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安徽省郎溪中学2023—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一卷客观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那么罔D.因材施教2.战国时期,主张不管“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A.墨子B.荀子C.韩非D.庄子3.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以下思想主张表达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③④B.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4.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那么治,异那么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说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5.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以下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D.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6.《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A.否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否认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C.否认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认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那么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8.有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幅员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立,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该是指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9.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强调唯心主义观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11.一位思想家讲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明义利之辨。认为这种“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以下思想家,在修养论方面与其最接近的是A.庄子B.朱熹C.顾炎武D.王阳明12.以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开展示意图,以下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a处:秦朝“焚书坑儒”B.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侯外庐认为:“李贽以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德的根底,把传统的神秘的“道”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而打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指李贽的什么思想A.批判程朱理学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万物皆生于两”D.“存天理,灭人欲”14.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继承和开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开展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从根本上否认君主制15.有人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开展下去,那么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以下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工商皆本”②“心即理也”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6.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7.四位同学在进展研究性学习时,以古代中国四大创造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一个小题。你觉得以下哪一项不适宜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D.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推器18.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19.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历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20.“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A.先秦时期的民歌 B.战国时期的楚辞C.文采华美的汉赋 D.讲求标准的唐诗2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是A.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练B.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C.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D.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23.以下书法作品中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感情的应是:ABCD24.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B.人物画C.文人画 D.风俗画25.“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以下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B.宋词C.京剧 D.传奇第二卷(主观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此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表达。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那么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假设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4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3)概括材料四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27.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材料四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请答复:(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2分)(2)材料二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开展有何进步意义?(4分)(3)材料三中朱熹是怎样开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6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6分)(5)综观上述四那么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根本看法是什么?(4分)28.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提取入内。——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请答复:(1)依据两组材料,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8分)(2)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6分)

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装…………○…………订…………○…………线…………○…………历史试卷答题卷第一卷客观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第二卷(主观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此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