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一)《老子》四章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②自伐者无功:讨伐B.①跨者不行:跃、越过②自矜者不长:夸耀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②自知者明:知识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埏埴以为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死而不亡者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当其无,有车之用而宋荣子犹然笑之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强行者有志'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民之从事'④跨者不行'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自见者不明'②其脆易泮'③小学而大遗'④学不学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⑥赢粮而景从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①④/⑤/⑥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7.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句式:译文:(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句式: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句式:译文:(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句式:译文:(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译文: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关键能力综合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5~6题。材料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材料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5.请说一说你对第一则材料的理解。答:6.具体分析材料二中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其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7.请用一个词概括两则材料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答:8.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答: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eq\a\vs4\al\co1(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①'。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引用C.比喻、借代、排比D.比喻、比拟、借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①②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②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③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④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曾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⑤动画片《大闹天宫》、戏曲片《三打白骨精》、电影《大话西游》、不同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等,都改变着人们对《西游记》的固有认知,⑥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和后现代情圣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⑦但是,正如孙悟空固然有七十二变,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一样,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风貌,⑧但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则是一成不变的。答:5.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近日,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三全育人”试点启动以来,一些试点单位和高校已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新经验、新机制。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专家建议,结合前期已取得的试点成果,高校不妨继续探索,将教书育人的“软倡导”变为未来可抓、可查、可考核的“硬约束”。答:6.下面是全国优秀大学生评选流程图,请将它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120个字。答:eq\a\vs4\al\co1(拓展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家,在这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C.息壤,在本文中指的是传说中一种能自行不断生长的土壤,与《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中的“息壤”意思相同。D.江东,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其所指区域也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一般指自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茂足智多谋。甘茂得到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时施展才能,后被授予左丞相之职。B.甘茂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了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了来自内部的阻碍,攻取了宜阳。C.甘茂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之前,甘茂不仅仅认识到战争的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害性。为此,甘茂用与秦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达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楚国丞相,却因为范蜎的阻止而未成,最终死于魏国。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译文:(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译文:11.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二)五石之瓠/《庄子》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从事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D.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越,是吴国与越国的并称,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但“吴越同舟”这个成语,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B.子,在古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如果是面对面地交谈,就相当于“您”;如果不是面对面,就相当于“先生”,也用来称呼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C.罟,用网捕捉鱼或鸟兽。在水里面用的叫网,在陆地上抓野兽的叫罟。D.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的“绳墨”是前者义。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7.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句式:译文:(2)请买其方百金。句式:译文:(3)或以封。句式:译文: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译文:(2)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译文:(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译文:(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译文:关键能力综合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注】巾:用巾包裹或覆盖。笥:装入竹箱中。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①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②之县③解。”(《庄子·养生主》)【注】①适:偶然。②帝:天帝,最高的天神。③县:倒悬。2.比较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相同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不吾知也D.何以伐为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庄子认为人体禀受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自然的道理。B.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脱了,犹如解除了倒悬之苦。C.选文中老子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人生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D.秦失认为,他和老聃已经看淡了生死,世人喜生恶死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背弃了实情。四、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4~5题。''[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①,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乙]'平原君欲封鲁连③,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史记·鲁仲连列传》)''【注】①鹓刍鸟: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②鸱:鹞鹰。③鲁连:鲁仲连。4.[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答:5.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答: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eq\a\vs4\al\co1(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一样的人,,没什么节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他们有自己的哲学理想,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并矢志不渝,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对第一类人吹冷风。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君臣呀,('''')。这里生活着的则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地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安鸟,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庄周文学的独特魅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唯利是图发牢骚沸反盈天充斥B.趋利避害鸣不平人声鼎沸充溢C.趋利避害发牢骚沸反盈天充溢D.唯利是图鸣不平人声鼎沸充斥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记者23日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截至今年9月,深圳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建设目标。B.每个单元都注意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情的能力,这就有利于从语文教学方式上真正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读死书、死读书”的顽症。C.为破解“山多地少”的先天不足,云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D.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傻子”精神,唯有充满“傻劲”,我们的技能人才才能成为国家的宝贝,才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派自然天籁,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在庄周的著作中呈现B.那么庄周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天籁C.那么庄周著作中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呈现出一派自然天籁D.一个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天籁呈现在庄周的著作里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答:5.《红楼梦》第103回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于甄士隐的家乡任职时,偶遇当年资助自己参加科考现已出家为道的甄士隐,说了一段话:“学生自蒙慨赠到都……得以朝夕聆教。”下面是某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学生承蒙您惠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老天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恳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答:6.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战线在打破重重封锁、拓宽交流渠道、改善国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促进民间友好交往的中日“围棋外交”,到“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黑白棋子、小小银球演绎出一段段历史佳话。如今,从高层出访到体育大赛,中国体育外交不断引爆全球“朋友圈”;新一代中国运动员凭借优异的成绩和鲜明的个性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老朋友一般的外籍教练和外援,展现了中国体育开放包容的环境。未来,体育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是中国外交靓丽而厚重的一张名片。答:eq\a\vs4\al\co1(拓展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惠王、宣王。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9.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译文:(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译文:11.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一)《老子》四章必备知识基础练1.解析:A.②伐:夸耀。C.②强:刚强、果决。D.②知:了解。答案:B2.解析:A.介词,用/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C.助词,的/代词,指这类人。D.代词,指事物/连词,表选择问,还是。答案:B3.解析:①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②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不是古今异义词。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为古今异义词。④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为古今异义词。据此判断答案为D。答案:D4.解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答案:C5.解析:选项中的“法家学派”错,应是道家学派。答案:A6.解析:C项中“进行对比”说法不当,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答案:C7.答案:(1)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2)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3)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译文: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4)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译文: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5)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译文: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8.答案:(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关键能力综合练1.解析:当:在。答案:B2.解析: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答案:D3.解析: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答案:D4.答案:(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关键词:“曰”“余食”“赘行”“恶”“处”)(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关键词:“智”“明”“力”“强”“富”“志”)【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踮起脚跟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5.解析:解答该题时,需要首先对所给材料进行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阐释即可。答案:这句话阐释了孔子的交往观,即君子与人相处庄重矜持但不争强好胜,待人接物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6.解析:回答第一问就是对材料进行翻译。回答第二问需要找到两人观点的根本区别,由材料内容可知,孔子的“不争”是从“君子”的角度来讲的,老子的“不争”是从“顺天道”的角度来讲的。答案:(1)老子认为不偏执己见,才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夸耀自己,才能得到敬重,成就功业。不与天下争胜,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2)老子是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论语·卫灵公》)不偏执己见,所以能明察;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得到敬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老子·第二十二章》)7.解析:两则材料分别从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发了老子对“欲望”的看法,即普通人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伤害身体,伤害精神;而统治者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所以老子主张“寡欲”。答案:寡欲。8.解析:老子在两则材料中,分别从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释了过度追求欲望对个人和国家的危害,老子这种清心寡欲、反对战争的思想,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个人生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答案:①老子认为,普通人沉醉于声色犬马和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心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②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形成一个有“道”的社会,使百姓生活安定,这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参考译文】(1)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繁乱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混杂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疾驰去打猎使人内心狂乱,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行为败坏。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注重温饱,不注重声色耳目之欲。所以抛弃物欲,只求温饱。(2)如果治理天下合乎“道”,就能把战马退还给农夫去运肥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战马将会在荒郊野外生下马驹。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不贪得无厌,才能长久地满足。学科素养升级练1.解析:“细得同粉也似的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二段多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答案:B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修辞、句式和语气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答案: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细、密的特点;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达,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3.解析: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①处承接前面的主语“冬霖景象”,后面应该是评价性的语言。然后根据后文介绍的一幅悠闲的画面,所以此处应填“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第②处分析前后语句,应该是对引用诗句的小结,而且句式尽量与前后一致,根据诗句意思,应填“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答案:①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②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4.解析:要求仔细阅读材料,从语法和逻辑等角度进行认真分析。①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解读、改编与重塑”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其后又添了“是概莫能外的”,使句子变得杂糅。②处语序上应先“把握”再“传达”才符合逻辑。④处句子缺少主语,需要补充。⑧处“一成不变”带有贬义,不合语境,用词不当。答案:①句式杂糅,删去“是概莫能外的”;②语序不当,将“传达”与“把握”互调;④成分残缺,在“曾多次”前加“它(该书)”;⑧用词不当,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5.解析:新闻报道的话题是“三全育人”,事件是“近日,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压缩为: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近日举行。接下来介绍“三全育人”的相关情况,“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新经验、新机制”,最后写专家建议,建议是:高校不妨继续探索,将教书育人的“软倡导”变为未来可抓、可查、可考核的“硬约束”。即“软倡导”有望变为“硬约束”。最后将信息整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近日举行;“三全育人”试点效应形成新经验、新机制;教书育人“软倡导”有望变为“硬约束”。6.解析:首先解读流程图,根据箭头指向,分清“首尾”(起始与结束),理清评选流程;然后按流程的先后顺序表达出来。因为有字数的限制,所以能够合并的予以合并。如学校汇总审定上报给省教育厅,再由省教育厅汇总审核上报给教育部,此两步可以合并为“经学校、省教育厅逐级汇总、审定审核,上报到教育部”。答案:学生的申请经由班级或年级评选后上报院系,院系公示后上报学校,再经学校、省教育厅逐级汇总、审定审核,上报到教育部,教育部评审后,批准省教育厅向学校下拨奖金,由学校向学生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教育部还会为全国优秀大学生举办全国表彰会。7.解析:“……,……也”为文言文判断句的常用形式,故“宜阳”“大县也”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名曰……”“其实……”即“名义上是……”“实际上是……”,在内容上相对,二者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答案:A8.解析:本文中的“息壤”是地名。答案:C9.解析:“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楚国丞相”错,由“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到秦国担任秦国丞相。答案:D10.解析:(1)卒:最终。将:带领、率领。拔:攻破。(2)计:考虑。诸:之于。钜过:重大的过失。答案:(1)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公孙奭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事。(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了用于秦国,我认为这是您的重大过失啊。11.解析:根据文中“甘茂至,谓向寿曰……事成,尽以为子功……遂拔宜阳”可知,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根据“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可知,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根据“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对曰:‘不可……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可知,楚怀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答案: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而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②楚怀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求见秦惠王。惠王见到他后很高兴,就让他率兵,帮助魏章攻克平定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即位。蜀侯辉、蜀相陈壮谋反,秦国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后,武王让甘茂担任左丞相,让樗里子担任右丞相。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开辟一条能够容纳车辆,并且通往三川之地的道路,来暗中探伺周王室,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是不朽的。”甘茂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约定攻打韩国,并请求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甘茂到魏国后,对向寿说:“您回去,对武王说‘魏王听从了我的主张,但希望大王不要急于攻打韩国’。事情成功后,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积贮,已经囤积在那里很久了。名义上是县,实际上是郡。现在大王冒着数倍的风险,千里行军去攻打它,(想取胜)很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议论攻打韩国的事,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使大王欺骗魏王而我也将遭到公仲侈的怨恨。”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订立盟约。”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事。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止战争。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我们有盟约。”于是调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攻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到了周都,却死在了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称为昭王。甘茂终于说服秦昭王,把武遂又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说甘茂的坏话。甘茂害怕,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走了。樗里子与魏国讲和,停止用兵。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到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很高兴。秦王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送甘茂到秦国。”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谁合适呢?”范蜎回答说:“我不能够识别谁是合适的人。”楚王说:“我想要让甘茂去任丞相,可以吗?”范蜎回答道:“不可以。甘茂的确是贤能的人,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来说不是好事。况且大王以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作难,使越国发生骚乱,因此楚国才能够以南边的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为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了用于秦国,我认为这是您的重大过失啊。”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丞相。秦王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而甘茂最终没能够再回到秦国,后来死在了魏国。(二)五石之瓠/《庄子》必备知识基础练1.解析:②鬻:卖。④贻:赠送。⑥说:劝说。答案:C2.解析:A.代词,指“……的人/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B.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C.介词,在/介词,从。D.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D3.解析: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选C。答案:C4.解析: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⑥无古今异义。答案:A5.解析:D项中的“前者义”错,应为后者义。答案:D6.解析:C项中“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文中无据。答案:C7.答案:(1)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译文:宋国有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2)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译文:请求用百金买下他的药方。(3)句式:省略句,应为“或以(之)封”。译文: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8.解析:(1)“贻”,赠送。“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裂地”,划割土地。(3)“龟”,同“皲”,皮肤冻裂。“封”,封赏。(4)以为,省略“之”;浮,浮游;容,容纳。答案:(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量有五石大。(2)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3)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地方不同。(4)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关键能力综合练1.解析:孔子认为如果能坚守仁义,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能享受乐趣。庄子面对楚王的请托,用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也不愿把骸骨供奉在庙堂的神龟作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愿享受自由而完整的生命。答案: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爱护生命,享受自由。【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起胳膊(作枕头)枕着,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飘浮的云。”(《论语·述而》)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去致意,说:“(大王)希望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大王把它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藏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让人尊崇呢,还是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宁愿(像乌龟那样)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庄子·秋水》)2.解析:“然则吊焉若此”为状语后置句,即“然则若此吊焉”。A.定语后置句,即“蚓无利爪牙,强筋骨”。B.状语后置句,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C.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D.宾语前置句,即“以何伐为”。答案:B3.解析:“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错。选文中老子的人生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相同。答案:C【参考译文】老聃去世,秦失前去吊丧,大声哭了几声便出去了。弟子问秦失说:“他不是您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弟子又问说:“既然这样那么像您这样吊唁朋友,可以吗?”秦失说:“可以。开始我认为他是个俗人,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刚才我进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聚在这里一起吊唁老聃,一定是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样(喜生恶死)是违背自然规律,背离实情,忘记了人的生死寿夭皆受于自然(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做法为逃避自然的法度。偶然来到世上,老聃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老聃顺势而死。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哀伤和欢乐的情绪便都不会进入心中,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是天帝解除人的倒悬之苦。”4.解析:庄子将功名利禄看作腐鼠;鲁仲连面对平原君的封赏,辞让再三,终不肯受。答案: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5.解析:面对惠子的所作所为,庄子讲述了鹓刍鸟与鸱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像鹓刍鸟一样志向高远,功名利禄在他眼中于腐鼠无异,根本无意抢夺。面对平原君的封赏,鲁仲连直言为人排忧解难而收取报酬是商贾之人的行为,自己“不忍为也”。答案:①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把自己比作“鹓刍鸟”,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②鲁仲连则是把帮助别人后收取酬劳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的行为联系起来,强调自己不愿那样做,表明自己的志趣。【参考译文】[甲]'惠子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国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寻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刍鸟,你知道它吗?鹓刍鸟从南海起飞,一直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食用,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饮用。在这时,一只鹞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刍鸟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鹓刍鸟,大声怒斥说:‘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恫吓我吗?”[乙]'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于是设酒宴招待他,喝到酣畅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给鲁仲连敬酒,祝他长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的杰出之士之所以被人尊崇,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除灾难、解决纷争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不愿意那样做。”于是辞别平原君离开,终生不再相见。学科素养升级练1.解析: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根据后面“没什么节操与价值标准”的语境,应用“唯利是图”。鸣不平: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抗议。发牢骚:向人倾吐心中的不满和怨恨。前者一般用在“为……鸣不平”的语境里,后者一般用在“对……发牢骚”的语境里,当然二者都可单用。结合前文的“对诸侯”可知,应用“发牢骚”。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两者意思相近,但在具体语境里,“人声鼎沸”不能作补语。此处修饰“热闹得”,应用“沸反盈天”。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充溢:充满;洋溢。两者都有“充满”的意思,但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