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示例_第1页
开题报告示例_第2页
开题报告示例_第3页
开题报告示例_第4页
开题报告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儿童依恋安全性,意图归因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1.引言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二十世纪以来,对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都只是对男孩研究得到的,而关于女孩的攻击行为研究很少。以往的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有攻击性(Eagly&Stenffen,1986;Hyde,1984;Maccoby&Jacklin,1980)。然而近些年来发现,并不是女孩子攻击行为较少,而是攻击行为分类和测量工具的局限,导致较少测量到女孩子的攻击行为。Crick(1995)第一次提出要把攻击行为划分为外显攻击(overtaggression)和关系攻击(relationalaggression)来研究在攻击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性别差异。自此关系攻击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Crick&Gropeter1995;Crick,1996,1997;Conway,2005;陈英和等,2004)。许多研究都发现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都对儿童社会化有消极影响(Cricket.,1995,1996,1997,1999;Prinstein,Boergers&Vernberg,2001)。正由于攻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大部分的研究都关注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其中解释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影响最深的理论就是Dodge(1994)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SIP),该理论认为儿童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生理局限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连续几个步骤地社会信息加工功能的表现,当加工存在缺陷或偏差则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许多关于外显攻击儿童的研究,都发现这些儿童在意图归因,结果预期等加工过程都存在认知偏差。更有实验证明,儿童对模糊情景的敌意归因导致了外显攻击行为的产生。许多对关系攻击儿童的研究也发现他们存在认知偏差(Crick,1995;Crick,Grotpeter&Bigbee,2002)。那究竟这些认知偏差是怎么产生和形成的呢?因此许多研究关注儿童过去的相关经验,来了解认知偏差和攻击行为的产生。其中,关注得最多的就是家庭因素的研究。家庭压力familystress)、惩罚、依恋关系以及儿童特质是影响攻击行为的四大因素(Speltz&Deklyen,1993,forareview)。其中,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会通过影响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来影响攻击行为(Dodge&Pettit,2003,forareview)。不安全性依恋与外显攻击行为正相关(Karlen,1996,forareview;Gould,Rosalind&Yale,1982)。近年来有些研究表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是不安全性依恋影响外显攻击行为的中介变量(Bookwalaetal.,2003;Ann&Lincoln,2002)。但是依恋和关系攻击的关系却显少有研究探究,也不清楚依恋,信息加工和关系攻击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起点。Bowbly早在1980年就指出个体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是在儿童与其看护者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而且这种构造是一种稳定的构造,并在长大后影响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因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探讨依恋关系与关系攻击的关系,之二是探讨依恋关系,信息加工和攻击行为三者的关系。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攻击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2.文献综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指的是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有些研究认为,攻击行为包含两个特点:愤怒感受和故意伤害(e.gCrick,1996;Dodge&Coie,1987)。而也有研究认为攻击行为的两个特点包括,一是被攻击的一方对这个攻击行为有消极感受;二是该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的(Galen&Underwood,1997)。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涉及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与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社会适应的相关性研究。攻击行为的分类80年代以前,普遍受到认同的分类,是Hartup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张文新,1995)。80年代末之后,Dodge和Crick把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和反应攻击。这些分类都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这些分类都是在对攻击性男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往的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有攻击性(Eagly&Stenffen,1986;Hyde,1984;Maccoby&Jacklin,1980)。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女孩和男孩在攻击的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差别表现在攻击形式上。Cairns等人(1989)研究发现四年级的女生中存在社会排斥和控制同伴接受度的情况。也就是说女孩存在着和男孩不同的攻击形式,这种攻击是比较隐蔽不容易察觉的,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能包含这种隐蔽的攻击形式。Crick(1995)提出把攻击行为分为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外显攻击,指的是有意的伤害他人身体和言语威胁他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以及威胁伤害某一个同伴等。关系攻击是指通过破坏、控制他人的人际关系,或者通过威胁破坏他人的人际关系达到伤害的目的,主要表现把同伴排挤出朋友圈,散播他人谣言等行为(Crick&Gropeter,1995)。这种分类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主要表现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价外显攻击行为和关系攻击行为都较高的相关(Mcevoy,Estrem,Rodriguez&Olson,2003);研究儿童对攻击性的知觉时,发现女孩认为关系攻击更容易感到愤怒,而男孩认为身体攻击更容易感到愤怒,关系攻击和言语侮辱是女孩常用来伤害他人的方式,而身体攻击和言语侮辱是男孩常用来伤害他人的方式(Crick,Bigbee&Howes,1996)。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的提出,开拓了对女孩攻击行为的研究。2.1.2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关系攻击的儿童中大部分是女孩,而外显攻击的儿童中大部分是男孩无论是学龄前儿童,还是学龄儿童,青少年,甚至是大学生都得到同样的结果(Cricket.,1995,1996,1997,1999,Underwood&Galen,1997)。但是却有一些对小学儿童的研究发现,男孩在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孩(Tomada&Schneider,1997;Heningtonet.,1998)。在性别差异上得到不同的结果,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二是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可能导致性别差异的不同特点。在一项对德国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同伴报告法的结果显示男孩比女孩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而用自我报告法取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Schafer,Werner,&Crick,2002)。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和以色列发现女孩比男孩或更多的采用关系攻击的形式,在中国用教师评定法也发现关系攻击的女孩要多于男孩(陈英和等,2004)。而南意大利的男孩比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关系攻击(Tomada&Schneider,1997)。2.1.3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和外显攻击一样,个体的关系攻击是相对稳定的(Crick,1996)。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显攻击中的身体攻击越来越少,而言语攻击呈增长的趋势(张文新,1996)。至于关系攻击的子类型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却不得而知。在对于攻击行为的知觉上,存在着年龄差异。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和高中生对关系攻击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不喜欢(Underwood&Galen,1997)。其他研究发现三到六年级的男孩随着年龄增长对外部攻击的评价越来越高,对关系攻击的评价则降低,女孩则没有发现显著变化,而关系攻击男孩的社会适应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也越来越突出(Crick&Werner,1998)。关系攻击的年龄发展变化的研究国内还没有,但是了解关系攻击随年龄发展变化的特点,对于我们对各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干预时起非常重要作用。2.1.4攻击行为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很多研究表明,关系攻击儿童和外显攻击儿童一样存在着社会适应问题:相对于无关系攻击的儿童更多的被同伴拒绝和排斥,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有较多的内化问题行为(Crick&Grotpeter,1995,1996,1997;Tomada&Schneider,1997;Conway,2005)。和外显攻击一样,具有关系攻击的儿童都是被同伴拒绝排斥的,但是和外显攻击不同的是,关系攻击儿童有较多的内化问题行为,而外显攻击儿童有较多的外化问题行为。对于关系攻击中的受害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儿童有社会适应问题,高水平的内化问题行为,如悲伤,孤独等(Crick&Bigbee,1995)。纵向研究表明,控制了外显攻击这个变量时,关系攻击还对预测未来的社会适应问题有独特作用,并且体现了女孩适应的消极变化。(Crick&Grotpeter,1995)。对小学儿童的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外显攻击的男孩和关系攻击的女孩,那些外显攻击的女孩和关系攻击的男孩有更多的适应问题Crick,1997)。2.2攻击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2.2.1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model)是在综合了“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假设是儿童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生理局限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连续几个步骤地社会信息加工功能的表现,当加工存在缺陷或偏差则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他包含以下六个步骤:信息编码,解释,目标选择,反应搜索,反应决策和行为执行。各个步骤间是一种非线性联系,每一步骤都受到个体已有的记忆,已习得的规则,社会图式和社会知识的影响。情绪反应是和加工过程的每个步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Crick&Dodge,1994;陈英和等,2004)第一步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在这个环节上,儿童必须通过感知,精确接受来自环境的线索,与此相联的是儿童搜索环境中有关线索并把注意集中到适宜线索上的能力。第二步是解释,当儿童知觉了环境中的线索之后,他首先必须把这些信息与他过去事件的记忆整合,为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比如一个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分析,对于对方意图的推断。其中意图归因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第三步是目标选择,在解释了线索后,儿童会根据情景选择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许与先前的目标一致,也许不一致,发生了改变。第四部是反应搜索阶段,儿童从记忆中搜索面对这样的情景可能有的反应,如果情景是全新的,儿童将会建构新的反应,这些反应可能由目标选择引发的也可能不是。第五步是反应决策阶段,即儿童对上一步产生的反应进行评价,决定最后要采取什么反应,比如儿童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以及各种反应对情景的适宜度,都是反应决策阶段要考虑的。最后一步就是执行所选择的反应阶段(如图一)(Crick&Dodge,1994;张文新,1995)。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解释儿童的攻击行为上的显著有效性(Crick&Dodge,1994;Dodgeet.,2002)。Slaby和Guerm(1988)的研究认为,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可预测到近80%的攻击行为表现。当面对模糊的挑衅情境时,不同加工阶段的认知缺陷与儿童攻击行为相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差;三是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缺陷;四是攻击性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抱乐观的期待(Crick&Dodge,1994;张文新,1995)。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对外显攻击儿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对于关系攻击儿童他们又有怎样的认知偏差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关系攻击儿童意图归因和反应决策阶段的认知特点研究。用假设情景法发现在面对模糊的关系性挑衅情境时,关系攻击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产生敌意归因,而外显攻击儿童则是在面对模糊的工具性挑衅情景时,比其他儿童更容易产生敌意归因,但是关系攻击女孩并没有表现出反应决策的认知偏差(Crick,1995;Crick,Grotpeter&Bigbee,2002)也有研究用自我报告法发现,对关系攻击解决策略的正向评价和为了维持在群体的地位和避免麻烦的社会目的(socialgoal)呈正相关(Delveaux&Daniels,2000)。对于关系攻击青少年的结果预期的研究表明,这些青少年认为那些关系攻击的受害者还会和关系攻击者维持友谊关系或恋爱关系(Goldstein&Tisak,2004)。对儿童反应决策的研究发现,在关系性挑衅的模糊情景中,外显攻击的女孩对外显攻击行为反应较多正向评价;在工具性挑衅的模糊情景中,关系攻击的男孩对关系攻击行为反应较多正向评价(Crick&Werner,1998)。可见,在意图归因方面,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都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结果,即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在面对模糊冲突情景时,比其他儿童倾向于敌意归因,但在反应决策方面得到的结果却不一致。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对于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都典型的认知偏差—意图归因,来探讨依恋是如何通过影响认知过程来影响攻击行为的。2.2.2生物-社会模型SIP理论解释了攻击行为发生的过程,但是却不能解释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这些认知偏差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因此,Dodge(2003)等整合了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社会”模型(图二)。该模型将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分为远端因素(distalriskfactors)和近端因素(proximalprocesses)o其中远端因素包括基因、荷尔蒙、自主神经系统、气质、社会文化、家庭、应激生活事件、同伴拒绝、偏差同伴的影响、学校气氛、情境等生物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近端因素包括情绪反应、认知解释等心理过程。该模型认为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远端因素影响近端因素的结果。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模型,1.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是非线性的;2.个体所获得的生活经历是生理体质和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3.其中,最直接的中介变量是个体已经获得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SIP)。即个体生物因素,如气质,基因等和社会文化因素,如社区文化,生活压力事件等,会影响个体的生活经历,如同伴交往,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进而影响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产生了包括攻击行为的问题行为(Dodge&Pettit,2003)。可见,家庭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认知加工的关键因素。目前家庭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家庭冲突和家庭收入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Dodge&Pettit,2003;张文新,2002)。对于低收入家庭的研究也发现,父母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是影响问题行为强度和持续程度都很高的因素(Dodge&Pettit,2003)。在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的研究上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Dodge&Pettit,2003;Hart&Nelson;1998)。而关于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是始于精神病理学,大多是集中在外显攻击上,获得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不安全性依恋和外显攻击行为正相关,不安全性依恋能预测随后的问题行为(Karlen,1996,forareview;Gould,Rosalind&Yale,1982)。同时,这些家庭因素是通过影响认知过程,来影响攻击行为的这一结论,也得到部分文献的验证。在CDP的研究中,不能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敌意归因偏差、攻击性反应的产生和对攻击性反应的正面评估可以被早期的生活经历,如严厉的身体训练、生理虐待预测。反过来,这个四个加工形式可以预测之后长期的行为问题,作为早期严厉的身体训练和虐待对随后的行为问题约一半作用的中介(Dodge&Pettit,2003)。但是关于家庭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关系攻击儿童的认知,来影响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外显性攻击上。综上所述,有必要探讨重要的家庭因素—依恋关系和关系攻击的关系,以及这种依恋关系又是如何影响关系攻击的,为理论建构和现实干预提供依据。生理易感休质生理易感体质养育同伴心理过程行为问题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生理易感休质生理易感体质养育同伴心理过程行为问题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图二生物■社会模型Pettit,2003)2.3亲子依恋关系研究2.3.1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狭义的依恋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状态,表现为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如恐惧感,可见依恋对象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安全感。它是亲子关系稳固的标志。广义的依恋不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再局限于婴幼儿期。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近几年来对依恋的研究得对象从婴儿扩展到了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也开始关注除了母子依恋以外的,父子依恋,同伴依恋和师生依恋的研究。依恋有四个决定性特征:趋近行为——个体寻求并试图保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近;分离痛苦——抗拒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分离时会感到痛苦;避风港——把依恋对象作为避风港,在遇到问题或威胁时,会转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和帮助;安全基地——把依恋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它的存在使个体探索性增强,并能提高个体的社会能力(Cassidy&Shaver,1999)。对于儿童来说,一般把依恋关系分为A、B、C、D四种类型。这四类型的表现分别是A型(avoidant)探索活动时,很少参考抚养者的意见,抚养者离开时也不怎么伤心,抚养者回来时,忽视或回避;B型(secure)与母亲分离时表现明显不安(担心、惦记等),母亲回来时主动迎接(热切地扑向母亲、要母亲抱等),与母亲亲热一会儿之后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玩具;C型(ambivalent)探索活动很少,似乎离不开抚养者,分离时高度焦虑,抚养者回来后也难以平静下来;D型(disorganized)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或重聚时表现出来的一组混乱无序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胡金生,2003)。除了对依恋进行横向分类,还进行了纵向分类,依恋包括逃避/亲近和焦虑/信赖两个纬度。其中逃避/亲近反映个体不信任他人好意和力图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的程度。焦虑/信赖反映个体对在需要时他人不能给予的支持的担心程度。越信赖依恋的对象,越亲近依恋的对象,依恋安全性上的得分也就越高。2.3.2依恋的理论模型Bowlby(1980)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model,IWM)较全面的解释了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即一个对他人的工作模式和一个对自我

的工作模式。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期影响(王争艳等,2005;俞国良,辛自强,2004)。内部工作模型还解释了依恋的四种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对自己和看护着都形成了积极工作模式的婴儿将形成安全性依恋,这些婴儿有足够的力量接受并战胜挑战,并倾向于与今后的朋友和同伴建立亲密、互相信赖的关系。而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将形成回避型的依恋。他们不承认亲密情感联系的重要性,不愿和朋友形成亲密联系。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匹配时,婴儿将形成拒绝型依恋,他们对于建立安全情感联系表现得忧心忡忡。最后,具有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的婴儿将形成无组织的依恋,他们害怕被亲密关系伤害,因而通常会拒绝与朋友或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俞国良,辛自强,2004)。对自我积极的消极的积极的消极的安全型依恋积极的消极的积极的消极的安全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无组织型依恋图三内部工作模式与依恋类型的关系2.3.3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依恋和攻击行为的研究较多还是集中在对外显性攻击行为上。高攻击行为学前儿童中,其婴儿期依恋模式属于无组织型者六倍于属于安全型者(Lyons-RuthK,1996)。具有回避依恋史的儿童在与其他儿童的游戏中更多地表现出欺负行为,大多数具有安全依恋史的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和平相处,也能够使自己远离或避免欺负行为(Troy&Sroufe1987)。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最强的预测变量是缺少父母的尊重和对父母的依恋(Hirschi,1969)。亲子依恋安全性(尤其是母-子依恋安全性)对欺负、受欺负行为有显著负效应(刘小群,2005)亲子依恋和关系性攻击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仅在一篇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关系性攻击和其父亲报告的不安全性依恋正相关(Casasetal.2003)。也许可以从一些关系攻击儿童的特质上来看依恋与关系攻击的关系。在一系列运用访谈法研究为什么女孩会对同伴使用关系攻击的文献中发现,女孩使用关系攻击是为了能获得亲密的友谊关系和属于某个团体的归属感(Owens,Shute&Slee,2000)。而关于攻击儿童的友谊研究中也发现,不同外显攻击儿童的友谊亲密感低,冲突少,关系攻击儿童的友谊亲密感比一般儿童都要高,但同时冲突也较多。(Grotpeter&Crick,1996)。可见,关系攻击儿童可能比较缺乏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同时又非常依赖与他人的关系,这可能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表征影响,即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影响。2.3.4依恋与认知的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依恋会影响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相比于无组织型依恋的儿童,安全性依恋的儿童显著的有较低水平的攻击性自我效能和较少的敌意归因,但却没有发现安全性依恋和不安全性依恋在社会目的上的差异(Dent,2005)。安全被试对积极关系结果的辨别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敏感,而不安全被试对消极关系更敏感。依恋关系通过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和意图归因,来影响他们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策略的选择(Claire,2002)。安全性依恋儿童更少出现模糊情景的敌意归因,更喜欢工具性目标而非关系性目标(Ann,2002)可见,依恋关系与意图归因有更稳定的联系。2.4以往研究的局限首先,较少涉及关系攻击这种攻击类型的研究,尤其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其次,对于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大多局限于母子关系的研究,对于父子依恋预测攻击行为的作用并没有相关结果。再次,关于依恋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大多数对象都是婴幼儿时期或青年研究,较少涉及学龄儿童。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减少,但是依恋的质量在这段时期还是稳定的(Bowly,1973)。在学龄期,儿童依然要依靠依恋对象的安全基地作用去探索和遇到压力时寻求保护(kern,1996)。最后,对于依恋,认知和攻击行为这三者关系的研究较少。了解因素间关系才能更好的制定干预策略。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要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关系性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究依恋是如何通过影响认知来影响攻击行为的。研究假设亲子依恋与关系攻击的关系(1)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关系攻击负相关。安全型依恋可以使儿童自信、好奇、富有同情心和坚持性,在自我控制、社会交往与合作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而消极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儿童焦虑、孤独、敌对和日后人际关系中信任感的缺乏(叶一舵,白丽英,2002)。而关系攻击儿童有较多的内化问题行为,如抑郁,孤独感等(Crick&Bigbee,1995)。因此,假设亲子依恋的安全性可能与关系攻击负相关。(2)相对于只有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或父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的儿童来说,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的儿童和关系攻击有更为显著的负相关。对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的研究发现,发现了双亲在依恋关系上各有不同影响。母亲以情感支持和养育为中心,而父亲对婴儿、子女的认识能力、智力、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出影响。母亲对儿童从婴儿到儿童期的影响较大,父亲对儿童的影响则从少年到青年期逐步增大其中在对双亲的依恋中也表现出了性别上的差异。父亲和女儿的依恋关系在从少年到青年期过渡的时期里,在情绪纬度上更为波动(叶一舵,白丽英,2002;kern,1996)。已有实验室研究表明,与父母都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婴儿更友好,情绪反应更成熟,同时,只要与某个父母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婴儿比那些与双亲都未形成安全依恋的婴儿更友好,情绪冲突更少(俞国良,辛自强,2004)。可见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都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故本文假设相对于只有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或父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的儿童来说,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低的儿童和关系攻击有更为显著的负相关。亲子依恋、意图归因和攻击行为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安全性依恋与攻击行为相关,意图归因与攻击行为相关,同时依恋关系也和意图归因相关。而且有部分在外显攻击上的研究已证实,依恋通过影响认知过程而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是依恋和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Dent,2005;Claire,2002;Ann,2002)。因此满足了中介效应显著的两个条件:一是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二是在因果链中任一个变量,当控制了它前面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后,显著影响它的后继变量(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故本文的假设是,不安全性依恋,通过敌意归因,和外显攻击、关系攻击相关(如下图)。研究方法4.1被试本研究一共选取3、4、5、6年级儿童,共500人,年龄是8-12岁。其中男女生比例相当。各年级的人数和男女比例应相似4.2测量外显攻击儿童和关系攻击儿童的测量使用自编问卷进行测量亲子依恋关系测量Kerns等人提出了适用于9-12岁儿童的评价依恋的工具-AttachmentSecurityScale(简称ASS)。ASS是一种自我报告的问卷,用来评价儿童在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早期的亲子关系的认知。依恋安全性量表涉及以下方面:(1)儿童认为一个特定的依恋对象是否具有反应性和可以得到的程度(儿童在需要父母时是否担心父母不在);(2)儿童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依赖依恋对象的倾向(儿童在紧张不安的时候会向父母求助);(3)儿童报告和父母交流时是否轻松和感兴趣(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