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_第1页
近代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_第2页
近代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_第3页
近代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

清代常州风的繁荣,有以孟河医学为中心的五个学派集团成立的。江苏省常州孟河的中医学学是近代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代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孟河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名字,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以费、马、巢、丁四为代表。直至清末民初,一批孟河名医迁居外地继续发展,成为当地的名医。其中丁甘仁定居上海后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其中一批佼佼者如程门雪、黄文东、章次公、秦伯未、严苍山等,均成为近代中医名家。故孟河医派亦是近代上海中医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为什么孟河医派的影响如此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临床效果明显,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学学术思想特色之一,笔者就其学术思想特色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开展中医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医学史家陆锦燧:“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瘟症,由是医家有孟河派、叶派之分”。孟河的名医们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不持门户之见,互敬互学,相互渗透,不拘泥于古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勇于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在杂病、外证方面颇有建树;孟河医派各家在诊疗技术上各有特点,不论是内、外、喉、瘟病,都以和缓为宗是其重要的学术思想;揽中医之大成,容纳内难伤寒瘟病和金元各家,将各派学术熔化于一炉。辨证细腻准确,用药轻灵平正,即使遇危难重症,遣方仍然不离平淡,于平淡中显神奇。治法灵活多样,内服外用兼并,以获效灵捷为先机,故治疗外症和咽喉疾病卓有成效,并流传不少有效秘方。以弘扬医术为宗旨,网络名家,互相交流,总结正反经验,著书立说,传于后世;费伯雄(1800-1879),《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曾经为道光皇帝和皇后治病,称其“是活国手”。费伯雄认为,劳是五脏积劳,伤乃七情受伤。他把劳病分为思虑太过则心劳,言语太过则肺劳,怒郁日久则肝劳,饥饱行役则脾劳,酒色过度则肾劳,分属五脏。指出初起气血尚盛,虽日日劳而不自知。等到愈劳愈虚,水谷之气一日所生精血不足供一日所用,血耗气亏,诸症蜂起,遂成虚劳。又把伤病分为喜伤、怒伤、优伤、思伤、悲伤、恐伤、惊伤,分系七情,重视情志在伤损病中的致病作用。并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皆有,若发而中节,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中,七情偏胜,因而受伤。但七情易伤及五脏,而归本于心,因而治疗情志损伤,必兼心脏施治,始为得法。此外在治虚劳方面重视脾肾及善用调肝养阴,为其特点。费伯雄十分重视对肝脏的调治,他认为肝脏和营血有者密切的关系,而营血的不足是肝脏病变的重要因素,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医醇剩义》中的二十余首处方和医案中,既有针对肝脏本身的,也有结合其他脏腑的治法,提纲挈领地反映了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趋势,费氏治肝方剂均来自医疗实践,配伍严密,值得探讨。立论以和缓为宗,归醇纠偏,制方用药戒偏戒杂,善于变通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师古而不泥古,他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他在1865年著的《医方论》,在肯定前辈名医汪昂于1682年著的《医方集解》所起的历史作用外,对该书若干方剂的弊病作了点评,如认为书中对李东垣的麻黄白术汤可治六经的各种病症不妥,评以“未闻可以六经通治也”。批评时人滥用套用《医方集解》之弊,指出“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要灵活运用,不可泥古不化,“方能得古人之意”,确是击中时弊中肯之言。费承祖(1851-1914),费绳甫是费伯雄的孙子,马培之的外甥,少年就随祖父费伯雄习医,深得伯雄学术之奥妙,青壮年时即名重孟河,祖孙同室诊病,是孟河医派的中坚力量。同治年间,曾国荃积劳成疾,召伯雄医病,命孙儿绳甫代行,果然药到病除。曾国荃留绳甫做官,辞不就,往沪行医。中年因故不得已才移居上海,在沪上又以善治危、大、奇、急诸症而闻名上海。湘淮军将领及家眷,络绎于门,声名大盛。费绳甫擅治杂病,他治病兼取东垣、丹溪二家之长,认为对虚劳病宗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但避免应用苦寒伤阳之药。遇有脾胃虚弱的,则用培土生金法,宗东垣补土学说,但慎用升提燥烈伤阴药。并认为,东垣虽重脾胃但偏于阳,清初医家吴师朗补脾补阴法,实能补东垣不足。丹溪虽补阴,尤重在补肾阴,但弊在苦寒滋腻。惟必须胃气调和,若胃气不和,则滋补肾阴徒令凝滞,温补脾阳反劫胃阴。他继承和发展了各家及费伯雄的学术特点,并且能独树一帜。马培之(1820-1900),马省三(1780-1850)的孙子,随马省三学医16年,精通内、外、喉3科,当时誉为“江南第一圣手”。马氏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成就,尤以外科见长。学术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他强调外症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要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用刀针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辨证施治的整体思想。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其外科著作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等。所著《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将自己平生常用验方、外用药,以及膏药的配制法,有关分科器械的使用等,总结写成《外科传薪集》(1892年),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又撰《马培之外科医案》(1893年),记载四十二种外科病症治法,介绍临证经验。是我国近百年来甚受欢迎的外科临症专书。丁甘仁(1865-1926),在继承孟河费氏医学经验中,崇尚费伯雄的醇正和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在处方用药上,大都以轻灵见长,在临诊中务必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考虑,一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二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三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要作适当的考虑。在投药无效时,必须细究其原因,是药不对症,还是药不胜病,然后加以变动。在医术上能继承孟河前辈不拘一格,广采众长的治学精神,对西医西药也并非一味采取抵制排斥态度。认为:“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并说:“中医以气化擅胜,西医以迹象见长。论其理则中医至精,论其效则西医亦著。”在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面,采取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的综合运用,摸索出治疗外感热病的治则,并将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建立寒温融合辨证体系,突破了寒温分立的格局。孟河丁甘仁、绍兴何廉臣为代表的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标志着近代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探索时疫喉痧的治疗措施,系依据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察其在气、在营而分初、中、末三期,施表、清、下诸法。丁氏自拟一套治痧喉方,初用解肌透痧汤为主,中用凉营清气汤,末用加减滋阴清肺汤、败毒汤;并加外用吹喉药玉钥匙、金不换、锡类散、加味珠黄散等。他为寻求诊治时疫烂喉丹痧的有效良方,煞费苦心,为后人提供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热病的宝贵经验。丁氏的医案独具风格,书写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其所书的每一方案,均有理有法,详其舌苔、脉象、诊断正确,往往引用《内经》的论述而书诸方案,然后因病辨证,因证处方,这对后学颇多启发,理论联系实际,既可引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又增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实践的能力。据孟河医派弟子丁济万的学生巢伯舫老中医口述回忆,这种具有典型特色的处方在民国时期全国许多中药商号都能一看就知道是丁派之方,施今墨先生认为丁甘仁的理、法、方、药运用规范,临床医案经过整理后颇有参考价值。为便于学生学习,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时,即以丁甘仁医案为教材亲自讲授。巢崇山(1843-1909年),孟河人,出身世医家庭,从小继承祖业,1863年去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是孟河医派早年去上海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撰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诊秘》,部分医案被收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擅长内外两科,尤其以外科为精。刀圭之术犹为独到,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多应验如神。由于一生诊务繁忙,故著述甚少,撰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诊秘》,部分医案被收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巢渭芳(1869-1929),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孟河四家唯有巢渭芳前后四代均在孟河行医,为巢氏又一名医,世居孟河。精内、外、妇、儿各科,尤长于时病,治伤寒有特色,认为“治时病贵在不失时机,尤须审证求因、药有专任。片面求稳每致贻患,一味求全反将掣肘,皆不足取法”。治疗外科病也出手不凡,如肠痈用火针排脓,效验。余听鸿(1847-1907)宜兴人,幼年(1864年)在孟河定居,天宝堂药店学徒,被费兰泉收为门徒,其专长为善于用张仲景方治疗杂病,内外科造诣精深,1885年来往于孟河和常熟,中年后迁常熟,为当地名医,有“余仙人”之称。他主张外科医生要熟悉脉诊和方药,内科医生也要学习刀针手法。这样,当遇到内外兼证时,医生可以始终一贯地调治,不必更换其他科医生,患者从而受益。屠士初继承家学,其父屠厚之为费伯雄先生之门人。屠士初认为:学辨证不难,难在舍从,舍从不慎,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如证、脉、舌三者之间有不符之处,则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有时则很难定论。治疗温病晚期,重用补气扶正法配合养津清热或化浊开窍收效。名中医屠揆先(早年从叔父屠士初及堂兄屠贡先学医)当时曾以为何不用养阴清热药配合安宫牛黄而用独参汤为问。先叔笑答曰:温邪伤津耗阴,是其常也。但温邪亦能伤气,即《内经》所谓‘热伤气’、‘壮火之气衰’也。病人神昏而脉甚细,且出汗,为内闭外脱,元气衰竭之象,如不用大量人参扶持元气,而以养津清热,则津未圊而元气已脱,岂能复苏?要知热邪能伤阴,壮火亦能伤气。寒邪能伤阳,寒燥亦能伤津。况寒邪化热,阳证转阴,病情之变幻多矣,非勤求博采不能知常知变。古训必须勤求,新知亦应吸收,古代医籍要多读,近人著述勿忽视;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亦应有所了解。”他非常推崇王清任、张锡纯之实践探索精神。主张古今学说,不宜偏废,中西医两方面之理论相互参照,非常有益。尤其是懂得一点西医知识,会更感到祖国医学之伟大。颜亦鲁(1897-1991),从学孟河派名医贺季衡,凡八易寒暑,尽得其传,屡起沉疴,医名远扬,深受群众爱戴。颜氏对脾胃学说深有造诣,主张脾胃为机体枢纽,强调脾统四脏,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百病之源。临床注重凡病从湿从痰辨证,从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