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的语义平面_第1页
格的语义平面_第2页
格的语义平面_第3页
格的语义平面_第4页
格的语义平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的语义平面

一、对“格”的求解格语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j.菲尔莫首次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即从转换后的语法发展而来的一种分支。菲尔墨原是乔姆斯基(N.Chomsky)的学生,其理论是在乔姆斯基对深层结构设想的前提下产生的,力图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上的不足。乔姆斯基在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中,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三大规则: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其短语规则(S→NP+VP;VP→V+NP)的目的是生成所有的句子,但是在生成正确句子(约翰喝酒)的同时,也生成了错误的句子(酒喝约翰),这说明动词和名词之间要有一种语义限制。针对这一问题,乔姆斯基在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理论问题》(The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中,开始考虑语义问题,认为应该将语义包括在语法之中,这样,生成语法就包括三个部分:即句法部分、语义部分、音系部分,句法部分是基础,句法部分生成的句子输入语义部分,句法部分具有生成性,语义部分具有解释性。菲尔墨认为用格框架分析句法结构比转换生成语法要精密得多,率尔反对转换生成语法,致力于格语法的研究。他在1966年发表了《关于现代的格理论》(TowardaModernTheoryofCase),1968年发表了《“格”辨》(TheCaseforCase),1971年发表了《格语法的一些问题》(SomeProblemsforCaseGrammar),1977年又发表了《再论“格”辨》(TheCaseforCaseReopened)等论文,创立了系统的格语法理论。菲尔墨首先将句子(sentence)分为“情态(modality)”和“命题(proposition)”两个部分,用公式表示即:S→SM+PS→SΜ+Ρ情态部分(M)决定与句子全局有关的要素,如否定、时、式和体等等;命题部分(P)是格语法分析的中心,它的基础结构是由一个作谓语的定式动词配合着一个或几个跟它有语义结构关系的名词格。用公式表示就是:P→V+C1+C2⋯⋯+CnΡ→V+C1+C2⋯⋯+Cn。每一个格包括一个名词短语(NP)和一个格标(K,即Casemarker),即:C→K+NPC→Κ+ΝΡ。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格语法中的“格”是指“处于底层的句法-语义关系”。“句子在基础结构中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或几个名词短语,每一个名词短语以一定的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P24)在菲尔墨看来,格关系是句子深层语义结构里的名词(代名词)跟谓语动词之间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语义结构关系。这种关系一经确定就固定不变,不管它们经过什么转换操作,在表层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与动词形成什么语法关系。底层上的格与任何具体语言中的表层结构上的语法概念,如主语、宾语等没有对应关系。正如菲尔墨指出的“用格的形式这一术语来指特定的语言中某种格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不论是通过词缀,还是通过异干法(suppletion),还是通过附加助词,还是通过词序制约的方法。”(P23-24)例如:(1)约翰打开了门(2)门被约翰打开了。例(1)、(2)尽管表层形式不同,但句中的两个名词性成分“约翰”和“门”跟谓语动词“打开”的语义关系(格)是固定不变的,即“约翰”始终是施事格,“门”始终是客体格。菲尔墨从英语出发,最初提出了六个格:施事格(Agentive)、工具格(Instrumental)、与格(Dative)、使成格(Factitive)、处所格(Locative)和客体格(Objective)。(P27-28)以后又提出受益格(Benefactive)、源点格(Source)、终点格(Goal)和伴随格(Comitative)等。格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理论,对汉语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早用格语法理论研究汉语的学者是李英哲先生,他在“AninvestigationofcaseinChinesegrammar”(《汉语语法中格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把汉语的格分为九种:施事格、工具格、与格、使役格、方位格、客体格、施役格、永存格、伴随格。台湾学者汤廷池先生1972年出版了“ACaseGrammarofSpokenChinese”(《国变格变语法试论》)。他区分了格的用法和格的形式,并主张在菲尔墨的九种格之外,在汉语中增加结果格、对象格和比较格。国内学者在格语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李临定先生分为21个格:施事、受事、结果、对象、关涉、条件、范围、方面、工具、材料、方式、手段、依据、凭借、原因、目的、时间、处所、起点、终点、方向。(P17)傅雨贤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分为18个格:施事、受事、与事、结果、工具、方位、时间、目的、方式、原因、内容、来源、材料、致使、价值、条件、伴随、关联。(P179-181)史有为先生主张将菲尔墨的“格”改称为“格素”。他认为汉语“格素”的数目有50个。(P84-89)鲁川、林杏光先生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汉语的格关系。他认为所谓的“格语法”是个不能自足的语法体系,它既不研究偏正关系,也解决不了句子生成的排序问题。因此不应该提什么“格语法”,只应该提“格关系”。格关系指的是句子的表述中心的谓词跟周围的体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transitivityrelations)。(P11-15)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格关系到底存在于句子的哪个层面上,其性质是什么,汉语到底有多少格,如何进行分类等等问题,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问题也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二、网络的性质和分类(一)动核结构t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来看,格属于语义平面。句子的语义平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核结构,一是语态(时、体、态等等)。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它跟现实不发生特定的联系;语态则是使动核结构跟现实发生特定联系的部分。动核结构是一种语义结构,也就是一种底层结构,它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动核结构由动词(包括形容词)和它们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概括起来有两种:支配成分和说明成分。支配成分参预动词的行为,是强制性的,可称为动元;说明成分用来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或使用的工具、方式等,是非强制性,可称为状元。(P192)动核结构既可以由动核跟其联系的动元构成,也可以由动核跟其联系的动元、状元共同构成。在语义平面,动核结构形成句子的句模。句模是“句子的语义结构模式”,也就是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这种结构也是脱离句子的语态,不与现实相联系的抽象模式。(P375)我们认为格关系存在于句模结构中,它是指名词性成分跟动词组成句模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二)主体格、客格划分格是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在一个语义结构中,有些语义角色的出现是强制性的,有些语义角色的出现则是非强制性的,强制性出现的语义角色称为强制格,非强制性语义角色称为自由格。强制格由动元充当,自由格由状元充当。需要说明的是,个别格范畴以自由格为主,但偶尔也出现一些强制格,分类时仍然把它们放在自由格中,其强制格在行文中指出。在现代汉语里,强制格主要有主体格、客体格、与格3类;自由格主要有时间格、处所格、工具格、材料格、原因格、源点格、终点格、目的格、经由格、根由格和比较格11类。主体格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施事格、感事格、系事格和起事格4类;客体格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客事格、止事格、使事格和角色格6类;与事格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当事格、受益格和共事格3类。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有层级的格系统,如下图所示:格⎧⎩⎨⎪⎪⎪⎪⎪⎪⎪⎪⎪⎪⎪⎪⎪⎪⎪⎪⎪⎪⎪⎪⎪⎪⎪⎪⎪⎪⎪⎪⎪⎪⎪⎪⎪⎪⎪⎪⎪⎪⎪⎪⎪⎪⎪⎪⎪⎪⎪⎪⎪⎪⎪⎪⎪⎪⎪⎪⎪⎪⎪⎪⎪⎪⎪⎪⎪⎪⎪⎪⎪⎪⎪⎪⎪⎪⎪⎪⎪⎪⎪⎪⎪⎪⎪⎪⎪⎪⎪⎪⎪⎪⎪⎪⎪⎪⎪⎪⎪⎪⎪⎪⎪⎪⎪⎪⎪⎪⎪⎪⎪⎪⎪⎪⎪⎪⎪⎪⎪⎪⎪⎪⎪⎪⎪⎪⎪⎪⎪⎪强制格⎧⎩⎨⎪⎪⎪⎪⎪⎪⎪⎪⎪⎪⎪⎪⎪⎪⎪⎪⎪⎪⎪⎪⎪⎪⎪⎪⎪⎪⎪⎪⎪⎪⎪⎪⎪⎪⎪⎪⎪⎪⎪⎪⎪⎪⎪⎪⎪⎪⎪⎪⎪⎪⎪⎪⎪⎪⎪⎪⎪⎪⎪⎪⎪⎪⎪⎪⎪⎪⎪⎪⎪⎪主体格⎧⎩⎨⎪⎪⎪⎪⎪⎪⎪⎪⎪⎪⎪⎪施事格感事格系事格起事格客体格⎧⎩⎨⎪⎪⎪⎪⎪⎪⎪⎪⎪⎪⎪⎪⎪⎪⎪⎪⎪⎪⎪⎪⎪⎪⎪⎪⎪⎪⎪⎪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客事格止事格使事格角色格与格⎧⎩⎨⎪⎪当事格受益格共事格自由格⎧⎩⎨⎪⎪⎪⎪⎪⎪⎪⎪⎪⎪⎪⎪⎪⎪⎪⎪⎪⎪⎪⎪⎪⎪⎪⎪⎪⎪⎪⎪⎪⎪⎪⎪⎪⎪⎪⎪⎪⎪⎪⎪⎪⎪⎪⎪时间格处所格⌶具格材料格原因格源点格终点格目的格经由格根由格比较格{强制格{主体格{施事格感事格系事格起事格客体格{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客事格止事格使事格角色格与格{当事格受益格共事格自由格{时间格处所格⌶具格材料格原因格源点格终点格目的格经由格根由格比较格三、分类描述(一)受生命教育所带来的生命实体施事格是由动作动词规定的语义角色,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是施事。例如,(3)小王吃过饭了。(4)大水冲了龙王庙。上述例句中的“小王、大水”就是施事。菲尔墨将施事格规定为“表示由动词所确定的动作能察觉到的典型的有生命的动作发出者。”(P27)这个定义显然无法解释例(4)类的现象。诚然,绝大部分施事格都是有生命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不具有生命的实体也可以实施有生命的实体所实施的行为,这类实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力实体,主要有“天、地、风、雨、雷、电、水、烟、雾、太阳、月亮”等,如例(40);一类是人工实体,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火箭”等。例如,(5)火车在千里铁道线上在飞快地奔驰。在现代汉语中,施事格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如上述诸。也可以表现为宾语。例如,(6)那边站着两个人。(7)刚出太阳,他们就把被子晒上了。(8)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例(6)、(7)是存现句,例(8)是一般所谓“供使句”,即表达某些物品、器具、食物、材料等可以供多少使用者使用的句子。(P194)除了通过语序这种手段外,施事还可以通过介词出现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常见的介词主要有:被、叫、让、给、由等。例如:(9)张三被李四打了一顿。(10)钢笔叫王亮拿走了。(11)衣服给他撕破了。(12)这件事由你负责。(二)我内装系事格指性质状态的系属者。例如,(13)你这个人太骄傲,太倔强。(14)这个办法好。形容词规定系事。系事在句法平面上,一般体现为句子的主语。(三)背景关系动词起事格指关系双方中的起方。例如,(15)鲁迅是浙江人。(16)这孩子像他爸爸。上面的例句中的“鲁迅、这孩子”是起事,起事格由关系动词规定。常见的关系动词有:“是、姓、属于、等于、成为、有、叫、像”等少数几个。起事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以主语的面目出现。(四)准备考研究生感事格指感觉的主体。例如,(17)小芹非常喜欢小二黑。(18)小张明年打算考研究生。上述例句中“小芹、小张”是感事。感事格由感知动词规定。常见的感知动词有:“爱、恨、喜欢、讨厌、希望、想念、打算、知道、了解、认识、明白、怀念、热爱、期望、盼望”等。感事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充当主语。(五)表层句法结构受事格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已经存在的人或事物。例如,(19)妈妈洗了一盆衣服。(20)昨天,老王骂了小王一顿。上述例句中的“一盆衣服、小王”是受事,是动词直接涉及的人或事物。受事格主要由自主动作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受事最常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如例(19)、(20),除此之外,受事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和中心语位置上。例如,(21)那幢房子早就拆掉了。(22)发射的导弹正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例(21)的“那幢房子”出现在主语位置上,(22)的“导弹”出现在中心语位置上。有些受事可以通过介词“把(将)”引进到句法结构中。例如,(23)小王把棉袄脱了。(六)受事指事物是在活动之前独立存在的,在动作行为之前即有结果格表示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例如,(24)他在门口挖了一个大坑。(25)老王溅了一身泥。上例中的“大坑、一身泥”是结果格。结果格主要由动作动词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受事格也由动作动词规定,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结果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之前是不存在的,而受事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之前是独立存在的。例如“盖房子”和“修房子”中的“房子”分别属于结果格和受事格。在“盖”这个动作之前,“房子”是不存在的;而在“修”这个动作之前,“房子”显然是存在的,否则也无从“修”起。结果格有积极的结果和消极的结果。积极的结果是结果所指的事物本来不存在,动作的主体希望它出现,或者说是动作的主体希望通过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要追求的目标。如例(24),再举二个例子:(26)今天上午,我们包饺子。(27)姑娘们在绣花儿。积极的结果格通常自主的“制作”义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中心语位置上。例如,下面例句中的“信”。消极的结果是指动作的结果所表示的事物是句子陈述主题不能控制的,也是其不希望出现的。如上文的(25)。消极的结果格有非自主动词和部分自主动词规定。(七)行为动词规定对象格是指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例如,(28)学生要尊敬师长。(29)你们要分析问题的根源。例(28)的“师长”,(29)的“问题的根源”是对象格。对象格主要有行为动词规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尊敬、信任、爱护、佩服、害怕、厌恶、注意、爱惜、喜欢、同情、心疼、谅解、担心等。一类是表示抽象行为的动词,如:教育、帮助、分析、训练、联合、巩固、培养、遵守、总结、改造等。对象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但也可以出现在主语或中心语的位置上,或通过介词引入。例如,(30)经验教训要认真总结。(31)我讨厌的事情总是做不完。(32)我们对他很怀疑。(八)五十元钱、他们客事格指非自主动作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体对象。例如,(33)小王丢了五十元钱。(34)我看见他们了。上述例句中的“五十元钱、他们”是客事格。客事格由非自主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出现主宾语位置上,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中心语的位置上。例如,(35)那五十元钱丢了。(36)刚才看见的那个人去哪儿了?(九)动补结构式的动词使事格指动作行为的致使对象。例如,(37)我们一定完成任务。(38)同学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上述例句中,充当句子宾语的“任务、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学习态度”是使事。使事格主要由以下两类动词:一类是部分动补结构方式的动词,常见的有:提高、降低、加深、加高、加厚、加宽、加粗、加大、加快、放慢、延缓、扩大、缩小、增加、减少、延长、加重、实现、完成、满足、转移、美化、绿化、丑化、恶化、结束、停止等。一类是具有动词功能的形容词,常见的有:苦、香、温、疼、松、累、坚定、端正、整齐、纯洁、巩固、安定、清醒、振奋、严格、明确、丰富、健全、完善、活跃、稳定、壮大、繁荣、方便、模糊、为难、涣散、温暖、恶心等。使事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除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外,还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或通过介词“使”引进。例如,(39)今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40)我们的服务宗旨就是使顾客方便。(十)表层句法结构中的动词止事格是关系双方的止方。例如,(4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42)那个老师姓刘。上述例句宾语位置上的“中国的首都、刘”是止事。止事格是跟起事格相对的一个格范畴,也是由关系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十一)角色格角色格指名词性成分在事件中充当的角色类型。例如,(43)范志毅在国家队中踢后卫。(44)今天,我演包公。上述例句宾语位置上的“后卫、包公”是角色,角色格。角色格一般由动作动词规定,数量很少。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一般占居宾语位置。(十二)当事格。当事格是动作行为指向的对象。例如,(45)明天,市长要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46)我们要向优秀党员看齐。例(45)的“大会”、(46)的“优秀党员”是当事。当事格由部分动作动词和准双向动词中的部分针对动词规定。(P240-241)其中动作动词规定的当事不是动元成分,这类动词大都是“言说”义动词,如汇报、说明、解释、阐述等。由准双向动词中的部分针对动词规定的当事是动元成分。常见的有:报到、报复、辩解、报警、拜年、辞行、道歉、赌气、打气、道喜、挥手、求爱、投案、说理、行贿、失身、失信、求助、屈服、效劳、效力、请教、谢罪、自首、自绝、提亲、受业、致意、看齐等。当事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是通过介词“向、对、和、跟、同、与、于”引进。(十三)共事格。共事格是动作行为的共同参与者或协作者。例如,(47)我还要和他商量这件事。(48)小张明天就要跟小李订婚。例(47)的“他”,(48)的“小李”,(99)是共事,共事格由相互动词规定。(P344-382)共事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由介词“和、跟、同、与”等引进。(十四)受益格。受益格是指动作行为的受益者。例如,(49)王老师给张同仁两本书。(50)王玲告诉我一件事。上述例句中的“张同仁、我”是受益格。受益格主要由“交”类动词规定,常见的有:“交、退、还、找、递、赔、寄、给、汇、告、补、贴、拨、发、付、托、卖、嫁、送、赠、献、赐、赏、让、塞、交给、送给、给予、授予、赋予、赠送、赏赐、递交、退还、补贴、拜托、过继、推荐、介绍、告诉、报告、通知”等。从价特征来看,“交”类动词大都是3价动词,在句子里需要3个动元成分与之同现,这3个动元成分分别是交方,即动作的发出者;接方,即动作的接受者;转移的事物,包括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交”类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交方发出的,也有学者称为“外向动词”。(P404)如例(49)中的“给”这个动作是由交方“王老师”发出的。在表层句法结构中,由“交”类动词规定的受益格主要体现为间接宾语,上述两例就是这样。(十五)目的格。目的格是动作行为进行欲要达到的目的。例如,(51)为了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52)我们正在筹备学生工作研讨会。上述例句中的“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学生工作研讨会”是目的格,目的格既可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也可以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其中例(51)是自由格,几乎所有动词都可以规定自由的目的格。例(52)是强制格,强制格主要由部分自主动作动词和准双向动词规定。常见的自主动词有:“逼、催、求、学、拉、训练、请求、追究、要求、请示、联络”等。常见的准双向动词有:“服务、帮忙、说情、鞠躬、忙碌、算命、鼓气、效忠、作保、组稿、祝福、送行、分忧”等。(十六)源点格。源点格指动作行为的起点。例如,(53)她姐姐从美国回来了。(54)晓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55)小王昨天接到了哥哥一封信。上述例句中的“美国、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哥哥”是源点格,源点格由位移动词、演变动词和“接”类动词规定。位移动词是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走、来、去、出发、拿出、掏出、出来、回来、取来、拿来”等。演变动词指发展变化的动词。如:“变成、成为、演变、分化、发展”等。“接”类动词指表示索要或接收意义的动词。如:“收、受、接、接受、接收、得、赊、要、讨、讨还、抢、夺、偷、骗、窃、窃取、赚、赢、罚、娶、买”等。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由接方发出的,与“外向动词”相对,因此也称为“内向动词”。(P412)源点格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既有处所、时间起点,也有转移、演变的起点。由位移动词规定的源点格大都是处所、时间起点,由演变动词规定的源点格主要是演变的起点。由“接”类动词规定的源点格主要是事物转移的起点。由位移动词和演变动词规定的源点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主要通过介词“向、从、自从、打从、由、自”引进,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大都充当状语。由“接”类动词规定的源点格可以由介词引进。(十七)终点格。终点格表示动作行为的终点。例如,(56)老师走上了讲台。(57)小王到乡下看望姥姥。上述例句中的“讲台、乡下”是终点格。终点格主要由动作动词规定。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类是表示位移的动作动词,如走、去、飞、跑、上、下等,这里的终点格经常以宾语的面目出现。一类是一般的动作动词,如(57)的“看望”。这里的终点格要一般通过介词引入。(十八)经由格。经由格表示动作行为经由的处所或途径。例如,(58)咱们沿湖边散步吧!(59)我打这儿路过,看到这个人躺在地上不动了。上述例句中的“湖边、这儿”是经由格。经由格由位移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经由格主要有介词“由、从、自、打、沿(着)、顺(着)”等引进,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十九)根由格。根由格指动作行为的依据和方式。例如,(60)我们要按规定办事。(61)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上述例句中的“规定、上面的论述”是根由格。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规定根由格,很难概括出比较明确的类。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根由格主要由介词引进,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状语。常见的有:按、按照、依、依照、照、据、根据、以、凭、通过、从等。需要指出的是,少数根由格也可以不通过介词引进。例如,(62)这个文件还要集体讨论。(63)这笔生意可以现金交易。上述例句中的“集体、现金”都是根由格,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它们直接用在动词前,充当状语。(二十)时间格。时间格指动作行为、状态发生的时间。例如,(64)今天,我要去上课。(65)这趟火车每天在七点钟通过这座桥。上述例句中的“今天、七点钟”就是时间格,时间格主要有动作行为动词规定,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也可以规定时间格。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时间格既可以通过语序引进,如例(64),也可以通过介词进入,如例(65)。(二十一)处所格。处所格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66)昨天,学校领导在会议室开了一上午会。(67)下午不做饭了,吃食堂吧!上述例句中的“会议室、食堂”是处所格。处所格主要由动作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处所格主要有介词引进,如例(66);也可以通过语序引进,如例(67)。(二十二)工具格。工具格指动作行为得以进行的物质凭借。例如,(68)我用刀砍木头。(69)这个盆子喂猪。(70)今天上午,我要写毛笔。上述例句中的“刀、这个盆子、毛笔”是工具格,工具格由动作动词规定。在表层句法结构中通常通过介词“用、以、拿”引进,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充当状语;也可以通过语序引进,如例(69)的“这个盆子”充当句子的话题,这种情况下,工具一般应该是定指的,因为在现代汉语中,话题倾向于定指成分。例(70)的工具格“毛笔”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熟语性,多见于口语,其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