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教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史0402赖春梅20040401030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几个代表人物;中国知识分子写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及创办的刊物、译著、组织;共产党成立的时间。②学生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对200字史料的基本观点的归纳整理;学生通过辩论能够抓住“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李大钊与胡适的歧异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而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学生通过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几种主义,归纳出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个外因及五个内因。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师生谈话法②结合材料学生讨论③开展小小辩论模拟当时情景教学④假设情景,学生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③学习先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奋斗的品质,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主要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教学难点:1.“问题”与“主义”之争。2.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对希腊神话有多少了解?生:一般般。师:在希腊神话中,谁偷窃了火种?生:普罗米修斯。师:回答得很好。普罗米修斯偷窃了火种,人间才有了光明。中国也有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盗火者”,但是他们盗取的不是天火,而是马克思主义之火。两年后,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并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一场天翻地覆的斗争就这样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同学们一定能列举出这些“盗火者”,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多媒课件显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等的历史图片进入新课师:这些先进的中国人物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的内容。师:大家看教材后并结合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思考: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谁?生:李大钊。师:那么,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李大钊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呢?请小组讨论一下。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两段历史材料,大家可以依据它们来探寻先驱的思想轨迹。多媒体课件显示:他感到,辛亥革命以后所建立的民国,民实极不相符,“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制度,指出“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这样,即使在作为民主主义者的时候,他已经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采取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他强调,人们的认识必须“据乎事实”,论事析理,“求其真实之境”;他认为,宇宙间充满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从不固执成见。他相信社会是前进的,新事物肯定会比旧事物优胜。——胡乔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生1:我认为,第一段材料表明李大钊已经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采取了某种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他感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他要寻求新的救国救民的真理。师:很好。这位同学是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当时中国现实加以思考的。那么从主观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认识呢?生2:第二段材料明显显示了李大钊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他相信社会是前进的,新事物肯定会比旧事物优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独具慧眼,比同时代人更早地看到这个革命的胜利乃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看到社会主义的兴起乃是时代的潮流,认定它将带来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到,李大钊先生为中国选择道路时,一是以它能否带来人民的幸福与解放为标准,二是与他思想中较早地具有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关。李大钊与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与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互助论、人道主义等各种欧美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各种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地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所以,在中国尽管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最早的,但他最早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成了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一开始就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上节课我们学了第2课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创办了一些刊物,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入探讨。师: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生:五四青年节。师:五四青年节是缘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大力传播的?通过哪些渠道?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生:一些知识分子发表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创办了刊物,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显示:论文: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杨匏安《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社团: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译著:《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师:那取得了什么效果呢?生:这些对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师:回答得很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在斗争中进行的,突出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场小型辩论会,主题就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多媒体课件显示:甲方:“胡适派”乙方:“李大钊派”甲方观点: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乙方观点:“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交互为用,并行不悖要求: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学生辩论后师: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可见同学们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以后同学们要继续发扬。师:1919年7月,胡适率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指出:“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首先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需要什么,而不要只空谈好听的“主义”,主张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作为反应,李大钊随后于8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是交互为用、并行不悖的。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做,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他还说:“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得希望。”这就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矛盾双方的争论焦点到底是什么?生1:李大钊与胡适的歧异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而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生2::胡适强调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际上不赞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师:对。胡适晚年曾说,“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他与马克思主义者冲的第一个回合。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思想家之间正常的,积极地、探讨式的辩论,论战的结果怎样呢?生:论战的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师:在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的时候,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师: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五一节”的来历?生: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李大钊发表文章,介绍“五一节”的历史,激励劳工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工人运动那里找到自己的物质力量。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的同时,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其革命理想的阶级基础。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迅速传播的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唤起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师: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课文“学思之窗”的思考题。多媒体课件显示:学思之窗:解题思路:把握1919年《苏维埃第一次对华宣言》的主要精神,并对比与之截然不同的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行为,答案就很容易得出来了。生:苏联的这个条约并不像别的列强侵略中国,有促进作用。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显示:(1)宣言引起我国人民强烈反响的原因就是它第一次改变了西方国家自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宰割、奴役和掠夺中国的态度,第一次提出废除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并且提出归还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的一切。(2)苏维埃政府对中国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予以否定和抵制的态度,赢得中国人民的普遍好感,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子目的最后一个小问题: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师: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当时的活动。多媒体播放《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劳动音》《工人周刊》的短片。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非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流传。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师:当时中国社会有一下几种主义。孙中山很感叹得说:“社会主义有57种,不知哪种是真的。”多媒体课件显示: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工会主义。是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师:大家在理解上述几种主义之后,小组来做个讨论。多媒体课件显示:讨论:假如我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我应当选择哪种主义?为什么?A、科学社会主义B、无政府主义C、基尔特社会主义师:经过讨论,你们倾向于哪种主义?生:科学社会主义。师: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如你们一样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师:我们来看本课最后一个小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追忆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播放共产党成立的短片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相信先辈们的奋斗经历必然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小的震撼。那么,先进知识分子的奋斗经历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何启示呢?生1:先辈们的奋斗始终以人民的幸福和解放为弃取得标准,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优良品德。生2: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历史,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还要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师: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道作业题。多媒体课件显示:两道题,选做一道即可。第一题:收集李大钊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有关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短文。第二题:如果当时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的历史发展又会是怎样呢?写一篇小短文,陈述你的看法。习题详解:一、本课测评第1题: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怎样传播开来?解题关键:怎样传入和怎样传播思路引领: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传播的原因和情况。答案提示:(1)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情况:①创办各类刊物。②翻译和撰写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第2题:五四运动时,当马克思主义和五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传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