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休战不是冲突性质的消弭,而是被支配的一方暂时认了输,不是真正的心服。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是统治者的工具,存在于阶级斗争过程中。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可以花费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就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可是这权力和义务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这两种看法并不冲突,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是受到限制的,我并不是说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基础上并不能建立横暴权力,相反的,我们常见这种社会反而是皇权的发祥地。中国的历史很可助证这个看法: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想要开疆辟土,但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无力承担费用,从而造成怨声载道,天下大乱,尸横遍野,人口减少。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所以,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十:无为政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权力只存在于阶级斗争过程中。B.横暴权力产生于社会冲突,指皇权或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强行推行的权力,是压制冲突的权力。C.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合作,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民众契约基础上,是由民众授权并代表民意而行使的权力。D.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里,皇权大多时候是十分微弱的,是无为的,乡土社会的政治是一种无为政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先阐释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而论证中国乡土社会“无为政治”的社会结构特点。B.作者以“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的做法为例,证明了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是受到限制的。C.文章前四段以“总-分”的论证结构阐释了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D.文章末段,抓住经济特点和社会分工,说明在乡土社会横暴权力受到约束,同意权力难以发展,因此中国农业社会只能走向无为政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工体系越发达,分工越复杂,同意权力越进一步延伸并扩大。B.同意权力之下,权力者维护的是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C.天下大乱之后,皇权往往会奉行“无为”的策略以“养民”。D.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宏观上是横暴权力,但在具体的乡土社会中,在很小的基层里,却是一种同意权力。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有疑问,就是专业内部,相关的疑虑也一直存在。严格地说,古籍今译乃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古籍今译的大规模展开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5年,周林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为什么要搞今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这是一桩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大事。”“古为今用、传之久远”也是整个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随后,一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相应,围绕古籍今译,学术界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正是这些基本的认识甚至是论争,使得30多年来的今译工作始终有着理论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重新讨论古籍今译,无疑更是迫切而必要的。(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了古文今译的“信、达、雅”标准,至今为人们所遵从。而通过何种方式做到“信、达、雅”,历来存在争议。比如直译和意译,鲁迅是主张“硬译”的代表,招来了众多的诟病,纯粹的直译已为学界所不取。但另一些完全不顾及原文,“六经注我”,天马行空,滥加发挥的今译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其他还有全译与选译的问题,是否文白对照的问题,是否注释和串讲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今译的原则既然是“取精”,就无须“用宏”,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选译,慎用全译。译文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因此文白对照必不可少。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译文之外保留二者,可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从多渠道体味原作意蕴,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真实。因此,应提倡注、译、解三者并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故宫博物院利用丰富藏品,进行了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意义重大。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三: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因此,好的古籍今译可以帮助今人真正地读懂古代典籍,理解古人思想,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但是要做到“精译”,并不容易。一是如上所述之语言的差异,汉代哲学家王充早已感慨道“古今言殊,四方谈异”(《论衡•自纪》),前者强调其历史的变化,后者强调地域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有时甚至找一个准确的词语对应都颇为不易。所以古籍今译中这方面的问题最大,译文不准确使今人理解古籍出现了许多偏差。二是文体的差异,古代的文体,虽尽可以“文”概之,从萧统所编《文选》到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均称“文”,但在这一“类”称之下,《文选》尚有38种文体,《古文辞类纂》合并为12种,每一种文体都有着特殊的写作要求,翻译时便不可等同视之。散体之文,相对而言今译较为成熟,可操作性比较强,一一对应的方式也可使文意呈现出来。韵体之诗与词,往往声韵谐和,联想超迈,意象连缀,风格多样,因而即使译文中补充出其字面不见的意义,也难以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三是书面语言的要求,古籍今译是对原文的遵循,也是对原文的创造,它要遵循原文的思想与表意,又要以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这种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给今人。古人作文往往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而古今语言在文意关系、口吻语气等方面的表达又有所不同,因而遵循原文之意,就要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把原文的联系明确地建立起来,把原文的语气正确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许多都是“树德建言”“自铸伟辞”之作,语言凝练,含蕴丰富,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如何通过古籍今译让后人更好接受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摘编自张庆利《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复至今——信、达、雅——为人们所遵从B.古籍今译——“硬译”——众多诟病C.古籍今译——“六经注我”——不可取D.古籍今译——多媒体介入——均为精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展开,“古为今用、传之久远”,是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B.古籍今译的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围绕古籍今译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讨论形成的基本认识对今译工作始终有指导意义。C.学者对古籍今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围绕直译和意译的争议尤其突出,学界大多认为应采取直译。D.古籍今译是贯通古今的纽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其“树德建言”“自铸伟辞”的内容,是今人阅读的最大障碍。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古籍今译的原因,回顾了古籍今译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专家的讲话引出其目的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B.材料二分析了古籍今译诸多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重点讨论了直译与意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古籍今译的看法。C.材料三认为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做到“精译”却存在语言、文体等差异。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上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论述的是古籍今译所采取的方法,材料三论述的是优劣问题。7.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古籍今译应该采取的方法。
8.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以迁徙之名丁燕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借此形容南北之遥远。而在过去的七年间,我不断从南到北跨越五千公里之遥。这种变动不仅是横穿大半个中国的地理移动,更是明显的环境置换:从水乡到荒漠,从墨绿到姜黄。我在被沙漠包裹的绿洲中长大,汲取的文化养料是多元的。在岭南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当一个女孩伴随着《阿拉伯之夜》的曲子起舞时,我惊诧地发现那曲子我如此熟稔。原来,我的整个成长时期就浸泡在这种音符中啊。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整个屋子里所有人都不同。“阿拉伯”是他们的远方,而我就是从远方来的那个人。事实上这种差异从我一到岭南就出现了:面对漫山遍野的绿,四季不变的绿,我在内心中生造出一个词:“绿灾。”天哪,“绿灾”。对“绿洲”这个词而言,“绿”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而这个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另一个词是“夏眠”从三月开始至十月,大半年的苦夏时间人们浑身流汗,脑袋晕沉。即便如此,若让我有第二次选择,我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西北的风格不仅仅有苏东坡式的浩荡洒脱,它同时还具有李清照式的清冷温婉;当太多的人目睹了“大江东去”的这一面,也就忽视了它“绿肥红瘦”的那一面。面对故乡,我变成了一个风景画家——我要站在更高处更远处观察山峰和草原,我要关注到整体布局是否和谐,我要努力彰显出各种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于是我变得和生活其中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注直接需要,所以他们更留意的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局。也许风景画家和景物之间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丧失了定居者的身份后,我与故乡所建立起的关系: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关系。身处异乡,你总是置身事外,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我如此兴师动众的迁徙之举,是失败之举吗?痛苦引发思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像从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前走过,来到一家巨幕影院般,我发现自己虽然横跨了五千公里,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内部迁徙。最令我欣喜的是,汉语让我在南方找到了归属感。虽然我尚未能熟练掌握粤语,但通过阅读,我慢慢深入这个地区的深层内里。当我站在绍广詹公祠面前时,我看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也看到了各种条幅牌匾,更看到了满墙的汉字。我在那一刻想到了另一间屋子——在老家,那被我父母遗弃的我们家的祠堂。我坚信,这两个屋子的模样应大体一致。于是,我那颗游子的心虽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但也从此安定了下来。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而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不再单一化。也许现在,“是胡马还是越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人对现状不满,这世界便会有迁徙者。他们会设想更远处有个“好地方”,然后拔营起寨,举家前往。他们携带着原有的胎记来到新地方,而随着他们的到来,让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又前行了一步。我终于明白,原来迁徙之路和返乡之路是等同的,只不过一个的起点是另一个的终点;原来生命之流不是一泻千里,而是前进又回溯,一波三折;原来我所进行的迁徙是双重性的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正是这种大幅度的移动变更,让我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不断地整合与思考。(有删改)文本二:记录南迁感受,我没有选择小说,因为我的迁徙史时间短暂,尚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我所储存的记忆碎片在被编织时,四处漏风。于是,用散文承接情感,貌似最为合适。我在诗歌上盘亘得那样久,在小说上煎熬得那样苦,在纪实上纠结得那样深,它们都没能让我彻底松弛,从惯例俗套中挣脱,而宽容的散文,不仅让我探幽索微地思考,纵横无忌地长谈,更体会到别的文体从未带来的酣畅快感。我的人物是真实的!单想到这一点,我便无端地激动起来!它不是小说——小说虽然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也就是说,只要小说的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但散文则设置了一个心灵现场,里面虽然也包含着故事,但这故事是为展现灵魂服务的。读者对散文的真实性抱有期待!所以我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我要求我写的故事必是亲历,但我可以对已有的、尚不完整的素材进行黏合,以恢复事实的真相。小说的事件像个精致的外景地,读者会感叹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多么高超;而散文的事件是片段的,以碎片方式呈现。小说家是自信的,他们掌握了迅速诱惑读者的手段;而散文家是自卑的,其喃喃自语如黑暗中的萤火,高高低低,又害羞又胆怯。但有时,打磨光滑的小说却不如破碎的散文感人,概因有散文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支撑。(节选自丁燕《我在散文的宽容中》,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洲”的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这是因为岭南漫山遍野、四季都绿,“绿”不再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B.若让作者有第二次选择,她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是因为迁徙使作者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故乡并能更好地书写故乡。C.南迁经历使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定居者”变成“风景画家”之后,作者和家乡有了距离,这令其感到失落。D.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变得多样化,只要对现状不满,就可以举家迁徙,而这种迁徙会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发展。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两次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第一次引出迁徙之远,第二次古今对比,揭示迁徙的变化,前后呼应,为文章增添文化气息。B.文本一内容以小见大,看似写南迁的个人经历,实则有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能冷静看待不同文化差异,说明迁徙对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作用。C.文本一打通了不同文化风格的界限,如作者关于文化融合的个人体验;又体现了汉语的魅力,如作者创造的“绿灾”“夏眠”等词。D.文本二认为小说虽然设置了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但散文的故事是真实的,更能体现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11.结合文本一,分析标题“以迁徙之名”的含义。
12.结合两则文本,分析作者为何选择将“迁徙经历”写成散文。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万象春,字仁甫,无锡人。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皇女生,诏户部、光禄寺各进银十万两。象春力谏,不听。屡迁礼科都给事中。郑贵妃有盛宠,而帝耽于酒。象春因慈宁宫灾疏谏,报闻。时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象春议变通。会河南巡抚褚鉄亦奏其事,帝即命象春遍诣河南、山西、陕西诸王府,计画以闻。象春抵河南,方集议,而周府诸宗人疑缺疏出宗正睦木挈(人名)意,群殴睦木挈几死。象春以状闻,帝为夺诸人岁禄。象春复以次诣秦、晋诸藩,奏上便宜十五事,多著为令。真人张国祥乞三年一勤,象春言左道无民社寄,不当在述职之列。时诏许后父永年伯王伟乘肩舆,象春言:“勋成不乘舆,祖制也。固安伯陈景行、武清伯李伟,太后父,衰白封,始赐肩舆。定国公徐文璧班首重臣,嗣爵久,故亦蒙殊典。今伟非三人比,乞寝前命。”皆不许。孟秋将享庙,帝斋宿宫中,象春言当在便殿,不当于内寝。帝怒,停俸三月。已,因灾异,言:“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处廷按治。”帝报闻。象春在谏垣久,前后七十余疏,多关军国计。请复建文年号,加景帝庙谥,尤为时所称。出为山东参政。妖贼郭大通为乱,计擒之。历山西左布政使。二十五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倭躏朝鲜,滨海郡邑悉戒严。象春拊军民,供馈运,应机立办。中使陈增以矿税至,象春疏论其害。福山知县韦国贤忤增被侵辱,象春力保持之,增遂劾国贤沮挠,象春党庇。诏逮国贤,夺象春俸,遂引疾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明史·万象春传》1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B.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C.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D.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庙,祭祀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B.谥,指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的褒义性的称号。C.引疾,托病辞官,古代官员辞官的委婉说法之一,类似的表达还有告老、乞骸骨、移病等。D.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本文为赠官,古代朝廷会对功臣先人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象春公正严明。他按皇帝命令遍访河南、山西、陕西各王府。到河南,周府各位宗人群起殴打宗正睦木挈,万象春就将此事上奏皇帝,于是停发各宗人俸禄。B.万象春敢于谏言。得知诏许皇后父亲永年伯王伟乘坐轿子,他认为不符合祖宗制度,向皇帝直谏,请求皇帝停止这项命令。C.万象春大义凛然。任职山东参政时,陈增以矿税使身份来到山东,万象春向皇帝上书矿税使的害处,并极力维护被陈增弹劾的福山知县韦国贤。D.万象春恪尽职守。无论身居什么职位,他都敢于直谏,但皇帝并不都同意他的意见,甚至几次因为生气停发万象春的俸禄。16.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春复以次诣秦、晋诸藩,奏上便宜十五事,多著为令。
(2)象春拊军民,供馈运,应机立办。
17.万象春在御史台任职很长时间,多次向皇帝进谏。请简要指出三例直接关涉皇室宗亲利益的进谏。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司马赴润州①郎士元暂屈文为吏,聊将禄代耕。金陵且不远,山水复多名。楚塞因高出,寒潮入夜生。离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注】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原属楚地,历来是军事要地。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劝告友人暂时委屈自己去做一个小吏,表现对其怀才不遇的同情。B.颔联中,诗人再次劝慰友人:润州与山水优美的金陵城离得不远,是为官的好去处。C.颈联中,诗人担心润州地势较高,夜晚寒潮涌来会让人感到寒冷,暗指朝廷斗争激烈,让人心寒。D.本诗紧扣题目中的“送王司马”和“润州”两词,用语不尚华丽,情意却十分真挚。19.“虚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在尾联中的体现及妙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
(3)“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时用于说理,有时用于抒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就这样,我收拾了一下,换了身便衣,就趁天黑下山了。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这庄子以前我来过,那时候在根据地里像这样大的庄子,每到夜间,田里的活儿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锣鼓喧天,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可是,现在呢,①,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三课第二框《“邮”话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 第四单元第11课古代日本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 分户赡养协议书范文8篇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7.1规则的演变 教学设计
- 第21课《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辽宁省政府采购硬件合同模板7篇
- 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能力作业例题大全附答案
- 酒泉卫生间渗水砖施工方案
- Lesson 15 These are pigs. Period 1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接力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平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冀教版
- 2023年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6284-2006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 GB/T 3003-2017耐火纤维及制品
- GB/T 1094.1-2013电力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
- 制药工程导论课件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课件
- 古代历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课件
- 2023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颈动脉斑块的防治课件
-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我会上厕所(课堂PPT)【幼教课件】
- 非国有企业职务犯罪课件共58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