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0分)1.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 B.世袭制的确立C.王的出现 D.早期国家的诞生2.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A.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 B.刻有卜辞的甲骨C.精美的“帛书”和“帛画” 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3.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4.下面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①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③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④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6.宋太宗至道元年正月戊子诏日:“自今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都堂就是议事堂。原来参知政事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荡然无存。这反映出,宋初A.中枢机构不断完善B.决策权与审议权分离C.行政运行受到干扰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7.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8.黄宗羲认为“耳主于听,目主于视,皆不离事上”,并立倡“学贵践履”。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儒家思想 B.倡导经世致用 C.坚持以民为本 D.强调致良知9.甲午战后,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竞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据此可知A.中国外交官不善于开展外交活动 B.日俄在东北问题上合谋坑害中国C.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D.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10.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11.鸦片战争后,满清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A.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B.未能对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C.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 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1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13.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14.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承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15.1853年,英使文翰率领第一个官方代表团访问天京时,杨秀清照会说:“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凡欲来天国通商者,准到镇江焦山下,听守镇江大员办理”,同时在通商中“害人之物为禁”。照会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联合英国共同反清C.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D.主张国家平等交往16.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17.“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C.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 D.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所彰显的政治意义是A.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B.否定了儒表法里治国思想C.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D.断绝了袁世凯称帝的梦想19.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D.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0.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21.《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A.签署“中日民四条约”B.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C.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D.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22.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A.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实现了均衡发展B.两次负增长均因为大规模外敌入侵C.两次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扶持D.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民族工业均遭日本掠夺23.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24.北伐战争初期,上海《天民报图画附刊》刊登了题为《中国怪现状:无头欤?多头欤?》的一幅漫画(图2),画中一位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

)25.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26.中共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虽然失败了,但教训深刻。为此,中共(

)2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28.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明确提出反帝②平均地权③节制资本④反对封建专制统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9.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30.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半年后中共中央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代替此前所用的“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31.《大公报》报道称:“(枣阳)宜昌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在日军方面照例是整理补充,以备下一次攻势,在我们方面,也是在观望日军的动向,针对日军的企图,以从事新的部署,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下列与“北方的捷音”有关的是(

)32.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33.1948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的电报中提到:“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这个作战方针最有可能是针对(

)3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多次较量,在解放军1948年发起的战略决战行动中,对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产生巨大冲击的战役是(

)35.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3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过22年的艰苦斗争,突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原因是(

)37.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38.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漠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39.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40.印加帝国政府常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迁往新地区,而将“忠诚”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这一做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41、42、4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4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杜甫《垂老别》材料四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5分)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5分)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2分)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3分)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5分)42.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中国外交史》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5分)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哪些重大突破?(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5分)

43.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请回答: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