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_第1页
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_第2页
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_第3页
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_第4页
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质疑

最近,一些科学家在一些作品中提出了新的观点。黄老之学起源于晚古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吕春秋》、《古关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墓书经》。“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一“商君之法”的历史复杂如所周知,当秦相吕不韦在咸阳招致食客三千,“使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史记·吕不韦列传》)之时,不仅所谓“稷下黄老学派”(郭沫若语)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且作为它活动基地的稷下学宫,也已冷落萧条多时了。从时间上看,说《吕氏春秋》是黄老之学的第一部代表作,是根本违反历史的。有人认为,吕不韦凭借其现实的地位和权势,通过集论的方式来著书立说,其主要动机是“羞不如”田文等战国四君“下士喜宾客以相倾”的气派,或是“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的影响,这种动机部分地适应了秦国“欲以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政治态势。但仅凭这些,仍然不能说明在吕不韦的指导思想上有树立道家思想权威的意图,和积极提倡黄老之学的现实意义。汉武帝为了加强统一而“罢黜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黄老之学,吕不韦当然也不可能借口“欲以并天下”的统一事业来大兴黄老之学,和倡导“无为”、“因任”这样的软功夫。何况从商鞅变法以来,就不容许私家养客,自立门户,吕不韦这种作法在客观上,是与秦国的国情相乖戾的。说确切点,《吕氏春秋》在秦国问世,如非吕不韦遭时窃位,一手遮天,决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个居心叵测的智力投资,也与稷下黄老当时发扬集体智慧,献身法治改革的精神毫无共同之处。历史表明,秦国自襄公受册封为诸侯,长时期邑于西陲,与戎狄杂处错居,虽经穆公奋发图强,终因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国力单薄,不能顺利东进,与中原诸国相抗衡。这个严峻的形势,迫使秦人不能不依靠强力就地扩张国土,在独霸西戎的前提下,长时期地积聚力量,进行建国活动。秦人粗犷、坚毅、勇猛、深沉和一往无前的独特品格也由此锤炼而成。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到战国时代,长期落后的秦国也在外来的影响下,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迫切要求政治改革。商鞅变法的胜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取得的。自孝公而下,历惠、武、昭三朝,“四世有胜”(《苟子·强国》),国势大振。到嬴政即位,秦国的当权者一直在商鞅“刑生力,力生强”(《商君书·说民》)的思想指导下,实行“弃礼义,尚首功”的过激政策,公开号召消灭“六虱”(即儒家的礼乐、《诗》、《书》等等,法家视之为社会病害。见《商君书·靳令》),“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如此严重的高压气氛中,任何思想学说,要想在这块土地上生根立足、自由传授,都是极为困难的,就连同时兼作一家之说的“商君之法”本身,也只不过是三晋法家的再传衣钵,为单一法治主义所支配。面对如此严峻的历史条件,哪里还敢求黄老之学立足的余地?从成书体例和内容来看,在《吕氏春秋》各组成部分中,根本不存在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主线。《十二纪》借用齐国阴阳家的月令序次,在保存道家思想资料的春三纪里,所收蓄的主要是杨朱、庄周之流“养生重己”的思想,与“道德刑名之学”恰恰相背而驰。《仲夏纪·大乐》篇中“道”的义蕴,与道家的“道”是不同的。如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单从这句话看来,似乎与道家无甚差别,但对“太一”的解释就显然出于道家之外,分明自有师承。所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云云,仿佛来自儒家荀学或《易传》学派。《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以道注儒的思想在《十二纪》中得到了发挥。例如《八览》的每一览均为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可能因错简羼入《序意》),八八六十四篇,结构严整,与《周易》卦数相符,可能也受到它的影响。《十二纪》中的“道”与《序意》中的“圜道”(《十二纪》中也有《圜道篇》)一脉相通,也不是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圜道”讲的是“天道”,即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还是脱胎于荀子的“天行”观念,与《周易·乾卦》卦象相吻合。《圜道》说:“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道家理想中的圣人,以“静”作为修养的归宿,所强调的“归根曰静”(《道德经·16章》)与后期黄老思想中的“有道之君贵静”(《韩非子·解老》)正好桴鼓相应,却和《圜道篇》中“主执圜、臣处方”的基本精神大相径庭,后者体现的是纳道入法的思想主题。正是从这个要害点上,看出《吕氏春秋》不可能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同样地,《吕氏春秋》在《八览》中,也是以阴阳家打头阵,接下来又提到墨、儒、法、道,各家兼收杂采,语无伦次。其中如《正名》篇论述“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之道,《任数》篇直接宣扬“静因之道”,大讲韩昭侯用术的故事,则无疑是对黄老之学的剿袭。这些篇章甚至还不惜辞费,杂引《管子》、《申子》、《慎子》的语录,对黄老之术进行了折衷的改造,呈现出杂家的本色。所有这一切,明明都是言不由衷,绝对不能和黄老之学混为一谈。至于《六论》,在立论方法上还是以阴阳家开端,与各家零星思想资料搅拌在一起,最后,以专纪农艺知识的农家压轴,丝毫也看不出贯穿黄老之学的迹象。有人还用《序意》篇中“黄帝诲颛顼”作为论据,企图证明黄老之学产生在秦国。这种说法同样毫无根据。秦国本来没有阴阳家,也没有五方帝观念,自襄公时便开始的“作西畤,祠白帝”(《史记·封禅书》),可能受西南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与中原文化不同。到齐国阴阳家明堂月令思想形成时,秦国还没有作成五畴。齐人邹衍游历梁、赵、燕诸国,偏偏没有到过秦国。齐学西渐的真正开端,是公元前284年的五国破齐。从这时起,齐国阴阳家连同《管子》许多篇章,开始流向秦国,对原来的封闭状况有所突破。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不仅编撰人员中可能有来自齐国的稷下学士,而且书中许多篇章也明显来自齐学。如《十二纪》采用的月令图式即源于《管子》中的《四时》、《五行》、《幼官》等篇;《有始览》中的《应同》篇实是《邹子·始终》篇的孑遗。所谓“应同”,取应验相同之义。该篇把土、木、金、火四德配黄帝、夏禹、商汤、周文,接下来又声称:“代火者必将水”,“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应同》)这完全是邹衍五德始终说的再现,寓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按古代星历,齐之分野恰当玄枵次(女虚危宿),居北方属水,其帝颛顼,与周之分野(鹑火次)截然相对。在齐国阴阳五行家的意识深层里,周、齐德当火、水,因而主权递嬗相因,是命中注定了的。这与齐威、宣,直至湣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咄咄逼人的气势是一致的。为了“行新王之事,变国旧制,当正黑统”(董仲舒语)的需要,秦平六国后,“更名民曰黔首”,“河曰德水”,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把古代星象学上的“颛顼之虚”完全颠倒了一个位置。原来,秦之分野本为鹑首次(井鬼柳宿),属南宫朱雀,与位处北宫的颛顼之虚遥遥相对。按五方序列,本应在明堂南室,其帝应为炎帝,与周一样,同获火德之瑞。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演顺序,不仅绝对轮不到代周而为天子,反而正当被推翻之列!这是秦国统治者必欲消除的隐患。面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大好形势,吕不韦便干脆采取“拿来主义”,把为齐国统治者服务的水德瑞应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为秦国并吞周室、统一全国大造舆论。这个政治意图是灼然可见的。因而《吕氏春秋》所谓“黄帝诲颛顼”云云究竟是何居心,当然也是不问可知的。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史传说中,黄帝本为颛顼的同族长辈,对《吕氏春秋》的作者来说所谓“黄帝诲颛顼”不正暗示着自号“仲父”的吕相国谆谆教导尚未成年的幼主吗?它所要序的“意”,一来是为了向天下昭告秦国的正统地位,二来是向国人显示“仲父”的权势,其良苦之用心,与黄老之学何干?二《冠子》是一部地地道的伪书,从一定的时代和历史来研究,主要有“《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有《鹖冠子》一篇,班固自注:“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本《鹖冠子》考系伪书,清人早有定论。本来,《汉志》著录《鹖冠子》止一篇,唐朝韩愈读到它时,已经变成十六篇,到北宋陆佃为之作注,又增至十九篇。按今本篇数完全与之相同,系逐代增多形成,可见是非原书。书中《武灵王》、《世贤》两篇记有“武灵王问庞煖”的事迹。看来,这两篇似应为后人窜入的。《汉书·艺文志》上有《庞煖》二篇,著录于纵横家,自注云:“为燕将”。《世兵篇》上议黄帝,下论剧辛、燕王故事,疑当亦系《庞煖》内容,与黄老无涉。此外,在《学问》、《兵政》、《度万》、《近迭》各篇,讲庞子问鹖冠子以兵政事,可能也是东汉人伪托。因为在东汉时期,只有武将才在冠上“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后汉书·舆服志下》),伪托者望文生义,误把言兵的作品羼入,造成思想混乱。仅举此一端,足见《鹖冠子》这部书早已丧失了对于黄老之学的代表性。纵观《鹖冠子》全书,除《备知》一篇似为战国后期作品外,其余如《博选》、《著希》、《泰鸿》等篇,均避“正”为“端”,多系秦汉两代文字,这同书中迭见汉代流行的元气说一样,都寓有新的时代信息。即使从内容来看,也很难考定今本《鹖冠子》就是黄老之学的作品。道家主张“去健羡,绌聪明”(《论六家要指》)、“绝学无忧”(《道德经·20章》)。《鹖冠子》却断言“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鹖冠子·博选》),把师抬举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很大意义上,表明了鲜明的荀学特征。道家认为,“道”即“天地之始”,“德”为“万物之母”(《道德经·1章》)。《鹖冠子》却说:“所谓道者,无已者也;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鹖冠子·圜流》)从语句上看,就不象道家口吻。又如,道家强调“人法地”(《道德经·25章》),“地道不作,是以常静”(《申子》逸文,《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七注引)。《鹖冠子》却正好相反,认为:“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故圣人弗法。”(《鹖冠子·近迭》)这些都在原则上违背了道家的基本思想,使《鹖冠子》难以列入道家著作之林。《四库全书》在编目中把它列入子部杂家,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由此可见,今本《鹖冠子》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伪书,说不上代表哪家思想,因而探讨楚国能否产生这本伪书的必要性,无形中也就不存在了。关于帛书《经法》等篇,情况要复杂一些。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与帛书《老子》甲、乙本一同出土的有《经法》、《十大经》、《道原》、《称》四篇。全卷自始至终高举黄帝旗帜,以“道德形名”学说为核心,熔黄老、阴阳、法家于一炉,展现了鲜明的黄老之学的风貌,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此后,一些学者找出若干条论据,企图证明这些篇章为战国后期楚人所著。而另一些人则与之相反,认为战国后期齐国河上丈人、安期生一支应为它们的真正作者。甚至还有人断言《经法》等篇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到351年之间,为黄老之学的真实源头所在。平心而论,主张《经法》等篇作于战国初期的看法,论据是不充足的。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忽视作品的内在逻辑,过分依赖对外部关系的考证。如根据史籍上申不害、慎到、田骈、接予、环渊之流学本黄老的记载,便贸然确定《经法》等篇的成书年代,即是突出的一例。事实上,站在这个立场,从如此狭窄的角度,压根就看不出申不害、慎到之流学本黄老与《经法》等篇的成书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如果有人诘难:“焉知申、慎之流所学本的不是《管子》之学,而是《经法》之学呢?相比之下,前者与申、慎的关系不是更紧密、更明确么?”不难想象,持此论者必将无言以对。同样,不论张主楚人所作还是主张齐人所作,目前看来,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两相参较,后者似乎要更合乎情理。例如,如果有人用道家学派在战国至汉初的楚国故地影响一直很大,来证明《经法》等篇为楚人所作,那么另一些人或许更有理山认为,在同一历史阶段的齐国,道家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他们至少会列举出一系列著名的道家人物,如慎到、田骈、接予、环渊、河上丈人、安期生、盖公之流,都是齐国道家的成员,多有著作传世。如果前者进一步提出:战国时的长沙已是南万重要都市,后者便会马上指出:临淄要比长沙大得多,他们还会列举出高密、即墨等许多座闻名于世的重要都市,来加重论据的分量。如果前者继续用《经法》等篇与《老子》一样,同为韵文,来作为立论的基础,后者会更有信心地指出:《经法》等篇与《管子》中的道、阴阳、法诸家使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如“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十大经·成法》与《管子·内业》同;“逆节萌生”句,《十大经·行守》与《管子·势》同;“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句,《十大经·顺道》、《称》与《管子》中的《势》、《九守》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甚至还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难:《经法》等篇又杂有与《庄子》、《申子》、《慎子》、《国语》等多种先秦典籍完全相同的语句,按照前者的逻辑,岂不是说这部书既是楚人写的,同时也是韩人、鲁人、赵人、宋人写的吗?由此可见,前者的论点并未抓住问题的实质。咎其原因,则在于他们处心积虑所要证明的,不是这些篇章的真正作者,而是更为抽象和空泛的东西,即作品出土处和作者落籍地点的同一性。这种努力看来是徒劳的。因为随同帛书《经法》等出土的,还有帛书《老子》甲、乙本,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和《春秋事语》,以及部分有关医药、农艺等其他方面的著作。难道所有这些都是楚人或者长沙人所作,都要从长沙挖掘出它们的作者来吗?显然没有必要。问题的实质在于黄老之学自身。依汉人(如司马谈、司马迁、班固、王充)的理解,所谓黄老之学,就是指的“道德形名之学”,它的核心是“形名之术”,即君主用以审核臣下言行、整饬吏治的权谋策略。这样的学说必然要伴随着吏治改革的实践而孕育和产生,如慎到之流“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背景就是田齐桓、威、宣之时的吏治改革,即“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需要;再如申不害“修术行道”、“本于黄老而主形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同样是与韩昭侯整肃吏治的斗争紧密相联的。由此可见,作为“君人南面之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