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_第1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_第2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_第3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_第4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地震是一种很难预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破坏主要包括:大量的人员伤亡;供电,交通被中断;水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早期施工和设计方面不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就会导致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未达到抗震等级的建筑物发生那个了主体结构的破坏或地基失效破坏,进而导致建筑物粉碎性坍塌,人员伤亡惨重,资源被严重浪费。通过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补强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小损失的有效途径,因此,抗震加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传统抗震加固技术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着重对新型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介绍,为其今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积关啦键行词关:谨钢割筋扶混垮凝耍土驾结潮构即盐眼抗盖震豪加烦固左懒向传跳统泰加座固旱技泉术回再法新自型泊加福固佩技较术布A水B竭S兼T停R给A边C猜T霉T极h办e显镜e段a氧r蔽t汇h饼q蝴u经a矛k辟e住证i帆s艇君a订板k役i址n携d返症o斑f逼映u抚n回p失r周e医d雄i叼c粮t盐a驼b他l革e僵孝n鼠a宗t翁u停r融a腔l赛枯d堆i灿s这a索s淹t担e瞎r反,泻T逗h队e遣拆d单i侧r玉e惰c嗓t叹更d贼e很s档t析r赚u个c洞t稍i纵o公n肾疏m肾a洞i险n研l茫y灭冤i杂n再c冰l漫u能d棕e鼠s苍:该芽a演堤l拦a剥r良g赢e两婆n痒u容m怖b矩e另r坊斩o皂f屡款c费a释s晃u工a钳l约t随i总e较s粒,茂古p根o隶w元e塑r浇庙a值n菜d幼只t佩r玉a药f排f盟i膊c悦煮d球i口s搬r冒u涛p拴t巩i尝o向n翠,帖波s右e敌c剩o宇n奋d沃a该r混y翻太d肠i雪s来a戏s余t盒e哑r援s因寺s慢u谁c虏h此估a敲s累拴f剖l叛o刷o像d饰s明弟a剖n厨d膜胡f夫i风r晒e挎s比.因A召t泄呼p催r款e嚼s逗e曾n谜t堤,典针t监h母e遗纱m竖o奔s驼t队话c筛o瓶m络m丢o拜n削咏f凝o跨r蛇m厅贿o着f佩馆b刃u聚i霞l镇d哈i劲n弄g才隙s晶t状r闸u筋c亏t稳u鸡r轻e疾鼠i卸n死往C喂h惯i踏n丙a轨篇i煮s巡风t暗h度e透纵r府e涉i滔n副f妨o陆r椅c赛e影d盯姐c织o幼n愧c品r村e浸t秘e痰垄s抬t驳r疾u蓬c决t秧u狮r惠e硬,寇a疮s童困i动t斑s确聋e评a泉r爸l哪y跃辽c兔o牌n帐s寇t哄r怠u攀c喉t变i欧o槐n线伤a城n鸭d镰锋d培e希s烦i扔g狼n园掠d输o纸e毛s花柳n川o来t违婶m削e旦e树t负肃t孙h方e珍惩s岂e石i腐s糠m卡i蛮c箩窑r狭e臭q菠u鸦i档r览e状m降e负n谅t乘s练,臭w扁h诞i喇c该h医坐w迷i液l拣l驱黎l对e浙a立d施s辽爪t糕o烛悟t甲h娃e悔小m次a略i妻n蹈磁s盖t很r义u险c尝t帐u顿r从e少尺d趴a桥m渴a示g辛e袭益o牢r傅佛f垄o摘u各n舱d避a乎t践i尸o裕n胡启f渠a出i荷l斧u翅r家e绸,翠e酷v逼e柳n踪迁l迎e站a名d虎s陷登t恋o才仪t冬h俘e托令b娱u现i怜l朵d斧i待n翼g拒惨c劫o川l宗l暴a诵p辛s评e嫁d帜疏a贝n含d层层p胜e额r底s妻o垫n盆n竿e构l栗践c扁a远s反u励a馋l岁t妙i镰e弦s哲察w排h顶i本c尽h目狮i样s珍仗a需疲g矮r呼e涉a嚷t浇毯w戴a脊s拌t全e菌旋o五f淹咏r铺e科s蛙o歉u影r缝c羊e害s件.糊膜S伟e艰i吐s艇m很i这c洋起s醋t法r仅e拐n蔬g盯t增h范e蛋n晌i裤n怀g霸齿o勉f流泊e蜜x和i柄s扶t滋i搭n梅g拣响b匀u遮i额l央d提i活n太g木s甩龄i要s滨剪a妨n治丝e乡f孤f摇e沙c波t麦i罗v发e群条w筒a耕y毙仓t冻o盾壳i菜m说p呢r草o葛v不e戚换t沸h垒e睬揭s玩e抄i关s丰m锁i稠c仍奸p室e各r晒f启o建r禁m量a村n唤c帮e涂淹a克n贡d踏矩r终e锻d谨u背c忆e就校t锁h烫e济趋l甘o乏s全s互虚.丰痕T持h烦e毛r暑e货f掉o竿r窑e炊,耀败t烂h妖e叮闷s杠e忙i愉s样m玉i遮c辩禽s脊t丘r喊e语n完g霞t巾h终e习n条i济n词g坚得t倍e绿c怎h洒n穗o锋l沿o括g淘y直驴i忠s止名p耍a售r启t肝i竟c微u绩l宝a划r负l不y剪技i浅m锐p饮o疾r京t部a近n岩t陈.劲T易h欢i敏s圈废p待a熄p悠e拢r象抢s愧u蛮m既m名a萄r辞i蹈z壁e功s践微t军h姜e吉窗t听r肝a屯d桑i骑t饰i陈o说n谢a拾l驾搁s梁e盲i麦s薄m榴i遮c竟送s烟t叛r缠e孤n拐g不t祸h铁e携n妈i兼n团g罚虫t粱e早c萝h杨n宴o暴l败o贵g灭y由幼a纤n之d旋能n海e们w愧剧s贼e蹈i网s怪m得i嘉c届转s调t艺r酿e首n误g篮t绳h列e矮n般i山n搜g沿厌t脊e验c抵h因n杠o荐l半o冻g罩y寺,多菠a研n叠d长区e规m盯p终h帜a俩t发i窑c河a役l奏l砍y窝醉i洗n技t门r贩o去d意u农c挡e气s年摇t崭h向e迈屑n瘦e筑w治芽s膨e滋i伐s孝m棚i搂c好洞s督t堪r池e念n妖g筒t赴h乡e敞n讯i食n暗g页飞t概e畏c要h扮n列o桶l兼o徒g杂y茫,惩喜w润h享i姥c丈h老睡c熊a匹n扶忍p饼r秩o布v登i禁d厨e识讨a返村r躁e饿f杠e银r志e叠n拳c当e绞申f右o虚r籍彼t宰h陈e锅付f抄u搁t训u西r涝e乐宅a掀p场p森l窜i扶c眯a旷t竹i焦o岁n拣爽a呢n乎d构羞d乌e价v献e炒l眯o词p如m狸e常n嚷t亏齿i建n匀同t飘h鲜e灭抹f围i完e尽l盒d翠畏o河f社恭c启o山n铺s们t蚕r那u优c床t唤i支o皂n亏.侍Keywords: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seismicstrengtheningtraditionalreinforcementtechnology;newreinforcementtechnology:绪论1.1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在过去的年里,世界各地的地震现象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罕遇地震频频出现。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各大地震所引发的震害经济财产损失屡创新高,远超出了社会的预期和可承受的范围。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陆地地震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震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愈演愈烈。如何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损伤,减少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变得极其重要,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工程界开展了诸多工作,除了研发更为准确合理的抗震理论、方法、新技术外,以提高现有建筑物、构筑物抗震性能为目标的加固改造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多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准则。该理论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效的保障了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但上世纪年代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引发了世界地震工程界对设防水准、结构安全和经济性之间合理关系的重新认识。一次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土地人口密度的增加,地震引发的震害损失呈上升态势。甚至于中等强度的地震都会导致远超社会预期的巨大经济损失。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和建筑物使用者对于建筑物抗震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非单一的目标,现代以及未来的人类建筑不仅需要能够在地震中抵御倒塌的危险,还必须控制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延续结构的使用功能。当前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的单一设防理念己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强化结构的抗震安全目标并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要求,已经成为工程抗震领域鱼待解决的课题。1.1.1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地震灾害的主要属性是土木工程灾害,土木工程是灾害的主要载体,而土木工程手段又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防止并减轻震害损失的核心内容。建国至今,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从抗震不设防到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从无到有,历经变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建筑领域各时代建筑类型多样、条件多变、情况复杂的局面。在我国的地震区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建筑物、构筑物,其结构抗侧力不足,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地震区划图的修订使得抗震设防烈度有所提高,或原结构设计时未进行抗震设计。建国前后甚至更早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己接近或超过其服务基准期,结构的安全性下降,是否满足抗震要求,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中存在失误,或在建筑使用基准期内出现使用变更、建筑物加层、附加设施改变等情况。经受过地震的结构,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处理。因此,现在有大量的建筑物迫切的需要抗震鉴定及加固,特别是建造年代久远的、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和多层建筑。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设防要求的建筑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1.1.2建筑抗震加固的社会意义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我国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建筑,有着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鲜明特征,首当其冲的是两类典型建筑。抗震能力不足且正在使用期限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生产生活经营密集区域建筑物、构筑物。此类工程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行,与社会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该类建筑的破坏会直接导致城市各项功能局部或全部丧失,并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从国内外历次的震害资料显示,该类建筑的破坏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严重,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灾后重建工作。生命线工程是连接城市生活圈的纽带,是城市生活群落物质、能量交换的大动脉,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不仅可以将震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降低到最小,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恢复城市的各项功能,开展重建,从而在全局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处置。建造年代久远的古、近现代建筑物。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艺术世代相传,而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筑无一不是文化的活化石,结构类型各异,技艺丰富多变,是凝结了古人智慧、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无价之宝。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各种文化思想交织碰撞,更是孕育了一大批独具特色、中西合璧的珍贵作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风格独特的一席之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建筑珍宝,还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遗存,都历经风雨,代表着那个年代的技术和文化,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古、近现代建筑,结构类型各异,历尽风雨,结构严重老化,功能丧失,远超自身的设计使用年限,加强抗震性能、加固修复刻不容缓。古、近现代建筑的抗震鉴定、评价、加固与修复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息息相关。对现有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意义重大。1976年唐山大地震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震前建筑物加固与否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在天津地区,海城地震后进行加固的二万多间民房,在唐山地震过程中无一倒塌,而附近未加固的相同类型民房有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又如天津发电设备厂,所有64幢主要建筑单层工业厂房,在海城地震后进行了加固,消耗钢材约40吨,这些建筑物在唐山地震的袭击下,无一严重破坏或落架、倒塌,主震后仅72小时即恢复了正常生产。相反的,仅一路之隔的天津重机厂,因震前未加固,许多类似建筑在唐山地震过程中严重损坏,被迫停产半年以上,损坏建筑物的修理与加固消耗了700吨以上的钢材,约为发电设备厂加固用钢量的17.5倍。以上两个实际例子充分证明了对那些抗震能力不足的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1】美国专家麦克罗斯基说“在地震中杀死人们的不是地震的震级,而是贫穷和不坚固的建筑物。”国内外无数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现有结构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是减轻震害财产损失,降低震害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1.2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概况抗震加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即实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就要求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对抗震加固设计进行优化,改进抗震加固技术方法,选取合适的抗震加固方案,综合考虑安全、合理、经济的多项因素,尽可能减少工程量,降低投资。建筑抗震加固事业发展中,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仅1977年到1989年底,国家、地方、部门和企业共加固2.9亿多平方米的建筑,用于抗震的经费共33.5亿元。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我国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技术方案【2】,见表1.1。从抗震加固的思路出发,抗震加固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减小地震作用和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两大类别,进而衍生出了众多相关的技术方法。表1.1结构抗震加固方法一览表Table1.1Seismicstrengtheningmethodsforstructures结构类型抗震特点抗震加固方法砌体结构1:抗震墙抗震能力不足提高承重墙体抗震性能: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2:砌体变形性能不足增设墙体:(1)增设抗震墙降低抗震能力薄弱构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3:房屋整体性不好提高结构抗震整体性:增设圈梁和构造柱拉结钢筋压力灌浆框架结构1:框架柱,梁抗震承载力不足提高柱,梁抗震性能外部加设钢筋混凝土面层黏钢加固外包型钢碳纤维加固框架柱,梁抗震变形能力不足增设墙体(1)增加结构抗震墙数量,减少抗震性能较差的梁,柱承受的地震作用1.2.1减小地震作用的技术地震作用和结构反应成正比例关系。降低地震作用,即减小了结构的反应,也就保证了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度,变相的对结构进行了加固处理。结合工程实际,减小地震作用的加固方法可分为增大结构周期隔震加固、加大结构阻尼消能减震加固和降低低阶振型被动控制减震加固。(1)隔震加固法结构刚度和地震作用成正比。当结构周期变大时,刚度随之减小,进而降低了地震作用。目前工程实践中,以增大周期为目的的加固技术方法多为隔震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铅芯橡胶隔震。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橡胶、铅芯两种材料阻尼值相对较高、水平变形比较大,且能大量吸收并散耗地震动能量的特点,将铅芯橡胶隔震布置在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使二者完全脱开。地震中,隔震垫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吸收并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上部结构的周期,使得上部结构的地面水平加速度大幅降低,实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力的目的。消能减震加固方法在工程抗震原理中,结构阻尼与地震作用为反比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增加结构阻尼主要通过在结构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法来实现。利用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预期变形,通过降低建筑结构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确保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出现严重的破坏。结构被动控制下的减震加固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顶部加设阻尼器,也称为调谐质量,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顶层最大位移或降低结构降低低阶振型的地震能量。该技术方法在对现役结构加层改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在不对下部结构加固的情况下,直接加层,新建部分采用隔震橡胶支座同原结构连接,进而减小原有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在新建的高层或超限高层建筑物顶部设置大吨位的风阻尼器,可以有效减缓建筑物的晃幅,也能够吸收地震作用对结构顶部的冲击,显著的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1.2.2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1)加强自身整体法该技术方法适用于对一般结构构件自身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进行的提高,多见于对现有结构构件震后裂缝的修复或施工缺陷的修补。提高结构自身整体性的加固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同其他加固方法一同使用。基于该方法的常见加固手段见表1.2。表1.2提高结构自身整体性加固方法一览表Table1.2Methodstoimprovetheintegrityofthestructure分类适用范围压力灌注树脂浆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加固铁把锯加固砌块墙体裂缝的加固压力灌注水泥砂浆混凝土构件,砌块墙体裂缝的加固砌筑砂浆强度低于M1的砌块墙体的承载力加固(2)外包加固法该方法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结构外围设置加强层,来提高构建抗震能力、变形性能和整体性的常见方法,能够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一般做法见表1.3【2】。表1.3外包加固技术措施一览表Table1.3Technicalmeasuresforoutsourcingreinforcement分类实现方法及加固原理优点局限适用范围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支模板现浇或喷射混凝土,在构件外部增设钢混面层,增设钢筋,增大构件界面显著提高构件承载力,延性和刚度,效果可靠,易控制工程质量,耐久施工周期长,限制结构正常使用,湿作业,现场环境不好范围较广泛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铺设钢筋,将钢筋网与原构件固定,分层抹灰,养护能提高构件整体性,施工简单,效果好,耐久增设配筋量较少,加固面层厚度有限制加固砖柱,砖墙等钢构套加固在构件外围包以型钢加固,根据使用粘结剂与否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施工方便,能有效提高构建抗震性能需注意对钢构套表面涂刷防锈漆,或用水泥砂浆面层保护适用于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以及砖柱,砖烟囱等粘钢加固采用粘结剂粘结钢板与原构件,提高构件承载力,抗裂性和延性施工方便,快捷,施工场地环境条件好,对使用影响小需对钢板进行保护,环境温度不能大于60℃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及受拉构建碳纤维加固采用树脂类高性能复合材料将碳纤维片材黏贴于构件表面,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强度碳纤维弹模和强度高,质量轻,体积小,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便于施工费用较高,使用环境不能大于60℃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木结构(3)外加构件法通过在原建筑结构构件外部增设构件,加强结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整体性的方法称为增设构件法。该方法可以对建筑物中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加强,但使用该方法进行构件的加固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新增加的构件对加固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常用的技术方案有增设构造柱圈梁加固、增设墙体加固、增设柱子加固、增设拉杆加固、增设支托加固、增设支撑加固和增设门窗加固等,具体使用范围见表1.4。表1.4增设构件加固技术措施一览表增强连接加固法构件的可靠性连接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中结构倒塌的风险。在原结构构件承载力满足,但构件连接较差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增强连接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a:钢夹套加固钢夹套加固适用于隔墙与顶板、梁的加固连接。使用钢夹套连接墙体和梁板,可有效防止砖墙的倒塌。b:拉结钢筋加固该方法适用于对砖混结构中硅梁柱与砖墙无有效连接的进行加固的情况。新增设的拉结钢筋一端弯曲后锚入砖墙的灰缝,另一端锚固到梁柱斜孔或与梁柱通过膨胀螺栓进行焊接。c:压浆锚杆加固该技术措施适用于改善砖混结构中纵横墙连接较差的情况。加设长锚杆,一端嵌入内横墙,一端与外纵墙或外加柱相嵌固。替换构件加固法当建筑结构中存在部分因为强度低、延性差而不满足规范抗震要求的构件时,可采用强度高、延性好的新构件对原有构件进行替换加固。常见的构件替换有:a:钢筋混凝土替换砌块b:钢结构替换木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2.1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的“三水准”和“两阶段”原则。其中“三水准”是指:第一水准(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抗震设计的“两阶段”是指:第一阶段抗震承载力验算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一水准的设防目标。第二阶段防倒塌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和提高变形能力的构造措施。现行的“三水准,两阶段”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涵了两方面的问题。(1)基于地震重现周期、基本烈度和设防标准的大、中、小震的概念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极值三型,设计基准期一般为50年时。50年内超越概率为63.2%的众值烈度为第一水准烈度,即多遇地震水平(小震),地震重现周期为50年;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影响为第二水准烈度,与国家现行地震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中震)大致相当,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50年内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影响为第三水准,即罕遇地震大震,地震重现周期为2475~1641年。(2)对应与地震烈度的性能目标小震不坏,即一般意义上的抗震计算范畴,以多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为判定依据。在设计中,通过基于小震的弹性分析、可靠度计算和构造措施共同保证。中震可修,要求结构在遭受基本烈度的地震的情况下,依然具有修复的余地。设计中主要用包含保证构件、节点言行的构造措施加以实现,即通常意义上的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强锚固。大震不倒,除正常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外,需要补充罕遇地震下的结构验算。以计算机模拟罕遇地震下的静力、拟静力、动力弹塑性分析为基础,通过保证结构的延性来实现性能目标。2.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地震中,结构基本上都经历了相当大的非弹性变形,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理论基本上多采取二级或三级设计思想,该思想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可以在地震中基本保证建筑物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却无法有效控制结构在罕遇地震、甚至是中小震作用下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随着城镇化、楼宇智能化进程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远远超出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预期,更超过了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的范围。1989年及2001年版本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上均采用保证人类生命安全为目标的一级设计理论,通过基于强度或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抗震效果。但该设计方法在抗震设防理念等方面都略有不足,需要在满足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和发展。现代社会,建筑物使用者对于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区别于传统建筑,现在及未来的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安全、不倒塌的要求,还必须将地震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且保证建筑结构震后的使用功能延续等一系列问题。改进现行的抗震设防理论,使结构能在地震中符合人们的预期目标,成为了世界工程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就成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诞生的土壤。2.2.1基于性能设计理论的概念1963年,挪威奥斯陆的NKB(NordiskaKomittenforByggbestammelser)对北欧5国现有建筑法规进行统一化,取名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4级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别于1980年、1984年颁布了基于结构性能建筑法规的初步使用标准;英国(Heseltine1991)、新西兰(BIA1995)和澳大利亚(ABCB1996)都对本国建筑法规进行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修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以NKB框架体系为基础,出台了建筑条例法规(ECE1996);1998年,日本也进行了相应的建筑法规修改。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J.Rmoehie教授首先提出了基于性能/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概念(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PBSD),并最先应用于桥梁的设计。Rmoehie教授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保证结构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变形能力能够满足的预定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在整体上控制结构的层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水准。基于性能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用量化的位移设计指标主动控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以往强调力的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较,前进了一大步,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土木工程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被认为是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BSD)的主要防治方向,成为21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结构自身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使设计的结构在使用期间和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性能目标要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不是全新的概念,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实质上就属于强度承载力十延性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建筑结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的具体细化,通过对结构抗震的性态设计,以期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下的破坏状态,实现预期的结构性能水准。从而使建筑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在遭受地震作用后,总体费用达到最小,实现结构使用基准期内的总体费效最优【3】。2.2.2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在建筑加固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发展了当前使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但却不排斥当前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同样是对当前加固思想的发展,与现行的结构加固设计方法并不矛盾。在现有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和位移性状的强调。与目前的抗震加固设计理论相比,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具有如下特点【4】多层级设防众多研究文献表明,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和加固设计理论较多的采用多层级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将地震设防等级按能量和重现期等因素划分为大震、中震和小震。该多层级的地震等级划分,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和现行设计方法相似,又略有不同,即基于性能理论的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性能目标由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两部分组成。(1)全面性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实际受力情况、业主使用需求和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抗震设防目标。按预先设定的抗震加固性能目标进行设计,而非单纯的抗震验算,全面分析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及内部设施的破坏影响,优化抗震加固设计方案,,达到费效最低的目标。(2)灵活性选择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理论对地震作用、层间位移等重要参数设定了最低的容许值,同时又可以给予设计人员更多的灵活性,进行符合业主要求、满足规范且具有设计师风格的“个性化”设计,在实现业主需求的抗震性能目标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的同时,有利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构抗震加固3.1结构抗震加固程序首先,应根据原设计图纸、工程现状和当前载荷要求,按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对己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查清现有建筑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方面。一般而言,对现有房屋的鉴定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整体结构是否满足抗震要求。主要指整个建筑的设防烈度、结构总体方案是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二是,单个构件能否满足抗震要求。单个构件的检测可利用超声仪、回弹仪、裂缝显微镜、原位轴压仪、万向取芯机、点荷仪、拔出仪、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检测建筑构件强度、缺陷评定建筑物性能。依据鉴定结果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同时,应保证其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并以提高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作为衡量抗震加固的标志。其次,对已确定的加固方案,做进一步的细化,绘制施工图纸,并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用料、施工注意事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尽量避免损伤原构件,以防止加固过程中对原有结构造成新的破坏。3.2传统抗震加固技术传统抗震加固是指通过增强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利用构件的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以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几种传统抗震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增大截面、置换混凝土、外包钢、黏钢、粘贴纤维、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等加固方法。3.2.1增大界面加固法这是一种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增大构件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性能的加固方法,如通过外包混凝土或增设混凝土面层加固混凝土梁、板、柱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还可增大构件刚度,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和结构构件的适用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在我国,增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一般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增大截面法的加固效果与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应力水平、结合面构造处理、施工工艺、材料性能以及加固时是否卸荷等因素直接相关【5~7】3.2.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是将原混凝土构件中的破损部分凿除至密实部位,用强度略高的新混凝土浇灌置换,使新旧两部分黏合成一体共同工作,提高构件的安全性能。该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对构件进行局部加固,加固后能恢复原貌,不改变使用空间,但剔除混凝土的工作量大,施工湿作业时间长。3.2.3外包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或两角的加固方法。在我国,外包钢加固法也是一种使用面较广的传统加固方法,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或砌体结构加固。外包钢加固分湿式和干式两种情况。①湿式外包钢加固即在外包钢与构件之间是采用乳胶水泥粘贴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材料,确保结合面能有效传递剪力,使外包钢与被加固构件形成整体并共同变形的一种加固方法。其加固后整体性效果较好,但湿作业工作量较大。②干式外包钢加固即外包钢与被加固构件之间无任何连接或虽填塞如水泥砂浆之类材料,但并不能确保结合面剪力和拉力的有效传递,其加固后整体性差,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工作,但可提高构件的延性,且施工简单方便。外包钢加固可以大幅度提高构件的抗压和抗弯性能,主要用于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也可用于受弯构件或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但宜采用湿式外包钢加固侧【8~9】。3.2.4黏钢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是一种用胶粘剂把钢板粘贴在构件外部进行加固的方法。常用的胶粘剂以环氧树脂为主配成。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工期短,施工时可以不动火,加固后几乎不改变构件的外形和使用空间,却能大大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阶段的性能。采用外部粘钢加固时,通常是将钢板粘于梁底受拉区,以提高梁的承载力。当在梁侧粘贴钢板时,还可提高梁的斜截面承载力。这种方法常被角来加固承受静力作用下的混凝土或型钢受弯、受拉构件。但是,它要求环境温度不高于60℃,相对湿度不大于70%,并要求无化学腐蚀。粘贴钢板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一般应由专业队伍施工。3.2.5黏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连续纤维和树脂基体复合而成。常用纤维种类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伦纤维三种,常用树脂有环氧树脂、聚醋树脂和乙烯醋树脂。根据纤维种类的不同可将FRP材料分为为三类: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GlassFiberReinforcedPloymer),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AramidFiberReinforcedPloymer)。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loymer)。这三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价格较便宜,表3.1对几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性能进行了定性的比较:表3.1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是用专用粘结材料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材粘贴于构件表面,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材承受拉应力,并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受力,其加固原理与粘钢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它具有更突出的优点:①高强高效。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一般至少是钢材的两倍,甚至可高达倍,而其重量仅为钢材的,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可利用其高强度、高模量的特点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达到高效加固的目的。②耐腐蚀性能和耐久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身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发生反应。③不增加构件的自重和体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质量轻,厚度薄,粘贴后重量不到岁'包括粘贴剂重量,粘贴一层的厚度仅左右,几乎不增加结构的自重和尺寸。④适用面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柔性材料,而且可以任意剪裁,能够适应结构形状的变化,与结构构件紧密结合,在加固不规则构件和表面不平整的构件时,具有明显优势【9~14】3.2.6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点柱或托架或采用托梁拔柱的方法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计算简图的加固方法。此方法又可以分为三种方法。①增设构件加固法增设构件就是在原有受力构件之间增加新的构件,以减少原有构件的受荷面积,减少荷载效应,达到结构加固的目的。如在两根梁之间增加一道新梁、在两根柱之间增加一根新柱等。该方法实施时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施工易于操作,但由于增加了新构件,对原有建筑的建筑功能可能会有影响,一般适合于生产厂房或增加构件后不影响使用要求的民用建筑梁、柱等的加固。②增设支点加固法增设支点法就是以减少结构的计算跨度长度和变形,提高其承载力的加固方法,如在梁、板等受弯构件上增设支点,在柱、屋架之间增设支撑构件等。按照支承结构的受力性质可分为刚性支点加固法和弹性支点加固法。刚性支点法是通过支承构件的轴心受压将荷载直接传给基础或其他承重结构的一种加固方法,其新增支点的变形相对被加固构件而言非常小,可以近似为不动支点。弹性支点法是以支承结构的受弯或析架作用来间接传递荷载的一种加固方法,其新增支点的变形较大,不能忽略。由于增设支点使原构件的计算跨度大幅减小正常情况可减小一半,因此可大幅度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减小挠度,缩小裂缝宽度等当对增设的支点施加预应力时效果更佳。该方法多用于大跨度结构的加固。③托梁拔柱加固法该法是在不拆或少拆上部结构的情况下拆除、更换或接长柱子的一种加固方法。按其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有支撑托梁拔柱、无支撑托梁拔柱及双托梁反牛腿托梁拔柱等方法。一般适用于使用功能改变、增大空间的厂房改造或公共建筑改造的结构加固{38}3.3新型抗震加固技术【抗震加固技术综述】由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实用性受到限制及结构本身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使新型抗震加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其主要包括:减震加固、隔震加固。3.3.1减震加固技术消能减震加固是在结构抗侧力构件中设置消能装置,利用装置的消能构件在两端产生相对速度或相对位移而导致滞回变形或摩擦来耗散地震作用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抗震的目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合理、高效、安全、经济的工程抗震加固方法。其常见的消能装置【15】:摩擦型阻尼器、金属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和黏滞性阻尼器等。Zhouetal【16】等人开发研究不少类型的金属阻尼器,包括屈曲约束支撑耗能器。采用阻尼器【17】进行加固,由于消能减震体系中的消能装置,当构件或节点发生相对位移时,耗能器产生较大的阻尼,吸收并耗散较大的地震能量,从而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相对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硬碰硬”的设计思路,该技术更注重“以柔克刚”,可降低结构对梁、板、柱的抗震要求,并可解决梁柱节点难以解决的加固问题。具有安装简单、工期短及加固效果可靠,对建筑物使用影响较小,并且装置可以更换等优点。在重要建筑物抗震加固中应用较多。如图6所示。国内外已有很多工程运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采用防屈曲约束支撑(BRB)方法【18~19】对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结果表明:BRB耗能减震性能良好,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达到减震加固的目的。Weng【20】等分析了对抗震设防提高一度的学校建筑进行加固的难点,并探讨了应用消能减震对此类建筑进行加固的可行性。高鹏【21】等采用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对某平面严重不规则的教学楼进行抗震加固设计,通过反应谱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比较加固前后教学楼相关信息。结果显示,小震作用下耗能支撑能调节原结构抗扭和抗侧刚度,大震作用下耗能支撑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抗震效果显著。李忠煌【22】等采用黏滞阻尼器消能减震对某公共建筑薄弱楼层进行加固,设计模型试验。并对模型的位移和自振频率衰减清况进行对比研究。试验表明:在薄弱层增设黏滞阻尼器能有效地降低该结构的地震反应、延缓结构破坏。罗鹏【23】等用消能减震技术对宿迁巡防大队办公楼抗震加固。根据该建筑的使用功能及阻尼器的布置原理,进行多次优化计算,确定在1~12层共布置50套黏滞阻尼器。结果表明,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降低,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Wada【24】等采用摇摆墙与钢阻尼器联合技术对东京工业大学津田校区C3楼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计算分析表明,该校区加固后,有效地降低了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平均地震响应。陈晓强【25】阐述了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及黏滞阻尼器联合消能减震的抗震加固技术的可行性,并结合一既有综合楼的抗震加固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高春荣【26】等针对高烈度区学校建筑的梁柱截面尺寸过大、超筋严重等提出采用防屈曲耗能支撑和剪切型软钢阻尼器组合方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对比,结构表明:消能减震加固方案既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又能较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较传统方案节约成本。3.3.2隔震加固技术国内外隔震技术从最初的基础隔震加固思想开始对其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到推广应用阶段,最后达到了成熟阶段。我国对隔震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的研究才逐渐在我国得到重视,且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以砌体结构为主的隔震结构上。近年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的应用逐渐增加。隔震加固技术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或在上部结构楼层之间设置隔震层,建筑物将包括下部结构、隔震层、上部结构三部分,利用隔震装置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并增加结构的阻尼使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减小,让结构的变形能量主要有隔震装置来承担,而并非结构自身的相对变形来承担,因此在地震过程中传输到上部结构的能量很小,从而达到隔离地震、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从隔震支座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将隔震技术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隔震支座的种类包括: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滑移支座、滚轴支座等。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该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是值得重视的【27】:(1)能大幅度降低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隔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2)适用于不同烈度及不同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建筑造型方面打破传统抗震加固对结构设计的局限性;(3)既能保护结构自身,又能保护建筑室内的各种设备、仪器等;(4)隔震支座在地震后依然完好,可以继续承受新的震动;(5)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图7所示。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在美国、日本【28】,采用摩擦摆隔震的建筑物己达数百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华盛顿州应急指挥中心和西雅图海鹰美式足球场采用摩擦摆隔震经受了地震的考验,在遭遇尼斯夸利地震后结构没有发生破坏,证明摩擦摆隔震支座有良好的隔震性能。在Avellino(意大利)【29】的某一医院大楼改造中,通过使用基础隔震的加固方法,严格控制了层间位移与加速度的限值,保证了震后医院设备的安全,加固效果非常显著。苏键【30】等人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高层框架、框-剪结构的抗震和隔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隔震加固的效果更加显著。谢礼立【31】等提出利用隔震技术的优点,可以整体改进核电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利于促进未来核电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化,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吕志勇【32】通过对不同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和经济对比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具有更好的隔震效果和经济效益。朱雅红【33】等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对框架结构进行基础隔震,运用结构分析软件Etabs9.5对隔震前后的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层间剪力两个隔震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构表明隔震结构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彭妮【34】通过SAP2000对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反应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隔震支座的不同的布置方案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并对不同结构的各项费用做出了比较,它反映了在我国一般隔震结构的造价比不隔震结构的造价偏低。在同样隔震效果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加固的成本更加经济,这将对隔震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更具有说服力。除了上述利用单一隔震支座进行抗震加固的研究和应用之外,为了有效地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运用两种及以上支座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使更加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范夕森【35】等提出了一种用滑板和橡胶支座构成的组合隔震系统,对非隔震结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和组合支座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进行对比。隔震后上部结构的绝对加速度显著降低,层间位移也明显减小,组合支座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更佳显著。周云【36】等针对汶川地震中震损严重或倒坍的中底层框架结构,提出基底断柱隔震装垫、层间断柱隔震装垫及层间断柱隔震装垫与消能减震装置相结合三种加固方案,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3.4传统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对比新型抗震加固是在传统抗震加固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革新,它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了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的弊端。通过对抗震加固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工程实例的综述,将传统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减震加固、隔震加固)从安全性、合理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如表1、图8所示。加固方法传统抗震加固减震加固隔震加固加固原理利用结构本身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利用增设阻尼器来耗散能量利用隔震装置来隔离地震能量加固措施加固补强结构构件以“硬碰硬”的抵抗方式在结构抗侧力构件中设置阻尼器使结构体系达到“以柔克刚”在基础和建筑物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支座,由“刚性”抗震体系变成“柔性”隔震体系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或“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小震不坏,中震不坏,大震不丧失实用功能”保护对象保护结构本身既保护结构本身又保护非结构构件和设备仪器既保护结构本身,又保护结构内部的设备仪器等,使用功能不中断性能改善提高原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整体性提高延长建筑物自振周期,增大阻尼,整体性提高强地震时结构状态进入非弹性工作状态,易倾斜,倒坍或破坏主体结构进入明显的非弹性工作状态,地震反应较小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减小,结构保持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优缺点施工简单,与原结构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加固效果可靠。工期长,湿作业量大,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阻尼器安装简单,施工周期短,不改变原有建筑物风貌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可变的水平刚度。施工技术要求严格,会对下部结构产生影响抗震效果一般很好很好经济性一般很好很好适用范围窄广广基于以上对比得到如下结论:(1)传统抗震加固方法是以损伤结构本身为代价耗散地震能量。该方法施工简单,技术成熟,是目前我国抗震加固的首要选择。但由于抗震烈度的提高、抗震设防类别的升级,导致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抗震加固时存在许多问题:工期长、造价高、湿作业量大、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和适用范围窄。(2)新型抗震加固方法是利用新增构件耗散地震能量,可以减少结构本身的损伤,结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该方法施工周期短,抗震效果好,对使用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不同抗震等级、不同结构类型,既保护结构本身,又保护结构内部的仪器、设备、管线和装饰物等建筑加固。(3)在抗震加固领域,新型抗震加固比传统抗震加固更加合理有效,既可改善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又可提高新建建筑的抗震性能。从建筑物全寿命及地震时建筑物倒坍、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来看,新型抗震加固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防震、减震的重要结构形式,也必将为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作出贡献,是一种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新技术。:总结抗震加固时应该考虑的若干问题由于现有旧房很多都存在改造问题,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不仅是要考虑结构安全,还要求扩大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并保持或美化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因此抗震加固时要首先区分是以加固为主适当改造,还是以改造为主同时加固,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决策。加固的抗震设防目标、设防水准,应按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结合设计工作寿命期进行协调,不能等同于新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水准。采用灵活的加固手段,实现改造及加固要求,如在面层或板墙加固中,可用集中配筋替代圈梁外加柱的加固,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体加固。具体分析加固导致的荷载增设、刚度变化、结构体系和地震作用传递途径的改变等因素,注意新老结构的协调工作程度,采取措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应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如粘钢加固、钢筋化学锚固、高效压力灌浆等技术,有条件时,还可经过必要的试验研究,运用消能减震和隔震技术。参考文献【1】魏涟,顾滇.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加固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1982【2】张敬书,潘宝玉.现行抗震加固方法及发展趋势[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1):56~62【3】王丰.基于性能的结构多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1~13【4】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111~134【5】姚继涛,马永欣,董振平.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和加固基本原理和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3【6】卜良桃,王济川.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4【7】袁海军,姜红,高小旺.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8】吕西林.建筑结构加固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1.7【9】张熙光,王骏孙,刘惠珊.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10】吕西林.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11】卢亦众,黄银果,张号军等.加固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3)【12】陶宝棋.智能材料结构[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13】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