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试验站章辨正_第1页
《针灸大成》试验站章辨正_第2页
《针灸大成》试验站章辨正_第3页
《针灸大成》试验站章辨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大成》试验站章辨正

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专家和儒家学者。据《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叙》所载,“医固其世家也。”著有《针灸大成》一书,集明以前各家学说于一炉,融汇贯通,多所卓见,并结合其一生之临床实践,朴实存真,不尚浮夸,故所论多能切合临床实际,中其肯要,堪为后学所师法。尤于“下手八法”一章,言简意赅,确为杨氏家传之秘。试就管见所及而浅论之。“揣、爪、搓、弹、摇、扪、循、捻”杨氏称之曰:“下手八法”。一曰揣。“揣而寻之也”。以手摸穴而求其正确之定位也。一般而言,经穴定位,虽有骨度折量等法,而穴位分寸之数,由于个体差异之存在,固不能作为唯一之依据,故定位之时,并须以手揣摸之。古时隔衣施针,尤难于着肤折量,故其定位取穴,实须以手揣摸而得之也。结合我人临床实际,正确定位,亦并非全凭准于分寸之数,而以手摸穴,熟焉能详耳。概言摸穴之法,其基准凡三,一曰陷中取之。诸凡阳经诸穴,皆在两筋两骨、切迹、宛宛之中,而阴经诸穴,多有动脉应手也。二曰平直曲伸而得之。屈足取环跳,垂手取风市,平掌合谷,握拳后溪。近世所谓以人为基准而取穴定位之法,不胜枚举。三曰,按之痠楚。穴下皮肉厚者,按之酸楚,皮肉薄者,陷下为真,百会在头巅,必在宛宛之中,膏肓在背俞,按之动应胸前,庶其中的。故下针之第一法,乃取穴定位之一个“揣”字。二曰爪。“爪而下之也”。摸穴既得,以指甲切陷其穴,杨氏称之曰:“此下针之秘法也”。经云:“知其针者信其左,不知其针者,信其右”。古人十分重视押手之作用,如《标幽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爪切于临床进针之际,其实际之作用,约有三端:一曰固定穴位。若以单手进刺者,其能刺而中的,无毫厘之差乎?二曰无痛。爪切重陷,可使皮表之痛觉,暂时消失于一瞬间,故如二手配合得宜,针随切入,则可以进针无痛,而其关键所在,则在于左手重切而右手用力之轻也。三曰防止伤络出血。爪切进针,可以避开络脉,《针赋》曰:“欲令气血宣散,是不伤于营卫也”。故《大成》曰:“若欲出血,勿以爪按”。是为下针之第二法。三曰搓。“搓而转之也”。《大成》曰:“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之为左,大指往下,退之为右”。此“搓以使气”之法也。针入而气不至者,转针取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升降出入之机,原不离乎左右,阳左而升,阴右而降,故针刺补泻行气之法,亦不离乎左右升降之用也。《大成·迎随之法》条曰:“补针左转,大指努出,随其经脉,推而内之,泻针右转,大指收入,迎其经脉,提而伸之”。故搓转之法,实寓随济迎夺之意。故曰:“此则迎随之法也”。《针赋》曰:“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是转针而兼“上、进”“下、退”者,实是合提插,捻旋于同一,故又曰:“此则左右补泻之大法也”。用针之道,以气为主,针入而气不至者,慢慢转动,勿令太紧,上下进退,如搓线之状,使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亦即《内经》云:·徐入徐出以导气之法,能使阴阳内外营卫之气,自然流通。故搓而转之,杨氏列为下手之第三法。四曰弹。“弹而努之也”。《大成》曰:“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弹者,针入而气不至者,以指甲轻弹其针,以催其经气之来针下;努者,待针下气至,按之而使气行也。盖欲补之时,弹而努之者,先弹其针,令针下脉气膜满,然后进针豆许,推而内之,按而努之,使气得以疾行至于病所也。经云:“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此补虚,催气,下手之第四法也。五曰摇。“摇而伸之也”。《大成》曰:“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摇者,动也。摇动其针,以待气至。伸者,提也。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提退空歇豆许,以候气也。盖欲泻之时,“动摇而退,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使气聚针下,以推动经气之流行,此泻实、行气,下手之第五法也。故刺之而气不至者,犹可动、弹其针头,进退各豆许,以催待气来针下,此亦我人临床所习用者也。杨氏称之曰:“针头补泻”。盖轻弹其针,其应在针头,摇动其针,其应亦在针头也。六曰扪。“扪而闭之也”。《大成》曰:“欲补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扪者,出针之时,以手指按闭其穴,无令气泄,此出针之法也。揣摸其穴,所以欲取穴之端以正,故施之于未针之先;而按扪其穴,所以欲气血之和以调,故用之于已针之后。无令气出,不可见也,无令血泄,则比比可证。一般于出针之际,即轻轻揉按之,既可防止刺伤血络而出血,又可防止拔针过急之伤气,按摩其处,并可避免伤气后贻之局部疼痛不已也。当然,欲其泻血者,自不在此例。故扪法,不独于补法可用,即在泻法,亦有其可用之处,故《针灸问对》称之曰:“扪以养气”。此下手之第六法也。七曰循。“循而通之也”。杨氏指循之法,可用之于未针之前,故其文曰:“以手指于穴上四傍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此则于未针之先,以手指于经穴之傍,往来而按摩之,能使气血壅滞而有郁结者,得以宣散,然后下针,“刺营无伤卫也”。指循之法,亦可用之于已针之后,“刺之而气不至者”,杨氏曰:“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故循而通之者,亦致气之法,临床上亦多有用之。古人针法,常以按、压、循、摄、爪、切之法,施之于未刺之先,所以致其气也。针入而气不至者,或“静以久留,以待气至”。或并益之以动、摇、进、退、搓、弹等法,亦皆所以致气者也。弹而努之,鼓勇之也,循而通之,解结推引之义也。皆不失其为催气、行气、致气之法。故针入而气不至者,并可以手循摄之,以针动摇之,进退搓弹,其气必至。气既至,然后得以迎随以和之,审寒热而施治。此“循以致气”下手之第七法也。八曰捻。“捻而行之也”。《大成》曰:“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此捻以行气之法也。捻之与搓,若有内外、左右之别。然而内外亦左右也。皆属转针之手法。唯搓法,并进退上下于同一,所以使阴阳内外营卫之气流通;而捻法,则分内外左右而着力,所以使气行上下而达病所耳。内外而捻,力在针头,转针头而向病所着力,针感往往可循经而上下。故曰:“捻以行之也”。凡欲使针感下行者,一般较易,而欲使针感上行者,则似较难,此所以古人复有通关过节接气通经之法。若能针入而气至病所,则其效往往立著,项强刺列缺而如拿,目疾刺光明而可见,莫不皆以气至病所为其前提者。故“搓而转之”,“捻而行之”者,皆所以调气也。搓者,所以使内外之气出入。捻者,所以使经脉之气往来。故“捻而行之”杨氏列为下手之第八法也。以上“下手八法”,均属针刺之基本操作方法。揣而导之,摸穴之法;爪而下之,入针之法;搓而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