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章】小学教师心理.pptx【第1章】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pptx【第2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pptx【第3章】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pptx【第4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pptx【第5章】小学儿童学习理论.pptx【第6章】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pptx【第7章】小学儿童学习的迁移.pptx【第8章】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pptx【第9章】小学教学设计.pptx【第10章】小学课堂教学评价.pptx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一章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师讲解的内容■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实验法的含义、种类及实施的要求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观察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调查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问卷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测验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本章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难点▼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掌握和理解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了解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掌握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种类及实施要求Contents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0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02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0301第一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与教育规律的科学。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使小学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和自身努力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既应懂教育规律,还要懂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二、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小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心理学问题。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及其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一)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原因就社会发展来说,当前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应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就心理学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各自己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两门学科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各自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二)中国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
中国古代的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123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问题学习问题4教学问题5教师问题2.中国近现代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
中国近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1949年以后,中国儿童心理学有了不断的发展。1962年朱智贤出版了反映当时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儿童心理学》一书。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了发展心理一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底又单独建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使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1979年朱智贤又对《儿童心理学》一书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出版。1985年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儿童心理学学术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2)
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49年以后,中国教育心理学也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3年作为内部资料印刷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但是从1966年开始一直到1977年,因历史原因,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80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三)国外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2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123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成熟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02第二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用自己的科学规律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进人小学以后,在思维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在品德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只能以行为结果来衡量是否道德,发展到能将行为结果和行为动机结合起来衡量是否道德,从而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都可以提供科学的指导。(二)为医疗、文艺及其他社会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一、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提高儿童学习效率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小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教育心理学需要分析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不尽相同,教师若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气质特点,就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发展中扬长避短。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03第三节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1.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规律2.在研究时要确立客观的指标三、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坚持发展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在思想上树立起小学儿童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2.坚持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三)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1.始终牢记所研究的对象是人2.明确研究的目的3.全面考虑,注意消除不良影响(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小学教育实践。1.将理论探讨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2.在实践中检验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五)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1.任何研究都必须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小学生有知情权3.小学生参加研究应完全自愿4.要做好保密工作(一)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的小学生进行研究,比较他们在所被观察或被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二、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出生时间1985(年)1987(年)评价时间(1995年)10(岁)8(岁)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是:①研究的样本大。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龄组的小学生进行研究。②省时、省力。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③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是:①系统性差。因为这是对不同年龄小学生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造成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③取样复杂。要比较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年出生的一组小学生在不同时间内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他们在两次或两次以上被观察或被实验的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发展变化的依据。学生年龄7(岁)10(岁)出生时间(1985年)1992(年)1995(年)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是:①系统性强。通过对同一小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②可揭示因果关系。通过考察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③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小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是:①研究持续时间长。纵向研究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不像横断研究那样可在某一时间进行并结束。②样本会逐渐减少。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③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对同一个小学生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3.聚合式交叉设计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评价时间1970(年)1975(年)1980(年)年龄5(岁)10(岁)15(岁)1965(年)1960(年)1955(年)1970(年)1965(年)1960(年)1975(年)1970(年)1965(年)(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这种研究设计首先将小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然后随机指定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并接受实验处理(如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另一组指定为控制组不进行实验处理(如维持原有的教学方法)。控制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组
别处
理后测结果实验组控制组√×O1O2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的特点是:由于控制组和实验组是随机选择的,所以这两组在统计学上可视为等组,其后测结果的差异,可以归因于有无实验处理。换句话说,最后测量结果,如果实验组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则可以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2.两个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首先是将小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组,即一个是实验组,一个为控制组。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前测)。然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实验处理,对控制组学生不进行实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即后测)。组
别前测结果处
理后测结果实验组(三年级1班)控制组(三年级2班)O1O2√×O3O4两个组前后测设计的特点是:第一,如果用04-02和03-01,就可以考察出每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发展情况。第二,如果用O3-O4,就可以考察出实验组的实验效果如何。这种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前测内容可能影响后测结果。(一)观察法三、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的含义1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小学生行为活动表现的方法。观察法的种类2(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观察法实施的要求3第一步,先采取自由观察。第二步,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的、有组织的观察。第三步,控制某些因素后进行观察。(二)实验法1.实验法的含义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特定条件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2.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自然情境下,去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的方法。自然实验的优点是把实验寓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使学生不知道自已被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学生实际。缺点是实验过程中的因素常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无法进行控制,因而影响所得结果的效度和信度。(2)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或改变某种或某些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的方法。这种实验的优点是使研究同教育、教学相结合,研究结果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针对性强;因为属于自然实验,所以研究结果易于推广。缺点是实验过程中所受干扰因素较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不易控制,所以结果的精确性较实验室实验低。(3)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在特设的情境下,去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有利于研究者明确特设条件与学生心理、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可以重复且精确性高。缺点是由于实验室条件与学生正常的生活条件相差较大,所以在推广研究结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3.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2)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自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因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要注意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和保证实验条件控制水平一致。(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作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三)调查法调查法的含义1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的方法。调查法的种类2(1)
直接调查法就是直接调查被试,与被试本人直接谈话,来了解其心理发生的内部过程。(2)
间接调查法就是通过调查与被试关系密切的人,如家长、教师等,来了解被试心理发生的内部过程。调查法实施的要求3(1)
在调查时,要让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产生信任感。(2)
调查的环境要和谐,即不让被调查者感到有压力存在。(3)
在调查前,先确定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4)
在调查过程中,要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5)
要认真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内容以及有关的行为表现。(四)问卷法问卷法的含义1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问卷的种类2(1)
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2)
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问卷法实施的要求3(1)
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2)
问卷中题目的叙述要简明并易理解,不会在理解上出现歧义。(3)
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4)
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5)
对于低年龄的学生,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形式;对于大年龄的学生,问卷既可采用封闭式,也可采用开放式。(6)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前,要先判定问卷的回答是否有效。(五)测验法1.测验法的含义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2.测验法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是指由一名施测者在一定时间内测量一名被测者。其优点是便于对被测者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观察。缺点是时间上不经济。例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就是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是指由一名施测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对多名被试进行测量。其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缺点是条件不易控制,易产生误差。例如,瑞文图形推理测验就可以用作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文字测验是指测验所使用的材料是文字,要求被试用文字作出回答。其优点是实施简便。缺点是易受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非文字测验是指测验所使用的材料是图形、工具、模型等,要求被试用简单的文字或动作作出回答。其优点是测验结果较少受文化程度或文化背景的影响。缺点是实施不方便。(3)成就测验、性向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也称形成性测验。它试图测量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以便认定学习和训练的成效。性向测验也称能力倾向测验。它试图预测个体在某一特定活动中期望达到的成就水平。智力测验是指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测量个体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人格测验是指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测量和诊断个体人格特点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实施的要求(1)在使用测验之前,研究人员一定要熟悉测验手册。(2)研究人员应该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测验指导语。(3)测验的环境应符合标准化要求。(4)整个测验的实施要严格按照程序。(5)研究人员在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测验的纪律。(6)测验结果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准。(7)测验结果的解释要参照常模。思考题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2.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3.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包括哪些?4.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包括哪些?5.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实施的要求是什么?第二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教师讲解的内容■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本质及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自学的内容◆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本章教学要求教学重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学难点▼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本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本章教学要求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了解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掌握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掌握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Contents儿童认知发展理论01小学儿童感知觉与记忆的发展02小学儿童思维与想像的发展0301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1.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而表现出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等。2.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人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3.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同化的刺激时,他们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创造一个能够把新刺激纳人其中的新图式;另一种是修改原来的图式,使其能把新刺激纳人其中。这两种情况都是顺应的表现。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4.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过程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二)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
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它是认知发展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2.
练习与习得经验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主要而必需的因素。它包括两类:弟一类,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例如,不管物体的体积大小来比较它们的重量。第二类,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3.
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是指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4.
平衡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与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
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皮亚杰提出“阶段”具有以下特征,它们是:(1)
连续性和阶段性认知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
结构性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认知特征,并与其他认知发展阶段相区别。(3)
次序不变性认知发展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飞跃。(4)
交叉性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2.
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从不成熟到成熟。(1)
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该阶段之所以称感觉运动阶段,是因为这一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这阶段婴儿认知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①
婴儿从被动反应(如抓住放到手里的东西)到积极而有意的主动反应(如伸手去抓东西);②
婴儿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它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认为它可能存在;③
婴儿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2)
前运算阶段(2岁一7岁)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并通过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所谓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所谓前运算,是指个体还不能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①
具体形象性②
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主义④刻板性⑤想像与现实相混淆(3)
具体运算阶段(7岁一11岁)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并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还不能将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的特点是:①
守恒性②
去自我中心主义③
进行群集运算④
分类⑤
思维的逻辑性增强(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该阶段的儿童思维不受具体内容的约束,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①假设一演绎推理。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②命题推理。是指不必一定以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为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的推理。命题推理的认知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认知方式。③组合分析。是指不仅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演绎推理,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把问题解决了。(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2.
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12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本质的认识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皮亚杰低估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能力2皮亚杰轻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课程安排上的应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沿着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因此,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遵守这一规律。每一个阶段的课程都应该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目标。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根据皮亚杰的平衡观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制造一些促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三、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理论1维果斯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石斧,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两种心理机能2维果斯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二)心理发展本质心理发展的含义1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发展的标志2(1)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
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4)
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3①
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②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③
是儿童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三)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学的含义1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最近发展区2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成“人为的发展”。因此,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学习存在着最佳期4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就会对儿童认知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5维果斯基认为,首先是从外部的动作开始的,然后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在的智力动作。而简单的内在智力动作,又随着外部动作的高级化,逐渐向高级发展。所以,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四)对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23重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强调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最佳期对儿童认知发展坚持动态观点(五)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在实验中,45名大学生被分成三个组。第一组,由7对学生组成,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即思维不匹配组);第二组,由8对学生组成,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相同阶段(即思维匹配组);第三组,由15名学生组成,他们接受标准的教学方法。所有学生都在六个星期内学习同样的内容,即如何根据已知的化学溶液,按照要求混合出两种目标液体。其中,第一组的学生和第二组的学生,其配对的两个人之间要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的收获最大,即思维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他们在共同讨论的活动中,收获最大。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什么是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也称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就是对信息的加工,它包括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转换、加工、储存和使用的全过程。(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即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主要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分析和建立儿童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模型。即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将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描述用计算机程序表示出来。西格勒设计了天平平衡的六种问题:1.平衡问题2.重量问题3.距离问题4.重量冲突问题5.距离冲突问题6.平衡冲突问题02第二节小学儿童感知觉与记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年级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①
知觉的选择性。②
知觉的持续性。一、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2.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指知觉的结果是否准确。低年级小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很笼统,且不精确,对事物的细节很难加以区分。在教学的要求下,小学生知觉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中年级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的事物、所学习的字词、所见到的图形等细节内容进行精确知觉,辨别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3.知觉的顺序性发展随着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掌握了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时,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能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到里等。并且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自己观察的内容。在观察结束时,还能先想一会儿,按一定顺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说出来。(二)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方位知觉1刚入学的小学生,一般能很好地辨别前与后、上与下等方位。而对于左与右,常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如果只有“左”、“右”的抽象口令,而无具体东西加以支持,则一年级学生常常发生错误。时间知觉2儿童正确认识时间长度、单位、顺序、关系等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一定的认识能力和一定的言语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觉的发展较迟。(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1.
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过程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的内容。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认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理解图画内容。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依据图画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联系,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2.
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品质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1)
观察的精确性。(2)
观察的目的性。(3)
观察的顺序性。(4)
观察的判断力。3.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第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第二,培养观察兴趣。第三,在观察时多种感官参与。第四,发挥言语指导作用。(一)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123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二)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短时记忆能力的发展1短时记忆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广度方面。短时记忆广度是指在材料呈现,一次后能准确再现的最大量。长时记忆能力的发展2长时记忆能力主要表现在记忆保持的时间。即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呈现到能对材料进行再认或再现之间的时间间隔。(三)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复述策略1复述策略是一种最简单的记忆策略,即对所识记的材料一遍一遍地重复。组织策略2组织策略是指识记者去发现记忆材料所包含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意义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精细化策略3精细化策略是指儿童面对难记材料时,去找出材料之间的某种联系,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来提高记忆效果。(四)小学儿童元记忆的发展元记忆的含义1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元记忆知识的发展2①
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是指对记忆主体的认识和了解。②
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是指对记忆任务要求方面的认识和了解。③
有关记忆策略的知识是指个体对记忆策略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元记忆体验的发展3元记忆体验主要是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元记忆监控的发展4元记忆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记忆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03第三节小学儿童思维与想像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
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
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
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4.
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一、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小学儿童概括性的发展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一8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相接近,以直观形象概括为主。小学生所能概括的事物属性,常是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属性。阶段2,形象一抽象概括水平(8一10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以形象—抽象概括为主,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在小学生的概括中,事物直观的、外部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本质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一12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虽然小学生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是,这种抽象概括还只能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因为,小学生对于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三)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大致顺序是:4岁能点数实物说出总数;4—5岁能实物加减并能说出数的组成;6岁以后能口头加减。儿童数列概念的发展顺序是:7岁儿童为数列概念的萌芽期;8—10岁为初步掌握期;11岁基本掌握数列概念;自然数列和等差数列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7岁;等比数列和混合数列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10岁。儿童面积概念的发展顺序是:5岁儿童尚未出现面积等分概念;6—8岁儿童属于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9岁为面积概念形成的转折年龄;10—11岁接近形成。儿童容积概念的发展顺序是:5—8岁儿童尚无确切的容积概念;9—10岁儿童出现了不稳定的容积概念;12—13岁儿童容积概念进一步发展,但到17岁时尚未完全形成。儿童交集概念的发展顺序是:5—6岁的儿童尚未形成交集概念;7—12岁为初步形成交集概念的时期;13—17岁为科学交集概念形成的时期。儿童概率概念的发展顺序是:5—8岁属于概率概念萌芽的准备阶段;9—11岁为初级概率概念的形成时期;12—15岁为概率概念的发展期,其中9—10岁为儿童概率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四)小学儿童字词概念的发展小学儿童对字词概念的掌握,主要有五种水平,即错误定义、概念重复、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定义。(一)小学儿童想像发展的特点二、小学儿童想像的发展123有意性迅速增长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二)小学儿童幻想的发展123由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思考题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2.
结合实际,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3.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4.
举例说明最近发展区的具体含义。5.
如何正确认识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思考题6.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7.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8.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9.
小学生想像的发展。第三章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教师讲解的内容■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本质■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小学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小学儿童自我理解的发展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影响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含义及形成的理论教学重点▲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本章教学要求教学难点▼小学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和自我理解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掌握和理解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了解影响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了解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理解并掌握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Contents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理论0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02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0301第一节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理论(一)个性的实质一、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无意识1无意识是指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前意识2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意识3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二)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本我1本我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和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包括人类的各种本能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自我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意识结构部分,主要任务是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超我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按道德原则行动的心理。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所组成。(三)儿童个性的发展阶段123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四)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早期经验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形成的。父母的教育2超我的形成是儿童同化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结果。因此,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表现。(五)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1)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个性发展的具体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对于认识儿童个性发展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弗洛伊德关于个性心理结构的理论,丰富了人们对个性本质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个性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了自我的本质。(3)弗洛伊德关于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了人们对早期教育问题的重视。2.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1)
弗洛伊德关于个性发展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如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人,解释人的心理。过分强调性本能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2)弗洛伊德关于个性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对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之上的。他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他将此推广到正常人群中,用不正常人的心理来推测正常人的心理,从方法论上讲存在明显的偏颇。二、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一)个性发展的本质艾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是按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即将儿童个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二)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①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个性的发展过程与生命过程一样,都是不可逆转的。②文化背景的影响。即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个性发展的速度。③个体的差异性。即每个人对社会环境作出的反应不同。(三)个性发展阶段的含义艾里克森认为,危机是指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所形成的一对心理矛盾,这对矛盾是个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个性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个性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四)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阶段名称年龄范围主要矛盾品质基本特征好的发展结果不好的发展结果信任—不信任0-1岁信任感与不信任感希望信任感的产生来自于生理满足和最小恐惧。儿童基本信任来自于照顾者的细心关怀与照料。对未来和环境充满信任和希望。对未来持怀疑态度,不安全感强,胆小害怕。自主一羞怯或怀疑1-2岁自主感与羞怯或怀疑感意志在获得照顾者的信任后,儿童开始自主地探索环境,以显示自己的意志力。如果儿童受到过多的限制,或过分严厉的惩罚,他们就产生羞怯感,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主感和自尊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持怀疑态度,比较害羞。阶段名称年龄范围主要矛盾品质基本特征好的发展结果不好的发展结果主动一内疚3-5岁主动感与内疚感目的学前儿童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发展更多的有目的的行为来迎接挑战。要求儿童有更多的责任感。同时儿童也出现了内疚心理,当他们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时,会出现心理焦虑。能进行创造活动并喜欢思考问题。害怕惩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勤奋一自卑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能力儿童人学后,他们将主要精力投人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并发展自己的智力技能。如果儿童通过努力没有取得成就,就会产生自卑感。获得一种成就感。并对自己承担一定的任务持乐观态度。对那些引起自己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的人或事表现不友好。阶段名称年龄范围主要矛盾品质基本特征好的发展结果不好的发展结果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同一感与同一感混乱忠诚进人青春期的个体发展了对周围世界观察的新方法,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并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异同。相反如果没有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自我不能同一,就会出现行为角色的混乱。能够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共同之处。对自己是谁产生混淆。亲密一孤独20-30岁亲密感与孤独感爱在个体同一感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与人们建立起亲密关系,获得相互关怀的亲密感,如夫妻间的友爱关系。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发展亲密感对于一个人能否满意地进人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体验到爱的实现。孤独,与他人只能建立表面关系。阶段名称年龄范围主要矛盾品质基本特征好的发展结果不好的发展结果繁殖一停滞40-50岁繁殖感与停滞感关系个体此时成家立业。繁殖感主要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反之,如果个体只专注自己,则只能体验到停滞感。产生广泛关怀感,体验到事业上的成就。缺少繁殖感,觉得生命凋零,并过分关心自己。完善一失望60岁以后完善感与失望感智慧个体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产生一种完善感,即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否则就会厌恶人生,产生失望感。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能够勇敢面对死亡。对自己一生中错过的机会感到后悔,害怕死亡。(五)对艾里克森理论的评价艾里克森理论的贡献1(1)
艾里克森强调社会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是其生物性、自我和社会性的统一。(2)
艾里克森把个性发展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突破了传统的个性发展理论只描述早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艾里克森理论的局限2(1)
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中思辨性多于科学性。(2)
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论思想。02第二节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本质(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一)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概念的含义1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认识。自我概念的功能2(1)行为导向功能。在同样条件下,那些自认为很善良的人,会对他人有更多的帮助行为;自认为爱护环境的人,是不会乱扔东西的。(2)行为的动力功能。在学习时,学生关于学习能力的自我概念会对其学习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自认为学习能力高的人,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高。(3)信息加工的功能。自我概念影响着一个人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3(1)
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的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内部的特征发展。(2)
开始用心理词汇描述自己,但仍以具体形式看待自己,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不绝对的。(3)
自我概念内容中的社会性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二)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1.自我评价的含义自我评价是指个体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后对自身所作的评价。2.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途径(1)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2)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4)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取得的成果来认识自己。(5)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3.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
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
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
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将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4)
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三)小学儿童自尊感的发展
2.自尊感的结构1.自尊感的含义自尊感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重要感的一种自我体验。3.
自尊感的功能(1)
推动行为。要求他人尊重的需要是儿童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必然成为儿童行为的内在强大动力。(2)监控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获得他人的尊重,儿童通常会非常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服从社会道德规则。(3)矫正行为。自尊心强的儿童,一旦作出与社会规则不相符合的行为,他们会产生内疚感,从而自己改正其行为。4.
小学儿童自尊感的行为表现小学儿童自尊感行为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自尊感行为表现;另一种是消极的自尊感行为表现。5.不同自尊感水平的小学儿童的特征(1)
高自尊感儿童的特征。用积极和现实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担心他人的批评;喜欢亲自实践;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让人认可的成绩。(2)中自尊感儿童的特征。对自己不太自信;需要更多的社会认可;好遵守各种规章制度。(3)低自尊感儿童的特征。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悲观;孤独不合群;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低估自己的能力;对批评过分敏感。6.影响儿童自尊感的因素影响小学儿童自尊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儿童与父母的关系。7.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感(1)建立正确的自我(2)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3)取得成绩(4)掌握应对策略(四)小学儿童自我理解的发展1.采择观点的研究方法采择观点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2.
儿童采择观点的发展阶段儿童采择观点的能力不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同时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也逐渐发展。研究表明,处于采择观点比较高阶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比较高,同伴关系也比较好。03第三节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同伴团体的本质一、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同伴团体的含义1同伴团体是指同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所组成的群体。同伴团体的特点2第一,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第二,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第三,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第四,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同伴团体的种类3(1)
有组织的团体(2)自发的团体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功能4(1)
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社会信息,并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2)
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反馈信息,根据这方面的信息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好、一般或不好的评价。(3)
同伴团体促进儿童社会依恋情绪的正常发展。(4)
好的同伴团体可以为儿童建立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对儿童的行为起调节、控制作用。相反,不好的同伴团体,可能使儿童走上错误的道路。(5)
好的同伴团体为儿童认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二)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第一,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第二,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因素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第三,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因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学生。第四,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第五,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三)同伴的接纳性被接纳儿童的类型1①
社交明星。②可接受者。③被忽视者。④被拒绝者。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2(1)
家长的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3)认知技能(4)姓名(5)身体特征(6)行为特征二、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一)友谊的含义友谊是与亲近同伴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表现为两个人常在一起,彼此心理上存在依恋。(二)友谊关系状态友谊关系的发展取决于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卷人程度。当两个人情感的卷人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越深刻。相反,友谊关系发展越一般。(三)儿童亲密友谊关系的特点①朋友间在一起活动的时间更多且从事的是社会性活动;②相互交流的质量不同,朋友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并且交流的内容更具有亲密性;③虽然朋友间也存在冲突,但与非朋友之间的冲突相比,更容易解决;④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四)儿童友谊的功能
1.
同伴关系。
2.
刺激信息。
3.
物质支持。
4.
自我支持。
5.
社会比较。
6.
亲密感。(五)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发展
阶段1
(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阶段2
(4—9岁),单向帮助关系。
阶段3
(6—12岁),双向帮助关系。
阶段4
(9—15岁),亲密的共享。
阶段5
(12岁以后),友谊发展成熟。(一)性别角色的含义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二)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1.
生物学理论该理论主张把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归结为先天的遗传原因。2.
自我归类理论该理论主张把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归结为男女儿童对自己性别及其活动特点的认识。3.性别认同理论该理论主张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是男女儿童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三、小学儿童性別角色的发展(三)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1.
生物取向阶段6—8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此时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儿童通过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表特征和差异进行观察而形成最初的男女概念。2.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此时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的要求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为依据的。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对社会公认和赞许的关于男女两性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学习所获得的。3.
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此时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不再以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唯一的根据,而是以男女各自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为主要依据。思考题1.
评述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2.
评述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3.
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本质及自我意识的发生。4.
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5.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思考题6.
小学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具体表现是什么?7.
小学儿童自我理解的发展阶段是什么?8.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是什么?9.
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0.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是什么?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教师讲解的内容■品德的定义、任务以及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系统结构观和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影响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外部因素教学重点▲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本章教学要求教学难点▼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掌握品德的定义、任务以及与道德的关系★理解品德的系统结构观和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了解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掌握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和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Contents品德的实质01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02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0301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概念(一)什么是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联系。二是品德有相对稳定性。(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②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②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③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动力。(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和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0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一、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一)有关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的李伯黍教授采用对偶故事法,主要研究了我国5—11岁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1.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确如皮亚杰所说的“经历着从客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2.
在对无意损公、有意损私这对故事的判断中,大多认为后者更不好。在对有意损公、无意损私这对故事的判断中,大多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坏。但如果让他们充当私物被损坏者时,5一9岁中一些原来认为有意损公更坏的儿童又转而认为无意损私者更坏。3.
在行为结果与动机性质的关系判断中,对于为集体的动机获得否定的结果,而为个人的动机却获得肯定的结果的问卷,多数7一11岁儿童认为,前者好于后者。4.
以不善于作动机意向判断的儿童作被试,给以短期的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能有效地改变原来的道德判断定向,并能把已掌握的道德判断原则迁移到其他方面(如损坏人身)的判断中去,这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来促进的,但要受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制约。(二)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1.
关于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2.
关于品德发展的动力及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3.
关于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国外品德发展的理论对偶故事法1对偶故事法即向儿童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良结果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划分品德发展阶段的标准2皮亚杰认为一个人品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一个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品德发展遵循的规律3①
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②
在对周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③
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④
从他律(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作出道德判断)到自律(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作出道德判断)。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4(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
权威阶段(6—7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2岁)(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道德两难故事法1所谓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三水平六阶段学说2(1)
前世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2)世俗水平
第三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第四阶段:秩序和法规定向(3)后世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因3一是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是与不同的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简评4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比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更详细、更完善;对品德发展的探讨,不局限于符合社会规范、法律准则的道德行为,还从道德的本质出发,提出了后世俗水平;强调道德思维推理能力的决定作用。该理论的缺陷是:对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对其品德发展的作用大小问题,没有作出较为清楚的、明确的阐述;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只强调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及实验过程社会行为理论认为,影响个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对困难者设身处地设想的能力,即移情能力;另一个是有效地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2.斯陶布社会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1)
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况中助人目的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作出的助人行为也越多。(2)
亲社会行为存在着三种影响目的选择的动机源:一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利他行为取向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行为取向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的规则;三是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3)
移情的敏感性通常能增强助人行为。(4)
动机、目的转化为行为,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能力。3.简评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对助人行为的内部机制(如价值取向、目的冲突、移情、能力)作了较全面的揭示,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思路。03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家庭一、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家庭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品德发展的影响1(1)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2)
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品德发展有显著影响。家庭环境中的主观因素对品德发展的影响2(1)
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期待对子女的品德发展有显著的影响。(2)
家长品德水平的高低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有显著影响。(3)
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二)学校学校德育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1(1)
各科教学。(2)学校、年级、班级或团队活动。(3)课外和校外活动。学校集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2学校集体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通过集体舆论、班风、校风、教师的态度、校园文化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校园文化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3学校的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操场、宿舍和食堂等处的设备、卫生状况、装饰布置等硬件和软件建设,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三)社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在宏观上制约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且决定着社会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此,品德在宏观上必然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与社会生产方式相比,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则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品德发展。(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形成道德观念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道德信念的确立2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是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能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推动道德行为的发生,并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1)
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3)从“别人”到“自己”。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只会评价他人,而不会评价自己,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仍较低。(4)从“片面”到“全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喜欢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二)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是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动力因素。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情感从内容上看,极其多样,有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心、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经历着三种水平: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要注意:(1)
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2)
重视通过审美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3)
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三)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1.道德意志的形成道德意志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动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京杭大运河主题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夏日拖鞋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沟通魅力课件教学课件
- 简单护理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法学概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大众健美操》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投资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 复杂性尿路感染
-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 膀胱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 音乐ppt课件《小小的船》
- 中药传统技能大赛(高职组)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疏浚与吹填技术
- 红十字救护员知识考试复习题库200题(含答案)
- 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教学课件
- 儿科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 大学校园危机氛围评估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