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_第1页
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_第2页
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_第3页
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_第4页
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

正确理解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对立法、执法和司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边缘学科的法律语言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此,笔者赖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对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作一些探究。笔者考察了一些有关法律语言特征(或特点)的著述,诸多文章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或有人表述为精确性)。1也有人认为,模糊性也是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还有不少文章指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有失妥当,后一种观点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否为“准确性”(一)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准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例如“准确的时间”、“这些词语用得很准确”。对法律语言的准确性的含义,目前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界定。有人认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每个词句都必须确切严密,都要符合法律内容的科学性和思维的逻辑性。2第一是力求内容本身的明确;第二是力求表达方式的明确。笔者认为,这种界定有失妥当,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准确”的含义并不吻合,却恰似《现代汉语词典》中“严谨”的含义。从字面上来理解,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当指法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严格符合法律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从法律语言中的定量表述来说,要“精”,而从法律语言中的定性表述来说,要“准”。基于法律功能的需求,法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准确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就此断定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值得商榷。(二)准确性语言说有人指出,法律语言所使用的每一个词句都精确贴切,恰如其分,它是法律语言最根本的特征。3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还认为,在语言的各个使用领域中,法律活动和法学研究对语言的准确性风格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4用词准确是法律语言的本质特点,因此可以说,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生命线。学界当前的主流看法即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三)关于论点1.从“法律条文的意义上说,”有“为了支持这一立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的论证。有的学者引用名人的话语为据,如孙懿华、周广然在其编著的《法律语言学》书中引用了斯大林的“包括一位有经验的法学家来检查措词的准确性”、福楼拜的“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和形容词找出来”和孟德斯鸠的“法律条文含义不清,罪义不明,足以使一个政府堕落到专制主义中去”。5另有学者以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话语为据,“但丁对法律语言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法律语言是理想语言的一种,其本质特点是‘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62.“危害”的认可有些学者以某些具体法律条文(以下简称法条)为据进行论证。马晓燕在其所著的《法律语言学引论》中以“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法条为例,论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她认为,这一规定告诉人们正当防卫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为了使人们对正当防卫这一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法条使用“正在进行”和“不法”两个词语准确地限定了“侵害”一词,从而确定了正当防卫行为的范围,使其概念的外延非常明确地限定在一个最小的范围之内,避免了理解上和执行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第二款中的“必要”和“不应有”两个词语分别对“限度”和“危害”进行限定,以划清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因为防卫过当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有学者指出,因为准确性的要求,法律语言不能用概数词、估量副词等。7另外,在有些学者看来,恰当使用模糊词语,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83.法律语言的准确性论证有的学者以法律用语存在单一性、排他性、限制性、严格性来论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认为法律语言在某些视角下呈现的那些特征归结为一点,就是“准确性”。有的学者指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确切用词与模糊用词的对立统一。(四)刑法的准确性及其证成通过对以上论据进行观察,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1.名人话语并不是可靠的论据。名人话语在一些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能否用未经论证的名人话语(尤其是超出其专业的话语)作为科学研究的论据,存在疑问。2.引用的例证不具有代表性。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在论证时也列举了一些具体例证,但是通观这些例证,基本上是刑法领域的词汇或语句。众所周知,刑法只是诸多部门法中的一个而已,并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典型性。3.论证逻辑不足。如前文所述,有学者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条文论证准确性。值得怀疑的是,是否用了“正在进行”、“不法”、“必要”和“不应有”等词,就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条文的语言特征是“准确性”?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几个词在法律人的眼中不仅不是准确用词,相反恰是模糊用语,而且相关论者也没有发现该法条中其他模糊或不确定用词,如“其他”、“酌情”、“或者”等。而有学者用模糊用语来证明法律语言具有准确性更是自相矛盾。4.不是特征的“特征”。对于“特”,应当有个合理的解释,人无我有可为“特”,人有我强可为“特”,人强我优也可为“特”。法律语言在准确性上是否如此?将数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作简单的比较便很容易发现,法律语言的准确程度(或精确程度)与这些学科(行业)语言所要求的准确程度(或精确程度)难以相提并论。综上几点,笔者认为,那些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为准确性的观点并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二、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否为“模糊性”(一)法律模糊语言表达的内涵“模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轮廓模糊不清”、“强调难以辨认”,例如“模糊人影”、“字迹已经模糊了”。关于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含义,目前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界定。有人认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某些法律条文或表述在语义上不能确指,一般用于涉及法律事实的性质、范围、程度、数量无法明确的情况;在外延上,法律模糊语言包括:第一,使用模糊附加词,如“约”、“等”、“以内”等;第二,使用模糊词语,如“可以”、“恶劣”、“一般”等;第三,采用模糊蕴含表达。有关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理解,大多体现在相关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二)语言的本质属性美国法律语言学家Mellinkeoff把法律语言表达方式归纳为四点:累赘;模糊;浮夸;刻板。9也有学者指出,语言的非精确性(即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10另有学者指出,法律语言作为自然语言变体之一种,毫无例外,模糊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称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属性之一并无不当,但是国内很多学者称法律语言的特有属性(即特征)为模糊性或者包含了模糊性,11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三)关于论点(四)法律语言的模糊性1.语言天然存在的模糊性并不意味着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模糊性”。由于人类语言本身无法确切表达很多事物,导致语言存在固有缺陷和属性——模糊性,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将人类语言表达上的这种固有属性归结为法律语言上的特有属性。讨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想必是谈这种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的专有属性。模糊性不是法律语言的专有属性,就不能说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特征。2.法律语言存在模糊的个别例证不具有代表性。有学者用法律语言中出现的诸如“若干、适当、在必要时、可以、极其严重、情节较轻、较大、以下”等词语来论证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而实际上这些例证在法律语言上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不能论证法律语言的特有属性是模糊性。3.法律上的定义和术语被用来当作论证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论据也不妥当,任何一个概念、术语或定义,都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反映的是事物最一般的特征,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一般性,不仅法律术语、定义如此,其他任何领域都如此。因此,作为概念、术语、定义存在含糊,需要进一步解释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不是法律术语、概念、定义所特有。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的话,相比较其他学科(行业),法律术语和定义更多了一些严谨性。一个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在法学教科书中,法律术语、概念和定义占有很大的篇幅,解决的就是它们的严谨性问题。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是法律条文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法律概念和术语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那么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则无从谈起。所以,认为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论断。4.上述名人的话语并不能论证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曼斯斐尔德、陈忠诚、威廉姆斯的那些话语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法律语言存在模糊之处实在是在所难免;同时这些话语也表明,法律界一直在尽量使法律语言变得越来越不模糊。5.与文学语言尤其是抒情散文的语言特征相比,法律语言的模糊程度也不可相提并论。文学语言往往给人一种朦胧感,而且有时文学语言的使用者尽量给人这种感觉,即模糊和朦胧成了这种语言的追求之一;与之相反,法律语言不能也不应当追求朦胧感,否则人人自危,无所适从,必无法治,最后必无法在(例如,中国古代的“法”取春秋之大义而决狱,导致一种极端的人治状态)。法都不在,何谈法律语言。至于法律存在漏洞、有空可钻,也不能说明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之所以如此,是有其原因的,而其并非法律语言的特征,笔者将在第五部分进一步论述。从以上几点质疑可知,法律语言具有模糊的属性,但模糊性并不是法律语言的特有属性(即特征),称法律语言的特征为模糊性的观点主要是犯了语言逻辑错误。综上所述,法律语言在准确性上显然逊色于数学、工程技术类语言;而在模糊性上又明显不如文学语言那样突出,把这两者视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恐怕难以服人;甚至有些学者提出法律语言兼有这两种特点,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观点更是不可取。法律语言在语义上有时体现出精确或准确,有时体现出模糊或笼统,这是所有语言都有的属性,不能得出法律语言具有准确性或模糊性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结论。三、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法律语言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当属法律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法条,法条也最能体现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笔者下面将以法条及法条的组成部分为实例,分析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笔者注:出于法律语言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文章的篇幅考虑,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立法语言,但这些论证同样适用于司法语言,当然也不否认司法语言与立法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笔者将提取公法和私法等各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法条加以分析和论证。(一)法律语言的严肃性“严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严肃谨慎”,“(结构)严密”,例如“说话严谨”、“严谨的文章”。此外,严谨也含有庄重严格、周全审慎之意。当前并没有学者对法律语言的严谨性作出直接、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法律语言的严谨性是指法律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更具有严密、周全、审慎的倾向,且这种倾向尤其体现在法律条文(简称法条)的意思表达上,这种倾向也为法律语言词、句、句群、语言风格、语体和修辞等各个维度所反映。(二)分析公法语言的例子在公法领域,主要的公法有刑法、行政法和程序法。1.语义表述上的严肃性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称《刑法》)共有452条(不含修正案),归纳刑法领域法律语言的特征,有必要通览这些法条,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几条分析。《刑法》第1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从语义上来说,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具有准确性或者模糊性,它某些措词是准确的,而某些用语却是模糊的;“根据宪法”,这个表述比较准确,没有用“根据有关法律”,而“保护人民”这个表述就不甚准确,“人民”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拿这个词与“公民”这个词作对比,就很明显:前者比后者更模糊。但这个表述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的确十分严谨,这句话表述了刑法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立法者之所以在这个条文中使用“人民”一词而不是“公民”一词,突出了刑法保护人民而不是保护敌人的立法目的,反映了语义表述上的严谨性,换句话说,这种语言表述是立法者经过反复考虑、斟酌的结果。再有,立法者采用了“根据宪法”这一表述,而没有采用“根据法律”这一表述,也是严谨性之体现。再如,前文提到的“正当防卫”的语言表述,通过“正在进行”、“不法”、“必要”和“不应有”等词来限定“正当防卫”,不能说明这种表述的准确性,而却能说明这种表述是严谨的。我国《刑法》对“犯罪”是这样表述的:“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个法条表述可谓“累赘”、“啰嗦”,但却严谨,它不仅表述了犯罪的实质特征,即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处罚性,而且表述了犯罪的表现形式,另外还作了补充性的表述:“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们不能说这个表述准确或者模糊,因为这里有很多概念和语句的语义比较准确,而有些概念和语句却比较模糊(如“其他”、“轻微”、“严重”等)。《刑法》中有关刑罚的规定共有29条,我们以第37条为例:“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尽管其中“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或者”这些用词的确定性不够,但却都彰显了表述上的严谨性。有关刑罚的具体使用以及刑罚分则中关于具体罪名和罪刑的表述也甚为严谨。2.行政结果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四种我国目前基本的行政法律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和《治安管理法》等,相关的规定有数百条,无法一一分析,现仅取具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分析。例如《行政处罚法》第27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几处表述,如“或者”和“其他”,从语义上来说,是比较模糊的,“或者”给执法和司法留有了不同的选择空间,而“其他”更不知道具体指何种情形,但这却反映了立法者意识(至少是潜意识)到了法律语言的严谨性。例如《行政复议法》第28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做出行政复议决定:(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四)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23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该条共用了377个字,不难看出,这一表述措词缜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达意周全。3.有另一种行为之一的,可实行罚处方面的强制制度我们目前运行的程序法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等,就程序法而言,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其语言表述更应当严谨。例如《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这一规定中,规范地使用了“,”、“、”、“。”、“;”等多种标点符号,考究地运用了大量的法律专门术语,周全地考虑到对单位主体的适用,其严谨性也由此彰显无遗。(三)民法上的法条私法主要指民商法。在我国,民商法的具体法律表现形式有很多,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保险法》、《海商法》、《知识产权法》等,由于篇幅有限,现仅以《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有关法条为例。1.法学东南角的解释“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该法条的句子表述虽然非常简短,但却十分严谨,有关法学教科书是这样解释这一条的:此为不当得利的规定,其中包含了这么几层意思:一是须一方受益;二是须他方受到损失;三是获得利益与受到损失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四是须无合法根据。12这一表述表明,构成一项不当得利之债,必须满足所有这四项条件,一个都不能少,表述十分严谨。2.“财产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合同”作“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包含了涉及劳动关系、财产关系、行政关系、身份关系等法律关系的协议。而《合同法》将该法所指的合同谨慎地限定在财产关系领域内,有学者是这样解剖这一表述的:“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实施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和宗旨……3.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13这也足见其严谨性。3.“法律瑕疵”可以附条件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相关评论指出,“《公司法》第22条严格区分了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不同瑕疵,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不同的救济措施:公司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这不仅说明了存在法律瑕疵的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在法律效力上是打折扣的:或者被人民法院确认无效,或者被人民法院撤销;也在此说明了合法的公司决议应当遵循的八字方针‘内容合法、程序严谨’。”14这个表述的严谨性也跃然纸上:如果决议内容违法,则无效;如果决议程序违法,则可撤销;如果决议内容和程序违反公司章程也可撤销。4.模糊性类法律语言“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这里立法者用了这么几个词“或者”、“除……外”、“等”和“视为”,这类词在这部法律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正是有了这些具有一定模糊性的限定词,语义表达显得特别严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公法还是私法,法条上使用了“应当”、“但”、“可以”、“或者”、“和”、“及”、“除外”、“等”这类词语和严格的标点符号,以及严谨的语言结构(如上述例证《行政处罚法》第27条),使得法律语言展现出严谨的语言特征,因此,严谨性应当是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也正如前文所述,准确性(精确性)或模糊性都不应当是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如果说法律语言的属性是准确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那么它们应当统一和服务于法律语言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严谨性。四、单词、短语、修辞和其他相关维度的分析(一)法律语体中使用的词语1.从词的类别来看,法律语言常使用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很少使用语气词、叹词、拟声词,这种倾向在立法语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立法语言所使用的名词与动词两项词合计约占了法律语词的3/4左右。名词又分为专用名词,如继承法中的“遗产”、“继承人”,刑法中的“自首”、“立功”等,立法中普遍使用的名词主要为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如“上”、“中”、“下”,“以外”、“以内”,“时”、“日”、“月”、年等;动词也分为部门法专用词,如“继承”、“宣告失踪”、“收养”等,法律通用词如“必须”、“应当”、“可以”、“禁止”等。在立法语言中,很少使用副词、语气词,根本不使用叹词和拟声词,因为这些词表意多有弹性或主观情感色彩,给人一种不严谨的感觉。而法律语言之所以在词类选用上有这种倾向,原因就在于法律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要求——庄重严谨。2.从词的语义来看,法律语言语义具有单一确定性、专业特指性和规范性倾向。词的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修辞意义两种类型。在法律语言中,使用的是词的理性意义而不是修辞意义,立法语言尤为如此。立法中强调一个语词应当只有一个义项而不能有两种或多种含义,强调意义固定、单一,不能作多种解释,如“缓刑”、“假释”、“正当防卫”等术语在刑法中有其固定、单一的含义。15法律语言的词义有固定的特指对象,如婚姻家庭法中的“父母”、“子女”,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当事人、近亲属、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法律语词各有确定的指称对象。法律语言主要选用现代汉语中的规范化词汇,而又偏重于专业性强的法律专用语,常用的有“公民”、“法人”,“主犯”、“从犯”,“权利”、“义务”,“故意”、“过失”,“原告”、“被告”,“公诉”、“自诉”,“坦白”、“抗拒”等等。对一般词语的运用比其他语体范畴更严格区分其含义、性质、使用范围和褒贬色彩诸方面的细微差别,注意层次上的细微不同。法律词语的规范化还有一点,就是要用全称来称谓所指事物,如表示组织机构、时间、文件都冠以全称,“人大常委会”应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语言使用词语除特别注意相关法律术语、近义普通词语的选用、斟酌外,还经常用近义词、同类词并举来避免可能有的歧义,并达到内容的周全和严密。如“机关”、“团体”并列,就不会使人对“机关”作其他解释,“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执行”中,“推拖”、“拒绝”和“妨碍”并列,就使表意更周全严密。3.从用词的表情色彩来看,法律语言严肃、平实、庄重。表情色彩分为态度色彩和感情色彩,前者如庄、谐、直、曲、敬、谦,后者如褒贬、吉凶、悲喜、美丑。在法律语言中,用词的态度色彩往往取庄、直,而不取谐、曲,立法语言更是如此。如立法语言中用“起诉”、“控告”,而不使用“告状”、“告发”、“揭发”等词;再如立法上把男女发生性关系直接叫“性交”,而不委婉地说“做爱”或“同床”。另外,在法律语言中,反映人的主观褒贬、吉凶、悲喜、美丑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比较少见,即使有,也是在很少的一些宣誓性的规定中使用,比如“神圣不可侵犯”、“人民”等。4.从词组结构来看,法律语言较多使用联合词组。16按照词组内部的结构关系,词组可以分为十几种。在我国现行立法语体的表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联合词组,如“法律法规”、“权利义务”、“公平公正”、“审查批准”、“机关团体”、“颁布施行”等。固定词组、介绍词组和“的”字词组用得也比较多。法律语言词组结构之所以具有这一倾向,是由法律语言表达的内容广泛、关系复杂而又要求语言运用审慎稳定的特点所决定的。5.从标点符号来看,法律语言基本不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着重号和破折号,而常用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等。17因为前者带有倾向性情感色彩,给人的感觉是不严肃庄重,也与法律语言表意审慎的客观要求不兼容;而使用后者表意,不带有倾向性情感色彩,表意上给人客观严谨的印象。综上几点,法律语言在词类选择、词义、词语的表情色彩、词组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体现了严谨性特征。(二)句法结构及特点1.从句子功能性结构来看,法律语言句子结构呈现模型化倾向。法律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概念、原则和规则。法律概念和原则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严谨性毋庸置疑。而在任何一部法律中,占主要篇幅的是规则。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为:条件+法律主体+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笔者注:对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在此仅作说明,不予讨论),与此相对应,表达这一逻辑结构的句子呈现模型化。所以表达法律规则的语言遵循固定的模型,格式上强调“千篇一律”,不允许自由创造。这也体现了严谨性的客观要求,当然在司法用语中这种倾向较为缓和。2.从句子结构的繁简来看,法律语言多用长句。与一般语言相比,法律语言中有大量的长句,而且大多运用复杂词组的定语对主语和宾语加以限定,运用复杂词组的状语对谓语加以限定,以保障表意和逻辑的严密。3.从句子的结构形式来看,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多用散句。一般语言多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使用,这样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气势贯通、节奏鲜明;但在法律语言中,不刻意追求语言的艺术化,而求表意严谨周密,所以一般不用整句,而用散句。4.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法律语言多用紧句。句子的结构有舒缓与严紧之别。松句指结构舒缓的句式,紧句指结构严紧的句式。松句中一个或几个意思分几层说,或者反复地说,停顿较多,语势和缓。紧句中几个意思集中在一起说,这样句中有长定语、长状语,或者句中成分结合得紧,停顿较少或者不停顿,语势紧迫。法律语言是严肃、庄重的语言,因此多用语势急迫的紧句。185.从句法结构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的句法结构特点也彰显了严谨性。法律语言句法结构特点之一是多用并列结构,以保证内容完整、表意周密。法律语言句法结构特点之二是复杂同位成分的普遍使用。19如《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该条用(一)至(六)作条文主句条件状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中“有”的宾语“情况之一”的同位成分,这些同位成分有的本身结构也比较复杂,与中心词“情况之一”又相距甚远。这种同位成分在其他语言中很难存在,但是在法律语言中,就要牺牲“可读性”以保证表意严密和内容完整。综上几点,法律语言在用句上也凸显其本质特征——严谨性。(三)法律语言组的研究(四)法律语言的严肃性1.从修辞角度来看,法律语言惯用消极修辞。语言修辞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常见的积极修辞格有比喻、比拟、排比、对比、对偶、夸张、双关、借代、象征、层递、描摹、婉曲、顶真、回环、反复、拈连、呼告、引用、紧缩等;比较常见的消极修辞没有固定的格式,以语言表达明确、通畅、平匀、稳固、缜密等为标淮,在运用方法与技巧上包括字词的锤炼、词序的变换、词语的简省或增益、句式和语调的选用、语段和篇章的缀连与贯通等等。在法律语言中,更常用的是消极修辞,很少用积极修辞,在立法语言中几乎不用积极修辞,这也是法律语言严谨性的体现。2.从语言风格角度来看,法律语言庄重严密、平白朴实。法律语言的功能决定了它不能采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20不宜借用描绘性的文学笔调,也不能像文学语言那样追求形象性和生动性。法律语言的表达多用书面语词、法言法语、文言语词,语句和结构周密审慎,尽量避免模糊性与多义性。语言表述言简意赅,不作渲染,在平淡中表达法律的精神实质。据笔者统计,学界比较认同法律语言最显著的风格是“严谨”。3.从语体角度来看,法律语言自成一体。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文体划分成记叙体、议论体、说明体、抒情体、新闻体、应用体、传记体、游记体、散文体、诗歌体、小说体、戏剧体,各类题材及其细类均把法律语体排除在外。法律语体形式程式化,从法律文本内容的层次上看,完整的表述程式分为序言、总则、分则、附则和编、章、节、条、款、项、目。21这种层级分明、结构严谨的语体体裁也说明法律语言的严谨性。通过对词、词组、句、句群、语体、修辞等维度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从语言的层面来说,法律语言有别于其他语言的本质特征应为严谨性。五、影响司法语言的几个因素的独立性在法律语言中,有些表述确实不是很严谨,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工具本身的功能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意思和描述现象的一种工具,而工具本身的手段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语言本身的功能是有限的,受制于语言本身的缺陷,法律语言不可能严谨到无可挑剔的境地。(二)没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只不过是社会关系的描述。法律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本源是社会关系,没有相应的社会关系就没有相应的关系描述,也就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而社会关系的复杂和发达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与日俱增,这也就表明,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而很多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很难用严谨的法律语言进行描述的。(三)性特征相关“性”特征相关研究法律语言有时不那么严谨,这与法律的“一般性”特征密切相关。既然法律是“一般性”的规范,其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意在其中,因此难免会在语言表述中显得模糊和笼统,有失严谨。(四)图的法律性质、法律条文、受内部法律制约的具体社会图是不现实、不可能如前文所述,法律是一般性的规范,而社会关系却是丰富多样的,企图用具体的法律条文、详尽的法律语言将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关系表述出来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因此法律自然要给执法和司法留一定的空间,即所谓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会给人们一种不严谨的印象。(五)法律语言之于严慎性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既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人们的认识滞后于事物的发展,同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对法律制度规则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总是有限的,所以在法律的语言表述中会因此而使严谨性受损。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法律语言的严谨性不可能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但这并不能否定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严谨性。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为“准确性”或“模糊性”的论据显然不足,而导致不少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