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_第1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_第2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_第3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_第4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重点掌握问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目标及方法我国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和重要性剖析我国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

也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安全、高效的资金经营管理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将资产和负债综合起来,通过对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预测、组织、调节和监督,以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总量、结构、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实现资产负债总量上平衡和结构上合理,达到经营总目标的要求。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一)总量平衡的目标(二)结构合理的目标

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的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资产负债总量平衡是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总量不平衡,结构必不合理;结构合理配置又可以促进总量平衡的实现,因为若在结构上资产负债流动性不足、安全性差、配置不合理,必然影响总量的平衡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一)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二)结构对应的原则(三)组合效益的原则

四、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一)资产管理理论(二)负债管理理论(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一)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思想----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三种主要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4.1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思想----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三种主要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这与贷款人未来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

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资产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

资产管理方法

①首先保证一级储备

②其次保证二级储备

③再次各类贷款

④最后长期证券

资金总库法的示意图

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

资金分配法示意图请点击

①建立目标函数

②选择模型变量

③确定约束条件

④求解线性模型

线性规划法例题

商业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资产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这与贷款人未来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二)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TheLiabilityManagementTheory)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主张商业银行资产应该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支持资产规模扩张,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激烈竞争银行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占领市场份额,又要缓解流动性压力。金融管制

政府制定了银行法尤其是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使银行界出现了脱媒的现象。金融创新

1961年花旗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引导的金融创新潮流,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存款保险制度加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三)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而在此时,电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与管理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演变过程早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分别管理银行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的风险,以获得资本性收益为目的。之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集中于对冲业务账户风险,扩展为包括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广义风险管理,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发展动态最近,一些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发展其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从控制与资产负债有关的市场风险转变为综合管理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一)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转换法;管理科学法。(二)负债管理方法:负债管理方法实际上就是讲银行筹资渠道的多样化。(三)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资金缺口管理GapManagement)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也叫差额管理,是在利率变动循环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达到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其基本做法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可变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通过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持续期(Duration)缺口管理持续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或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其价格变动基础上计算的加权平均时间。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持续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度量了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D为持续期,t为各现金流发生的时间,表示t期的现金流或利息,f为资产或负债的面值,n为期限,i为市场利率。

比例管理法(ProportionManagement)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各类比例指标体系以约束资金营运的管理方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一般分为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三类六、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银行的实践,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资产负债管理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一)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1953—1958)(二)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动的体制(1959——1961)(三)高度集中统一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1962——1978)

(四)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体制(1979——1983)(五)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体制(1984——1993)(六)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4——1997)(七)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1998年1月1日起)八、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1996)

(一)总量管理类指标(2个)即存贷款比例和拆借资金比例,其管理目标是防止超负荷经营和消除经营中已有的超负荷现象。(二)流动性管理类指标(3个)即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和中长期放款比例,其管理目标是使流动资产保持在正常最低限量以上,提高资产流动性,避免短存长贷,满足支付需求.(三)安全性管理类指标(5个)即资本充率指标、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指标、贷款质量指标、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和股东贷款比例指标,其管理目标是把资产风险含量控制在安全区内,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安全性。(四)效益性类指标(3个)即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利息回收率,其管理目标是提高资产盈利性,加强贷款利息回收工作,降低负债成本,注重改善资产和负债的效益结构。指标体系还增加了3个考核外汇资产状况的指标(1996)境外资金运用比例指标(仅对外汇考核),其设置要求是境外贷款、境外投资、存放境外等资金运用与外汇资产之比不得超过30%。国际商业借款指标(仅对外汇考核),其设置要求是来自国际商业借款(含出口信贷)和境外发行债券(不含地方部门委托)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得超过100%。外汇资产比例指标,其表达形式为外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