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
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题
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的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那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
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古乐也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秦王破阵”到“霓裳羽衣”,正
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一样,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主调,而是人世
间的欢快心音。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成为美的魂灵,统称为盛唐之音。“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七律要到诗圣才真正
成熟,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言才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苏轼认为杜诗
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其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
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人云“少陵诗法如孙吴”,有规范
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给后人提供了学习、遵循、仿效的美的范本。从审美性质说,
青莲诗是无规范的天才美,自然美,不事雕琢;少陵诗是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
句酌。皆为后世立下美的规范。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天马行空优雅婉转含蓄B.挥洒自如典雅婉转含蓄
C.天马行空典雅雄豪壮伟D.挥洒自如优雅雄豪壮伟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而不只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是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
工美了
B.从而不再是人人可习而能、可学而至的人工美,而是成为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
的天才美了
C.从而不只是人人可习而能、可学而至的人工美,而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
才美了
D.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是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
的人工美了
3.下列与该语段内容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继承发展了南北朝陶渊明的山水诗和谢灵运的田园派,
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
B.七律属于近体诗,四联八句,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即为代表,“少陵诗
法如孙吴”中的“少陵”指的就是杜甫。
C.苏轼认为韩文是“集大成者”,苏轼堪称宋代第一文人,他对唐代韩愈推崇有加,在《潮
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D.“青莲诗”指的是李白的诗。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答案】I.C2.D3.A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别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
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
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
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
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
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
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
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
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
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
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
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
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
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
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
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
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
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
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
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
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
力实现人生价值。
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
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
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
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
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
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
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
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面
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
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
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
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
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禅知轻
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龚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
澹,巧拙已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
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
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答案】4.B5.A6.C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祭妹文①
[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目: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崎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佃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考汝至此者,未
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
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苦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
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绿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套户②入,闻两童子
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
行,汝芍篡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中笑,不记语从何起,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鹰,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婺娩③情状,罗缕记存④;然而汝
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俟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
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嫣⑤,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
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本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
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免煤⑥,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
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慨⑦已极,阿
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日:“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
?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
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
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
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甯室⑧,尚未谋
耳。先圭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
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怪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
汝死后,才周晔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
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
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①此篇为袁枚悼唁三妹素文的祭文。素文自幼与袁枚感情深笃,不足周岁许配给江苏
如皋高氏之子,然此子甚为不肖,故十余年后其父曾提出与素文解除婚约,但素文囿于“从
一而终”的观念还是嫁给此人。婚后动辄得咎,受尽辱骂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以抵赌债,
万般无奈下,才归而侍母。素文“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采,不髭剃,不闻乐。有病不治,
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卒年仅四十岁,袁枚时任职扬州,闻病奔归,肝肠寸断,曾写
下多篇纪念文字。②爹(zha)户:开门。③嬖妮(yTni):幼年。④罗缕记存:有条理地记
录保存。⑤婉嫣(yi):温和柔顺。⑥殖喋(资di6):病情不严重,可半卧半坐。⑦绵慑(chu6):
病情危急。⑧策窈(zhunxT):墓穴。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早汝至此者累:连累
B.予弱冠粤行,汝的摹悲恸椅裳:拉着衣裳
C.旧事填膺,思之凄梗膺:胸口
D.所馋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怜:怜爱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岁寒虫僵,同临基穴
盖将自基变者而观之
B.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中笑
侣鱼虾两友麋鹿
C.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果予以未时还家
武场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9.下列句子中能体现袁枚对三妹的去世悔恨万分的一组是(3分)
①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②予弱冠粤行,汝椅裳悲恸③然我一日未死,
则一日不能忘④悔当时不将婆妮情状,罗缕记存⑤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⑥汝又虑
戚吾心,阻人走报
A.①@@B.①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九族无可继者
B.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九族无可继者
C.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九族无可继者
D.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九族无可继者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历时性结构,回忆往事系由远及近,自三妹的幼年写到青年,记叙了她不幸的
出嫁,再写其离婚回家,直至病危,最后交待三妹死后家事与安葬的情形,全文条理井然有
序。
B.文中虽记叙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但从中反映了三妹的品行。如幼时“捉蟋蟀”,三妹
“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写出了三妹的天真活泼及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
C.本文的情感悲痛凄怆,完全是发自至情至性,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如三妹遭遇悲惨,
作者感叹:“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认为是由于自己才使三妹“识《诗》《书》“,
懂得“古人节义事”,才"艰贞若是“,这种直率的自谴自责之言,实则蕴含着对三妹不幸遭遇
的极度同情和深切怜悯。
D.本文采用第二人称角度抒写,以“汝”直称三妹,便于直接倾诉衷肠,显得尤为亲切动人。
第n卷
注意事项:
i.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而汝己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2)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13.在袁枚的回忆中,儿时与三妹相处的事都有哪些?(3分)
【答案】7.D8.D9.B10.B11.A
参考译文: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此地,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
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
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
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
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
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
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
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
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
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
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
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
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
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
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
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
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
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
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
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
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
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
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
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吉祥的,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果然,我
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
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
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
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
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
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
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
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
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
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霞L: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
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
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
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
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
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
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唉,
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和君猊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登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③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
入洛定居。君腕(kua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
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货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分)
【答案】(1)C
(2)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远景写大片平地连接着别墅,近景写两行疏落的柳枝,
轻拂水面,描绘了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
(3)①作者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也包括君贬、作者自己)如萧何一般
有辅君治国之才,②又同时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
却将辅弼大臣放置于朝廷之外。③对朋友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④表达了对朋友的安
慰、劝勉之意。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任重而道远。(《论语》)
(2)亦余心之所善兮,o(屈原《离骚》)
(3),砾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5)同样是描写赤壁周围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初之
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
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虽九死其犹未悔飞湍瀑流争喧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
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
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
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
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迨漫诊手。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
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
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
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
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
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
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戋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
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
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
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
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
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
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乳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
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
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
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
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
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
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
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
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髡,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
“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
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
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
朝帝师翁同聊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
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
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
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
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
饼、叫花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
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
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
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
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
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
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
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
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
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
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
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
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灌蓝
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
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
人间已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
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
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林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
的特点。
B.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南门坛上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写出
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C.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
生活。
D.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
可读性。
E.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
自豪之情。
17.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4分)
18.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内容,请分条列举•(5分)
19.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
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稣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
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5分)
【答案】16.BE
17.①运用比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的护理查房
- 免疫介导性脑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 肩胛骨颈和肩关节盂骨折的护理
- 阿米巴肝肾囊肿伴肺炎的个案护理
- 文化娱乐场所施工图消防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文
- 中南大学自主招生创新人才个人陈述自荐信范文
- 妊娠期麻醉相关的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查房
- 躯体化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个案护理
- 广泛性脉络膜营养不良的护理
- 肾上腺囊肿伴囊内出血个案护理
- 全文解读《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求是
- 白术栽培技术课件
- 苏科版九年级(初三)数学上册全套课件
- 当归栽培技术课件
- 电力电缆基础知识专题培训课件
- IBM销售方法论总结-精选文档
- 布草洗涤合同模板协议
-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Drager呼吸机的使用ppt课件(PPT 48页)
- 蕨类植物简介(课堂PPT)
- 输电线路的结构及各部件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