(2)、自尊心35结论: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目的利己的行为,是因为他有自爱心:自爱在自己生命方面的表现是求生欲,因而必导致维持自己生命的低级的目的利己行为;自爱在自己人格方面的表现是自尊心,因而必导致使自己有所作为的高级的目的利己行为。结论:36利己是伦理行为的原动力目的利人: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他人给予(无私利他)的利益快乐完善自我品德之心——美德给予的利益快乐目的害人:恨人之心(嫉妒心,复仇心)——他人给予的损害痛苦目的害己:自恨心(内疚感或罪恶感,自卑感)

——自己给予的痛苦目的利己:自爱心(求生欲(生命),自尊心(人格))

——自己给予的快乐利己是伦理行为的原动力37(三)人性定量分析:伦理行为目的和手段规律

(三)人性定量分析:伦理行为目的和手段规律

381、伦理行为目的规律

这个圆心是自我,外面的圆圈是他人:离自己近的,就是给自己利益和快乐多的,一般地说,就是父母、妻子、子女;其次的,就是朋友,同胞,外国人等等。1、伦理行为目的规律39

一个人,谁给我的利益多,谁就离我越近,我对谁的爱就越多,无私地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就越多;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越少,我对他就离的越远,我对他的爱就越少,无私地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就越少。一个人,谁给我的利益多,谁就离我越近,我对谁40

这就是爱有差等定律,也可以叫做伦理行为目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十九世纪被德国的大伦理学家鲍尔命名为“心理力学法则”,它和万有引力定律非常相像。这就是爱有差等定律,也可以叫做伦理行为目的规412、伦理行为手段规律

人在社会中,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正如马克思说的,为人类工作。但是,“我为人人”这仅仅是手段,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人为我”。2、伦理行为手段规律42

社会的本性就是一种利益交换体系,为了实现、满足自己的利益,在社会、集体中能够通过“我为人人”实现“人人为我”,实现这种利益交换。社会的本性就是一种利益交换体系,为了实现、满43

所以,一个人恒久的行为手段是依靠社会和他人。纯粹依靠自己的手段是微乎其微的,这是由人的社会本性决定的。所以,一个人恒久的行为手段是依靠社会和他人。纯443、伦理行为规律

每个人的一切伦理行为,只有两种行为可能是恒久的,不是“为己利他”就是“损人利己”,而其余的四种行为都是偶尔的(如前所述,人类的伦理行为共有六大类型)。3、伦理行为规律45就是说,人的伦理行为之中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是恒久的,无私奉献、单纯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只能偶尔为之,这就是伦理行为的规律。就是说,人的伦理行为之中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是恒46

这样,我们对人性的分析就把伦理行为归结为十六种、六大类型、四大规律: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伦理行为目的规律、伦理行为手段规律、伦理行为规律。这样,我们对人性的分析就把伦理行为归结为十六47其中,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是人性的质的定律,其他三个伦理行为目的规律、伦理行为手段规律、伦理行为规律是人性量的定律。人性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其中,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是人性的质的定律,其48第二节

道德总原则——善

一、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利己目的就其自身来说,无疑符合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加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因而是道德的、应该的、善的。但是,利己目的若就其结果来说,则是善与恶的共同源泉——以利他手段实现,便符合“增加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标准,因而是善的源泉;以损人手段实现,便违背“增加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标准,因而是恶的源泉。(比较强盛与淡泊的利己目的以及无私目的)

第二节

道德总原则——善

一、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49二、道德总原则:人类全部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

人类全部的善行便不过三类: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二、道德总原则:人类全部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

人类全部的善50

-无私利他(最高的善、至善)

-为己利他(最重要的善、基本善)

-单纯利己(最低的善)

•0

-纯粹害己(最低的恶)

-损人利己(最重要的恶、基本恶)

-纯粹害他(最高的恶、至恶)

-无私利他(最高的善、至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