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的主要人物与时期
一投谒情况对李浚之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乾元总是与学者同行。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学者们认为乾元是人生的源泉。他们最终将生命视为他们的命运。立志大济苍生、功成身退的李白则更是对干谒情有独钟:从年轻时在蜀中于路中投刺谒见苏颋,到中年在安陆时向李长史、裴长史的先后上书,在长安时与玉真公主的来往,直至出宫廷后至晚年时的四处干求。但李白在对干谒王侯孜孜不倦的同时,又保持着尊严的独立,精神的平衡,散发着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意气。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干谒,归结起来比较集中于三个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蜀中时期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1),早年在蜀中之时李白便开始干谒。李白少时曾隐居于大匡山读书,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2)后又曾屡次出游,路途虽未遥远,只在邻近的紫云山、戴天山、大匡山等地游走,但也可见李白以后的漫游端倪。此后,李白还曾隐居白兆山,东游庐山、北游泰山,真正如其所说“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可见隐居山林之风对李白的影响。开元八年(720)有作《上李邕》(3),李邕开元年间曾为渝州刺史,“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看来此次的投谒未能成功。李白在开元九年(721)还曾于路中投刺苏颋。《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可见此次投刺还是很成功的,得到苏颋的赏识,并且成为李白日后为之骄傲之事。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李白在二十四岁,开元二十年(724)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的“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吴楚漫游,钱财荡尽时回到湖北安陆隐居,与许氏成亲后又四方游走,北上长安、太原等地,进仕不成后又闲居安陆。在安陆期间他上尚书安陆的李长史和裴长史进行干谒,有《上安州李长史书》和《上安州裴长史书》。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曾对之前的漫游作过回顾:以为士生则桑孤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文中还对自己的才能加以展示,对前代人物加以臧否,最后表明自己的心迹: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趣末尘,承颜接辞,八九度矣……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渡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4)从中可以看出李白一片渴望被荐举的赤诚之心。然而这两次干谒也无果而终,李白“西入秦海”,一入长安,去谒见玉真公主,留下了《玉真仙人词》以及《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玉真公主为睿宗之女,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好道,睿宗太极元年(712)出家入道,法号持盈。玉真公主别馆在终南山楼观台西南。公主喜欢结交文士,故文士常出入此地,李白入长安后,曾住在玉真公主的这座别馆中。以上两首诗“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希望得到玉真公主的引荐。然而,此次的干谒虽为以后的“奉诏入京”做了准备,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响应。李白的一入长安之行无所知遇,以失败告终。出长安后,李白四处漂流,到过太原、梁宋、东鲁、宣州、楚州、苏杭等地,游览名山大川,结交官员、诗友、隐士,在见到各地官员时,也免不了有干谒之事。开元二十二年(734)路过襄阳时,曾去拜会大都督府长史兼襄阳刺史韩朝宗,上《与韩荆州书》,介绍个人情况:“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以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并希望韩朝宗引荐:“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未果。此后,从天宝元年(742)李白终因玉真公主的推荐“仰天大笑出门去”奉诏入京,到天宝三年(744)赐金还山,李白在京任待诏翰林之职,每天出入君王之侧,大志终于稍有实现,正直傲气十足,于是较少有干谒之作。离开长安后一段时间这种傲气仍未消退,直到天宝五年(746)才偶有“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赠裴司马》)的干谒之辞。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晚年的李白渐渐销去了辉煌时期的傲气,思想也在入道归隐与出仕入幕间徘徊不定,左右游移,因此表现两方面的诗歌均有很多,但是李白的干谒在其晚年阶段表现得却更为明显,与各地官员交流酬赠干谒之作明显多于前期。天宝七年(748),李白四十八岁,在游庐江时向吴王寄《寄上吴王三首》申明归依之意,可视为这一阶段的肇始。《寄上吴王三首》其三:“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则为明显的干谒诗作。天宝十二年(753)李白五十三岁,幽州之行归来时,目睹塞垣真相,预料安禄山必反,心甚忧之,意欲向朝廷献计策,遂有许多上书官员之作。如《赠韦侍御黄裳二首》(韦黄裳曾为殿中侍御史)。在宣城之时多与官僚结交,如与宣城长史李白的从弟李昭的《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宣城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与宣城郡司户参军事崔文的《赠崔司户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与故交崔成甫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寄崔侍御》。直至写下长诗《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干谒陈情。天宝十三年(754),在秋浦县时曾写下《赠秋浦柳少府》和《赠柳圆》两首诗,中有“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的赞美。此后,李白入永王璘幕府,于至德二年(757)时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抒发怀抱和喜悦之情,便再无干谒之事。之后永王兵败,李白受到牵连下狱,长流夜郎,中途遇大赦,回到江夏,李白才重新有了干谒之心,此时的李白已经有六十岁了。上元元年(760),李白写了《赠崔咨议》的干谒诗,诗中仍然意气十足,甚至连伏枥的老马都不屑,而以天马自喻:“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期待着得到重用后仍能万里驰骋。上元二年(761),李白仍有《赠刘都使》,诗中李白以三国时的刘桢自喻,并回顾自己流夜郎的经历,最后写出希望引荐之意,并且表明自己的打算,如果不被引荐的话,自己将“明发钓沧浪”,终将归隐。李白此时虽日暮穷途,但仍积极进取的执著精神让人心动。此后不久,广德元年(763),李白在当涂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结束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并执著干谒的一生。二中华文明的努力进攻的精神从以上的对李白一生干谒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李白是如此地热衷于干谒之事,以至于终其一生都在干谒,从年轻在蜀中时期开始,到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再到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其间虽然屡次失败,无果而终,但是李白仍然执著于干谒,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李白在青年时期明显受到当时干谒风气的影响。为了科举的金榜题名,士人们在考试前必须多方结交名公贵人,向他们投献诗文;在考试前又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并且,荐举作为科举的重要补充也不可小视。因此,文人对之趋之若鹜,将干谒视为人生的必由之路,导致初盛唐的干谒之风大盛。在年轻时期在蜀中的李白则明显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于是便有了于路中投刺苏颋,“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其次,李白怀有远大的理想并且认为当时之世是清明的,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的爱国热诚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从小便建立并伴随着一生,所以渴望被引荐,被当权者所知遇,加之当时举贤用能的风气大盛:官僚多为一些礼贤下士的良吏,文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举荐,甚至于一些狂傲人士在自己得不到提拔时,敢于上书责令当道者让位。并且,当官者不能提拔贤俊时,也会遭人批评。(5)因此,李白和当时大多数人们一样,认为这个时代是可以大展才能的清明社会。李白曾在《送杨少府赴选》中赞扬这个清明的时代:“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认为不可能再出现左思诗中“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的现象了。对盛明之世能做到人尽其材充满了信心。于是有《玉真仙人词》和《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诗,表现渴望被引荐之情。再次,李白一直有努力进取的精神。李白相信盛明之世可以做到人尽其材,因此他满怀着信心,努力进取,甚至常常有时光飞逝,时不我与之叹:“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古其风五十二》青春流惊湍)。《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屈原借芳草美人表现出担心君王不能任用贤德之人,自己将空逝年华,无所成就的意思,李白因其意而用之,恐自己得不到荐举,空耗年华。最后,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造成了李白一生对理想,对干谒的执著:从二十四岁即决心“莫怪无心恋清静,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到中年时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再到老年时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从少年的“路中投刺”直到老年时的四处干谒,虽然成效甚微,坎坷不断,但是,李白的这种对理想的执著却一直持续了一生的时间。李白终其一生的干谒留下了不少干谒诗,就盛唐而言,李白和杜甫所做的干谒诗最多,而李白的干谒诗则表现出了与别人的不同。首先是李白自诩过高。干谒诗的格局常常是前面大段的恭维对方,后面夸耀自己的才能并感叹自己的沦落。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在于李白在夸耀自己的时候自比甚高。一般的干谒诗多以相对平凡的事物自喻,修饰出平凡事物的不同之处,这样可以稍显谦虚,如卢照邻的《赠益府群官》以“昂藏多古貌”的鸟自喻,但李白的干谒诗不是这样,李白自诩甚高,他干谒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都是古之圣贤人,如“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的战国士人冯驩,“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同上)中的管仲、乐毅,“东平刘公幹,南国秀馀芳”(《赠刘都使》)的三国士人刘桢,“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的鲁仲连;所自比的事物也大都为大鹏、天马,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如“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赠崔咨议》)。其次,李白的干谒诗经常在结尾给出若不举荐自己的后果,如《上李邕》中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赠刘都使》中的“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在其干谒文章《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技巧:“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何所从来?’答曰:‘从师所学,不觉日晓’王曰:‘吾岂可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尔也”;“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这种对当权者直接说出自己不被举荐的后果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对当权者似有威胁之嫌。鉴于以上两种原因,即自诩过高,且结尾处多有不举荐自己的后果,那么就连一些好举荐士人的官员也都退避三舍了,则李白的总是不被知遇、重用,也不难推测原因了。最后,李白的干谒和他的为干谒所作的诗歌都充分体现出了“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特点。李白在出入官场和那些王公贵族交往时从不卑躬屈膝,不屈己求荣,即便是对统治阶级中那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物,也不表现得如一般人那样恭恭敬敬,而是狂傲不驯,甚至在受到权力的压力时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强音。在李白这里,干谒者与被干谒者只有地位的高低之分,在文章上只是同声相求的关系。自己干谒对方是因为对方“知己”与自己“志同道合”在精神上达到了与王侯的平衡。如《赠江油尉》中的“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之句,以为道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爬架租赁与施工安全防护方案合同4篇
- 抽沙工程合同(2篇)
- 2024版违约合同的民事起诉状
- 2025年度柑橘滞销产品“抢购”线上线下联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屋顶广告位使用权租赁与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男方房产无偿赠与女方婚后财产分配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分析服务采购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总监招聘与项目实施合同
- 2025年度个人动产抵押借款合同范例
- 二手车过户服务保障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B版
- 垃圾处理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天疱疮患者护理
- 2025年蛇年新年金蛇贺岁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树临风福满门模板
- 《建筑制图及阴影透视(第2版)》课件 4-直线的投影
- 2024-2030年中国IVD(体外诊断)测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损失补偿申请书范文
- 压力与浮力的原理解析
- 铁路损伤图谱PDF
- 装修家庭风水学入门基础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二 社群的种类与维护
- 《诗词写作常识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