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_第1页
《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_第2页
《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_第3页
《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_第4页
《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店楚墓简儒家著述》中的儒家著述

随着《郭店楚墓》的发掘,武士国时期的子思学派开始变得清晰。一些学者怀疑儒家作品是否属于子思学派,但与子思学派密切相关的是当学士论议的共识。经诸多学者考证,其中传世文献《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郭店楚简》中的《缁衣》、《五行》、《性自命出》、《鲁穆公问子思》、《穷以达时》、《六德》等诸篇,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战国儒家子思学派的著作1。子思学派的著述包括子思自著,也包括子思后学的发展、衍化,两者在学说思想上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一些变化,他们是战国中期以前形成的一个有完善、系统思想体系的儒家学派。子思学派与《诗》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他们在论述自身的观点时,常常引《诗》、论《诗》,如《五行》引《诗》9次,《缁衣》称《诗》引《诗》25次,《坊记》引《诗》14次,《中庸》引《诗》16次,《表记》引《诗》18次。除此以外,《性自命出》、《六德》论《诗》各一条等等。子思学派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诗》著作,但是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引、论,实则都是他们在新时代思潮下形成的创新性《诗》学阐释,是在自身思想体系下对《诗》的精深解读和理解。他们以“五行”作为《诗》学主旨,从独特的“心性”、“性情”角度对《诗》加以诠释,从而形成战国时代特殊的《诗》学思想,其中,“体其义”与“理其情”是他们提出的《诗》学阐释方法,在先秦《诗》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乐》2条云:“人道”、“道四术”和“心术”子思学派的引《诗》、论《诗》往往是在对诗本义理解的基础上,在“五行”、“心性”、“性情”的理论范畴中引申之、发挥之,常有自己的新理解与新解释。这种引《诗》、用《诗》、释《诗》的方法与原则,用子思学派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体其义”与“理其情”,可见《性自命出》篇: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P179)这一段文字,是子思学派对《诗》、《书》、《礼》、《乐》的来源以及运用的论述,关乎到用《诗》原则与方法,虽然文字简短,但是意义重大。它提到了《诗》、《书》、《礼》、《乐》创作的渊源、阐释的原则以及其效用,其中“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这段文字尤为重要。但是,有关此段文字的释读,却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此段应是分别对《诗》、《书》、《礼》、《乐》的描述,认为是圣人按类排比而删选了《诗》,审察先后之顺序而汇集了《书》,体察义理而制定了“礼”,条治人情而创作了“乐”2。我们认为,这样的释读稍有不妥,此四句排比句,不应视作分别描述《诗》、《书》、《礼》、《乐》,而是用互文的手法对四类文献的综合论述。我们首先对此段文献进行具体的文义解读。“心术”,《礼记·乐记》指出:“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玄注曰:“言在所以感之也。术,所由也”(P1104),可见“心术”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志、主观意识产生、发展以至于定形的历程”(P129),指的是由“心”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道四术”,有学者认为应是“民道(人道)、水道、马道、地道”;有学者则认为是“天、地、人、鬼神”四道;另有学者认为是“天、地、物、人”四道3。我们认为,不论其它三类具体为何道,“人道”为其中之一,而人道又以“心术”为主。“有为为之”,可见《礼记·曾子问》篇。子夏在质疑父母之丧礼“金革之事无辟”为非礼时,孔子回答其疑问云:“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P619)孔子认为,鲁公伯禽当初之所以不避战争,对于父母之丧仅仅卒哭之后便去对抗徐戎之侵犯,保卫国家,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即“有为为之也”,而现在的许多人应当守父母之丧,却心怀私欲去征讨别的诸侯国,从而借口“卒哭金革之事无辟”,则是“无义”的表现,是孔子不能接受的。由此可见,“有为为之”指的是“因为一定的原因、理由而所作为”的意思。“比类”,《礼记·乐记》云:“君子反情以合其志,比类以成其行”(P1109),即按照类别加以排列排比之义。“逆顺”,《易经·说卦》指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显然指的是按照顺序而排列之意。“体”,《礼记·中庸》言:“敬大臣也,体群臣也”(P1465),朱熹《四书集注》云:“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P30),指的是“体察”之义。“节度”,“度”,郭店简原文为“”,有学者定为“度”,如裘锡圭先生,释为“次序”、“次度”;有学者定为“文”,释为“制度、规章”。我们认为应定为“度”,但其义并非仅仅是“次序”,应指约束、制约之义。“理”,刘昕岚释为“治理”,陈伟释为“梳理”,郭沂释为“条理”,廖名春释为“把握”4,我们认为廖名春先生最近其义,应为“把握、体察”之义。“出入”,笔者认为应是“深刻全面体会《诗》情”之义。由此,这段文字可以释为如下:凡道,以心之感悟为主。道有四术,只有人道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道”(即指可以教化民众),其余三术,则仅仅是路而已。《诗》、《书》、《礼》、《乐》,其出现皆源于人之事、人之情。《诗》,是为一定的人之事、人之情而创作,《书》,是为一定的人之事、人之情而言说,礼与乐,是为一定的人之事、人之情而制作、设定。圣人(对此四类文献),按类排列加以删选、汇集,审察其先后顺序而排列成书,体解其中之义理而约束人之行为,感受其中之真情而兴发自己。然后再用以教化,使民众内心生发“德”之真性。此段文字简要概述了子思学派对《诗》、《书》、《礼》、《乐》四类文献的来源、阐释原则与效用的看法。“《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指的是四类文献创作的渊源,即为教化、训导人之心性而创作、制定。“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并非各句分别指向《诗》、《书》、《礼》、《乐》,而是对此四类文献的总体评价。前两句是讲述圣人对四类文献进行的文本整理工作,即按类删选、汇集,审察先后顺序而排列成书;后两句指的是圣人对此四类文献的理解、体会与运用,即体解文献文义、义理从而做到约束人之行为;体会、把握其中真情而兴发、节敛情感。“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此句是说四类文献的效用,其功用即为教化、训导,使之从内心心性开始就有“德”之本性。二、“体其义、理其情”的诠释原则与方法由此可见,“体其义”、“理其情”,并“节度之”、“出入之”是子思学派提倡的阐释《诗》、《书》、《礼》、《乐》的重要原则。首先,他们认为圣人如此择选、编排、汇集了《诗》,应是赋予了深刻的思想与义理,后人应该像圣人一样深刻地体察、领悟其伦理、政治意蕴,从而来阐发伦理、政治之义理。在子思学派看来,圣人于《诗》中所体现的义理,即是“五行”、“六德”,即“仁、义、礼、智、圣”等。因此,他们从“心性”、“性情”之角度反复论证“五行”,又不断以“五行”释《诗》,由此来印证自身的“五行”理论。对于这一点,他们在《六德》篇有了更明确的强调:(任)诸父兄,任诸子弟,大材艺者大官,小材艺者小官,因而实禄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谓之君,以义使人多。义者,君德也。非我血气之亲,畜我如其子弟,故曰:苟济夫人之善也,劳其脏腑之力弗敢惮也。危其死弗敢爱也,谓之(臣),以忠事人多,忠者,臣德也。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夫德也。一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是故夫死有主,终身不变,谓之妇,以信从人多也。信也者,妇德也。既生畜之,或从而教诲之,谓之圣。圣也者,父德也。子也者,会长材以事上,谓之义,上共下之义,以睦□□,谓之孝,故人则为(人也,谓之)仁。仁者,子德也。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谗谄亡由作也。观诸《诗》、《书》则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5《六德》为子思学派的另外一篇儒学著作,在此篇中,子思学派将君、臣、夫、妇、父、子之六位,与义、忠、智、信、圣、仁联系起来,将其所涵盖的仁、义、礼、智、圣、忠、信等一切伦理道德思想,与人所处之不同地位的一切心性所应具有的品质结合起来,构成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并强调指出“观诸《诗》、《书》则在矣”,即“五行”、“六德”之思想,深刻地体现于《诗》、《书》文献之中。正因如此,后人应该学习体味《诗》中之“六德”,从而“节度之”。由此我们可见,他们在“五行”、“六德”理论下规范了《诗》三百的义理,强化《诗》的伦理性、社会性与政治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诗》的政治意蕴,为后代将《诗》政治化、经典化打下了深刻的政治、伦理基础。其次,我们更要关注到,子思学派在强调要对《诗》“体其义”的同时,又提出了“理其情而出入之”,可见他们并非仅仅注意《诗》的政治、伦理意蕴,同时也关照《诗》所体现出的人们的内心真情。他们认为,要深入感受、体会、把握《诗》中表达的真情,从而兴发自己的情感。正因如此,子思学派的学者们看到了《诗》中所体现的“思”、“欲”、“慎独”、“诚”等人类内心敏感而细致的活动,这种从“人性”、“性情”、“情感”角度对《诗》进行解读的提倡,一方面促使时人在政治、伦理、礼制下关注人的内心心性与情性,同时也强化了《诗》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使《诗》本身所体现的人性深处的情感、性情得以挥发展现,为后人体会《诗》以及体会文学创作之艺术情感而建构了理论指导,其意义相当重大。子思学派提出“体其义、理其情”的阐释原则与方法,是《诗》学阐释理论的一个重要进步。其意义有二:首先,“体其义,理其情”是先秦《诗》学中较早关注《诗》中之“情”的《诗》学理论。在先秦《诗》学中,从上古时期的“巫祝言志”,到周代的“献诗陈志”,到之后的“教诗明志”、“赋诗言志”,在子思学派之前,中国《诗》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诗》用之经验,孕育了一些可贵的用《诗》观念,而“《诗》”与“志”并提,也将客观之文学作品(即《诗》)与主观之接受者(即吟诵者、教授者、传承者)紧密结合成二元一体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探讨用《诗》之方法。但是,这些《诗》学理论,往往将“志”视为“志意”,即认为《诗》是委婉托讽、表达出的是与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相关的一些思想观点。而子思学派“理其情”的提出,则是从《诗》中性情、情感的角度来深入分析《诗》本身。“理其情而出入之”,即指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情的体会之中,这体现出了子思学派对《诗》三百在文学创作中“情”的关注。籍此,在战国时期,一部分儒家学者开始由关照《诗》所言之“志意”而转向对《诗》所言之“情感”的倾向。其次,“体其义,理其情”指的是通过体察《诗》中义理、感受《诗》中之真情而阐释解读《诗》,它是中国《诗》学史上较早探究《诗》之接受者、阐释者如何体会、感悟《诗》中之“志”的理论。战国以前的《诗》言“志”理论主要探讨的是用《诗》方法,但是,《诗》的接受者如何用此方法探究诗中之“志”,却一直未论及。而“体其义、理其情”则指出,对《诗》、《书》、《礼》、《乐》的解读,要体察其中之义理,要体会其中之真情,从而理解之、运用之。它较早地将“五行”理论下的《诗》义与《诗》中所表达的真情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于“义”中最大化地体悟“情”,于“情”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义”,它比孟子的“以意逆志”还要早。以往学术界常常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放置到中国《诗》学理论的极高位置,而我们认为,孟子之“以意逆志”不过是对子思学派“体其义,理其情”的延伸和发展。子思学派提出的“体其义,理其情”,尽管不是专门针对《诗》提出的,但是,显然《诗》已涵盖其中,其在中国《诗》学阐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要重点关注“《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一句。子思学派认为,《诗》、《书》、《礼》、《乐》四类文献,皆是因特殊的人事、人情而创作的,而后代的孟子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人论世”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正因《诗》、《书》、《礼》、《乐》都特定的人事、人情而作,并且“《诗》,有为为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