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班级:08212111班组长:崔国栋组员:秦岭徐晨晓但丝雨郭靖杜家伟吴雪红罗海琴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摘要:即将进入年关之时,当前的物价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28.2%,较上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季度下滑,早在下半年之初,各研究机构就纷纷对当前物价走势发布预测,甚至有专家认为,我国明年可能又将重新面临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局面。消费者对此是苦不堪言,其中46.8%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现在消费者的普遍观点是工资上涨的幅度没有物价上涨的幅度高。希望国家能够尽快采取措施阻止物价进一步上涨。关键字:物价消费者价格指数前言自从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紧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则由早期的通货紧缩开始向通货膨胀发展。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物价的上涨。2009年11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收入感受指数虽然继续好转,但是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连续下滑。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数据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等两个方面对物价上涨的原因、消费者的反应和期冀进行分析。数据实证分析我们调查问卷设有四大部分,共分有十一个小题。第一大部分为消费者定位,包括1、2两个小题,从整体把握消费人群当前的消费水平。第二部分为消费者对物价的感觉指数,包括3^6四个小题,从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幅度及对不同消费品物价上涨的幅度的反应上,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同消费品的价格的不同涨幅。第三部分为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度,包括7^8两个小题,通过这部分的数据了解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态度。第四部分为消费者对未来物价走势的预期,包括9^11三个小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认识当前物价上涨的现象。(1)消费者定位分析在第一部分的消费者定位中,有43%的被调查者是一般上班族,有13%是学生,14%为农民,失业或待业的人群占到15%,从事其他职业的为15%(见图一)。图(一)从职业选择来看,被调查者大多为一般上班族,学生和农民也占据一定比例,而失业或待业占到15%的比例,从侧面反应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再从居民收入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据被调查者的46%的比例,有32%的被调查人群月平均收入介于1000—2000之间,月平均收入2000—4000的为12%,4000—6000的仅占到8%的比例(见图二)。月平均收入的调查充分显示出当前消费者消费能力不强,生活水平不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谈何消费。图(二)受当前收入水平及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老百姓把大部分的结余存入银行,一求安全、二求增值。当前物价持续上涨,不仅给居民带来很大压力,也给银行不小的压力,银行存款已进入负收益时代。实际上,居民存款也进入负收益时代,居民的实际购买率有所下降。(2)物价感觉指数分析下面进行第二部分的分析,在对消费者对物价的感觉指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居民表示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幅度“还能接受”,占有37%的比例,27%的居民觉得当前的物价“感觉一般”,而“完不能接受”当前物价的居民也占27%的比例,5%的居民对当前物价“没感觉”,4%的居民对此有其他看法。由此可见,物价上涨对人民的心理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完全不能接受当前物价,这也与当前居民的低收入有很大关系,物价上涨或多或少的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关于当前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幅度的看法,53%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价上涨比较快”,31%的居民认为“工资基本没涨”,认为两者上涨幅度基本一致的为11%;认为工资上涨较快的居民有5%(见图三)。图(三)截至目前,许多企业依然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市场回暖、物价上涨,许多企业有心无力,没有余力给职工加薪。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物价上涨对生活影响不大,但中低收入人群对此是非常敏感的。不同消费品对物价上涨的反应程度不同,45%的居民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最为明显,9%的居民认为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只有16%的居民觉得“公共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上涨明显(见图四)。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是居民接触最多的用品,同时也是必需品,这类物品价格的上涨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居民对其价格上涨也最为敏感,此外,由于职业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公共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是指什么,足可见居民对其的接触和关注程度。基于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减少支出,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会减少“娱乐或旅游”和“家庭设备”的消费支出。娱乐和旅游属于享受型消费支出,是在满足了生存消费支出和发展消费支出后可能进行的消费行为。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最先减少的自然是发展消费支出。家庭设备价格高、使用寿命,居民不会经常更新家中的设备。一般在生活水平上涨时,才会考虑更换家中设备。很多居民选择减少对“衣物”的支出,衣服虽然属于生活必需品,但在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选择原有的衣服而不是过分更新服装是大多数居民的一致选择。“交通通讯”的费用起伏较大,在保持必要联系的情况下,节省通讯支出,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是大多数居民的选择。只有极少居民选择减少“肉蛋粮油等食品”的支出,肉蛋粮油等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是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支出,是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见图五)。通过居民对物价感觉指数的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感觉到了物价的上涨状况,并表示其上涨幅度哦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涨幅较为敏感,而对接触不多或不了解的消费品表现较为冷漠。一般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会选择维持生存消费支出,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图(五)(3)物价理解程度分析第三部分是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理解程度的调查。在这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调查目前消费者对物价的理解程度和和所采取的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物价上涨的情况,8%的人表示完全不能理解,50%的人不是很理解,32%的人表示可以理解,10%的人表示完全理解。从理解程度上看,有一半的消费者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不大了解或者说是不大能接受,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居民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他们不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物价上涨的原因,42%的被调查者可以理解或完全理解物价上涨的情况,这部分人对物价是上涨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他们了解物价上涨的原因,并且由于工资上涨或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人能够接受现阶段物价上涨的幅度。此外,还有8%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情况表示完全不理解,这部分人对物价的上涨可能不太关注,或者说,由于职业或者是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会去了解物价水平的高低,物价水平对他们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而也不会去特意关注这些事(见图六)。图(六)针对这种物价上涨的情况,我国居民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调查显示,16%的人认为“无所谓,反正长了还是要消费”,这个比例很小,说明物价上涨对这部分人的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这部分人可能是高收入人群或者是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物价上涨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52%的人认为“尽量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占据被调查者的一半,这说明当前物价上涨已经对我国多数居民造成了困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偏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物价上涨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在工资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他们需要通过节俭、减少开支的方法来应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还有29%的人“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处理这一现象”,这说明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物价上涨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寄希望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希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平抑物价,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另外,还有3%的被调查者对于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部分人对物价上涨没有特别的关注(见图七)。图(七)物价上涨的局面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有偶然的天气因素,有农产品的恢复性的价格增长,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等。所以,我国的大多数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情况了解不够,但大多数人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情况较差。我们需要提高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同时,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物价,保证我国居民正常的生活水平。(4)物价预期分析物价涨了,粮油长了,工资不见涨,可能是现在的消费者比较普遍面对的状况。那么消费者对未来为物价走势又有怎样的预期呢!为了反映消费者的预期,更好的找到物价上涨的原因我们从三方面来了解消费者的期望。在“物价对您生活影响”方面,有2%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有20%的人认为无影响,其余的人均认为在物价上涨的影响之下,生活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感觉这种降低极大的人占35%(见图八)。在“平衡物价的关键”方面,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占据主要地位的人有48%,认为市场通过其本身进行调控和改善的有28%,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水平影响物价平衡的有19%;仅仅有7%的人认为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见图九)。在“对未来物价预想”方面,认为将来持续上涨的有20%,有43%的人希望物价能保湿目前水平,剩余的31%的人希望物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见图十)。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两年工薪阶层的工资数额基本维持在原来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物价攀升,同时还必须投资和应对意外的突发事件,人们不得不选择通过降低现有的生活水平、减少额外开支来满足需求,故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降低。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物价上涨而带动工资收入增多,二者达到了动态均衡并保持在原有水平,这种情况就带来20%左右的人认为物价上涨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面对现在这种局势,有48%的人认为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些人眼中,经济危机本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这就应该由国家出面进行干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当然,由于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低通胀的局面并没有到来,所以有的人认为未来物价依旧会保持这种上涨的态势。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物价将保持在现阶段的水平而不会再有所增长。通过描述分析显示,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物价上涨普遍引起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消费者对于这种情况是勉强接受或难以接受,强烈要求国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消费者还是希望物价能够降低或保持现有水平而不再升高。(三)理论分析通过上文,我们对目前物价上涨所引起的对消费者影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普遍上消费者认为物价上涨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影响较大,而且认为政府、市场应该调控;而且我们发现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理性。下面我们将结合当下的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探究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其中,城市同比上涨0.4%,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3.2%,非食品价格下降0.7%;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4%。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9%(上年同期为上涨6.3%),比1-10月降幅缩小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有三种上涨,五中下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下降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2.2%,娱乐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6%。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食品类,消费品类价格上涨明显,并且填平了非食品价格的下降额,物价整体上涨3.4%。这与我们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时保持一致的。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家电类商品价格有所下降。我们发现,即使在非食品类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居民也不会增加其消费量,而是更加关注与对生活影响较大的食品类和消费品类。(表一)更加详尽地反映了物价上涨的情况。居民消费价格分数指数项目名称上年同期=100上年同期=100全国城市农村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599.399.998.998.899.3一、食品101.6101.5101.7100.1100.499.2粮食106.2106.1106.3105.1105.2105.0肉禽及其制品96.195.896.790.090.389.3蛋101.2100.7102.2101.0100.8101.5水产品101.4101.7100.6102.1102.3101.3鲜菜114.8114.4116.1112.6112.2113.9鲜果112.3111.8113.4109.8109.8109.1二、烟酒及用品101.3101.4101.1101.7101.7101.3三、衣着98.498.398.697.697.698.3四、家庭设备98.898.798.9100.6100.6100.2五、医疗保健101.2101.1101.5100.9100.9101.3六、交通和通讯97.397.197.897.297.398.1七、娱乐教育文化99.398.7100.298.798.7100.7八、居住96.295.797.194.594.598.2下面我们将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我国进入下半年,翘尾因素不断减弱,国内经济回暖逐渐推升物价,国内粮食价格环比已经连续五个月上涨,推升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加上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流动性的充裕等使物价回升的动力在逐步的增强,从而强化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过我们在小组的分析以及对参考资料的借鉴,我们认为使得物价呈现上升态势,以及消费者对此反映强烈有以下几条主要的原因:(1)成本持续上升的原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成本上升的重要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2000-2008年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3%。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延续多年的“低工资、低保障、低福利”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相应地,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土地使用成本逐步加大。2004-2007年,土地交易价格持续攀升,4年分别上涨10.1%、9.1%、5.8%和12.3%,累计涨幅达到42.6%。其中工业仓储用地、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价格分别上涨19.8%和43.2%。2008年1-6月,土地交易价格又上涨13.7%。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从2007年7月开始上涨速度逐月加快,2009年7月份达到15.4%,为1995年6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月份。2009年1-7月累计,所调查的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全线上涨。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涨幅较高,分别上涨30.1%和26.9%,建材类和农副产品类购进价格上涨11.4%和9.1%。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31.0%。2009年1-6月同比涨幅进一步上升至20.7%,其中产品畜价格上涨65.8%,化肥价格上涨26.5%,饲料价格上涨17.3%,农用机油价格上涨9.2%。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投入的加大。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境执法监督也逐步加强。对企业而言,也将提高相应生产经营的成本。(2)流动性过剩的因素。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2001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增长,持续维持低利率水平,加上各种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导致全球货币供应宽裕。在国内,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多种因素推动了外汇储备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出现。(3)国际输入的因素。近两年来价格上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由于世界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全球初级产品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煤炭、农产品、铁矿石及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原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能源署(EIA)统计,2003-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由30美元/桶逐步攀升,最高至77美元/桶,4年分别上涨为15.8%、30.7%、41.3%和20.5%,累计涨幅达108.3%。2007年以来,原油价格更是一路走高,由年初的60美元/桶上升到年末的96美元/桶,年内升幅达60%。2008年7月中旬,单日最高价格已经超过了每桶145美元。煤炭:据IMF统计,2003年初国际煤炭平均价格仅为28美元/吨,2004-2006年,平均价格基本维持在53美元/吨左右,2007年底上升到97.5美元/吨,2008年6月份的平均价格已升到171.2美元/吨。粮食: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美国,硬红冬)累计上涨77.8%,大豆上涨142.3%,玉米上涨135.8%,大米上涨150.8%,绝对价格在今年1-7月均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价位。金属及矿产品:2003-2007年,金属产品平均价格5年分别上涨11.8%、34.6%、22.4%、56.2%和17.4%,2008年1-7月又上涨4.2%,累计涨幅为251.6%。铜、铝、锌现货价格分别从2003年1月份的每吨1650美元、1380美元和780美元左右,上涨到2008年6月份的每吨8261美元、2958美元和1894美元以上,涨幅分别达到401.4%、114.6%和142.4%。铁矿石价格5年分别上涨8.9%、18.6%、71.5%、19%和9.5%,2008年1-7月又猛涨了66%,累计涨幅高达379.4%。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我国进口价格总水平一路走高。2007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升6.5%,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进口价格上升7.5%,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中间品进口价格上升了7.7%,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8年1-6月,进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18.9%。从主要进口商品看,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铁矿砂及其精矿、成品油、钢材、原油进口价格涨幅较大。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一方面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推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据初步测算,2001年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均有约1个月时滞,进口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导致消费价格上升0.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44个百分点。(4)部分商品供求不平衡的因素。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看,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生猪(猪肉)、大豆、食用植物油、稻谷(特别是粳稻)、棉花等。生猪:2005年以来,受市场价格低迷、疫情疫病多发、饲料价格上涨和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逐年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仔猪存栏数、能繁母猪存栏数大量减少。2006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2007年比上年虽有所回升,但仍比2005年减少12.6%。从猪肉产量情况看,2006年、2007年猪肉连续两年分别减产7.2%和7.8%。受此影响,2007年和2008年1-7月,猪肉价格分别上涨48.3%和47.4%,对当期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分别达到29.5%和18.0%。大豆:大豆种植面积2006年和2007年分别比上年减少3.0%和5.9%,油料种植面积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减少了18.0%和4.7%。大豆、油料连年减产。大豆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3年分别比上年减产6.1%、7.8%和15.6%;油料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减产14.2%和3.5%。油料:油料供应的减少,直接导致食用植物油价格快速上涨。2007年和2008年1-7月,油脂类价格分别上涨26.7%和40.0%,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5%和7.0%。(5)结构调整的因素。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较快增长。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3-2007年,总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