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1中考语文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1中考语文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1中考语文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1中考语文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精选专题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云上的饭店

袁省梅

张六九跳下三轮车,手里举着根麻花,说:要是有钱了,我要在这里开个城里最

好的饭店。

话是说给他媳妇王凤凤的。王凤凤知道这是张六九的第一句话。每天到了麻花铺

前,张六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好像这句成了他一天的开始,好像没有这句这一

天就没法开始。每天早起,张六九骑着三轮车收破烂时,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街头的

这个麻花铺,买一根麻花给媳妇吃。刚炸出来的麻花,油乎啦啦的,飘着白腾腾的热

气,老远就闻上了香。王凤凤喜欢吃麻花。王凤凤说,这世上没有比麻花好吃的了。

就她的这一句话,结婚八年,张六九给她买了八年的麻花。以前他们都在城里的大富

豪酒店打工,酒店没有早饭,张六九每天早上爬起来,骑上车子,穿过大半个城,到

城西这家麻花铺给她买根麻花。担心凉了不好吃,他就把叮铃口光啷的自行车骑出了摩

托车的水平。

张六九说了第一句话后呢还有第二句。张六九的第二句话是:开一个最有羊凹岭

特色的饭店。

羊凹岭有凤凰岭,有状元坡,有百鸟朝凤和江山庙。王凤凤也是这样想的。可是,

今天,王凤凤嚼着麻花,想叫他别说了,天天就是这两句话。话说三遍都淡如水了,

有这力气,多跑几个地方,年根了,家家扫尘,说不定能多收个东西多挣俩钱。可她

嚅嚅唇,没有说,一声悠长的叹息却藤蔓般在心头爬,也无奈,也伤感。嘴上说说跟

云在空中飘有啥两样?由着他吧。

说到饭店,张六九的眉眼飞扬开了。他说,肯定红火,你信不凤?肯定人人都喜

欢。他的饭店在云中热闹了好一会儿,才骑了三轮车,叫王凤凤坐好,猛猛地大吼了

一嗓子,走咧一一王凤凤在车厢的编织袋上坐着,手边放着个拐棍。一次车祸中,王

凤凤丢了半条腿,张六九坏了一只脚。肇事车至今也未找到。

张六九又指着麻花铺旁边的羊汤馆,说,咱可不开这种店,羊肉羊汤,呼呼啦啦

的一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有什么劲?

这块地方张六九早就看好了,说是来往的人多,饭店生意肯定好。

当然是出事前。

出事前,张六九是大富豪酒店的厨子,王凤凤刷锅洗碗。面案、菜案上的活儿,

张六九都能拿得出手。张六九说是攒够了钱,就开饭店,最起码不用雇厨子不用雇服

务员吧,这就省了一笔。王凤凤问他钱呢?一说钱,张六九就没话了。张六九就低了

眉眼,继续在饭店给人家打工。王凤凤心疼他,就说,给人家打工也好,少操心。张

六九却不同意她的说法。张六九说,不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人活一辈子,不能没个

想法。他说,要是咱自己的饭店,我就会开一张我喜欢的饭菜单子,我还会看人下菜,

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子,做出不同的口味来,不高兴的人我要让他吃出高兴来,

高兴的人我要让他吃出满足来,你信不凤?他们出车祸后,就再没去过打工的饭店。

去,能干了活?可是,张六九还是想开个饭店。张六九说,等过了年,咱手里的活儿

一倒腾,就把这个麻花铺租下开饭店,麻花铺要搬到街头,不远,你啥时候想吃我啥

时候买。张六九说,咱的饭店可不是一般的店……

寒风里,张六九突突地开着三轮车,和王凤凤说得也豪迈,也自信,是欢喜了。

王凤凤呢,坐在车里,由着他云来云去,有时嗯一声,有时顾自看街上的热闹,也不

理会他。张六九呢,满脑子都是他的饭店,走了好一会儿了,还在说他的饭店。

张六九说,咱的饭店就是卖馒头稀饭、油条豆浆,也肯定比别人家的好吃,有羊

凹岭的特色呢,少说一天也能挣个二三百吧。一天二三百,一月下来能挣多少呢凤?

你算算。

王凤凤没有算,她说,要是我的腿不坏,不至于二三百吧,咱还能多挣点。

张六九呵呵笑着,不怕,没事,慢慢来。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不是

只图了个挣钱,你说对吧凤?

王凤凤怅然地叹息着,那咱也得先把借人家的钱还了啊。

张六九说,不急,急啥?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起步,大油门爬坡,慢放离

合,礼让三先,这样车才能跑快跑稳。

王凤凤乐了,可她却撇着嘴说,看把你能的,好像你开过车。

张六九说,三轮车不是车?

王凤凤咯咯笑了。

张六九听着王凤凤的笑声,他也乐了。街上人流车流,嘈杂热闹,可他看见自己

的心哗地也豁亮,也轻松,是自在了。他就给自己也说了一遍,很重,很响。他说:

不怕,没事,慢慢来。

寒风里,王凤凤悄悄地擦了一把泪。

(原文有删节)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小说开篇写张六九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构思新颖,一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眼球,

激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间插入张六九夫妻出事以及之前生活相关内容的叙写,是为了表达对

车祸肇事者的谴责。

C.小说刻画了一对患难夫妻的形象,但妻子并不理解丈夫,对丈夫的罗嗦、

没钱,有时也感到不满。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眉眼飞扬”“猛猛地大吼了一嗓子”,细腻地写出了

张六九说到饭店时的兴奋之态。

E.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写麻花说“油乎啦啦的",夫妻关于三轮车是车的

对话等,都极有生活味。

18.”云上的饭店”是指主人公张六九想象中的饭店,这个饭店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

说内容简要概括。(4分)

19.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张六九想象中的饭店,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最后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王凤凤怎样的内心世界?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案】

17.B.C(6分)

18.是一家价格低廉,处处为顾客着想,讲诚信,具有羊凹岭特色的饭店。

19.①张六九一直希望自己开家饭店,表现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②张六九设想自己

开的饭店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口味,是当时最好的饭店,表现他厨艺好,为人自信;

③张六九在脚坏了无法上班后,依然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表现他为人的坚定与执著;

④张六九开饭店对一天挣多少钱没有过多的奢望,并认为生活要慢才会稳,可见他为

人的乐观。

20.张凤凤虽然为家里借了别人的钱没还而着急,但在张六九以开车为喻的宽慰下,明

白了生活的坎坷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自信乐观,慢慢地稳稳地生活定会出现转让

机。她既为生活的辛酸而哭,又被丈夫的这份自信乐观感动的而哭。

【解析】

17.本题考查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B有误,小说以张六九二人的对话,

表现出张六九面对生活的乐观与自信,“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不是只图

了个挣钱”也表现了张六九的人生追求。从这点来看,写二人残疾的原因,是为了以

车祸肇事司机来反衬张六九为人的正直。C.有误,从文中的“可她嚅嚅唇,没有说,

一声悠长的叹息却藤蔓般在心头爬,也无奈,也伤感。嘴上说说跟云在空中飘有啥两

样?由着他吧”“寒风里,王凤凤悄悄地擦了一把泪”,可以看出妻子王凤凤虽然觉

得丈夫的想法不切实际,但是他理解丈夫,并没有感到不满。

18.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开一个最有羊凹岭特色的饭

店”“咱的饭店就是卖馒头稀饭、油条豆浆,也肯定比别人家的好吃,有羊凹岭的特

色呢”可见这个饭店最突出的特点是有羊凹岭特色。“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

着,不是只图了个挣钱”“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起步,大油门爬坡,慢放离合,

礼让三先,这样车才能跑快跑稳”“我还会看人下菜,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子,

做出不同的口味来”等句子,可以看出他们所开的饭店以顾客的感受为中心,讲诚信,

价格低廉,不会有欺诈顾客的行为。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小说的内容可知,张六九原来是一家酒店的厨师,在

出车祸前就有开饭店的愿望,“不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人活一辈子,不能没个想法”

可见他有上进心:“我还会看人下菜,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子,做出不同的口

味来”可见他为人的朴实、自信;在脚坏了无法去干活以后,他还有开饭店的想法,

可见他的自信与执著;“张六九呵呵笑着,不怕,没事,慢慢来。再说了,多了咱也

不挣,人活着,不是只图了个挣钱”“不急,急啥?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起步,

大油门爬坡,慢放离合,礼让三先,这样车才能跑快跑稳”又表现出了他的乐观。

20.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文章结尾以王凤凤听了张六九的话偷偷擦眼泪的动作结

束,结合前文二人的对话,可见她为车祸后借别人的钱还没还而着急,所以会哭。但

是张六九以生动的比喻,告诉她生活得放慢速度,才能稳稳地走下去,她为丈夫的自

信与乐观而感动的哭。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

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

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

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

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

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

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

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抛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

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

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

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

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

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

来竟妤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

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

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

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

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

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

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

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

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

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

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

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⑪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

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

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

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⑫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2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

中的作用。(4分)

23.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24.文章第十一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1.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只有在欣赏

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

伴读,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

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

22.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

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

比。

23.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②梭子在丝中

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

相呼应,前后一体。

24.第一问:①根据诗中的画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②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界,

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

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

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文①一⑤段写“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

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

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夜雨中

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第⑤段最后一句“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当作者悠闲

不迫、有夜雨伴读时,认为雨是有诗意的;⑥一⑫段写作者现实生活“那茅屋从第一

年就漏,愈漏愈甚。”“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

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

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作者遭遇夜雨屋漏,饱受雨淋之苦,“然而,我

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这时候“雨”是没有诗意的。所以说,雨是否有诗意,不

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现实经历以及人的心境如何。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段作用的理解。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语句在文

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

中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本文题为“巴山夜雨”,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

夜雨,是为了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为下文做铺垫;前四段“雨不仅

可看,而且可听”“于是乎雨又可话了”从看雨听雨到话雨,写出雨的诗意,与后文

中“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

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

旨。据此理解作答。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而题干已给出赏析的角度,

这就相对容易很多。“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人在细雨中漫步比作梭子在线中穿行,与前面“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

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雨中漫步的愉悦

舒畅、悠然不迫。易于读者的理解。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表达。第一问由“欣赏那诗中有画”分析,要根

据诗中的画境,欣赏诗歌;“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

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是说要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

界,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结合这两种方法赏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即可。如: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只是截取了自己看到的边疆沙漠的一个

剪影,大漠宽广无垠,是横向的辽阔,但这份辽阔又不是单调乏味的,在无边的沙漠

中,有烽火台燃起的孤烟,“直”直地耸立,这是纵向的扰动,在柔美的沙海之上,

在横向水平的天地之间巧妙地安排了这一根劲拔、坚毅的孤烟,没有树木,没有山峦,

就只一缕孤烟,傲然挺立,如卓尔不群的气节;九曲回肠的黄河河道,是悠长而婉转

的,不用“长”字不能写尽,天的尽头,又只有一轮“圆”的落日停在天边,为什么

是落日呢,一则唯落日才敢直视,才给人温暖的感受,一则落日让人伤感,时空苍桑

感更加强烈。正如《红楼梦》中香菱设身处地:“想来烟如何直?口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

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随风吹笛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

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

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

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

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

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

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

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

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壤坐下来,独自听那一

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

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

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

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

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

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

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赘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

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

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

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

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玲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

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

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

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

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

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

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

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

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

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

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19.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21.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

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4分)

22.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9.(1)照应题目(2分)(2)为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引出下文“笛声”)

(2分)

20.(1)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让作者心存敬畏。(2分)

(2)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态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2分)

21.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2分)与“竹林的交响”映衬

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2分)

22.(1)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2分)(2)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2分)

(3)人要亲近崇敬自然(2分)

随风吹笛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

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

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乡下的一片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

前面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竹

林。因为树林在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它,唯有树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

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有些树林是毫无规则的,

有时走在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

树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

音乐。过了一会我看看天气尚早,离竹林大约两公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一

-------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

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

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

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一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

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

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它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就是要

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

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房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

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

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

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树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

然里所以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团刚开始

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

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

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的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

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

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

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是

悦耳的。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众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

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赶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合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

人在平静的时候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着说明作者更喜欢鸟

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

样的风和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

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雨有风,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的

“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的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

样的。16.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

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4分)

前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2分)

18.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

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有自己的话写出来。(4分)

答案:

15、CE【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

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特别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音乐家演奏

的“交响乐”永远都是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

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16、答案:前者“遥远”指路途很远。后者“遥远”指文中笛子的声音所飘到的地方

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题干来看

“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话不是来自本文,可以只看本句话,“遥远”在这

个句子中是之空间距离远,用的是本义;“由于来的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

这几话来自本文,必须联系上下文,“怀疑”后面用冒号,表明了后面的句子是对前

面的解说,从这些解说句可以看出,本句中的“遥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而是笛声

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的音乐传送的地方远。17.答案: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

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意思对即可)【分

析】本题考查体会重点语句的含意。作者潜意思里认为竹林是不安全的,因为“小时

候我觉得竹林是做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幼时父亲就告诉我们‘逢

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所以,到了竹林边,

作者“要走进竹林的脚步有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但作者

认识到,音乐史美好的,美好的音乐应该是安全的,战胜了对竹林的恐惧,“遂决定

到竹林中走一遭"。这样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18、答案: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的

声音,它粗矿、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

快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句话出自第十段,全句是

这样说的:“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

里听到远处春雷的咋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此句中有几个短语是值得我们注

意的:“自然的声音”“令我们赞叹”“冬春之交”,这几个短语就是我们推断和想

象的根据。春雷在“冬春之交”乍响,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是令人喜悦

的;春雷是“自然的声音”,自然“令我们赞叹",再联系全文,作者对自然之音的

敬仰,听到春雷咋响能不欣喜若狂?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雪中芭蕉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

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

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

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

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

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

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

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

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

有笆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

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

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

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

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

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

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日:“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

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

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

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

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

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

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