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干访诗_第1页
论盛唐干访诗_第2页
论盛唐干访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盛唐干访诗

唐朝特殊的文学风格是干问候诗,在唐朝中期和末期成为一种风格。对这类集社会功用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诗体进行探源分析,有助于我们不择细流地了解盛唐文学的全貌。一干谒诗在盛唐兴起的缘起在唐代,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行卷之诗便是干谒诗。但是“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谄词,概出赝剿。”宋人尤袤在《全唐诗话·李播》中举例:“播以郎中典蘄州,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可见干谒诗抄袭剽窃之风,因此未纳入文学视野而受重视,但因此一概否定干谒诗则不通情理。干谒诗于盛唐兴起有其独特的时代渊源。一方面,朝廷选拔人才实行科举与荐举并存的方式,而考试不糊名、主考官可根据考生的其他作品和文坛声誉作为评卷的主要依据,这种不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干谒诗出现的诱因。另一方面,盛唐蓬勃向上、尚贤使能的时代氛围激发了士子们刻石勒功的政治梦想,因此不以干谒为耻,而视干谒为“至公之道”,导致干谒诗一时兴起。二和为后实践之干谒之诗。《献启》认为,各有制,或为后官盛唐士人以干谒为求仕的主要门径,而这又与统治集团的取士方式相对应。这种不完善的取士制度,使得士人从获得授官资格以后,终其一生都必须不断地干谒,而干谒之风的盛行则又必然导致干谒诗的繁荣。综观整个盛唐,干谒诗的目的功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求取进身资格。主要有“与正常科举相关的向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以及与不固定的制举和三品,五品乃至举荐相关的陈诗献启,乃至直接向皇帝上书投匦等几种方式。”笔者统计有18位盛唐诗人创作此类干谒诗59首。其中以李白和杜甫为最多。有些干谒诗抒发“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的不遇感慨,也流露出乞求知赏之意。另有一些一吐“郢匠抡材日,辕轮必尽呈。敢言当一干,徒欲隶诸生”(皇甫冉《上礼部杨侍郎》)的抱负,也含蓄表达了“绩愧他年败,功期此日成”的干谒之意。还有像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中“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期期于达官显宦的推扬宣传,以求顺利进身。另一种是为选官。主要是为授官或选调而作。如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自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竦梧桐覆并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需借馀光。”就是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还有因选调不如意,隐居以待而干谒,这种情况往往能谋得比较理想的职位。如王维曾在淇上和嵩山隐居六年后干谒张九龄(《献始兴公》)被拜为右拾遗,储光羲四任县尉不得升迁,隐居终南山几年后再行干谒(《上长史王公责躬》)得拜太祝。由于盛唐求诗人中终居显宦者廖廖,所以为授官或选调而作的干谒诗并不多,不再一一赘述。三干谒诗中的用乐物事盛唐人有容乃大的气度使他们在思想上包容三教,在美学上兼取六朝声韵格律文辞之精华并加以吸收和改造,从而形成富有特定色彩和内涵的盛唐文学美学,干谒诗作为盛唐诗中的一粟,在美学特征上也有其被人称道之处。首先表现为“风骨”美。殷潘在《河岳英灵集》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评陶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可见风骨是盛唐诗中一个很重要的美学特征,而干谒诗之所以被人探究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好似风骨美。盛唐士人们非常重视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常常表现出一种贫贱骄人、傲世独行的姿态:“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狂傲的处世心态与希求援引的干谒行为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似乎很矛盾。因为按照常理推断,干谒权贵应低声下气,惟恭惟谨,一般的干谒文字也应委婉含蓄、不露声色。但盛唐干谒诗却表现为虽然希求援引,却不以牺牲个体人格的独立作为交换的条件。所以,干谒诗豪气干云,很能体现盛唐诗歌的“风骨”美。最能体现“风骨”的是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起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又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末两句借孔子典故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的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既恭维了李邕,又褒扬了自己,正可谓是大师之笔。干谒求援本为乞人之举,但盛唐这些优秀的作家们,却即使是戴上脚铐舞蹈,也要来展现自我,展现风格,以气夺人,以骨取胜。从此点亦可看出盛唐诗人所达到的写作境界和美学特征。其次体现为含蓄美。干谒诗之“干谒”意在“求拜”,要自我推荐,所以藉此展现才华。干谒诗要有一份羞耻之心,又有几许清高之气。这就使干谒诗婉曲蕴藉,不卑不亢,从而使干谒诗呈现出一种含蓄美。如常建《赠三侍御》,诗人先后以高山、青松、霜雪、江海等喻指自己孤高不染的品节才德,接着“逸翮望绝霄,见欲凌云端”含蓄暗示自己欲求仕之意,后面几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此诗虽是干谒之作,但却丝毫没有低首之心,阿谀逢迎的鄙俗气息。正是源于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所体现出的一种含蓄美。这种高超的笔力令人深感诗人贞刚的节操和宽广的胸襟。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力和胸襟,又表达了想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孟浩然同样以比体为之,得含蓄之美,而尤为难得的是将眼前景、心中情、书中典巧为融合,不仅是盛唐干谒诗的艺术典范,更可看作体现唐诗神韵的杰作。四干谒之情:流程而积极的人生情怀诗人们多缺乏世故,把荐贤授能视为至公之道,因此他们的失败不可避免。但也正是缘于这种单纯,才是盛唐干谒诗别具艺术魅力。“盛唐之所以是诗的高潮时期,正与文人们以天真的幻想取代了理想的思考。一切支解力都被追求和不平的强烈的情感活动淹没有关。”随着干谒的失败,干谒诗在这些失意的盛唐诗人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应。其中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在干谒无成后,这些不遇的诗人尽情宣泄着幻想破灭后的激愤。他们结合自身遭际通过诗歌来揭示出现实的不合理和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如岑参的《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卞京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和李白《行路难》之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其悲愤之情充溢诗篇。另有对干谒之举的悔恨之情。裹旋在干谒风气中而梦想破灭,使许多诗人反思此举奔走钻营,终非堂皇磊落之事,因此饱含悔恨之情。其中以杜甫为典型代表,初入长安时的杜甫“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壮游》),为生活困顿所迫而投干谒诗于权贵,如为干谒河南尹,尚书左丞韦济而作《奉寄河南尹大人》、《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干谒张说之子而作的《赠翰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