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辽金元浑源窑_第1页
新见辽金元浑源窑_第2页
新见辽金元浑源窑_第3页
新见辽金元浑源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见辽金元浑源窑

浑源窑是山西省重要的古代瓷窑之一。它是雁北(雁门关以北)怀仁窑、大同窑、天镇窑、河曲窑等20多个古代瓷窑的驻军。它建于唐代,扩建于金朝,繁荣于元朝。上世纪80年代,李知宴先生调查后提出“浑源窑系”概念,狭义讲是它包括大磁窑、界庄窑、青磁窑、古磁窑及刁窝峪河上游45公里范围内的一些陶瓷作坊。实际上,浑源窑的影响更为广泛深远,该系应该包括雁北地区已发现的20多处古代瓷窑,也包括内蒙古辽代清水河窑。李知宴先生还称浑源窑工艺风格“与东北辽瓷工艺有相似之处”,“对我国北方重要的辽金元体系有进行分区研究的必要”。张燕女士也讲到浑源窑对西夏灵武窑的影响。另有专家注意到了浑源窑4支珠叠烧仅与辽南京龙泉务窑4支珠叠烧相一致。韩国、日本的学者多次调查浑源窑,目的在于弄清该窑镶嵌青瓷与高丽镶嵌青瓷的渊源关系。笔者根据实际标本资料认为,浑源窑的烧造成就和艺术风格,确为他窑所不及。笔者近年数度调查窑址,采集标本,获得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资料,通过比对和研究,可以认定为浑源窑的产品。新的资料如能获得广泛认可,就一定会成为以往专家学者对浑源窑研究成果的有益补充,扩大人们对其产品特色和烧造成就的新认识和新视角。本文尽量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使读者结合以往发表的资料能对浑源窑有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通过梳理,现就唐代三彩执壶、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用品乳钵、天青釉钧瓷白油滴碗碟、黑釉剔划花瓶罐等五个品种予以概要介绍。一、彩装饰,细察各色的相互多应然的风格不同唐代三彩文化传播到了长城一线,也影响了辽三彩的制作,浑源窑是唐朝北部边疆的一处烧造三彩的古瓷窑,不见有什么存世器物,孟耀虎先生撰写过唐代浑源窑的文章,器物品种和装饰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另选一件三彩执壶(图1高14.1厘米、腹径7厘米、足径5厘米)作为代表性器物进行介绍。该壶已严重破损,只是从一面观赏时显得比较完整。尽管如此,我想读者都无一例外的是第一次见到浑源窑比较珍贵的三彩器物。说它珍贵,是因为少有,这是一个层面。再看造型,婷婷玉立与饱满大度的兼容气质,有妙龄女郎般的华美身材,秀气的小嗽叭口,仅容一指的双泥条执手,圆筒形小短流,浑圆的肩上各部位结构那么紧凑,下腹弧形缓收至饼足,线条之美、比例适中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这是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核心,是重心,就是彩装饰,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铜红色彩,红得像刚熟透的大红枣,赭彩易见,红彩难觅;绿彩,绿得发翠;黄彩,黄得纯正而高贵,中原三彩以蓝为贵,浑源窑三彩则以红为珍。其四,是那唐三彩普遍存在的流釉现象,不是酣畅淋漓的过分,而是恰到好处的适可而止,活泼中透出稳重。还有,细察各色釉之间是互相浸润而非界限分明,美丽的混色增加了美感,而且釉层匀净无瑕,不见他窑三彩的那种鱼子纹。最后,是那大面积扁“人”字形席纹,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纹样,唐代我国仅两处窑场能够制作的装饰工艺,有人说是印制,有人说是刀刻,实际上孟耀虎先生的解释最为合理,即跳刀法。在这种最讲究的装饰映衬下,健美得体的少女所披挂的锦缎彩衣更加迷人,也更显其大家风度和典雅气质。它拉坯手捏加弦纹,胎釉装饰应有尽有,多种装饰工艺集于一身,是件浑源窑的代表作,应当之无愧地成为该窑烧造成就桂冠上一颗明珠。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称在浑源窑“发现了少量黄褐釉席纹小罐,为圆唇式口,腹部丰满,席纹与河南所产席纹壶大体相同,浑源窑小罐为河南所少见。”还有较纯正的黄釉、青釉和很少的黑釉席纹小罐。书中还提到:“有不少外施黑褐釉里施白釉的碗,这种施釉方法在北方尚属初见。”连同纯正光润的黑釉执壶,一并都是浑源窑的代表作,惜不见完整器,只能留待以后了。二、关于“雁北三”图2为乳钵(暂定名)残件,雁北地区古代瓷窑多有生产,其中大同窑、浑源窑烧造量较大,有黑釉、茶叶末釉,器型有多棱、扁圆、六角和贴花,突显厚重和刀法犀利的特征。因罕有报道,且在业界从定名到功用,各种说法不一,只能暂定器名。山西博物院调拨给大同博物馆一残器,未予展出。民间不识其物,不雅巧不值钱,多赠予了笔者,有几十块了,其中大多为笔者在两窑址采集。说明其烧造量之大。且看山西文博考古、收藏界的一些说法:1.称之为砚,即文房用品。砚是供磨的,底心应腻平以利发墨,而乳钵无一例外的皆为弧底,称砚难以令人信服。进一步讲,也许有弧底砚,但建筑工地出土的口沿以下内壁皆因使用腐蚀而失光,古代是松烟墨,不致于使瓷釉受腐蚀而失光,也不致于腐蚀到内口沿。市内出土的皆内底因研磨而露出了半截气泡,这样研墨是与墨池应细腻相悖的。2.称之为洗,也是文房用品。洗有直口和敛口,形体高深才不会向外溅水,而乳钵皆大敞口且低矮,高不过6厘米,极易溅水,又极厚重,大者有3斤重,不易换水。此说无说服力。3.称之为轴顶碗,为窑具。乳钵类器物口径大者有17厘米,辘辘轴不致于如此粗大,且古瓷窑设在古城区的可能性也不大。4.称之为支锅瓦,为厨房用品。古代铁锅无三支腿,以此物为垫支撑铁锅。此说久经流传,老一代陶瓷专家也认同此说,称为“雁北特产”。但内壁内底又失光又磨损,铁锅哪有这般效力?权威的《中国古陶瓷图典》称在大同窑发现了“六边供器”,笔者在此窑址采集了多块“供器”,浑源窑不见有六边形的,但功用都一样。供器所盛供品多为固体而非液体,无论如何也不会腐蚀磨损得内壁全部失光,且底心满是磨出的半截气泡。李知宴调查浑源窑后称扁圆形乳钵为“器座”,此说也不严谨。究竟应怎样定名,怎样确定其功用、功能,应把这一“雁北特产”回放到它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答案也就明确了。历史层面的山西大同,为考古学晋北文化“金三角”的中心区,“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大同为秦汉雁门郡之地,向为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和入主中原的门户,考古学一代宗师苏秉琦称为“最大口岸”和“最大民族融合的熔炉”。一出大同长城就是内蒙古大草原,北方马背民族历来食肉饮奶喜吃酪,大同在辽金元时期称西京凡240年,奶酪干硬不腐,外出放牧食以充饥,由车马为家逐步向定居生活过渡以后,或在毡帐中,则以热奶冲泡奶酪,加盖,厚厚的钵可保温,酪会很快泡软,食之文明。配套使用的还有平头乳棒用以压研搅动,久之磨出了釉层的半截气泡,腐蚀得内壁失光。乳钵是游牧生活方式向定居生活转化的产物,是草原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化的物证。辽金西京烧制的瓷器,有中原器型,也有少数民族器型,还有不少器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形器型,这是民族融合在陶瓷文化中的反映。山西考古所孟耀虎先生认同了上述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元代大量使用,辽金时期是否烧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三、浑源窑的实际物理分布冯先铭先编的《中国陶瓷史》有以下内容:“在雁北地区浑源窑,曾发现数量相当可观的钧釉瓷片……,在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了一批钧釉瓷器……,可以认定为金代产品。……钧瓷计有香炉……,月白釉长颈瓶,浅天蓝釉瓷罐,紫红釉碗,月白釉大盘。金代德源墓出土了钧瓷长颈瓶。这两座有明确纪年的金、元墓出土的瓷器,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李知宴也曾在此采集到“17片标本”,称釉有天蓝、灰青、月白,灰胎与“河南金代胎体大体不相上下”。杨静荣讲“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赵青云认为:“浑源窑钧瓷以碗类居多,但施釉较厚,釉色也以天蓝为主,器物外部露胎处呈黑酱色,这与河南、河北两省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的色调迥然不同,当属浑源窑独有特征。”其实它的胎呈色多样,还有“白瓷胎”的一种,更多见底足部深土黄色而下腹以上烧透彻的部分为灰胎一种,高阿申说黄河以北的胎泛黄,说中了,也包括浑源窑的钧瓷胎。釉面呈色还有豆青,红斑中的中心绿釉斑块呈神奇的菟丝子纹。这就是浑源窑钧瓷概貌。另外,笔者在窑址调查中,还发现有新品种标本,就是钧釉白油滴,与当阳峪窑的“雪花斑”不同,也与李知宴调查后发现的“白斑”钧瓷不同,而是在天青釉面上呈白色的油滴,有正圆也有扁圆,有遍体的也有散布的,有灰胎也有白胎,建筑工地拣拾的格外优良,比对后可以确定为该窑产品。图3为白胎小碟,天青釉上的油滴发育浑圆饱满,像是一盘珍珠,密布而均匀,颗颗油滴由许多小颗粒状物质组成,边缘呈圆形而不断裂。大碗残器,厚胎,足墙及足心施护胎汁,呈酱黄色,天青釉中的白油滴呈椭圆形,不够清晰悦目。圈足小碗,内外壁天蓝釉上白油滴散落,钧釉凝厚,外下腹流釉聚成一道圆箍。这类器物还见有小罐。这种油滴或由长石晶体组成。杨静荣先生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调查窑址时发现了一些零星资料,可以证明故宫博物院油滴釉应是山西产品。山西是陶瓷源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可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估计杨先生讲的是山西的金油滴和银油滴,为习见品,是否包括如山西老一辈陶瓷专家水既生讲过的那种山西黑釉红油滴,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种红油滴是较多的。台湾鸿禧美术馆的那只银油滴小碗多年不识其窑口,后经与北京故宫的怀仁窑油滴标本比对,才确定了产地。怀仁窑的银油滴器型还有缸胎大瓮、大盆、罐,以小碗为多。我这里要说的是浑源窑的钧瓷紫红斑红油滴和外白釉内酱釉印牡丹纹白油滴(都是笔者望“纹”生义定的名),都与本文有联系,它们生成的机理是相同的,作为佐证,说明浑源窑钧釉白油滴是特意烧制成功的。另外,由铁质生成的黑釉银油滴和酱釉银油滴碗的标本也有发现。四、黑釉擦亮黑釉的残器《中国陶瓷史》写道:“黑釉剔花南北瓷窑都有这种装饰,但风格各自不同,其中以山西雁北地区最为突出。”还讲:“1955年在大同天镇夏家沟出土的金代黑釉剔花瓶(图4-1国家博物馆藏品)、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元大德八年铭婴戏纹瓶,即是山西雁北的产品,在浑源窑烧造的可能性最大。”《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有“黑釉剔花制品浑源窑是雁北地区最精的”说法。但因未进行过大规模科学发掘,博物馆里的展品又少有经典之作,要目睹该窑的更多黑釉剔花代表作是困难的,好在窑址调查中的残器片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图4-2为已残的剔花长颈瓶,有3层纹饰,分别为转纹菊、曲带纹和团花,釉层漆黑光亮可鉴影,花纹边缘釉薄处呈桔黄色且满布窑变花纹,是典型的浑源窑黑釉呈色。另有内心留有12支钉的剔花大碗残片,为卷叶纹,犀利流畅是该窑剔花的特色。有子口的汤盆,剔卷叶纹和线刻叶纹。黑褐釉唇口碗,一周剔叶纹和线刻叶纹。图4-3为一组残片,具代表性的纹饰,堪与二级文物图4-1金代剔花瓶媲美。除大同窑有两只辽代黑褐釉剔花罐(二级文物)外,不见浑源窑有辽代黑釉剔花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