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_第1页
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_第2页
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_第3页
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_第4页
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道路勘察设计第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一节概述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内容: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工程经济性等。第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坡度线。路线纵断面图构成:第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路线纵断面图构成: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的高程。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纵断面设计内容:

坡度、坡长及竖曲线第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影响因素: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纵坡度较大时的优劣:缺点: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优点: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第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2.改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纵坡(%)3456789第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的规定予以折减。

一、最大纵坡二、高原纵坡折减海拔高度(m)3000~4000>4000~50005000以上折减值(%)123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第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如:长路堑、桥梁、隧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一、最大纵坡二、高原纵坡折减三、最小纵坡第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坡长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标准》规定:

各级公路最短坡长不应小于2.5Vm。

城市道路最小坡长按下表选用。

一、最大纵坡二、高原纵坡折减三、最小纵坡适用于任何路段第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如表所示;

四、坡长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

2.最大坡长限制适用于陡坡路段第1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如表所示;

四、坡长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

2.最大坡长限制

城市道路最大坡长按下表选用。第1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缓和坡段《标准》规定:当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应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城市道路缓和坡段的坡度亦为3%。

第1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平均纵坡定义: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H与路线长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路段)。《标准》规定: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对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均纵坡应较规定值减少0.5%~1.0%。第1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定义: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七、合成坡度式中:I——合成坡度(%);ih——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iz——路线设计纵坡坡度(%)。第1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七、合成坡度

1.定义

(2)最小合成坡度: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2.合成坡度指标

(1)最大允许合成坡度:

第1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在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非汽车交通比例高的路段。例如:某二级公路,有一平曲线半径为250m,超高横坡为8%,该路段纵坡度为4.8%,则合成坡度为3.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七、合成坡度

1.定义

2.合成坡度指标第1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八、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向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第1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口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第1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竖曲线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三、逐桩设计高程计算第1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竖曲线1.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α1α2ωi1i2i3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ω表示,即ω=α2-α1≈tgα2-tgα1=i2-i1凹型竖曲线ω>0凸型竖曲线ω<0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第2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定义2.竖曲线的作用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突变。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凹形:跨线桥下行车要有足够的视距。3.竖曲线的线形《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但在实用范围内圆形和二次抛物线形几乎没有差别,所以通常采用圆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第2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4.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为了具体敷设竖曲线坐标,竖曲线中间各点纵横坐标x,y值按下式计算:AB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与坡线的高差。第2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5.竖曲线几何要素(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L=xA-xB(2)竖曲线切线长T因为T=T1=T2,则(3)竖曲线外距EAB第2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4)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yL-x式中:

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与坡线的高差。xyx第2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竖曲线设计要求

1.缓和冲击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a=0.278m/s2。

——控制离心加速度第2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竖曲线设计要求

1.缓和冲击

2.时间行程不过短最短应满足3s行程。3.满足视距的要求4.主要控制因素

凸形竖曲线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行车视距;凹形竖曲线:缓和冲击力。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第2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竖曲线设计要求

按竖曲线长度L和停车视距ST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

1.当L<ST时:

2.当L>ST: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二)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第2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3秒行程。第2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以离心加速度为控制指标

设置凹形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设计要求(二)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2、考虑两种视距的要求: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保证跨线桥下行车有足够的视距。3、《标准》规定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满足3s行程要求。第2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第3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变坡点桩号BPD变坡点设计高程H竖曲线半径R竖曲线起点、终点桩号,设计高程竖曲线任意点设计高程1.纵断面设计成果HR第3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纵断面设计成果2.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变坡角:ω=i2-i1曲线长:L=Rω切线长:T=L/2=Rω/2外距:

竖曲线起点桩号:QD=BPD-T竖曲线终点桩号:ZD=BPD+T三、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纵距:第3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HTHSyHnBPDnBPDn-1Hn-1inin-1in+1Lcz1Lcz-BPDn-1三、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1.纵断面设计成果

2.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切线高程:Lcz2HT3.逐桩设计高程计算第3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x——竖曲线上任一点离开起(终)点距离;

其中:y——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设计高程:

HS

=HT

±y

(凸竖曲线取“-”,凹竖曲线取“+”)

3.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切线高程:第3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例]: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H1=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m。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的设计高程。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ω=i2-i1=-0.04-0.05=-0.09<0,为凸形。曲线长L=Rω=2000×0.09=180m切线长

竖曲线起点QD=(K5+030.00)-90=K4+940.00竖曲线终点ZD=(K5+030.00)+90=K5+120.00第3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计算设计高程

K5+000.00:位于上半支

横距x1=Lcz–QD=5000.00–4940.00=60m竖距切线高程HT

=H1

+i1(Lcz

-

BPD)=427.68+

0.05×(5000.00-5030.00)

=426.18m

设计高程HS

=HT

-

y1=426.18-0.90=425.18m

(凸竖曲线应减去改正值)

第3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K5+100.00:位于下半支横距x2=ZD–Lcz=5120.00–5100.00=20m竖距

切线高程HT=H1

+i2(Lcz-BPD)=427.68-0.04×(5100.00-5030.00)

=424.88m

设计高程HS=HT–y2=424.88–0.10=424.78m第3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作业:某二级公路一路段有三个变坡点,详细资料如下:变坡点桩号设计高程竖曲线半径K12+450172.5135000K12+950190.0134000K13+550173.5133000试计算K12+700~K13+300段50m间隔的整桩号的设计高程值。第3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视觉分析的含义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第四节视觉分析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第4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当车速达到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3)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

~40°的范围;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第4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视觉分析

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第4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视觉分析

(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第4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1、各种直线和曲线组合的立体线形要素

第4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

1、各种直线和曲线组合的立体线形要素

(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竖曲线次之。2、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第4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2)平面直线与纵面竖曲线组合

断背曲线的改善

断背曲线

2、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第4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3)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暗凹第4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以上。(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第4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第5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第5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要素(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第5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

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

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

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

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第5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③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注意避免“暗凹”组合。第6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③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注意避免“暗凹”组合。第6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④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凸形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拐点重合

第6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④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跳跃第6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④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第6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④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

第6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④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

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不宜重合;此时应将两者分开,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第6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合理设计人造景观。线形与景观的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在道路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5.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第6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五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一、纵断面设计要点二、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三、纵断面图的绘制第6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五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根据汽车动力特性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一般讲,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二)关于最短坡长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7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平原、微丘区保证最小填土高度,作包线设计。山岭、重丘区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第7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

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极限最小值;

有条件时:宜采用表4-20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小半径。

(四)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第72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第73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曲线: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当半径接近极限值时,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第74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JD5R=Ls=JD6R=Ls=JD5R=Ls=二、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1)应收集有关设计资料:①里程桩号和地面高程;②平面设计成果;③沿线地质资料等。

(2)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第75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JD5R=Ls=JD6R=Ls=JD5R=Ls=2.标注高程控制点①路线起、终点;②越岭哑口;③重要桥涵;④最小填土高度;⑤最大挖深;⑥沿溪线的洪水位;⑦隧道进出口;⑧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⑨铁路道口;⑩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第76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JD5R=Ls=JD6R=Ls=JD5R=Ls=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第77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JD5R=Ls=JD6R=Ls=JD5R=Ls=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第78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精度要求:变坡点桩号: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坡度值: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变坡点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三位,即0.000中桩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JD5R=Ls=JD6R=Ls=JD5R=Ls=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第79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JD5R=Ls=JD6R=Ls=JD5R=Ls=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R=T=E=R=T=E=R=T=E=7.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第80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7.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8.设计高程计算: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逐桩计算设计高程。第81页,课件共8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