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社会发展_第1页
性别与社会发展_第2页
性别与社会发展_第3页
性别与社会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别与社会发展

人口分为两层,这是自然界生物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人类的自然属性。但是,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并不是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口的自然属性,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口的性别构成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由于人类具有特有的社会属性,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阶段,又存在性比失衡的现象。这种性比失衡的现象,对人类的婚姻形态、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性比例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影响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再生产速度,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进程。本文在系统梳理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学研究出发,对不同性别人口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的内在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一净化时代墓地人口性别构成以往我们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1这里加入黄河上游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构成整体情况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史前不同性别人口状况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内在联系。裴李岗时代的3处墓地,2共发现墓葬441座,这些墓葬中出土的人骨经过鉴定的有440例,能判定性别的有393例,其中男性有241例,女性有152例。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则裴李岗时代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241/152×100%=158.55。其中每一个遗址的人口性比例分别为:贾湖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190/120×100%=158.33;石固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35/22×100%=159.09;白家村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16/10×100%=160。从图一中,可以更明确的看出三个墓地的人口性别构成的差别情况。裴李岗时代三处墓地的人口分年龄组性别构成情况见图二。从图中可以看出,裴李岗时代的三处墓地中性别比的最低值基本上出现于青年时期,最高值出现于老年时期。仰韶时代21处墓地共发现墓葬5004座,3这些墓葬中出土的人骨经过鉴定的有5572例,能判定性别的有4774例,其中男性2971例,女性1803例。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则仰韶时代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2971/1803×100%=164.78。在所有21处墓地中,性比例在100以下的只有5处,多数性比数值集中于100~200之间,具体分布为150以下的10处,150~200的4处,200~300的1处,300以上的3处。从图三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仰韶时代墓地人口性别构成的差别。仰韶时代墓地人口性别构成按年龄组划分情况见图四。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仰韶时代人口性别比的最低值一般出现于青年时期,而最高值多出现于老年时期。大汶口文化的13处墓地共发现墓葬2462座,这些墓葬出土人骨中经过鉴定的有2546例,性别明确的有1916例,其中男性1218例,女性698例。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则大汶口文化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1218/698×100%=174.5,至于每一处墓地的具体资料见图五。在所有13处墓地中,性比值在100以下的只有1处,多数性比值集中于100~200之间,具体情况为150以下的8处,150~200的1处,200~300的3处。大汶口文化墓地人口性别构成按年龄组划分情况见图六。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人口性别比的最低值一般出现于青壮年时期,而最高值多出现于中年时期。龙山时代的11处墓地共发现墓葬1238座,4这些墓葬出土人骨中经过鉴定的有597例,性别明确的有512例,其中男性320例,女性192例。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则龙山时代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320/192×100%=166.67,至于每一处墓地的具体资料见图七。在这11处龙山时代墓地中,性比值只有2处在100以下,多数性比值在200以上,具体分布为性比值200以下的3处,200~300的4处,300以上的有2处、其中有1处性比值高达600以上。龙山时代墓地人口性别构成按年龄组划分情况见图八。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龙山时代人口性别比的最高值一般出现于中年时期,而最低值则各不相同。二里头时代的4处墓地共发现墓葬738座,5这些墓葬出土人骨中经过鉴定的有677例,性别明确的有524例,其中男性299例,女性225例。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则二里头时代墓地人口性比例:RS=PM/PF=299/225×100%=132.89,至于每一处墓地的具体资料见图九。在这4处二里头时代墓地中,性比值只有1处达到了200,其余3处均在100~150之间。二里头时代墓地人口性别构成按年龄组划分情况见图一〇。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二里头时代人口性别比的最高值一般出现于成年时期,而最低值多出现于青年时期。二不同时代的人口性别构成上文我们对黄河流域史前人口的性别构成,按时代进行了具体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史前人口的性别构成在每一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每一时代内有关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的具体研究,或者说静态指标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的动态指标提供了前提。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比值历时性变化的具体数据为:裴李岗时代为158.55、仰韶时代为164.78、大汶口文化为174.50、龙山时代为166.67、二里头时代为132.89。从图一一中可以更明确地看出,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比值是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从图一二中清楚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口不同年龄组性别构成的差异。具体情况表现为:裴李岗时代性比值分别出现了两次峰值(壮年、老年)和一次谷值(中年),性比最低值出现于青年时期;仰韶时代的性比值只出现了一次峰值(老年),性比最低值在儿童时期;大汶口文化的性比值出现了一次峰值(中年)和两次谷值(青年、老年),性比最低值出现于老年时期;龙山时代性比值出现了一次峰值(中年)和一次谷值(老年),性比最低值出现于儿童时期;二里头时代性比值出现了一次峰值(中年)和两次谷值(青年、老年),性比最低值出现于青年时期。纵观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构成情况,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性别构成既有共性,即性比最低值基本出现于儿童、青年时期,最高值多出现于中、老年时期,同时又有差别,即随着时代的发展,性比值呈先升后降趋势。另外,我们还对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人口的平均年龄进行过统计。其中裴李岗时代男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9.69岁、女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3.07岁、总人口平均年龄为33.10岁,仰韶时代男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8.64岁、女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4.45岁、总人口平均年龄为33.63岁,大汶口文化男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3.91岁、女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2.33岁、总人口平均年龄为27.45岁,龙山时代男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6.18岁、女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2.49岁、总人口平均年龄为32.39岁,二里头时代男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5.25岁、女性人口平均年龄为30.96岁、总人口平均年龄为29.11岁。从人口平均年龄的变化情况来看,不同时代男性人口的平均年龄普遍高于女性人口,总人口的平均年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6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通过对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研究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史前时代存在着明显的“高性比”现象。人类的婚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中男、女性比例决定的。史前时代,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存在是以两性分派的大体均衡为前提条件的,若男女比例失衡则可能导致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等其他婚姻形态的存在。中国黄河流域史前人口的性比高度异常,决定了社会内部不可能实行稳定的一夫一妻制。作为稳定社会的一种调节手段,婚姻形态中可能存在“一妻多夫”的现象。一妻多夫现象在黄河流域史前时代有存在的客观基础,但是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有所差别。上文我们分析了史前不同时代的性比变化,具体表现为呈上升趋势。这样黄河流域史前时代性比异常现象从裴李岗时代开始到仰韶时代达到了最高值,也就是说一妻多夫现象从裴李岗时代出现到仰韶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合葬墓和婚姻形态的关系,但是裴李岗时代合葬墓的出现以及仰韶时代的数量激增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7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构成能够影响社会婚姻形态,进而影响社会内部的稳定和发展。不过,黄河流域史前人口性别构成并不是单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相反其也受史前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史前不同性别人口死亡年龄的变化上。纵观黄河流域史前人口高死亡率年龄组的变化趋势,其具体年龄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人口高死亡率年龄处于中年时期,到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人口高死亡率的年龄则处于青、壮年时期。这种变化的趋势和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史前社会发展到龙山时代,无论从聚落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城址、铜器、文字等文明因素的发展来看,都产生了异于前代的社会现象,表明等级已经开始出现。至二里头时代具有都城性质的特大型聚落的出现以及宫殿基址、铜器等社会复杂化物化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使多数学者坚信这一时期进入了文明社会。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说明社会已经有了等级之分。社会等级的出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的频繁发生,而战争对人口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人口的大量死亡,特别是作为参战人员主体的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死亡。目前,我们统计的黄河流域史前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黄河流域史前男性人口身高的逐渐降低以及平均年龄的减小与环境变迁和农业产生以后人类劳动强度的加大以及功能压力的增强有关。农业与狩猎采集业相比,无疑加大了人类劳动的强度。农业产生、强化以后,劳动强度增加、功能压力增强导致了一系列人类骨骼机能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体的身高。黄河流域从距今8000年至距今4000年,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分布区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史前农业发展、强化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虽然黄河流域史前遗址所处的地域和生业模式存在差异,但是农业强化的趋势还是存在的。农业产生以后人类劳动强度的加大以及功能压力的增强与黄河流域史前男性人口身高的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