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葛洪的科学思想与精神
葛洪是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和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在医学、化学和其他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还提出了具有吸引力的科学思想。本文以《博朴素》为例,探讨了他的科学思想和现代价值。1对人类实践认识的有限性的超越葛洪认识到,人的感知必须依赖于耳目等感知器官的活动:“眼不见则美不入神焉”,感知器官不健全的人无法获得感知,因此,“夫者不可督之以分《雅》、《郑》,瞽者不可责之以别丹漆”。但是,葛洪也注意到,人的感知还受着高级精神活动器官的支配。在人们的活动中存在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雷霆霹雳“而或不闻”,“七曜经天而或不见”,其原因在于什么呢?葛洪回答说:“岂唯形器有聋瞽哉?心神所蔽,亦又如之。是以闻格言而不识者,非无耳也;见英异而不知者,非无目也。由乎聪不经妙,而明不逮奇也。”“心神”既指进行精神活动的器官,又指人的精神活动,故以上这段话包含多种意义:第一,在认识过程中,感官虽然健全而“心神”这一精神活动的器官发生了障碍,神智不清或缺乏识人之智,是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或人才的;第二,如果单凭感知器官而没有注意的参与,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感觉、知觉。这说明,葛洪已经初步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对感官活动的支配作用以及注意在感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认识到认知结果与认识主体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心神”这一高级神经系统和耳目等感知器官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必要工具,但葛洪同时也认识到感官认识以及人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局限性,他在《论仙》篇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这一思想,文中说:“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识,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人的感官经验或认知水平不可能遍知万事万物,即使具有最为杰出的认识能力,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总是无法覆盖广阔无垠的未知世界,人的已有知识总是“未若所不识之众”。因此,决不能自恃个体感性经验和固有知识而排斥异己或新鲜事物,必须去除自以为是的盲目自大心理,这些看法至今仍然是有启迪意义的。葛洪还认识到,不仅外在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穷尽天地自然之奥秘:“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即使是对于近旁之事物乃至于人的自身,认识主体也未必能够有清晰的认识:“目察百步,不能了了。欲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则天下之所无者,亦必多矣。”“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葛洪上述话语的本来目的虽然是为了论证世有神仙这一虚幻不实之事,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剔除其中的糟粕,我们却可发现其中蕴含着宝贵的认知睿智。众所周知,科学探索的动力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不满足于已知事物,科学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知识所束缚,勇于开拓新的方向,获取并创造新的知识。而葛洪正是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未知领域,向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发出了诘难。他告诫人们,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未必能够知其所以然;人类对于包括自身在内的诸多事物的认识还很肤浅;不要囿于感官经验只承认“所见”事物的存在,否认“所不见”事物的存在,更不能根据感官认识而轻易对某些问题下结论。这些话语揭示了外部世界的无限性以及人类感官认识的有限性,实乃激励人们不断努力探索的精神动力。愚意以为,这些认识与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家所提出的超越“在场”的主张具有某种相通性,体现出中国古代哲人对于有限性的超越,极具理论价值和前瞻意义。我们看到,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家在扬弃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批判了超时间、超现实的概念哲学,主张哲学的真理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现实世界中;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真理和人生意义不在于死盯住当前的在场的东西,而在于超越这种在场的东西的有限性,体悟到隐蔽在其背后的与之相联系的不在场的东西的根源性。提出要把死盯住在场的东西的观点不断转换为与无穷的不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的观点。葛洪“有形者不可毕见”、“有声者不可尽闻”,不能囿于“目之之所曾见”,“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的思想正是揭示了在场之物的有限性,力求与无穷的不在场的“远理”、“幽玄”之物结合为一,这些主张显然是非常深刻的。在认知方法方面,葛洪继承了《老》、《庄》致虚守静、涤除玄览的直觉认知方法,认为通过收视反听、反观内照能够实现独特的认知功能。他在《至理》中指出:“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朕”。这里所说的“所闻彻”、“见无朕”,是摒弃目视耳听的正常感官功能和意识的干扰之后所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这种通过致虚守静,排遣意识干扰而体悟大道的过程,在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维方式和实验心理学中也许是难以理解的,但却在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那里却可以找到知音。荣格在分析大量人类学、文化学资料后提出,人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自觉意识以及它所覆盖的东西,一是无意识心理那幅员辽阔而边界不明的内陆。他指出:“某些心理内容来自一个比自觉意识更大更完整的心理。它们往往拥有意识还无法形成的更为优异的分析、洞察和知识。”荣格将其称之为直觉。在荣格看来,这种直觉来自于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部分。荣格将他的无意识概念称之为“集体无意识”,以区分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个人无意识的基础,是心理的深层结构,它是人类先天的、普遍一致的心理。这就启示我们,人类如果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到无意识层面,就有可能获得直觉这种优于自觉意识的分析、洞察能力。葛洪上述“反听而后所闻彻,内视而后见无朕”、“养灵根于玄钧”等主张,即是通过排遣人的感官觉知和意识而进入到无意识层面,以体悟大道,在“虚极”、“静笃”这种凝神专注的功能态中感受天地万物的本质或整体规律。这是一种获得直觉等特殊认知能力的重要致思方法,它有助于主体将身心调整到平和有序的良好状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促使头脑中已有信息的释放、沟通和有序地排列组合,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发现和解决在常态下难以发现或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激发科学发现的灵感,拓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2对心身关系的理性认识早在秦汉时期,道家就围绕心身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作为稷下黄老道家的作品《管子》的作者就充分认识到作为精神意识的“心”在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内业》篇说:“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志平和的良好心态——“心治”、“心安”,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保持体内各个系统的和谐运行。葛洪继承和发展了上述思想,他在《抱朴子至理》中进一步论述了形神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这段话告诉人们:一方面,精神是肉体的灵魂和统帅,无精神,肉体就不能独立活动;而形体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身形过分劳损,不能养气节欲,就会如同破溃的堤坝无法留住水,燃尽的蜡烛无法有火燃烧一样,精神也就失去了依托而耗散,以至于“精灵离身”。这就不仅揭示了有形有象的肉体与无形无象的精神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而且涉及到了精神和心理健康与肉体健康相互影响的问题,告诫人们养身与养神、养心不可或缺。葛洪的心身关系论不仅认识到形神相须是保持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提出了如何才能使形神更好地相结合的方法。他认识到,气是使形神相互结合、相互护持的中介:“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而修养心性,诚朴不欺,辞让不争,亦是令心神安和的重要方法:“从心澄则真神守其位,行欺怍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心伤年。”颐养心神的重要途径是恬淡寡欲,《道意》篇说:“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相反,放纵奢欲,“心受制於奢玩,情浊乱於波荡”,就会令“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从而危害身形,“煎熬形气,刻削天和”。因此,葛洪吸收、总结前代道教的修炼之术,提出了行气、存神、守一等方法以安神养心,修炼精气神,以期达到形神互保,身心双全。葛洪上述关于形为神之宅、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理论是十分深刻的,现代医学证实,精神活动(“神”、‘心”)对于肉体(“形”、“身”)具有支配、统帅的作用,神经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而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活动,身形则不立,人就无法在意识的指挥下进行独立活动;而现代心理学更是告诫人们,心理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肉体的健康。这足以说明,葛洪对于精神意识与身形这一物质载体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3对人格类型的划分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强调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尊重人的差异和特性,这是道家学派的基本原则,葛洪在继承道家顺应自然、人各有性等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特别是对人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都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葛洪认为,人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而兴趣爱好又是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联的,由于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在《擢才》、《论仙》等篇中多次论述这一思想说:“爱憎好恶,古今不均,时移俗易,物同价异”,“常人之所爱,乃上士之所憎;庸俗之所贵,乃至人之所贱也”;“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葛洪承认人的差异乃是为了尊重这些差异,肯定其合理性,故他强调:“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这种尊重个体的情感和意愿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是多么可贵。科学探索是极具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承认和尊重个体在兴趣、爱好、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才有利于个体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自由的探索;而承认个体在才能、知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够科学地选拔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葛洪对于人格差异问题的深入探讨,促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辨别和选拔之难,在《抱朴子·行品》中他指出:“人技未易知,真伪或相似”,孔融的“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邓禹、马援虽然出身贫贱,“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人的各种性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从而使性格表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为了便于统治者选拔任用人才,葛洪对于人的性格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作了相当详细的分类。才性关系问题是魏晋时期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一书曾经就才能与性格的分类和鉴别等问题作过详尽的论述,其中不少精辟的思想为中外心理学界所瞩目。在《行品》中,葛洪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精当的论述。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品行、特长或心理待征,将人划分为三类:“善人”、“恶人”和介于善人恶人之间的“下人”。并具体对于善人、恶人两大类型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划分。属于善人一类的有“圣人”、“贤人”、“道人”、“仁人”、“忠人”、“明人”、“信人”等四十种人格类型,他们分别具有正直、忠贞、仁爱、明智、守节、谦恭、通达、济助等美好道德品质:属于恶人一类的有“悖人”、“逆人”、“恶人”、“谗人”、“佞人”、“奸人”、“贪人”等四十五种人格类型,他们分别具有损道、邪伪、好杀、踞傲、背仁义、好争夺、弃廉耻、吝财物、耽声色等负面的品质或性格特征。在以上关于人格类型的论述中,葛洪虽然主要局限于以品德作为划分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品德的确是性格的中心内容。性格深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此,葛氏主要以社会道德为依据来论述人格的不同类型,并且对“善人”和“恶人”分别作出了如此细致的划分,这在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国古代仍然是十分可贵的,其显然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的心理观察和综合归纳基础之上而作出来的概括。在社会实践中,葛洪深刻认识到,才性的辨别和区分是相当不容易的,在归纳了八十余种性格类型之后,他又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十种才性状况,以说明才性分类与鉴别之难。他具体分析说:有的人徒有外貌而无实际才能:“颜貌修丽,风表闲雅”,但却“心蔽神否,才无所堪,入不能宰民,出不能用兵,治事则废,衔命则命辱”;有的人外貌不佳“容观矬陋”却品德高尚且有文韬武略:“含英怀宝,官则庶绩康用,武则克全独胜”;有的人才智双全却又拙于表达:“谋猷渊邃,智周成败,才兼能事”,但却“口不传心,笔不尽意”;有的人思维敏锐,善于言谈,但又流于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机变清锐,巧言绮粲,然而口之所谈,身不能行,为政政乱,牧民民怨”;有的人言行不一,外恭内慢:“外形足恭,言容恪虔,而中怀散放,受任不忧,当局不治”;有的人平时武艺高强,但缺乏实战临敌的心理素质和经验:“控弦命中,五兵毕习,而手劲心怯,闻敌失魄”;有的人品行高洁但却迂阔不敏,缺乏应变能力:“安困洁志,操清冰霜,而疏迟迂阔,不达事要,见机不作,所为无成,受任不举”;有的人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但却忠于职守,尽心竭力:“行己高简,不肃检括……忠于奉上,明以摄下”;有的人自身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但处理行政事务却优柔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果村承包协议书
- 架管承包协议书
- 2025年美团众包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园林专业自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邮政常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医讲座试题及答案
- 聚焦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 2025年音乐流媒体平台版权运营与用户付费模式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 标致通讯协议书
- 树木销售协议书
- 学校食堂餐饮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2024保密协议模板
- VASP操作介绍-两次课
- 动脉采血临床操作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穿刺部位选择、注意事项及指南
- (高清版)DZT 0305-2017 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
- 2024年河南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唐玄、肃之际中枢政局研究
- 先天性尺桡关节融合查房
- 八大危险作业检查表
- 电子厂未来三年的计划书
- 周三多管理学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