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_第1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_第2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_第3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_第4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近几年引领建筑业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的全面应用将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BIM技术的认识,了解BIM技术在建筑项目各领域与建设各阶段的应用,并掌握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建筑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适用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课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建筑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立足于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实现建筑BIM需要的“懂软件、会管理、懂施工”的建筑建模的人才培养目标。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建筑模型作为组织学生技术学习内容的主要线索,充分挖掘建筑信息模型在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想象,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正确处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制作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客观地理解建筑模型的设计理念。3.本课程还强调学生对建筑模型所蕴含的理念、构造技术、表现方法与管理等方法的探究,以促进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4.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学习性任务与模拟岗位工作任务等技能训练,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终使学生具备BIM工程师的职业能力,为顶岗实习及“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二、课程理念

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新兴技术,它的全面应用,将为建筑业界的科技进步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由于BIM技术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未来该技术必然将在项目建设各领域得到普及应用,因此,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BIM思维与主流BIM软件创建土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从BIM概述和BIM应用前景介绍开始,要求学生了解BIM技术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应用领域,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在施工阶段中,各施工流程和工序编排进度控制与BIM的对接运行应用技术。1.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服务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建筑信息模型工作能力为核心,将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加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定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本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定体现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传授和工作实训相结合、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全新职业教育理念,根据目前建筑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确定了相关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习内容的工作性和前沿性。3.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本课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教、学、做一体”为特色,运用“六步法”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开发“立体化”课程资源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标准中渗透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积极编写符合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校本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进行项目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和亲身实践的机会。此外,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开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形成一种与行业及企业多元合作共建的“立体化”课程资源。5.以企业评价、过程评价为重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体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全方位的课程评价和初评、中间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课程评价既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思想方法及综合素质,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BI,M过程中的体验与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6.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课程教学系统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资料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三、课程设计思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在对建筑模型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的工作调查的基础上,本课程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这个项目分项、分阶段展开,以完成各个项目所需的技能为课程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专业技能的要求安排课程和相关实训,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掌握BIM1.以校企结合为中心,实现课程设置的“六个现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BIM技术基础应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努力实现“以现场的工作能力设置培养目标”、“以现场的工作任务设置学习任务”、“以现场的工作环境设置学习环境”、“以现场的管理手段进行学习管理”、“以现场的企业专家进行教学指导”、“以现场的验评标准进行课程评价”。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学习情境本课程内容以学习情境为基本教学单元,包括制图规范和表现方法作为组织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线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正确处理理论、实践、构造、绘图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熟悉建筑模型原理和构造知识,掌握建筑模型的绘图方法和表现技巧,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3.以项目教学为宗旨,设置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本课程按照“资讯→准备→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导向进行教学项目的绘制。坚持与建筑行业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实践;选择建筑施工典型项目,按照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对学生进行、施工图的审视、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不断深化“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证合一”等教学模式。4.以任务驱动为手段,选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本课程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集中授课”、“仿真模拟”、“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了解并掌握BIM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认识BIM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2)掌握BIM技术可视化与虚拟施工功能,理解建设全阶段各部门基于可视化平台协同工作的原理模型。(3)了解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掌握建筑模型的创建方法,和建筑构件族的制作方法,以及各专业间的协同,达到具备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二、技能性目标(1)能使用BIM技术进行简单建筑类型的平立剖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2)会使用BIM技术建筑构件构造绘制的方法,主要建筑构件(基础、墙体、楼地层、屋顶、楼梯、门窗)的绘制方案,能进行简单的构造绘制。三、素质性目标(1)团结、诚信、豁达。

(2)具有分析能力,善于创新和总结经验。

(3)具有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课程描述学习领域BIM技术基础应用第1学年第1学期基准学时:56学时3学分一、学习目标学生应掌握建筑模型历史发展,建筑模型的发展趋势,建筑模型的内涵,建筑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识图和建模的技巧,建筑模型的思维特征和方法。除此以外,建筑模型Revit界面的了解、也是需要遵循与掌握的。除了建模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沟通表达工作任务之外,还要进行建模方案创作、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通过该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具体学习目标:1.明确建模的发展过程、模型的功能;2.理解建模的流线设计和划分;3.掌握建筑模型的构思方法、表现技法、以及表达方式;4.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Revit、AutoCAD、等;5.能够完成建筑模型空间的平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效果图、节点详图等绘制;6.具有独立的建模能力和具有一定独创性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二、专业内容1.建筑模型的语法、视觉原理、构图法则2.建筑模型的特性、组合方式与模型效果4.建筑模型的组成、类型及设计的基本要素5.建筑模型各专业的关系,建筑模型的序列6.不同形态的建筑模型界面处理给人带来得不同感受7.建筑模型界面的要求、功能特点、及设计的原则与要点16.建筑模型的设计、表现技巧、及功能要求的准确表达17.门厅、阳台、更衣室、走道、楼梯等细部设计18.建筑模型方案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尺寸详尽、标示清楚、制图规范三、学习情境框架序号学习情境描述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1前期知识48122建模设计103444合计144256四、学生已有基础在学习本情境之前,学生应已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1.通过识图、建模的绘制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正确的识图观与绘图表现能力;2.熟悉建模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模型制图标准的一般规定,具有计算机CAD辅助设计的操作技能;3.具有正确分析与选用建筑模型绘制的能力;4.通过房屋建筑构造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房屋建筑的基本组成、构造设计原理、工程做法与图示方法;7.具有资料查询、获取信息、整理归档的基本能力;8.具有一定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二、学习情境教学设计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了2个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按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讨论、项目小组、等形式按照资讯(项目介绍与获取信息)、决策(确定工作任务)、计划(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任务实施)、检查(小组自查)、评价(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六步骤来组织教学。编号:1专业: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学习情境前期知识教学时间设计学时:12实践学时:8学习任务1、Revit软件的安装。2、工作界面的介绍。3、掌握文件的操作。4、掌握命令的使用方法。5、掌握属性选择板的使用方法。6、掌握项目浏览器的用法。学习目标1、能够进行平立剖面的绘图操作。2、能够合理组织、分割空间的能力。3、能快速掌握建筑模型的创建,在原有的立面构图基础上,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要求进行外立面的改造。4、能够绘制符合国家规范平面、立面、节点大样,施工图的说明等。5、具备在建模中,合理选择样板,熟悉运用工具。学习内容1、应用程序菜单2、快速访问工具栏(QAT)3、功能区三种类型的按钮4、上下文功能区选项卡5、绘图栏6、全导航控制盘7、视图控制栏8、状态栏选项栏9、鼠标右键工具栏10、属性面板11、项目浏览器教学条件1.教学场地:多媒体一体化教室;根据我院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现场教学;2.教学设施:一体化教室内配置一定数量计算机,能上网查询资料;设计类绘图软件(如CAD、3D、等);3.教学资源:提供实际工程的施工图纸;常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工具书及手册、各种相关标准图集等技术资料;模型实例与PPT课件等教学参考资料;技术文件范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实施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相结合。教学流程知识一布置设计任务参照实际工程图纸成果展示知识二教学评价考核项目能力目标考核点评分评价依据分值权重平时表现调动学习主动性、参与愿望、团队意识、明确工作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进度出勤率、讨论发言表现、职业道德素质3030%教师评价为主建模成绩完整设计思维、准确的平、立、剖面、效果图表达、符合规范及构造要求识图能力、制图规范、模型的完整准确度。7070%由教师评价(占70%)与小组评价(占30%)相结合编号:2学习领域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学习情境建筑构件的绘制教学时间计划学时:44实践学时:34学习任务1、掌握各种基本制图工具的编辑命令的使用方法。2、掌握相关平、立、剖面等视图的生成及视图范围的调。3、掌握标高与轴网的绘制方法与编辑方法4、了解标高与轴网在建筑图中的作用5、正确绘制该项目的标高与轴网6、掌握柱与梁的创建方法与编辑方法7、了解建筑柱和结构柱的应用方法和区别8、掌握三维视图操作方法。9、掌握绘制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10、了解创建屋顶的几种方法11、掌握迹线屋顶与拉伸屋顶的绘制方法以及编辑方法12、了解楼梯的踏步数与层高的换算关系13、掌握楼梯与扶手的绘制和编辑学习目标1、能够进行平立剖面的绘图操作。2、能够合理组织、分割空间的能力。3、能快速掌握建筑模型的创建,在原有的立面构图基础上,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要求进行外立面的改造。4、能够绘制符合国家规范平面、立面、节点大样,施工图的说明等。5、具备在建模中,合理选择样板,熟悉运用工具。学习内容1、创建标高2、创建轴网3、创建柱4、创建梁5、墙体的绘制6、楼板的创建7、门窗的创建8、楼梯与扶手9、屋顶教学条件1.教学场地:多媒体一体化教室;根据我院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现场教学;2.教学设施:一体化教室内配置一定数量计算机,能上网查询资料;设计类绘图软件(如CAD、3D、等);3.教学资源:提供实际工程的施工图纸;常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工具书及手册、各种相关标准图集等技术资料;模型实例与PPT课件等教学参考资料;技术文件范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实施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相结合。教学流程知识一布置设计任务参照实际工程图纸成果展示知识二学业评价考核项目能力目标考核点评分评价依据分值权重平时表现调动学习主动性、参与愿望、团队意识、明确工作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进度出勤率、讨论发言表现、职业道德素质3030%教师评价为主建模成绩完整设计思维、准确的平、立、剖面、效果图表达、符合规范及构造要求识图能力、制图规范、模型的完整准确度。7070%由教师评价(占70%)与小组评价(占30%)相结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师资要求本课程由1名专任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实践指导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应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BIM技术相关专业的业务水平及技术能力,同时应有较丰富的BIM设计与操作计算机及BIM绘图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专任教师应紧跟行业动态,即时了解新技术、新施工工艺,新材料。具有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应在BIM相关企业,具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和相应的职业资格,具备课程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2.教学条件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在教学计划中,除完成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外,还布置了以学习性任务与模拟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的技能训练。以真实工程项目的施工图为实训素材,采用真题实做的方式,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熟练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本课程的校内实训场地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并配置每人一台计算机及绘图软件(如CAD、3D),提供常用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工具书及各种相关标准图集、技术范本等工程技术资料。同时,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在装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参与、现场教学与答疑,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工程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3.教学方法建议根据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示范教学。任务驱动法:把真实案例作为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模拟进入岗位角色,并以公司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来要求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实施过程中,针对工作案例,学生以实验指导为指导,通过教师边教边学,逐一按要求完成各案例任务,以强化所学知识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尽职尽责的职业态度,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并以完成项目的形式来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操作演示法:给出应用案例,按案例要求,教师做引导后,由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操作,并演示给其他学生,以达到本阶段教学效果。实施过程中,按要求,教师做引导后,由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操作,并演示给其它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思考与动手能力,以达到本阶段的教学效果,学生从而掌握专业核心技能,达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并以完成项目的形式来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教材选用与建议1.教材选用建议选用先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或选用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的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教材,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教材选用原则:(1)实用性本课程强调应用为目标,因此,一定要以实用性为原则。(2)前沿性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以前沿性为原则。2.教材编写建议校企合作编写,并提出对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前瞻性、特色和创新、渗透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建议。3.推荐使用教材:

《RevitArchitecture-BIM应用实战教程》,主编史瑞英,董贵平,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8年6月第一版,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