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2.《礼记•王制》云:“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瘠聋、跛瞬、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这说明先秦时期(

)A.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B.具有社会救助理念C.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D.社会成员流动频繁3.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内容注解德业相劝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过失相规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礼俗相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患难相恤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 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4.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A.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B.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5.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6.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旨在A.树立中央权威 B.重视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强化道德建设7."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8.在古代中国,朝廷对地方主官的考核主要有管理辖区的户口增减、土地开垦、钱谷出入、治安稳定、文化教育以及监察、管理下属情况等。这表明古代中国地方A.考核奖惩机制较严密 B.考核规章制度完备化C.考核消弭了地方制度 D.考核内容颇具针对性9.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A.救济思想源远流长 B.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C.齐国重视救济建设 D.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10.秦朝采用什伍制度编制民籍,规定邻里相互监督、相互告发,并以连坐之法来惩戒百姓,邻里关系颇为紧张;汉代以来,“崇乡党之化”,“导民以礼,风之以乐”,邻里关系相对和睦。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本观念渐为统治者采纳 B.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C.基层的治理体系趋于完善 D.国家治理思想的转变11.王阳明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12.清代保甲组织由各地编组居民自己来管理运行,而地方官员只负责监督,并不直接参与。这种制度运行起来后,居民逐渐形成互相提防、互相猜忌的意识。这反映出A.基层社会治安成效显著 B.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增强C.保甲组织损害基层民风 D.保甲制度维护专制统治13.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黄震知抚州,时饿殍遍地。他发榜向富户劝粜,对不听劝者或强行发廪,或封籍解州;同时,也规劝民众要“小心听候告余”,“不可胡乱做事,有犯到官,决不轻恕”。黄震此举旨在(

)A.竭力维护社会秩序 B.实现社会公平公正C.严厉打击市场投机 D.强化中央集权体制14.清代规定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每张印牌上写明该户民众的具体信息,如姓名、人口、从事职业等。悬挂于门口,再由负责人定期清查其户内人口出入的变动情况,“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上述做法依托的基层管理制度是(

)A.邻保制 B.十家牌法 C.保甲制 D.黄册制度15.《三老碑》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的一方碑刻,无撰书者姓名,字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据此分析(

)左侧右侧三老德业赫烈,克命先己,汁稽履化,难名兮而右九孙。日月亏代,犹元风力射,邯及所识祖讳,钦显后嗣,盖《春秋》义,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子未远,所讳不列,言事触忌,贵所出严及焦,敬晓末孙,冀副祖德焉。第一格三老讳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第二格掾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第三格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曰子渊;次子提余,日伯老;次子持侯,曰仲雍;次子盈,曰少河第四格次子邯,曰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曰无名;次女反,曰君明A.三老是汉代基层治理的参与者 B.汉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分封制C.儒学独尊地位在东汉得到强化 D.楷书成为汉代官方书写字体16.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A. B.C. D.17.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消除了贫富贵贱观念18.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19.据《唐六典》记载,唐代中央政府要求州级行政长官“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这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经世致用观念 C.薄赋观念 D.重农抑商思想20.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氏乡约》成为范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据此可知明代的乡约A.道德教化作用减弱 B.逐渐背离儒学宗旨C.约束力在逐渐增强 D.具备法律同等效力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材料三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并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战国时期,乡、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乡里制度对以后行政制度系统的完备和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促进了郡县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推进秦统一后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随着专制王朝的急剧衰落与解体,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国家意志渗透到乡村,以"代理人"的方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清末新政"以后,清廷即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乡绅米春明以翟城村为样板,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19世纪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社会精英改造乡村,大多"放眼世界",通过对异域乡村文明的欣赏而对现实中国乡村"把脉下药"。米迪刚对翟城"模范村"的塑造来源于日本町村制的启示,阎锡山的村政也受益于日本乡村治理,至于后来的各大试验区,也多参照欧美特别是丹麦治村成功的范例。19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也投身其中,倡导和组织实施"建设农村"。——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市镇或教区的秩序维系主要依赖于其地方共同体的自治功能,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英国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快,传统的自治模式亦开始受到冲击和挑战。鉴于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环境,英国议会曾多次成立调查委员会以图在地方推行统一的警制改革。1829年,伦敦开始实行警制改革。1835年议会通过《市政改革法》,这一法案在不打破传统自治格局的情况下对自治市相对滞后的治安体制进行了调整、扩充。1839年《郡警察法》颁布,规定地方警察的组建由各郡治安委员会负责。由于两个法案都不具强制性,地方警察在组建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有些地方甚至加强了传统的教区治安力量。1856年,下院通过《郡市警察法》,规定各郡治安法官必须组建新式警察制度,中央政府提供1/4的财政补贴,建立一个直接对内政部负责的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各郡警察的督查。这样,一个由中央政府监督指导,郡政府具体执行的统一警制建立起来了,地方教区的治安权限则遭到剥夺、标志着现代警政体系最终确立。——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建立前10年,朱元璋就已经发布法令要求准确登记其控制地区的全部人户。1831年开始编撰黄册,并以此编定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下百户为10甲,每甲10户。每现年里长”带领十甲中的一甲应役,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其他各甲则要完纳钱粮,但不承担那年职役。明大多数民户被分为4类,即: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职业分籍,按户而不是按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事的行业世代继承,它可以确保军队补给与政府差役的完成,并且国家要求每一类户提供专门的服务。——摘编自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材料二

在中国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一直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根据1902年订立的《马凯条约》,进口税则可在十年期满后予以修改,即1912年为修改税则之期。1914年2月,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民间组织曾通过《修改税则请愿书》,提出七点意见,要求增加进口税,提高海关监督职权。1919年巴黎会召开,在中国工商界等的坚决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说帖,罗列七个希望条件,即废弃势力范围、裁撤外国邮局等七款。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商界联合会致电北京政府表示,国际税法平等是全国商界的主张,“此次华府会议,请尊重民意,迅电我国代表,设法提出”。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前后,围绕关税自主问题,中国国内掀起了多次国民示威运动,运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中国国内各阶级民众及海外们。——摘编自姜萍《民众与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基层治理的措施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发挥的作用。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2.B3.A4.A5.C6.A7.C8.D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