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_第1页
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_第2页
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_第3页
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_第4页
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文明遗产地更新设计——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摘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城市记忆的重要依托,它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今天城市发展的源泉和养分,包含着我们所追求的生动有效的城市的内涵。郑州国棉三厂不同于一般的郑州市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其设计风格融合西方古典建筑,也见证了郑州棉纺业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有不可复制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拥有不可替代的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如何保护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更新设计,重新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以往历史的准重,也是对其使用功能的延续。关键词:工业遗产更新设计国棉三厂一、历史背景1.成立背景要了解郑州的国棉厂,就先得从纺织业的发展说起。而提到郑州的纺织业,就不能不说到穆藕初。早在1920年之前,穆藕初就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等纱厂,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他来到郑州,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穆藕初:《五十自述》)。穆藕初不由得动了心:“如果能在这里创办纱厂,不但能就近采购原料,供应广阔的内地市场,且郑州、上海两地工厂联为一体,原料、金融互相调剂,岂不是相得益彰?”依旧矗立的三厂办公楼)当时的郑州,周围地区盛产棉花,棉质优,纤维长。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济南及汉口等地大纺织厂、洋行及棉花商号的采买人员,均派人来郑坐地收购。于是,郑州便成为棉花集散地。仅火车站周围的福寿街、苑陵街等为买卖棉花服务的打棉花包厂就有几十个。于是在1919年,穆藕初联合几家沪商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但到了1937年,抗战烽火逼近郑州,豫丰纱厂数次遭到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情势逼迫之下纱厂被迫迁到重庆。1951年6月,郑州市政府想重开豫丰纱厂,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原郑州豫丰纱厂的旧址上改建成立。1953年,豫丰纱厂在郑州复工。当年,国家确定在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同时发展纺织工业,加上邯郸、咸阳两地,六地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在建国初的那个年代,各地激情高昂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郑州市西郊的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5家棉纺厂,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成。国棉三厂一老工人说:“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管城区布厂街的豫丰纱厂虽历史悠久,因生产规模有限,只能屈居为“国棉二厂”。1954年4月,规模比一厂大一倍的国棉三厂开工建设,与一厂隔着一条马路。接着是四厂、五厂,依次由西往东排列。见六厂时,由于东边已没有地方了,只好在一厂西侧划地建设”。短短5年间,五大棉纺厂相继建成,成为郑州的纺织工业区,总面积比原有市区还大,郑州也由此成为遐迩闻名的纺织城。2.发展及高潮19世纪60~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州也自此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1986〜1990年,郑州的工业在“七五”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能力的增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生产项目,如郑棉五厂3000头气流纺等。在1988年,国棉四厂还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喷气织机。“七五”以后,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纺织设备,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各类高质棉纱与优质坯布的生产线。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原有郑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业基础上成立河南嵩岳集团。1997年,郑州市政府批准撤销郑州市纺织工业局,组建成立郑州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河南嵩岳集团合并,统一管理市属纺织、印染等国有资产。国棉企业不仅曾经造就了郑州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在郑州甚至河南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笔。的确,这就是国棉厂,也就是这几个国棉厂,用骄人的业绩和超前的技术改革,撑起了郑州纺织业的宏伟大厦,成就了威名。数据显示,几个厂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这一年它们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02.7万元,税金9463万元。那时的国棉厂一带,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方。3.没落这些棉纺厂,一度赢利颇丰,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没落,国棉五厂、六厂等更被实施政策性破产。资金链断裂部分棉纺厂新厂建设已停工。郑州纺织业,全行业每月亏损亿元以上。到90年代以后,抑或是由于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步步落后,曾经记录过整个郑州半个世纪发展历史的国棉大厂彻底跌入了没落的深渊。历次改革的洗礼,除了一声接一声的叹息,没留下什么了。让世人能感受到的也仅是那些在风中依然屹立着的大门。往日的威严与繁华的力量,早已被荡涤一清,似乎在昭示着不可改变的搬迁改造更新的命运。从建设路或者棉纺路经过,早已没有往日的机器喧嚣。国棉是郑州纺织业的风向标。几个大厂的冷清,也预示着萧条的郑州纺织业变得更加没落。(曾经的辉煌,现在一切都显得破败不堪)二、保护的意义城市文脉价值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连续性对于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个人记忆以及某段历史的延续都具有教育意义;而一个城市不被切断的历史真实依靠众多的历史遗迹、建筑环境等编制而成。光有千年前的文化碎片(如郑州商城遗址),不足以完整地说明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更不能有形地说明城市近代的变迁,我们在重视千百年前的历史估计的同时,对自己脚下的与现代城市相关的历史却往往忽视、忘却,设置认为不值得一提。而这段历史却恰恰是最能唤起普通老百姓对自己生活记忆的东西。大多数的工业建筑都具有非凡的历史底蕴,尤其能唤起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目前,随着郑州西城区域内的老工业的搬迁,必将留下一大批老工业厂房和办公建筑,这些工业建筑和构筑物记录了一个时代,反映了郑州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是郑州工业化时代辉煌历史的鉴证。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潜在的使用和再开发价值,可以成为郑州工业化时代的纪念性场所和富有文化意义的城市新的公共空间。美学意义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过去所留下的有形的遗产会因为其所表达的场所和连续性而体现特殊价值。原本看起来并不特殊、稀缺和珍贵的旧工业建筑,可能在传统美学观念中,甚至认为是粗糙的、丑陋的,所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一度被掩盖或侧地拆除。但是,城市时代变迁的见证往往趋势由城市各种历史建筑的存在组成的,旧工业建筑也不例外。艺术的概念今天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看来,工业遗迹如同大地艺术,是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是历史的产物。国棉三厂的大门和办公楼的设计、空间布局、建筑形式、色彩搭配、材料运用与细节符号,属于1950年代“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方针指导下的风格,为“中国式折中主义”,具体表现为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立体构图辅以中国式的建筑细部。这些遗留具有较高的建筑文化和美学价值意义。中国式折中主义风格)情感价值棉纺厂基地情系广大棉纺织职工的生活,是联系工人家庭,社会生活的纽带。在这里。人们与所生活的环境关系密切而稳固,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工人阶级文化,工厂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有的家庭一代、两代、甚至三代人都为老棉纺厂的建设生产奉献了青春;许多人一辈子,一家人都是为同一个棉纺企业服务,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企业息息相关,这些老建筑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甚至是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已深深地根植于这些职工的心里,已经成为他们对这个城市记忆和其生命中的一部分。保护它们不仅可以延续稳固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对城市历史的关怀,更是对曾经为这个城市棉纺业奉献一生的人们的致敬,对于城市凝聚力的增强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政治意义棉纺厂这样老工业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过程,是国家发展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重要体现。建国之初,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先生产,后生活”,“重构国家工业分布”等重大指导方针下,全国城市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郑州由于地处我国腹心地带,铁路交通方便,矿产资源及农产品极为丰富,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作为新型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列入当时“全国六大纺织工业中心”之一。而老棉纺厂基地的转型和振兴,不仅关系到郑州“一体两翼,平衡发展”的整体战略的实现,还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经济与商业价值旧工业建筑除了具备历史建筑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外,大部分仓库及厂区建筑放个简练朴实,讲求功能。而建筑内部一般都具备高大开敞的空间、良好的采光与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旧仓库厂房建筑的革新和再利用提供了筹码。以往的旧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公共资金往往是投放到最重要的项目中去,而那些需要公共资金帮助的或者大众希望被保护的项目,处于经济和商业利益,最终不能留存,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遗憾。事实上很多改造的工业建筑实例告诉我们,建筑依然外表沧桑,历史厚重,但推开铁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空间,错落的空间结构、建明快捷的线条。经济理由不能再被盲目地推向保护和维护就建筑的对立面上,对于这些需要保护的项目,完全可以考虑以保护动机为基础,进行再利用和商业价值的再创造。如北京的798,一些艺术家以他们独特的眼光,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盒创作空间。而国棉三厂的建筑遗留,大都结构坚固,空间大而布局灵活,与其原有的功能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故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历经多次使用功能的转变。一般一栋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三分之一。因此。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题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建设周期也大幅缩短。目前三厂的建筑结构仍然完好,通过必要的改造能够转换为其他功能继续使用。基地内原有的许多基础设施也是可以利用的。这样,相比推倒重建的开发模式,不仅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更新改造的经济门槛,为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三、国棉三厂改造、保护、更新方案的探究三厂区位分析

同国棉三厂区位图)同国棉三厂区位图)国棉三厂分为工厂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生活区在南,工厂区在北。在生活区的主要干道的两侧分布着零散的摊铺,医院在生活区中间,派出所位于生活区南侧,旁边则是社区服务中心,而生活区的教育设施齐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可以辐射整个生活区。工厂区则分布着厂房、仓库等配套设施,北侧有一条铁路,消防站在厂区的东南角。放眼于郑州,三厂毗邻省道,中心城市老商业中心,西面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临,东侧为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有城市二环路和三环路通过,同时又有建设路。中原路、陇海路三条主干道与中心区相联系。三厂基地中,仓储用地占总用地的40%,其搬迁后,土地闲置率较高,并且这类土地用途转变过程中居民安置费用很低,土地回收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设投入也相对较少,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土地资源和财富。住房及生活区现状“十一”期间,我们一行五人对国棉厂的几个厂区和家属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进入三厂的生活区发现,随着三厂退出历史舞台,世代依赖于三场生活的职工,大都下岗、失业。而这一人群没有从事棉纺业之外的从业经历、家庭负担较重,离开棉纺厂后也只能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是社会保障生活。“蜗居”现象在三厂家属院较为常见,而在房价飞涨的今天,更没有能力解决住房这一问题。老人们在破旧的老式住宅和陈旧生活设施间穿梭,回想昔日的繁荣,不仅让人感叹,多了一份悲凉。走访时还发现,当地三厂居民除了对住房有强烈的需求外,对其他基础配套设施也有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破旧而拥挤的居住区)在三厂生活区内,居住院落的尺度良好,邻里间的交往较为便利。但大部分住房已达到使用年限,建筑“老龄化”问题严重,而相应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大多依附于住宅楼,且位置偏僻;这需要统一整合协调,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及文化休闲配套设施水平。城市更新改造要关注所属区域居民的需求,这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上,国棉三厂遗留下来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下岗职工,成为这一区域重要问题。在对国棉三厂进行改造时,应着重从当地居民的感受和需求出发,先关心地方居民的感受,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切实需要的问题,比如住房。在精神层面上,曾经给这些居民的生活带来繁华与富裕的国棉三厂,曾经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事业,甚至一家三代人同在三厂工作,使得三厂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的相处,这些人与人、人与工厂、人与厂区环境的感情,不可能随着工厂的拆迁便如此烟消云散。因此从社会参与的角度,保存三厂的地方特色,延续三厂职工对于其的精神寄托。保护、更新、改造目标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其的更新不能一律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而应深入了解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老工业基地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和原有社会网络以及其衰退根源的基础上,针对各地段的个性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基于以上对国棉三厂分析的综合考虑,在三厂厂区更新改造时,确定以下目标:第一,基于三厂工人的住房问题,部分厂房“阁楼”式住宅化;第二,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印记和历史文脉,合理利用和开发工业遗留建筑;第三,多种功能的综合设置,满足不同人群的交流需要;第四,通过对基地内不同功能的设置、景观结点、景观小品设计,展示郑州乃至中原的文化。苏荷(Sohu)是美国休斯顿以南(SouthofHustonStreet)的英文缩写。二战后,苏荷大批的工厂倒闭和外迁,厂房被空置、废弃。纽约市政府在1971年立法支持苏荷的艺术家对废弃、空置的厂房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经过几年努力,艺术家把厂房分为一个一个小“阁楼”式的住宅居住、画廊、画室、艺术空间等,所以这种改造形式叫做“阁楼”(Loft)式改造。工业建筑大都结构坚固,空间大而布局灵活,因此,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一般来说,一栋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三分之一。有了先前经验,我们可以把部分厂房改成低密度的住宅。(典型的工业厂房——变成”Sohu”式阁楼,未免不是一种较好的利用方式)结合三厂厂房的结构尺寸和人体活动的相关尺寸以20平方左右为一个模块,结合周围居民生活的需要,针对特定人群设置成固定尺寸和固定模式的房间。由于厂房的层高要远高于普通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层高的优势,在2层的设置中可以采用夹层设计,可用作其他功能空间的使用,从而扩大了室内的面积。这种改造构思的设想,实现了低成本的住宅建筑模式,与国外的Sohu不谋而合,同时结合工业厂房的建筑的特点可以采用天窗和侧窗的采光通风模式。通过这种途径的改造可以解决当前三厂一部分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郑州素有“纺织城”之称,而国棉三厂曾是郑州纺织业辉煌的代表。三厂的大门和办公楼建成至今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模型。办公楼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中间位3层,两边为2层,原本典型的苏式大斜顶房也入乡随俗,加入了中式风格,成了平顶,成为“中国式折中主义”。基于此,对于这部分给予保留,对其只需做适当的修缮,整旧如故,即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将对空间要求接近的其他功能进行置换,富于其新的生命,以增强基地的活力。对此,可以把其改造为“郑州纺织工业史博物馆”,展现工业化初期郑州在纺织、机械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来记述郑州的发展轨迹。厂房的一部分改造作为Sohu,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厂职工的住宅问题。而另一部分可以去除厂房围合部分只留下相应的框架结构,充分凸显工业建筑骨感美,同时区域性插入休闲景致;此外部分厂房也可以拆除,修建步行街和规模相当的广场,形成休闲活力区。而厂区北侧的仓库可以作为餐饮、休闲、娱乐的区域。既可以满足三厂原有居民的需求,也可作为周围片区的活动休闲区域,更是可以结合纺织工业博物馆的魅力来吸引更多游人,从而为整个老工业区注入新的活力。部分结点设计何静堂曾说:“我们应把社会的最大效益放在第一位,建筑师应以整个社会为最大业主,这应该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而有着承载历史的老厂房区域,我们在改造时应更多的融合地方特色。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扼守中原要地,连接京广、陇海铁路两大铁路干线,素有“中国铁路的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誉。而且火车站点的设置,以及铁路线的存在,对郑州市的城市用地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三厂厂区北临陇海铁路,并且厂区内还有站台,因此可以利用基地内部废弃的铁路,设置以铁路为主题的文化小游园或者小广场。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中国八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