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_第1页
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_第2页
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_第3页
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_第4页
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厥在中亚演变中的地位内容提要:中亚历史进程是一个由东向西的、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变迁的过程。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其他线索,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进程所经时间之漫长和过程之缓慢。本文从中亚突厥化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展开论述。关键词:中亚突厥化萨曼王朝伊斯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亚成为古代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必经之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和传播的重要舞台。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碰撞、吸收、融合的地方,是各种思想、文化、宗教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一、中亚突厥化的原因分析突厥化伊始,要达到突厥人与当地原有的操东伊朗语的居民通婚、混血,并使突厥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这种程度,就首先要使突厥人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因为只有定居才能使突厥人与当地人混杂地住在一个地方,便于通婚。因此,可以说定居是中亚突厥化的前提条件,也是突厥化能够实现的原因之一。从公元6世纪突厥兴起,到唐朝初期,在喀什噶尔地区,北有突厥弓月部,西有样磨部,弓月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突厥人之进入该地区者甚多,后来突厥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之后,突厥人从千泉等地进入中亚。唐朝统治中亚之后,突厥族人之迁入中亚和新疆者也日益增多。他们进入中亚之后与当地的居民混住,杂居。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有利于突厥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融合。而且到萨曼王朝时期,在中亚的定居地区,已有大量突厥居民,他们分布在费尔干纳、花刺子模、拓折和其他定居农业的地区。虽然萨曼王朝时期在城市和定居农业区中,塔吉克人仍占居民的大多数。但是到了喀喇汗朝时期,由于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实行定居和当地居民的突厥化,操突厥语的民族已在中亚占优势。总之,从突厥人之初入中亚到突厥人在中亚大量定居并在当地居民中占优势,这都为中亚突厥化的过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通婚、混血是中亚实现突厥化的基本途径。而在阿拉伯征服中亚之后,逐渐使当地居民伊斯兰化。而这一时期要广泛开展突厥化,就必须使突厥人和当地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徒与异教徒的通婚是不容许的,故只有改信伊斯兰教才会促进通婚和混血。后来,随着伊斯兰化程度的加深,阿拉伯语在中亚的普遍使用,使得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普遍化。西突厥汗国极盛时代,广大西域尽入其版图,西域诸国尽入其藩属。这些突厥王朝对于中亚的突厥化起了重大的作用,正是在这些王朝的历史时期是中亚突厥化进程加速并向纵深发展的世纪。古突厥文的创造和突厥人优秀的军事素质、政治素质,也成为中亚突厥化轰轰烈烈展开的原因之一。突厥人在文化上的最大成就应是古突厥文的创造和使用。自从19世纪末以来,在古突厥汗国境域内相续发现了许多史诗性突厥文碑文。学者们对古突厥文碑文和哈萨克史诗进行比较研究后,惊奇地发现它和哈萨克民族史诗有许多共性,可以说古突厥文碑文是哈萨克史诗的雏形。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该王朝境内既使用阿拉伯文和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波斯文,也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突厥文,还继续存留和使用古回鹊文。往后的察合台文就是在当地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二、中亚突厥化的开始(一)萨曼王朝时期萨曼王朝时期对草原突厥异教徒的战斗很少以掠夺战利品的方式进行,但这些战争却是提供大量奴隶的来源。这些奴隶中的部分被卖给伊斯兰大都市,成为阿拔斯哈里发的奴隶禁卫军成员的主要来源。萨曼王朝自身也广泛使用突厥奴隶士兵。这些突厥士兵成为他们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萨曼王朝境内有不少突厥人。而且由于突厥人的优秀军事素质,他们在萨曼政府部门里时常被提拔担任很高的职位。“努赫长子阿勃杜尔马利克统治时期(公元954一961年)的特点是,突厥近卫军首领们的政治势力大为加强,差不多管理国家的权力都转归他们掌管。”例如,这种方式提升的一位著名的奴隶军官是阿尔普特勤,他于公元961年出任呼罗珊长官。出于对他曾经密谋反对过的埃米尔继任者曼苏尔一世。本•努赫的恐惧,阿尔普特勤决定朝萨曼国家的东南边境撤退,他想在印度边境上成为一个半独立的统治者。在印度边境,通过发动“圣战”,他可以为自己寻得一个机会。于回历351年(公元962年)成功地夺取了哥疾宁,统治其地达14年,死于976年。此后,阿尔普特勤的部将色布克特勤继承其职位,此人也是突厥奴出身的军事将领,是哥疾宁王朝的实际创建者。回历367年(公元977年),色布克特勤进攻奥兴德的印度沙希雅王国,俘获其国王伽帕尔,他在交纳赎金后被释放。但同时,色布克特勤总是把自己作为萨曼埃米尔的忠实封臣。这样,当回历383年(公元993年)埃米尔努赫二世•本•曼苏尔面临着他的将军法伊克和阿布•阿里•希姆朱里叛乱时,召进色布克特勤进入呼罗珊,使力量再次均衡。在回历384年(公元994年)胜利之后,色布克特勤得到了巴尔赫、吐火罗斯坦、巴米安、古尔和加尔克斯坦总督职位的额外奖赏。同时,他的儿子马合木被授予呼罗珊总管的职位,其总部设在尼沙普尔。随后,当色布克特勤在回历387年(公元997年)死时,马合木发现他已强大到能够成为他父亲原有领土上的独立统治者了,并且能够巩固阿姆河南部的土地所有权。而此时萨曼帝国则变成一个极端混乱的国家。一种新的突厥喀喇汗王朝的势力己由北部向此发展,不久便与马合木一起瓜分了萨曼王朝的领土。而且在萨曼王朝时期,在中亚的定居地区,已有大量突厥居民,他们分布在费尔干纳、花刺子模、拓折和其他定居农业地区。尽管我们需要注意,这一时期中亚突厥人的数量和势力是有限的,尚不足以占优势。因为当时在东伊朗和中亚地区,除了萨曼王朝还出现了一些名义上虽然仍宗奉哈里发但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朝,如塔赫尔王朝、萨法尔王朝等等。但是,纵观整个突厥化过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突厥化进程已经悄然开始。中亚地区突厥化进程的小溪汇合成滚滚洪流的趋势初现端倪。在萨曼王朝后期,国家陷入混乱。突厥奴隶将军控制了王室权力的斗争,得到宫中举足轻重的官员们的帮助,这不仅是表明而且是加速萨曼王朝的衰落。萨曼王朝虚弱无能刺激了新近饭依伊斯兰教的、特兰索克萨尼亚的葛罗途.突厥人,他们在992年占领了布哈拉,在特兰索克萨尼亚建立起喀喇汗王朝或称伊勤克汗王朝。二)喀喇汗王朝时期公元999年萨曼王朝被喀喇汗朝推翻,其可汗最后定居在撒马尔罕,并实际上控制了全部河中地区,直到12世纪。公元999年“这一年是相当重要的历史里程碑。从那时起,直到俄罗斯人到来,中亚一直是在突厥穆斯林统治者的管辖之下。在此期间在喀喇契丹人(1125一1210年)和蒙古人入侵之后,有两个比较短暂的间歇时期。”而在10世纪后半叶,哥疾宁(加兹尼)即开始作为政治中心而兴起。公元1006年,喀喇汗朝入侵属于哥疾宁王朝领土的巴耳黑地区和呼罗珊。喀喇汗朝的主力部队进入呼罗珊,占领了途思、赫拉特和乃沙不耳;辅助部队夺下了巴耳黑。巴耳黑的居民坚决抵抗喀喇汗朝的突厥人,因而遭到了彻底洗劫。但是,乃沙不耳的贵族上层,却由于对哥疾宁王朝马赫穆德的中央集权政策不满,因而不做任何抵抗,就像当初河中地区的大土地贵族那样投降喀喇汗朝。征服之后喀喇汗王朝的诸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正式承认巴格达的哈里发为最高统治者。他们甚至率先铸造刻有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名字的钱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喀喇汗王朝境内,既使用阿拉伯文和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波斯文,也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突厥文,还继续存留和使用古回鹊文。往后的察合台文就是在当地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如喀喇汗王朝的突厥文和中亚河中与花刺子模等地的突厥文)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后更发展成为现代的维吾尔、乌兹别克、哈萨克等文字。总之,在伊朗和中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这三种文字,被总称为穆斯林的语文。”至此,中亚地区伊斯兰化的第三个阶段一语言的同化基本完成。阿拉伯文在中亚的普及和本地民族文字的阿拉伯化,对于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起了巨大的作用。此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会说阿拉伯语,也可以被认为是阿拉伯人,更理所当然的是一个穆斯林。按伊斯兰教的教义,普天下的穆斯林,不管属于什么民族,都是一家人。这种观念的普及,一方面使当地的文化心理状态亲近于西方的伊斯兰世界;另一方面,也促进信仰共同宗教一伊斯兰教的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喀喇汗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正为中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开辟了一个不同民族之间通婚、混血,相互融合的新时代。喀喇汗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表明,当时处在该汗国统治下的新疆西部己本实现了伊斯兰化。其王朝境内,使用多种语言—阿拉伯文和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波斯文、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和古回鹊文。因此进一步促进了中亚的突厥化。如前所述,通婚、混血,正是中亚地区实现突厥化的基本途径。而要广泛开辟这条途径,却又有赖于信仰伊斯兰教突厥人对中亚的统治。这一时期,中亚的突厥化进程广泛展开。因为“突厥人和粟特人一起反对外来的侵略者。在几个世纪之内,突厥游牧民中的贫穷阶层首先实现了向定居农业的过渡。突厥部族和粟特人、花刺子模人、塞人一马萨该特人部族的混合过程加强了,并且因而使突厥语在新形成的部族中占优势。正是在此时期内,'图尔克一乌一托吉克'('突厥和塔吉克')这两个用来表达中亚基本民族成份的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也就是在十一世纪喀喇汗朝和塞尔柱人入侵推行突厥化更进了一步。(三)哥疾宁王朝、塞尔柱克王朝和花刺子模王朝时期早在十世纪后半叶,哥疾宁(也称加兹尼或伽色尼)即开始作为政治中心而兴起。萨曼王朝后期,突厥奴出身的宫廷卫队首领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在阿勃杜尔马利克统治时期(954—961年),突厥军官阿尔普特勤控制朝政,961年他被任命为呼罗珊长官。962年,他占领了哥疾宁,并在此统治了14年。976年阿尔普特勤死,突厥军官色布克特勤接替他的职位,977年建立了哥疾宁王朝。997年萨布克特死,遗命由幼子依斯马伊尔即位。依斯马伊尔在位不及七个月,国内叛乱频仍,长子马合木趁机夺取了政权。在他统治期间(99,一1030年),哥疾宁朝达到全盛。于999年占领了阿姆河以南原萨曼朝的领土。后与喀喇汗朝联合,占领了花刺子模。因此n世纪时,中亚河中地区属于喀喇汗王朝的领域,阿姆河以南仅阿富汗之地则属于哥疾宁王朝。1040年塞尔柱克王朝兴起,与哥疾宁王朝展开了争夺。公元1040年,在丹多纳康附近进行的会战,决定了哥疾宁王朝的命运,使塞尔柱克人(即土库曼人,也就是突厥语族的乌古斯人)在呼罗珊建立塞尔柱克王朝。在这次胜利之后,图格拉尔伯克•塞尔柱基德(公元1040se—1063年)宣布自己为苏丹。他把兄弟留在呼罗珊,然后调动军队前往古尔甘。不仅在短期内占领了古尔甘、陀拔斯单、花刺子模和阿塞拜疆。还于公元1055年,夺取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京城巴格达,接着正式宣告成立塞尔柱苏丹国。图格拉尔死后,他的侄儿阿尔普一阿尔斯兰(1063一1072年)接位,他又相当大地扩展了塞尔柱王国的领土。阿尔普一阿尔斯兰占领了河中地区的一些地方。到贾洛利丁.马利克沙赫统治时期(1072一1092年),塞尔柱王国的领土西到地中海岸,东到中国边界。事实上,所有以哈里发为首的伊斯兰教居民,都承认塞尔柱苏丹的统治权。他死后,在塞尔柱王朝成员和某些执政者之间,立即发生纷争。这些纷争加速了塞尔柱王国的分裂。公元1157年桑贾尔的去世,标志着塞尔柱克王朝在河中的统治结束。这时,也就是12世纪初,“突厥斯坦喀喇汗朝的突厥人企图占领整个河中地区,已经进到帖尔美兹,但是遭到桑贾尔苏丹的反击,退了回去。这一时期,是喀喇汗朝和塞尔柱王朝的突厥人更大规模地进行定居的时期。出现了新的居民点,其中的居民只会说突厥语。公元10一13世纪,在花刺子模先后建立过三个伊斯兰王朝。第一个王朝由马蒙•伊本•穆罕默德建立,他曾统一花刺子模全境,建都于玉龙杰赤(今库尼一乌尔根奇),1017年为哥疾宁朝的马合木苏丹所灭。马合木苏丹任命突厥奴出身的大哈吉布阿尔通塔什为花刺子模沙,亦建都玉龙杰赤。“阿尔通塔什建立的王朝基本上是伽色尼王朝的附庸。它建立的意义在于,在花刺子模地区,突厥语族建立的王朝代替了伊朗语族建立的王朝。”1043年,这个王朝为塞尔柱克王朝的图格里尔所灭。公元12世纪30年代,以喀拉契丹一名著称的新的游牧部族,通过准噶尔盆地的门户,侵入中亚,但喀喇契丹人的统治并不影响各地的突厥统治者推行突厥化的政策,并未对中亚地区突厥化的历史进程造成多大影响。喀喇契丹人的入侵仅是突厥穆斯林统治中亚历史的一个间歇。这时中亚突厥化的脚步仍未停。三、突厥化的巩固(一)蒙古的西征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汗国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从1218年起,蒙古骑兵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远征。蒙古的征服中亚,无论是对于中亚还是对于蒙古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在整个中世纪不断发生的各个突厥的和突厥—蒙古的部落的分解与混合的过程,在十三世纪蒙古人占领时期尤为加剧。这与游牧人的大规模迁移有关。”其次,“中亚民族继伊斯兰化以后,全面迅速地突厥化,是这一地区又一个令人震惊的巨大事件。可以说这是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西征密切相关。蒙古族西征的大批军士中,蒙古族数量并不大,大都是中国北方突厥语族民族。蒙古几次西征如汹涌的江潮,一方面把大中亚东北方突厥语族各族驱卷到中亚,另一方面又通过金帐、白账等汗国争夺中亚,把中亚西北方钦察草原等地大批突厥语族民族一批批驱往中亚,形成了突厥语族民族在中亚的压倒优势,并因跟随蒙古族在广大地区处于统治地位,从而同化了大多数地区(除帕米尔山区的塔吉克外)的中亚原伊朗语民族。”再次,“蒙古人的征服可以说改变了游牧地区与定居地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大草原突厥游牧开始在某种范围内侵占城镇。蒙古统治者的突厥化在蒙古国家建立之后似乎很早就开始了,这个好政策的确比采纳伊斯兰教为早。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继承了蒙古帝国那部分包括河中、部分花刺子模、巴达哈商、巴尔赫和伽色尼的领土,他是一个坚决反对伊斯兰教的敌人,但在当时已在中亚产生的突厥语文学中却留下了他的名字。蒙古人采纳伊斯兰文化可能在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前一些时,直到大约十四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已经瓦解,伊斯兰教并未变成至尊。中亚蒙古统治者最终不仅接受了伊斯兰文化和法规,而且接受了'伊斯兰观念'。”最后,在此期间,蒙古人对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世界先后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远征,使这大片伊斯兰世界遭受惨重浩劫,但伊斯兰教并没有因此被消灭,相反的是,确实相当一部分蒙古人被同化,结果在西亚和中亚相继出现两个强盛的蒙古伊斯兰教王朝,即伊利汗国(1259—1358)和帖木儿帝国(1370—1507)。(二)帖木儿帝国时期14世纪后期在中亚崛起的帖木儿已经是一个有突厥血统的人物,他所建立的帝国,是一个突厥化的国家。帖木儿帝国统治时期,“察合台突厥文(即中亚突厥文)就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典雅的学术用语,并且在侯赛因—拜卡刺苏丹等君主的保护下兴盛起来。自15世纪70年代至昔班王朝统治时代,察合台突厥文己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表达工具,以至取代了以往长期用于著述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当时许多昔班王朝的君主,包括麻哈莫—昔班尼以及兀拜都刺汗在内,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文字来写作。甚至入据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的帖木儿后裔巴布尔也热衷于以察合台突厥文来写作,他宁愿选择察合台突厥文,而不是用波斯文撰写他的回忆录。直到16世纪以后,随着昔班王朝的衰落,察合台突厥文也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公元15世纪,是中亚地区发生巨大变化和形成近代诸民族的重要历史时期。自称霸一时的帖木儿(1336—1405年)死后,帝国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四、中亚突厥化的影响(一)对当时中亚社会的影响“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定居的农业、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构、使用文字及出现早期城市(城邦)。”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亚的突厥化过程也推动了中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突厥汗国在文化上的最大成就应是古突厥文的创造和使用。19世纪末以来,在古突厥汗国境域内相续发现的许多史诗性突厥文碑文是哈萨克史诗的雏形。古突厥文也为以后中业地区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往后的察合台文就是在喀喇汗王朝境内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如喀喇汗王朝的突厥文和中亚河中与花刺子模等地的突厥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无疑吸收了古突厥文的许多优秀成果。察合台文经过不断地演变发展成为现代的维吾尔、乌兹别克、哈萨克等文字。从城市的发展来看,西突厥汗国建立后,其领土范围包括北至阿尔泰山南北,东起巴里坤、伊吾,西达咸海、里海,南至天山南北的辽阔区域。当时分布于这个区域里的突厥系诸部(乌孙、康里、杜拉特、乌古斯、克普恰克即钦察、葛逻禄、铁勒、拔悉密、突骑施等)都受着突厥汗国的管辖。突厥汗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随着发达的草原游牧经济而发展起来。特别是丝绸和畜牧业产品贸易尤为繁荣。而且在中亚许多地方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较高程度的城市文明,碎叶、明布拉克、伊克尔格孜、阿力马里等城市前后发展成为西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突厥汗国分为两厢十部,左厢部为五部咄陆。这五部咄陆中,领地最广、势力最强的是突骑施部。突骑施汗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需要,大量发行了有粟特文的“突骑施可汗”字样的钱币,延续使用古粟特文和古突厥文。公元8世纪60年代,突骑施汗国衰落,葛逻禄汗国(公元76吞一940年)据有其地。葛逻禄汗国统治时期丝绸贸易等商业在其经济中亦占有同样高的位置。这时塔拉斯河和楚河流域兴建了许多新的城市,原有的城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0世纪中叶葛逻禄汗国衰落,喀喇汗王朝建立,其疆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河中地区及今新疆西部,其统治中心有两个:一是楚河附近的巴拉萨衰城,一是喀什噶尔。该王朝有一整套军事、行政制度;由于政治上的稳定,使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这一时期起,也就是从十一世纪直到十三世纪初,中亚的城市显著地繁荣起来。城市的地域扩大,人口增加。(二)对今天社会的影响首先,中亚的突厥化使得中亚现代各民族有了突厥因素。换言之,中亚古代民族不断迁徙和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正是中亚近代各民族形成的基础。其次,为泛突厥主义者提供了寻根觅祖的所谓历史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中亚除塔吉克斯坦外,其他国家的主体民族均属于操突厥语民族,而塔吉克斯坦境内也有大量的操突厥语民族,当地居民在宗教上多是与土耳其一致的逊尼派。鉴于此,他们纷纷寻根觅祖,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各国国内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开始涌动。而且由于中亚是欧亚大陆的支点,因此在此发生和滋长的泛突厥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世纪,民族观念同语言和宗教混而为一,如奥斯曼帝国,就因为信奉伊斯兰教,其首领苏丹就因自己当时强大而自称哈里发,把自己国家与哈里发帝国等同起来,自认为对全世界的穆斯林有发号施令之权,在最初并不把自己称为耳其人,也不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土耳其国。后来,他们接受发源于喀山的泛突厥主义,才认真去研究古代突厥人的历史,这时,他们又把世界各国操突厥语的民族一概称为境外的土耳其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席卷全球。而苏联解体以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一系列突厥语国家的独立,使泛突厥主义者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恢复大突厥联盟、重温奥斯曼帝国旧梦的“三百年难遇的良机”。当时的土耳其总统厄扎尔就酝酿着“从波黑到中国”的“大突厥联盟”计划。1990年12月,苏联突厥语共和国和其他突厥语国家代表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二届突厥斯坦国际代表大会,鼓吹各国突厥人在政治上要协调一致,建立世俗化的、民主的、西方式政教分离的突厥人联合体。1991年4月,第二届突厥民族研讨会在苏联的喀山召开,会议重申加斯普林斯基提出的泛突厥主义基石一“语言、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声称其“目的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