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包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包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包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包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包头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A.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C.儒学宣扬以德治国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宋朝立国后颁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表明北宋A.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 B。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 D.官府打击羁押不法商人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变化时说,百年前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参政是公民的义务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D。政府丧失了民众信任“……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C.启蒙D.空想社会主义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C。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B。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C。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D。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B.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例》。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主要体现了A。禁烟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C.英国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D。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公私大合营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史实结论A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B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C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D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全球史》认为,二战后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想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限制性贸易惯例,最终推动建立了无限制全球贸易工具——关贸总协定。这一工具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B.表明自由放任贸易政策成为时代潮流C.阻碍了美苏为首两大阵营的交流合作D.推动美国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历史发展往往是辨证地统一在一起.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即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时最大障碍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废除“六一汉”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五百人会议"D.鼓励发展工商业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是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二、材料题(共25分)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9分)历史答案一、选择题:(75分)1-5 DBAAB6-10ADCDD11-15BCCCB16-20CACBC21—25ABA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