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_第1页
201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_第2页
201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_第3页
201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_第4页
201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0年山东省议论文阅读5篇“衣食足”应“知书趣”李景阳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有删改)19.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2分)20.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同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二是 ,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2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参考答案】19.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分。“古代”1分,“今日”l分。意思对即可)20.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3分。每空1分)。21.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分)(3分。意思对即可)(2010山东潍坊)阅读的愉悦李国文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10.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1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3分)12.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3分)1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4.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3分)【参考答案】10.答案: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评分: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14.答案示例: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2010山东济宁)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改动)19.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3分)20.②~⑧段中,作者是采用由到、由到、由到的顺序来逐层论证的。(3分)21.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5分)22.“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么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3分)【参考答案】19.(共3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样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创造和谐环境;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0.(共3分)①由理论到事实②由海内到海外③由古及今④由地位高到地位低(每点1分,答对三点3分)21.(共5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虽成功却饱受了双耳失聪的痛苦;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留下传世的杰作,但其一生却遭小人嫉妒与污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文学巨著,却被教会宣布为邪教者和反叛者。(每个事例1分,修辞手法1分,语句通顺1分)22.(共3分)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要不怨天尤人,正确面对;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要享受过程,把不完满变得相对完满。(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答两点即可)(2010山东威海)孔子心和庄子气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常常忆起老家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爷,算来他今年已经66岁了吧,都在城市上班的儿女曾无数次劝他离开农村一同居住,却被他次次一口回绝。他吹的小曲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满心盛开的都是满足和愉悦。他是一个典型的村庄留守者,正如那群麻雀,只在村庄和村庄附近鸣唱,任寒暑易节春秋暗换。只是,自然界中有界限分明的麻雀和燕子,当今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却很难觅到纯粹的庄周和孔丘。孔子的入世进取激励我们在事业的疆场上驰骋拼搏,庄子的出世无为却能给欲火过旺的心灵降温,降低飞行的高度,还心态以平和安宁。有一位朋友,上班时被同事称为工作狂人,就连中午在单位吃午饭时,与饭友谈论的话题都常是下一步的计划,计划一旦制定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但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脱掉工作装,换上休闲服,下厨做菜无不精通,侍弄花草无不在行,每逢假日常常开车带上家人流连于山水之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小酌,即使不能远行也要起个早走出家门去广场上打太极或抖空竹……生活被他调剂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人也活得抖擞高效。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作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如此,日子就能演绎成一门生活化的艺术,一路前行的风景更是值得期待。——摘自《读者》2012年第4期16、作者由麻雀和燕子,想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4分) ▲17、文中哪一句话,可作为对“我朋友”的生活方式的最佳点评?(2分) ▲18、“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梁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①这句话写得妙在何处?(2分) ▲②陶渊明《饮酒》中哪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9、用自己的话谈谈本文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联系实际思考:这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发?(2分) ▲【参考答案】16、作者由麻雀的自由自在,想到了如庄子般的出世无为、平和安宁的生存状态。由燕子的自强不息,想到如孔子般的入世进取、积极拼搏的生存状态。17、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只要是这句话中的,部分亦可。)18、①答案示例:这句话巧用叠词传情达意,“看看”、“摸摸”、“听听”、“望望”这些叠词,写出了老人的乡野生活的自由悠闲,淡泊宁静,表现了老人的与世无争和他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享受和喜爱。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9、作者倡导人们:在前行的道上,既要自强奋进,奋斗不止,又要懂得享受生活,要能做到收放自如、高下皆宜。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弹性,才能更加如艺术,前方的路才会更值得期待。我们中学生从这句话中得到可以这样的启发:我们既要懂得努力奋进,在学习上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学习之余又要会放松,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表述的意思达到即可)(2010山东淄博)救世和自救周国平①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②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平庸化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其中又有区别。据我观察,可分为两大类。③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不论愤怒还是忧虑,救世是共同的立场,所以我把两者归作一个类别。④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救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属于这一类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真正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这样的人看来,末世论或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⑤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能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叠。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无论是标榜为“新国学”的复古主张,还是以“后现代”名义装饰现状的学术拼贴,事实上都没有提出切实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个人的一种功利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为自救的立场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