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_第1页
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_第2页
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_第3页
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_第4页
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武术中的和合思想

面对每天都有科技信息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时代潮流,它不仅给人一种发现奇怪想法和享受新事物的想法的机会,还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心理的缺失、价值的共享和身份的丧失。虽然在个别人身上还不曾明显,但就整个群体而言,这已是一般的普遍特征。用一句话概括来说,那就是当今的现代人正处于一种多少失“和”的文化状态中。要想改变中国现代人文化“失和”,人格“失和”的状态,塑造出与21世纪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文明主体,达至文化与现代人的“和合”,整和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人格,这并不是迂阔可笑的理想,但也不可能会凭空产生,得来自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历史继承,得来自对文化冲突与文化“失和”的把握与掌控。1中国武术的和合精神“止戈为武,止,和也”。“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武术的拳道之理。“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合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有较为普遍的意义。不仅儒家提倡之,墨家、道家学派也很重视。道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继承前人和同之辨,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他进而提出“人和”的思想,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他指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荀子·天论》)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千差万别,却都是各自获得和合而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的化生、生存和运动变化,皆为和合的必然。“合”就是和合,本义指上下唇的合拢。亦表明有此必有彼:“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此皆其合也。合也是自然、社会、人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原理。对待性质不同、相互对立、差异的事物,应寻求其合点,互济互补,以达到平衡、均平、和谐,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和合体,即新东西、新事物的产生。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和合的文化,受之浸润的中国武术亦是遵循其“和合”原则以造拳理的。它通过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对立统一的范畴来建构其和合体,并在阴阳刚柔中来追求均衡、和谐和流变。和合精神不仅在武技上有其充分的体现,在习武者的身心、形神、人格品质、义气仁道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和合”之理。且“和”在武术中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即对待冲突的事物,应止戈求“和”,化干戈为玉帛。武术不是宣扬暴力的手段,而是终止冲突、战争,宣扬正义、和平的卫士。甚至说,是改造对立思维观念、文化冲突观念的一种和谐的、普世的思维方式。2武术中“和合”的概念体现在武术中2.1形与神的兼合形,事物展露于外在的形象、现象,是可见可阅的感性材料。“神”是从形所隐育的实体中折射出来的一种内在活力,慧然独语,口弗能言。形神兼备,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形式招架与内在的精神意识的相从相“和”。孙禄堂有语,“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习拳作到形神兼备、内外相“和”,便有一片神形之景,其开“合”收放、委婉曲折种种如画,而有情有景。形与神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先秦就开始围绕形与神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如《庄子·在宥》中提出“以神守形”则“形乃长生”,稽康在其《养生论》中也曾写到:“形恃神以主,形须神以存”;“形神相亲,表里相济,养生矣”是说形神相“和”,可以起到养生的目的。清代苌乃生有语,更是证明了这一观点,所谓“练形合气,练气归神,炼神还虚”也说明了只有习武之体达到了形神兼备,方能有五脏坚固,血脉调和,才能把握阴阳,呼吸精气,才能百体舒泰,筋骨强健,心灵性巧。武术的概念本身也将“形神兼备”界定为武术的本质属性。形与神的兼备,亦即是行与神的和合统一。形神观,在传统武术中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稳定性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确立,有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武术的终极指归是对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塑造,习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自我生命系统的过程。为了追求身与心“和”谐之目的,武技的形与神的第一步相“和”则是必经的过程。2.2武术习练模式的特征武术注重身心双修、内外同练。如果说形神兼备是传统武术提出的一个习练要求,那么内外双修就是实现形神兼备这一要求的不二法则,是为习武者指明的,从形体到精神以及从技术到意识全方位的习练之道。内与外相互依存,是构成传统武术习练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如偏执一端,均为等而下之者。”在具体实践中,传统武术理论,提出了由身至心、由外至内的习练观。习武之道身心为本,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无主则手足失措。为此,练习之功,积如邱山——起心治心,只益其乱而已。在有些拳种中又称练气练心为“文练”,习演拳棒称为“武练”。对待文练与武练历来武术家们指出,它应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在内外双修的习练环节上,武练即外练只是开始济内的手段,其后的内练才是习武之要津。“惟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武练与文练应当是“和合”的。对内外双修、神与内的钟情,乃是武术受制了“和合”文化观念的规定而成的,这也是武术技进乎道的内在要求。2.3实现技艺的目的,提高武术的质量和艺在传统武术中,人格与武技是“和合”一体、相辅相成的。武技的提高必须有相应的人格的成熟作为积淀与支撑。这使得本属纯粹技术性范畴的武术,将成就伟大的人格作为了自己的最终的目标。武技与做人成了传统武术的两个重要的范畴。技术的习练是为了增长功夫;做人的实践是为了成就伟大的人格。武乃是手段,“武以成人”则是武术的目的与终极指归。高深的武技,必须受制于伟大的人格。练就功夫只是手段,而成就伟大人格才是最终目的。伟大的人格可以促进功夫的提高,或者说,伟大的人格是成就高深的功夫的重要因素。武术是做人的学问,是成就伟大人格的实践的过程。传统武术是成己的生命之学,而不是为人出于功利的纯粹技术。在运用武术的实践中,习武者以自己的自觉自悟,通过自我挺立与自我建构来成就自己,从而领略、感受武术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一个伟大的武术家来说,高尚的人格风范与高深的武技都是十分重要的。应达至“和合”的均衡。“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学派,其使命要在休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能专注技艺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道。”人的所有行为必须“和合”于人的最终目的,否则,人就必然要发生异化。同理,如果习练武术的目的只是为了技艺本身,那么,我们只能说,武术本身已经使人产生了异化,技艺与人格应该是均衡的、“和合”一体不能偏颇一端的。传统武术认为,习武者的人格力量可以转化为或者说影响到高深的技艺。人格并不仅仅是对运用功夫的限制与规范,而是技艺的前提。习武者日常的,包括习练武术技术在内的所有生活,都是一个练功的过程,更是一个成就人格的过程。从哲学的角度概括,做人与习练,都是对宇宙大道的证悟,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两者本质“和合”统一。2.4求执法之义—匡扶正义——“义”与“武”相合“武”与“义”乃是“和合”一体,不可分隔的相互承担者。侠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指挟技行义者,又被称为“武侠”。因而,“武”是义、侠义精神中的基本特质,是在传统社会中匡扶正义、实践书剑恩仇的物质力量。或者说,只有具备了“武”这一物质力量,才能使道义的行为更具有可能性、现实性。“侠以武犯禁”早在冷兵器时代,侠就与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上把“武”从侠中抽出去的话,这样的侠不仅是柔弱无味,实践中也不能有所作为,更不具备有正气的“义”,不能担当起“义”的捍卫者。相反只有具备了君子卓然自立的品质、君子威而不猛的胆识、君子行侠仗义的武功,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渴慕的英雄,才有可能去实现习武人的人生社会价值——匡扶正义。武术在义的追求上,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正义与侠义精神,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武之侠义精神可谓构成了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千百年来,它绽开了“武”的横空浩气,融入了广大民众的心灵,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某种价值尺度;也是为习武者所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可见武术是重正义、求侠义的。武是义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义的成就者。3“和合”的中国武术精神为现代社会的启蒙提供了照明3.1武术和合文化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武术遵循的“天人合”思想,一直秉承着“和合”这一优秀的文化精髓,以之作为武术的主体观念与追求的至高境界。武非武,武即道。道,从中国文化精神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和合”之道。武术追求形神相和,内外身心相和,人格与武技相和等等,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和合精神。打开武术和合文化精神的洞明之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群己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各国的平等相处、乃至天下的和平,都有着有益的启示。这主要指,要以武术中“和合”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标准,去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即虽有不同而趋和谐,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以致危害国、家、人及他国、他家、他人,特别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价值观念往往成为导致世界动荡和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不建构一种融合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能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人我、心灵和文明这五大冲突的挑战。当今学界正在探讨建构的“全球伦理”,业已明确地看到了“和合”思想及其理论对全球伦理建构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建构新世纪的人类伦理文化,武术以及武术追求与尊崇的“和合”文化精神,应该是合乎人类共同需求的最佳选择。3.2以人为本的武术艺术武术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武以成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养成完美。武术向我们传达搏杀技击信息的同时,更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人之生命脆弱的不屈与抗衡,正是通过对取敌性命的研究这种途径,在不懈地寻求如何使人以及我们人类更加安全的生存方法。武术自始至终,应该说,都在表达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因此,武术更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武技艺术。“武以成人”它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的质量,致力于优化提高人的生命与人格的完美。武术的全部都在围绕着一个人,成就人才是武真正的、最终的目的。如果将武术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现代社会中,使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西方把人物化及其过分注重物质欲望的宣泄倾向,以达到人的主体地位与物的基础地位的有机结合,从而既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保障人主体精神的弘扬;如此看来,武术追求的武德人格,对于构建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格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传统武术所尊崇的人格内核,应与现代人格的需求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势互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高度智慧、高尚道德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的新人,但它不是超越历史文化时空的超人。如果将武术重群克己、重仁爱、侠义思想的积极因素作现代的诠释和改造,使其融合于公民个体意识中,以促进群己互补、公私结合价值观的确立,无疑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从而塑造一个有社会担当并负责任的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