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_第1页
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_第2页
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_第3页
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_第4页
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

张勇陈君锋陈丽娜向铭铭本专栏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三线建设研究领域学术名家畅谈三线建设研究感悟之外,亦将不定期刊登三线建设研究报告,以共同推动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原四川省绵阳地区是国家三线建设的腹心区域,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后期的4个重点城市之一,先后布局建设了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军工电子、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大量重点军工项目、基础工业项目,还建设了大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交通设施等机构和基础设施。由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涉及大量国家秘密,是国防尖端战略武器的研制集中区域,涉密度高,长期处于保密状态。以往关于西南大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关注“两基一线”,即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历史、过程、地位和意义长期被忽略。近年来,随着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绝密工程的解密,有关文献档案资料也开始解密,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也进入了公众视野。本期刊登西南科技大学原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关于“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报告1份,就教于方家。“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研究张勇陈君锋陈丽娜向铭铭(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原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通过资料收集、档案查阅、实地勘察和人物访谈,并经仔细求证和认真研究,确定在绵阳发现了“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旧址,并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遗产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其今后的保护、利用、开发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三线建设原四川省绵阳地区是国家三线建设的腹心区域,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后期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先后布局建设了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军工电子、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大量重点军工项目、基础工业项目,还建设了大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交通设施等机构和基础设施。由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涉及大量国家秘密,是国防尖端战略武器的研制集中区域,涉密度高,长期处于保密状态。以往关于西南大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关注“两基一线”,即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历史、过程、地位和意义长期被忽略。近年来,随着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绝密工程的解密,有关文献档案资料也开始解密,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也进入了公众视野。近期在绵阳市文旅局资助和组织下,西南科技大学原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通过资料收集、档案查阅、实地勘察和人物访谈,并经仔细求证和认真研究,确定在绵阳发现了“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旧址。本文对两处三线建设旧址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略作汇报,并就教于方家。一、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旧址的历史、文化与遗产(一)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的旧址现状1.旧址位置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1]474和地图储备库绵阳旧址有3处:第一位于高新区普明三角堆[2],是第三分局机关和下属内业单位驻地,具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绵某部队院内;第二处紧邻第三分局旧址,为国家测绘总局西南地区地图储备库旧址;第三处位于高新区永兴镇老场镇内,为第三分局后续单位驻地。以上3处旧址,下文统称“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旧址。2.遗存建筑经初步勘察,发现遗存建筑19处,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占地200余亩。普明三角堆遗存建筑16处,包括生产办公设施7处,分别是分局机关、航测队、制图队、制印厂办公楼各1栋、礼堂建筑1处、车库1处和设备用房1处;生活设施9处,包括食堂建筑3处、宿舍楼2栋,小卖部、电影场、子弟校和招待所建筑各1处。永兴镇老场镇遗存3处宿舍楼建筑。3.建筑形态遗存建筑规模较大、总体格局完整、自然环境优美和时代印记鲜明。普明三角堆遗存建筑位于区域制高点,整体依山而建,顺应山势呈台地式分布;建筑形制以硬山坡屋顶为主,部分为平屋顶配马头墙;建筑结构多为砖混合桁架;建筑层高以一到二层为主,最高三层均为办公楼;建筑立面多为青砖、灰瓦,部分为白墙、红瓦,整体建筑风貌厚重。4.保护状况第三分局旧址保护情况令人堪忧。永兴镇老场镇内的建筑设施全部被废弃,损毁严重,遗存建筑据说即将被拆除。西南地区地图储备库遗存建筑没有找到,据说已经被拆除。驻绵某部队院内的分局机关旧址保存较好,很多建筑尚在使用,有些建筑该部队还专门标识是“四川省测绘局综合测绘大队”修建。实际上,四川省测绘局综合测绘大队既不是遗存建筑的最后移交者,也不是它的最早修建者,修建者是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二)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和地图储备库的主要情况1.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发展历程国家测绘总局成立以后,陆续在西安、哈尔滨、绵阳设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局,作为测绘生产基地和第一线指挥部,发挥了重要作用。(1)组建成立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家测绘总局西藏自治区拉萨办事处,于1959年8月成立。1960年3月,以此办事处为基础成立国家测绘总局青藏高原分局,迁西安市。1961年4月改称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主要负责青藏高原及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测绘工作。(2)辗转迁绵1962年10月,第三分局机关及下属航测队、制图队从西安迁湖南省衡阳市。1965年,第三分局在绵阳征地建设基地。1966年8月至10月迁绵阳,对外代号“二○二信箱”。(3)并入军测1969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总参测绘局与国家测绘总局合并后撤销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随之撤销[3]。1970年初,成都军区接收组进驻第三分局及内业队,接管全部设备、财产,少数职工参军,部分人员调至省内外有关单位,其余人员待分配。(4)重新组建1973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建国家测绘总局,军队接收第三分局的主要测绘仪器、设备、资料、图书和档案,以及房子、家具和办公用具分批拨还,部分干部、技术人员也陆续归队。2.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下属单位第三分局搬迁绵阳之前,下辖6个单位,1965年在绵阳筹建了制印厂。1966年,航测队和制图队随分局机关迁绵阳,4个外业单位仍然分别驻西安、重庆、南宁和衡阳。1965年,全局职工共1871人,其中:(1)局机关。内设政治部、技术检查、资料分析、财务、供应和劳动工资6个部处,还有基建办公室。职工共192人。(2)航测队。下设作业组,有设计、检查编辑、平面加密、纠正晒印、制版、复照和多倍仪加密组各1个;高程加密和多倍仪描绘编图组各2个;描绘编图组4个。(3)制图队。下设作业组,有编辑、技术检查和植字组各1个;编图组3个;绘图组6个。航测队和制图队两队职工360人。(4)制印厂。下设胶印、晒版、翻版照相、修版打样校样、分级包装和机修7个组。(5)附属单位。除直属单位以外,第三分局机关还有医务科、仪器汽车修理所、幼儿园和子弟学校4个附属单位,职工共46人。(6)外业单位。第三分局下辖4个外业单位:一、国家测绘总局第七大地测量队,驻西安;二、国家测绘总局第四地形测量队,驻重庆;三、国家测绘总局第五地形测量队,驻南宁;四、国家测绘总局第九地形测量队,驻衡阳。4个队职工合计1273人。3.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主要领导1960-1966年,王贵义、黄永成、石宥良、王敬贤、侯万金和郭士魁先后担任第三分局党政领导。1966年10月,第三分局主要领导是:党委书记侯万金、副书记王敬贤、局长郭士魁和副局长石宥良。1968年11月第三分局革委会成立主要领导是:主任崔前钟、副主任金正碧和徐克勤。1971年3月,增补陈顺礼为革委会第一主任,王敬贤为革委会副主任。4.国家测绘总局西南地区地图储备库除第三分局以外,1964年国家测绘总局还在绵阳建设5000平方米的西南地区地图储备库。1966年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当时国家测绘总局全国最大的地图储备库。1969年国家测绘总局撤销时,图库交给了有关军事部门。(三)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的发展演变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通知》中确定:“健全省、自治区测绘机构……原国家测绘总局所属西安局、成都局、黑龙江局①仍监管全国性任务,其编制人数要与任务相适应,归省与国家测绘总局双重领导,党政工作归省负责,业务工作以国家测绘总局为主。”[4]885通知发出以后,各省、自治区按上述文件规定,分别成立了测绘局。各省、自治区测绘局中,陕西、黑龙江和四川三省测绘局的体制与众不同,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测绘总局双重领导。由国家测绘总局派驻机构调整为双重领导,这个体制变化对驻扎绵阳的原第三分局重建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1974年9月,四川省委决定以原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驻地绵阳)与省革委测绘管理组(成都市走马街70号)为基础,成立四川省测绘局筹建领导小组。1974年12月31日,中共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停止工作。1975年7月,经四川省委批准,四川省测绘局正式成立。1977年,位于成都市人民北路新建机关大楼竣工,局机关由绵阳及成都走马街两处迁入新址办公。现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是自然资源部派出机构和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2.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1974年,以第三分局制图队撤销后待分配人员为基础重建制图队,定名四川省测绘局制图队;以第三分局制印厂撤销后待分配人员为基础重新组建成立印刷厂,定名四川省测绘局印刷厂。1975年5月,制图队、印刷厂合并为四川省测绘局制印厂。1977年3月,制印厂与航测队合并组建四川省测绘局综合测绘队。1983年9月更名为四川省综合测绘大队。1985年,四川省综合测绘大队由绵阳迁成都市龙泉镇。1986年,更名为成都地图出版社。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3.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1974年,在绵阳永兴镇以第三分局撤销后待分配人员为基础重新组建航测队,定名四川省测绘局航测队。1977年3月并入四川省测绘局综合测绘队。1983年9月,编为四川省综合测绘大队航测队。1985年,由绵阳迁成都。1987年1月,更名为四川省测绘局航测大队,归成都地图出版社编制。1991年4月实行计划单列,更名为四川省航空摄影测量大队。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4.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四川省测绘局第一测量队1974年底筹建,1975年正式成立,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第一测绘大队。该队1975年驻绵阳县永兴镇,1978年搬至绵阳二○二信箱院内,1984年冬迁成都市龙泉镇。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又称四川省第一测绘工程院。5.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1974年,以驻重庆的第三分局下辖第四地形测量队和第一分局下辖第八地形测量队撤销后未分配人员为基础筹建,定名四川省测绘局第二测量队。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第二测绘大队。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6.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前身是四川省测绘局第三测量队,1975年在绵阳县永兴镇成立。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第三测绘大队。1987年,由绵阳迁新都县。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又称自然资源部地下管线勘测工程院、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7.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73年,重建国家测绘总局北京、西安、绵阳和山西灵石4大地图储备库。绵阳图库代号“五一五工作站”。1988年经国家测绘局批准与四川省测绘档案资料馆合并,驻龙泉镇。现发展成为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四川测绘资料档案馆)。8.其他外业单位的后续演变发展1969年11月,国家测绘总局撤销后,第三分局下辖驻西安的第七大地测量队交地震部门,驻南宁的第五地形测量队和驻衡阳的第九地形测量队交广州军区。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重建,上述单位的物资由驻地所在省、自治区测绘局从军队系统原接收单位收回,有力支持了所在省、自治区测绘机构建设。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的历史、文化与遗产(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的现状概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位于绵阳城市东郊,游仙区原国营五〇二三厂(第二厂名“国营朝阳机械厂”)工业遗址里面及仙人路社区服务中心邻近区域(以下简称“朝阳厂旧址”)。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遗存建筑规模庞大,呈集群集聚分布,包括原办公楼3栋、图书馆楼1栋、礼堂建筑1处、食堂建筑1处、医院建筑1处、车队建筑1处、军事警戒建筑1处、家属楼2栋和附属小学楼1栋,遗存建筑群建筑面积约1.6万㎡。遗存建筑群东西方建筑风格协调,立面多以灰色和红色为主色调,整体呈现严肃庄重风格。该遗存建筑群多为桁架和砖混结构,虽存在很大破损,但结构稳定。目前尚在使用主要有3处:一是原图书馆楼,被仙人路社区服务中心使用;二是原军事警戒建筑,现用于商业门面;三是原附属小学楼被一家废品收购点使用,其他建筑大部分被废弃。该遗存建筑群目前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建筑群仅有2栋建筑入选绵阳历史建筑,且历史建筑的确定和挂牌保护有误。绵阳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授予的挂牌,标识是“朝阳厂1#教学楼”“朝阳厂2#教学楼”,并用中文、英文写道“该建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砖混结构”。(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在绵阳的历史经查阅《四川省绵阳地区大事记1949-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四川省志》《铁道兵·综述、大事记、表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史》《石家庄铁道大学六十年大事记》以及大量历史档案,可以将铁道兵学校在绵阳的历史认定如下:1.组建、更名、整编、撤销和移交(1)组建1961年4月22日,总参谋部批复铁道兵,同意在四川绵阳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铁道兵学校[5]96,执行师级职权[6]。石家庄铁道兵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铁道兵学校。(2)更名1962年6月16日,总参谋部批复铁道兵,将第一铁道兵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对外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〇一部队”,执行军级权限;第二铁道兵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对外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〇二部队”。(3)整编1962年10月23日,总参谋部批复铁道兵,同意铁道兵直属机关和院校进行精简整编。此次整编,将3所院校缩编为1院1校。整编后,铁道兵学校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指挥大队、技术大队和材料财务大队。(4)撤销1969年2月19日,根据《军队院校调整方案》,铁道兵保留1所铁道兵学校,撤销铁道兵学院和铁道兵学校。8月14日,中央军委批复铁道兵:原铁道兵学院院址为铁道兵学校校址;原绵阳铁道兵学校的营房、营具全部移交给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5)移交1970年2月28日,绵阳铁道兵学校和第五机械工业部五〇二三厂关于学校营房、营具的清点移交工作结束。双方共移交营房56122平方米,各类营具13764件。同时移交的还有全部水电和卫生设备。2.铁道兵学校的定员学制1957年5月16日,铁道兵党委下发《关于学校建设几个原则问题的决定》,对铁道兵学校的定员、学制和训练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铁道兵学校本科学员定员为660名,每年招生220名,学制3年,毕业后到部队实习1年,分配担任排长;军官深造营学员定员为400名,学制2年,每年入学200名,毕业200名。据此认定,在绵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是一所为铁道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初、中级指挥员的军队专业院校。3.铁道兵学校的主要领导根据总参谋部对铁道兵的批复,在绵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铁道兵学校”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执行师级职权。第二铁道兵学校的校长是汪祖美、政委余金龙;第二铁道兵学校改称铁道兵学校以后,校长和政委仍然由汪祖美、余金龙分别继任;后汪祖美去职,校长由张致清接任。三人的主要简历如下:汪祖美(1915-1993年),江西省上高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四野铁道纵队三支队副支队长兼大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师长[7]454,第二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副兵团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3年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余金龙[8](1914-1996年),湖北省沔阳人。1928参加革命,1930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连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特务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朝联合空军朝鲜前线指挥部政委,沈阳军区空军工程部政委,石家庄铁道兵学校副政委,第二铁道兵学校政委,铁道兵学校政委,铁道兵襄北“五·七”干校政委,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政委,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顾问、正军级。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96年7月13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2岁。张致清(1914-1968年),山东长清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师师长、铁道兵副参谋长,后任铁道兵学校校长,1968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牺牲,葬于八宝山。三、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旧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一)尽快保护遗存建筑普明三角堆第三分局遗存建筑全部建造于1970年以前,距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永兴镇老场镇的建筑建成历史也都在40年以上。当前遗存建筑没有得到应有保护,损毁严重,有的建筑还被列为拆除范围,亟待保护。建议尽快组织勘察测量,设立保护范围和明确标志,对遗存建筑实施保护。(二)全力做好实物征集第三分局是四川、重庆、陕西、湖南和广西多个重要测绘机构的前身,当年工作范围涉及华东、中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历经西安、衡阳、绵阳及成都多地辗转搬迁,加之时代久远、长期遗忘和自然衰毁,实物征集的难度很大。建议组织动员全市力量,争取四川省测绘局等单位支持,结合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实物征集。(三)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第三分局及后续单位驻绵阳20多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完成西南三线建设地区测图、采用高空摄影开展青藏高原雷达测图、第一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我国测绘生产领域等等,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建议设立重大研究课题,安排专项研究经费,组织做好第三分局旧址历史、文化和遗产研究阐释工作。(四)军地合力联合开发第三分局遗存建筑绝大部分位于驻绵某部队院内,该部队隶属军事科学院空气动力试验基地。当年建筑房产为该部队出资购买,现属军队资产。建议请绵阳市政府出面,请求军事科学院空气动力试验基地支持,借助中国融通集团作用,军地合力共同将旧址打造成为三线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基地。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历史上一所著名院校,享有“铁道兵的黄埔军校”盛誉。在绵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在北京筹建的铁道兵团干部学校,该校先移驻河南洛阳,再迁至河北石家庄,1954年5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1959年6月,铁道兵学校改称石家庄铁道兵学校,铁道兵文化学校改称宝鸡铁道兵学校。1961年,在四川绵阳组建第二铁道兵学校,石家庄铁道兵学校改称第一铁道兵学校,宝鸡铁道兵学校随后被撤销。1962年6月16日,总参谋部批复铁道兵,将第一铁道兵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第二铁道兵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1970年3月3日,中央军委批复铁道兵,撤销铁道兵学院和铁道兵学校,重新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对外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四〇部队”,行使军级权限。1976年1月,铁道兵学校改称铁道兵技术学校。1978年1月改称铁道兵工程学院,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在绵阳持续存在近10年,遗存建筑群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大价值,现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旧址定名从史料来看,在绵阳的铁道兵学校1961年组建,1962年更名,1969年撤销,1970年完成移交。最初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铁道兵学校”番号(1961年4月-1962年6月),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1962年6月-1969年2月),对外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五〇二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番号在我军历史上断断续续使用了3次,第一次驻石家庄(1954年5月-1959年6月),执行师级职权;第二次驻绵阳(1962年6月-1969年2月),执行师级职权;第三次驻石家庄(1970年3月-1976年1月),行使军级权限。其中驻绵阳期间是使用时间最长,持续7年多。因此,建议将在绵阳的铁道兵学校旧址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二)挂牌保护从史料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遗存建筑全部在1970年之前建成,整个建筑群属于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另外,该历史建筑群规模庞大,在全国铁道兵院校历史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由于长期废弃闲置,加之自然衰毁和人为破坏,目前该历史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情况令人堪忧。因此,建议尽快组织实地勘察,区分铁道兵学校旧址建筑和朝阳厂旧址建筑,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重新挂牌保护,切勿当成朝阳厂废弃建筑误拆了。(三)专项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绵阳无军队院校办学的历史,而且该历史建筑群与1961-1970年期间成昆铁路、贵昆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铁路建设西南大会战以及铁道兵精神存在直接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建议设立重大研究课题,安排专项研究经费,组织做好“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四)旅游开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历史建筑群位于绵阳城市东郊,富乐山下、芙蓉溪畔和仙人桥旁,紧邻富乐山风景区、越王楼风景区、汉平阳府君阙、李杜祠、绵阳博物馆、绵阳科技馆和中华科学家公园。历史建筑群功能建筑齐全、个体规模庞大、环境条件优美、军校特征明显和时代冲击感强烈。邻近区域大中专学校分布集中,餐饮住宿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可达性好,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因此,建议将铁道兵学校绵阳旧址与朝阳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共同打造成为绵阳“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①此处的原国家测绘总局西安局、成都局和黑龙江局,是指原国家测绘总局第一分局、第三分局和第二分局。参见《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测绘史(第三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9年)[M].测绘出版社,2002:19.[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军事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2]关于同意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征用土地的通知[Z].绵阳市档案馆:093-06-0545-005.[3]关于我局撤销后有关问题处理情况的报告[Z].绵阳市档案馆:092-01-0547-029.[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测绘志[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7.[5]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5经济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关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请示报告[Z].绵阳市档案馆:069-03-0168-019.[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铁道兵:综述·大事记·表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8]关于第二铁道兵学校党委书记余金龙同志列席绵阳地委会议问题[Z].绵阳市档案馆:070-02-0248-010.AStudyontheHistory,CultureandHeritageoftheFormerSitesof“RailwayAcademyoftheChinesepeople’sLiberationArmy”and“TheThirdBranchoftheStateAdministrationofSurveyingandMapping”inMianyangZHANGYo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