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1.gif)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2.gif)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3.gif)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4.gif)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6981d72be89cd834dcf1e111dd568d0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答: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铜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表现出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了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了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摘编自曹操《求贤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苟且偷安”中“且”含义相同。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接着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抒情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后者多直接表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译文:(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译文: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经过岳阳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看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B.诗人面对春天的洞庭湖,夸张地想象它岸“连梦泽”想象其波“近长安”。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尾)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2)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并序》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①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②,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③,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由君臣父子为核心④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劲的中国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八方风雨②安身立命③等量齐观④推导B.①五风十雨②安贫乐道③等量齐观④推演C.①五风十雨②安身立命③一视同仁④推演D.①八方风雨②安贫乐道③一视同仁④推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20.请结合文段,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5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5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五单元检测卷1.答案:A解析:B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曲解文意。根据“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乡民个体之间的,而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是研究乡民个体关系的前提,并不是结果,因此选项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C项“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曲解文意。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2.答案:C解析:“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曲解文意。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选项意思恰恰相反。3.答案:A解析:“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A项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B项“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C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离不了泥土”的特征,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D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选A项。4.答案: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5.答案: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6.答案:B解析:“表现出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于文无据。从原文看,作者这样写,正是表明他与祖屋难以割舍的感情。7.答案:A解析:“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第一段表现了作者“酸酸的感觉”,随着写作的深入和结束,作者的感情充满了喜悦。8.答案: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答案: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10.答案:B解析:“张绣等”是“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失”是“过失”,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排除A、D两项;“吾知所以败”主谓宾齐全,“诸卿”与“观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答案确定为B项。11.答案:B解析:“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苟且偷安”中“且”,副词,暂且。句意:形容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且”含义不同。12.答案:C解析:A项“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B项“曹操……自己中箭,接着被杀”错,原文“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可见“被杀”的是长子曹昂;D项“前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后者多直接表达”错,前者和后者抒情方式说反了。《求贤令》中“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等都是直接抒情;而《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都是用典。13.答案:(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2)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解析:(1)“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2)“廉士”,廉洁之士;“何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霸世”,称霸当世。14.答案: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参考译文】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服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五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15.答案:D解析:“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表述有误。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故选D。16.答案:①颈联写善飞之雁难渡湖,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尾联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作画,使贵人们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③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17.答案:(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8.答案:C解析:第一空,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八方风雨:八方是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语境说“有好收成”,应用“五风十雨”,排除A、D;第二空,安身立命:指的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语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9 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025年春)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等小学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2024年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养老照护赛项)备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2025年个人果园承包合同简单版(三篇)
- 2025年五金家电买卖合同范文(2篇)
- 2025年个人楼房出租合同标准版本(三篇)
- 2025年中年人自愿离婚协议范文(2篇)
- 2025年产品加工项目合作协议(三篇)
- 2025年个人果园承包合同参考模板(三篇)
- 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班级教师工作总结模版(2篇)
- 2025年度院感管理工作计划(后附表格版)
- 励志课件-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 化肥销售工作计划
- 2024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限公司招聘精英18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社区警务规范考试题库
- 2025中考英语作文预测:19个热点话题及范文
- 第10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一)(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管理培训
- 酒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学期考点 专题03 首字母填空(10篇)【考题猜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