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础知识_第1页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_第2页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_第3页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_第4页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九节

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概述居住区规划是满足居民的居住、休憩、文化教育、生活服务、交通、绿化乃至工作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性的建设规划。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任务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方便、舒适、安静、安全、卫生、优美的居住环境。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市政管线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编制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选址在地质安全地段;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

居住区规划结构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质城市主干道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区。居住小区是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小区居民基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区。居住组团指一段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区。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组团3)居住区~居住小区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组团3)居住区~居住小区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

居住区规模人口规模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模

居住区规模用地规模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用地及建筑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服务设施用地(R02)也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用地及建筑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居住区用地(R)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用地及建筑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其它用地(E)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该项用地不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计算。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基本原则、观念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居住环境”要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规划设计要点应充分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生态性、地方性、时代性、灵活性和超前性。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安全要求

使用要求

卫生要求

经济要求

美观要求(1)居住区用地选择,其地质、地形有利于防震灾、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建筑室内结构、布局有利于防火灾、空难、地震等各种灾害。(3)室内外环境的建筑、道路、绿地、空场的设置,要有利于防灾疏散、避难减灾和社会治安。居住区环境要满足居民的居住、户外活动、出行、休憩和社交的需求。要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以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等。如居住区内道路平缓通畅,会吸引大量汽车穿过,产生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因此,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应通而不畅。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为节约用地、降低造价创造条件。优美的居住环境取决于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其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面貌,明朗、大方、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能体现时代精神。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原则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灾、卫生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静、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意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信、路灯等管线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6)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建设,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及其环境风貌必须依法予以保护。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根据居住区三级规划结构,居住区用地的构成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居住区建筑布局有多种布置形式。

1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成组成团组合

建筑群体的组合由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住宅组合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住宅组团的分隔方式有绿化、弓箭、道路、睡眠、高差分隔。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1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成组成团组合实例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1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成组成团组合实例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1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成街成坊组合

住宅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为成街组合。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1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成街成坊组合

住宅以街坊为整体的布置方式为成坊组合。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方式。基本形式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方式。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山墙错落前后左右交错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方式。单元错开拼接不等长拼接等长拼接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方式。成组改变朝向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方式。扇形、直线形曲线形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方式。单周边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方式。双周边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方式。自由周边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混合式布置

行列式与周边式结合布置。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散立曲线形曲尺形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建筑布局形式

2建筑单体布置形式

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点群式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和手段,通过对住宅、公建、绿化、道路、建筑小品的有机组合,使之满足功能使用、工程技术、经济、美观的需要。1、住宅群体空间环境设计手法:对比。指同一性质物体的大小、长短、高低、横竖、繁简、虚实、冷暖、明暗的对比变化。韵律与节奏。同一形体的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比例和尺度。比例是指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尺度则与建筑的性质、使用对象相关。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道路宽度为两侧建筑高度的3倍左右为宜。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1、住宅群体空间环境设计手法:色彩。起着表现形体的生动美观的重要功能作用。如医院建筑色彩素雅,文化娱乐建筑色彩丰富。绿化。在建筑群体空间组合中起着联系、分隔、衬托、补充和重点美化的作用。道路。直线型道路两侧易形成雄伟、严谨的气氛;曲线形道路沿街景色随人的视点变化而变化。建筑小品。在建筑空间组合中常用围墙花架、室外座椅、挡土墙、台阶、小亭、宣传画廊、花台、水池、雕塑等,使空间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防治。

通过建筑布局、组合,利用绿化和地形等技术措施,为建筑争取日照,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沙效果,改进设备,降低噪声强度。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防治。

通过建筑布局、组合,利用绿化和地形等技术措施,为建筑争取日照,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沙效果,改进设备,降低噪声强度。

3、建筑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通过建筑单体设计,住宅与公建组合,空间借用,少量东西向布置,高低层混和布置,地下空间和高架平台的利用,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类型、群体组合及布置方式、朝向、间距、层数、密度、绿地、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各种因素确定。住宅布置选用环境条件优越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节约用地。住宅单体和群体布置,应考虑室外环境的交通、绿地、休憩场地的设置,以满足各项设计规范要求,为防灾、减灾和良好的社会治安创造条件,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安静、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面街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Ⅰ、Ⅱ、Ⅵ、Ⅶ建筑气候区,主要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还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质安全和地方风对住宅建筑的安全、防寒和自然通风的影响。老年人居住建筑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布置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及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下表要求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及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对于特殊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及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2.住宅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下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3.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4.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还是从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故得到广泛采用。(2)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6层。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入口层单程上或者下的层数计算。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5.住宅设计标准及选型

(1)住宅的设计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住宅设计标准和有关政策性规定;

(2)商品房根据居住对象,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并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3)满足户室比要求;(4)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层高;

(5)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

(6)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7)满足城市建筑风格要求。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6.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三、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住宅间距6.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居住区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的分类及要求居住区配套公建,应包括: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公用设施等。其配套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及配套目标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建表的规定。配套指标应以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表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遵循下列原则:1.配建项目和控制指标在同时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当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2.当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介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有关指标。3.旧区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4.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件防空地下室,并应平战结合,与城市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将居住区部分使用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2018~24160~400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的规划布局1.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局。应充分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2.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3.各级配套公建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居住区级800~1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应布置在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要保持居住区内部安静;公共服务中心与绿化、水面结合,形成良好城市景观。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的规划布局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要考虑道路性质和走向。(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4)住宅底层布置商业服务设施。要解决好结构形式、噪声、气味、烟尘与居住的矛盾。(5)独立设置商业服务业。集中紧凑,方便使用。(6)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小学服务半径为500m,中学为1000m。学生上学不应穿越铁路和城市干道或在其附近设置,建筑以3~5层为宜。(7)组团级配套公建宜相对集中布置。(8)托有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建筑以1~2层为宜。5.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套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套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2.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通行。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火救灾的要求。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内道路分级居住区内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2.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设置车辆会让处。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内道路纵坡的相关规定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来要求控制。3.当地形坡度大于8%时,在居住区内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问题。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山地与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1.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2.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3.主要道路宜平缓;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要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居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带与城市道路相接。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便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5.居住区内尽端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踏步旁附设推行自行的坡道。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五、居住区道路规划居住区配套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绿化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功能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除尘、杀菌防病等。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物绿化覆土要求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应发展垂直绿化。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居住区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按下列规定设置:1.中心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居住区绿地规划(2)至少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他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位置要适中,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超过800m。(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年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2.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0m。3.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内公共绿地指标1.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绿地不少于0.5㎡/人,小区绿地(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绿地(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

㎡/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建可酎情降低,但不能低于相应指标的70%。2.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各项绿地面积的确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为: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沿房屋墙角1.5m;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角1.5m。六、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各项绿地面积的确定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道路红线。七、居住区外部坏境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的性质城市设计的性质就是对城市中区域性、局部地段八、居住区竖向规划城市设计的性质城市设计的性质就是对城市中区域性、局部地段九、管线综合规划城市设计的性质城市设计的性质就是对城市中区域性、局部地段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算单位应符合下表规定。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算单位应符合下表规定。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算单位应符合下表规定。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各项用地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规划总用地范围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他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2.低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按下列规定确定:(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年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2)低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3.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地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各项用地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4.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按下列规定确定:(1)居住区内各级道路,除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外均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居民汽车停放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其他用地面积按下列规定确定:(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他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6.停车场车位数的确定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各项技术指标的确定:第十节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群规划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居民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集中的地方。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别及构成

类别(1)根据公共活动的功能和性质,城市有行政管理、经济、商业、文化、娱乐、游览等活动中心。往往是一个中心兼有多方面功能。

(2)从服务地区范围可分为市中心、区中心、居住区中心,形成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构成公共活动中心应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组成一个广场、或一条街,也可与道路、广场结合布置,形成一个建筑群体。

城市中心的建筑群及其形成的空间环境,不仅要满足市民活动的功能要求,还要满足精神和心理上的要求。城市中心具有强烈的城市气氛、活跃的社交空间,可感受城市的性格和生活气息,形成城市独特的感染力。城市中心是该城市的标识。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布局

布局的内容布局包括各级中心的分布、性质、内容、规模、用地组织与布置。是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现状、交通和自然条件及市民不同层次与使用频率的要求而进行布局。公共活动中心的位置选择应考虑:

(1)利用原有基础。

(2)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居民能便捷到达。

(3)适应发展的需要。

(4)节省建设资金。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布局

公共活动中心的交通组织

(1)以步行为主,但有便捷的公交联系。(2)疏散与中心活动无关车辆交通。

(3)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4)发展立交,设天桥、隧道,人车分开。

(5)中心区大时,可划步行区。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组织

满足功能与审美要求

如办事、购物、文化娱乐、社交、休息、观光等活动,必须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和场地;公共中心的空间尺度、建筑形体和市景,要满足审美要求;空间组织必须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可接近性和识别性及空间联系与变化的效果。

整体性。是指把建筑、交通、各类场地、建筑小品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

综合性。是指物质使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综合。空间使用既要使用方便又具亲切感,也要有特点、个性、反映地方风格。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组织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空间的组织原则

(1)轴线法则。轴线可以把中心的不同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2)环境协调原则。统一考虑室内外、地面地上地下、专用与公用、车行与人行等空间环境的协调。重视建筑造型装修的材料、质感、色彩的和谐与对比。(3)应尊重历史与创新原则。应尊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重要建筑格局、考虑新建与保留建筑的配合,创造新的城市景观。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实例

1、攀枝花市炳草岗区活动中心

攀枝花市炳草岗区活动中心兼市中心,为行政、文化区。南高北低向金沙江倾斜,坡度为15%、高差14m。中心空间布置,颇富山区城市特色。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实例

2、东京新宿副中心东京新宿副中心位于东京市中心西15km,占地96h㎡,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副中心,容30万人工作活动。新宿采用多层空间布局,立体化交通,地下设商业街及其他公建。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实例

3、美国华盛顿市中心规划华盛顿市中心是一个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上都十分成功的良好范例。中心布局的构思寓意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市中心核心区有两条轴带,东西向轴带从国会大厦向西经华盛顿纪念塔、倒影池到林肯纪念堂,全长约2.3km,两旁是一条宽阔的林荫带和草坪。林荫带两侧布置了政府办公楼、博物馆和美术馆。南北向轴带从白宫向南经椭圆广场到华盛顿纪念塔,再跨潮汐湖可达杰斐逊纪念堂,全长约1.15km。整个核心区是一座大花园,风景十分优美。重要建筑物如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布置在国会大厦东侧,形成一组建筑群体,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建在波托马克河东岸,水门以南,位置显著。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中心区政府重要建筑物的统一调度和主次分明,对建筑物的高度有严格规定,最高不得超过33.5m,即不得超过国会大厦的高度。实践表明,这一规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实例

3、美国华盛顿市中心规划

二、城市广场规划广场在城市中的意义城市广场是市民的活动中心,具有集会、交通集散、旅游休憩、商业贸易等功能。广场上布置着城市的重要建筑,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如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二、城市广场规划广场的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

市民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及市场

交通集散广场二、城市广场规划市民广场特点:多布置市、区级公共建筑,供游览集会使用。广场应有适宜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交通组织、良好的空间艺术布局。柳州市市民广场二、城市广场规划纪念广场特点:广场上设置革命历史文物、塑像、纪念碑等为纪念广场;广场上有艺术、历史价值的建筑、水池、雕像、喷泉等为建筑广场。广场上禁止车流入内,对广场空间尺度、视线、视角要详加考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二、城市广场规划商业广场及市场为满足人流疏散和商业建筑要求而设商业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