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第1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第2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第3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第4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

教学目的:讲授汉语语法发展的大概历程,使大家对于语法的发展建立起“史”的概念。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语法主要特征。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汉语语法发展、变化、完善的体系。斯大林谈到历史语言的变化时说:“语言的语法构造比语言的基本词汇变化的还要慢。语法构造是许多时代以来形成的,它在语言中根深蒂固,所以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当然也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着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但是语法构造的基础是很长的时期中都保留着,因为历史证明这些基础能够在许多时代中有效地为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对历史分期的两种主要方法按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按历史的分期(太古时代)远古时代、中古时代、近代(现当代)按历史朝代分期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五四运动以后(《王力文集》第九卷P.48)王力认为各期汉语的特点

上古汉语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于动词前3.入声有两类

中古语法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使用4.词尾“着”“了”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太古汉语:《诗经》以前上古汉语:《诗经》到东汉中古汉语:六朝到唐近古汉语:宋代老官话:元明日本汉学家对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汉以前中古(中世)汉语:六朝到唐末近世:宋元明近代:清潘允中的分期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至隋唐五代近代时期——自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汉语语法史概要》)吕叔湘先生的分类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鼎足三分。(《近代汉语指代词·序》)我讲授的分期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近代时期

——自唐至鸦片战争。一、上古语法的特点上古: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首先,词类还没有相互区别开来的语法标志。一个词往往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在上古汉语里,词序重于词性,词性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谓词序就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序不同,词性就会改变。例如“善”字,在“教人以善”中是名词;在“有善人,有不善人”里是形容词;而在“穷则独善其身”里却是动词了。。同时,在上古前期的卜辞里,已经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有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如“王吉兹卜。”“吉”是形容词,这里却作意动用法,即王认为此卜吉利。这些历史特点说明,上古汉语已不是结构简单而是相当发展的语言。

在上古中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有一部分已经有明显的构词特征。“焉”“乎”“然”“如”“尔”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接尾词,后来在文言中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而名词词头“阿”则是在上中古的过渡期东汉时代产生的。上古词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语气词在上古前期——殷商时代比较少见,西周以后才逐渐出现,甚至有一句中连用两三个语气词的现象,如《诗经·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算了吧,老天爷要这么做,还有什么好讲的呢!)句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词序成为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和《左传》襄公十年“晋师伐秦”,两事绝对不同,主位和宾位是不能相互挪动的。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在上古前期即已很固定。一般句子总是先动后宾,但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却先置于动词(有少数例外),如《诗经·竹竿》“岂不尔思?”

判断句基本上不用系词,这是先秦语法的又一特点,但同时已经使用“乃”“惟”“为”来联系名词句的主语和表语。到了战国后期,真正的系词“是”就萌芽了,如《吕氏春秋·重言》“管仲曰:此必是已!”上古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句子的主动与被动,最初基本没有区别。中古汉语的特点中古时代——自两晋经到十六国时代。在这期间,汉语的语法构造比上古有了较大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部分已具有自己的语法特征。名词在过去没什么标志,从东汉起,开始出现作为人名和亲属名词的词头“阿”和另一名词词头“老”。由实词虚化为名词词尾的“子”“头”“儿”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动词在先秦也没有任何语法特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了动词词尾“着”“了”的出现。最初,它们的实词性还是很强,到了近古时期的唐代就完全虚化了。它们分别表示动词的进行体和完成体。所有这些表明,汉语的词类在东汉过渡时期至中古以后,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的语法特征,加上词的意义和词的功能的稳固化,于是上古那种词类不分的状态,至此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汉语词类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实词虚化(着),其次是方言的吸收(地),再就是古语词的转化(阿)。此外,以声调来区别词性,也是中古时期词类分化的又一标志。这种现象也叫“读破法”。这种现象产生于东汉,因为此时,词类已经逐步走向分化。这些可以认为是古人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