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_第1页
新教材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_第2页
新教材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_第3页
新教材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_第4页
新教材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地理2022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必备知识自主诊断关键能力整合突破素养导读体系构建核心素养知识构建1.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认知)2.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中国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综合思维)3.了解中国的人文环境特征。(区域认知)4.理解中国人文环境特征的形成。(综合思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一、中国的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

,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

,背靠

北温带太平洋亚欧大陆2.辽阔的疆域(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

,D

漠河县帕米尔高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曾母暗沙东海南海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日本越南印度二、中国的地形和气候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1)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界线:

第二级阶梯:地形以

为主(平均海拔多为1000—2000米)

界线:

第三级阶梯:地形以

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2)地形特征: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盆地高原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平原丘陵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3)我国主要的地形及分布山脉往往成为大的地形单元的分界线(有些还是省级行政区的分界线)。在下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我国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阴山山脉、昆仑山脉—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太行山脉—

—雪峰山、长白山脉—

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天山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巫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贺兰山2.中国的气温和降水(1)我国的气温分布①冬季:南北温差大。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2)温度带: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划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3)我国的降水①空间分布特点:分布不均,由

递减。

②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4)干湿地区:根据

的对比关系划分成

四类干湿地区。

东南沿海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与蒸发量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三、中国的河流1.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2.我国河流流域范围: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太平洋额尔齐斯雅鲁藏布江怒江3.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4.塔里木河(内流河):主要以

补给为主,汛期集中于

月,冬季常有断流现象。

5.我国的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泊群,其次为东部平原湖区。

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内流湖),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高山冰雪融水7—9青海湖鄱阳湖四、中国的自然资源1.特点:种类

,总量

,人均占有量

2.主要自然资源。类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耕地、林地

,难利用土地

,后备土地资源

,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均衡条件优越,类型丰富齐全丰富不足少多不足类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丘陵。草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地:东北、西南的山区和东南丘陵地区北方以煤、铁、石油居多,南方以有色金属矿居多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最大);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最大);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五、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1.中国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

(2)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

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县232.中国的人口(1)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

(2)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以

线为界,东南

,西北

3.我国民族分布及政策: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速度快黑河—腾冲多少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六、中国的农业、工业1.种植业(1)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与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此线西北以

为主,东南以

为主(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

区和南方

区)。

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农作物熟制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东北平原可以

;华北平原可以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可以

;海南岛可以

400畜牧业种植业旱作农业水田农业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三熟(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①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东北平原种植

小麦,华北平原种植

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我国东北地区水源充足的地方也大面积种植水稻。春冬②经济作物

物主要分布地区糖料作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甘蔗广西、广东、台湾、海南、云南、四川盆地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花生华北地区(山东产量较大)大豆东北平原纤维作物棉花南疆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2.畜牧业和林业(1)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牦牛)。(2)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东南丘陵、山地)。3.中国的工业(1)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2)工业密集分布区。①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②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

、南京、

、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

③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上海武汉(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①分布:多依附于

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大中七、中国的交通1.中国的铁路(1)分布: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

大小(2)主要铁路干线。

①南北向铁路干线:a

线,b

线,c

线,d

线,e同蒲—太焦—焦柳线,f宝成—

线。

②东西向铁路干线:g

—包兰线,h

—兰新线,i

—浙赣—湘黔—贵昆线。

③j兰青—

线。

2.中国的水运:包括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3.三大国内航空中心:北京、上海、广州。京哈京沪京九京广成昆京包陇海沪杭青藏关键能力整合突破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一中国的地形特征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项目地

形地

势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影响有利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多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不利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内蒙古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景观变化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从2000米降到1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2)四大盆地

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准噶尔盆地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矿产资源丰富,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3)三大平原

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东北平原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华北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路•典题透析【典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我国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区域的局部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1)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分析该区域的地形特征。(2)依据材料分析当地被形容为“穷山恶水”的自然原因。(3)说明把当地的“穷山恶水”变为“绿水青山”的主要措施。(4)有人建议在当地河流上修建多座小水电站,你是否赞成?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素养解读】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局部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特征、区域自然环境脆弱的表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等,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考查。【思路导引】

高原崎岖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大稀少含沙量答案

(1)海拔为1000—2000米,该区域以高原为主;等高线错落、弯曲,该区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2)该区域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低,易破坏、难恢复;降水较少且集中,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不利于农作物生产;河流含沙量大,河水难以直接利用。(3)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平整土地、打坝淤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生态移民;兴修水库;等等。(4)赞成。理由:兴修小水电站,可缓解当地农村能源紧张状况;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水库可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还能缓解旱涝灾害。(或不赞成。理由:兴修小水电站,会破坏河流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水库过度蓄水可能会导致下游断流;当地降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小水电站提供的电力有限;河流含沙量大,水库易淤塞,水电站寿命短。)题组•训练突破(2020福建泉州模拟)格尔木河位于柴达木盆地,属内流河。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2008—2012年洪水期地下水平均抬升幅度。据此完成第1~3题。1.图示区域的地貌是(

)A.冰碛平原 B.三角洲C.洪积扇 D.风蚀洼地2.图中甲处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地(

)A.沉积物颗粒大,下渗强B.沉积物厚度大,储量大C.降水丰富,补给充足D.农业活动少,耗水少3.本区农场的灌溉水源主要利用地下水而不是河水,推测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比河水(

)A.水量更大 B.水质更好C.水温更高 D.盐度更低答案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地下水平均抬升幅度等值线呈扇形,扇状区域内有河流流经,说明该区地势由北向南升高,为山前洪积扇。第2题,甲处为洪积扇扇顶,扇顶沉积物颗粒较大,空隙多,水源下渗强,且该地地势较高,因此地下水位高,埋藏深;扇顶沉积层厚,蓄水能力强,颗粒物上粗下细,利于地表水下渗,使下层地下水沿地势流向扇缘,但不能说明地下水抬升变化幅度大;此处为柴达木盆地,降水较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扇顶沉积物颗粒大,土壤层薄,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因而该地地下水抬升变化并非由农业活动造成。第3题,该地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农业生产所需的灌溉水源多来自冰川融水。本区地貌为洪积扇,冰川融水沿洪积扇下流同时也在下渗,地下径流受地势影响流向扇缘,故扇缘地下水丰富,扇缘自然条件优越,本区农场主要位于扇缘。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二中国的气候特征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多,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更远,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地势高吐鲁番盆地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②沙漠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律原

因影

响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部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湿润,西北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差异明显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4—10月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影响,降水少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思路•典题透析【典例2】

(2013全国Ⅰ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

℃(昆明为

℃,成都为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下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下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素养解读】本题以中国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天气状况的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考查。【思路导引】第(1)题,从材料“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

℃(昆明为

℃,成都为

℃)”可知,与昆明、成都相比,攀枝花1月(冬季)平均气温较

。从图a可知,攀枝花的纬度比昆明

,比成都

,所以纬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图b可知,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因此

是影响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的主要因素,峡谷地形,冬季来自北方的

不易进入;气流下沉增温等导致气温较高。第(2)题,根据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在上题的基础上,推测天气特征。天气特征可以从阴晴、雨雪、

、风力、风向等角度描述。第(3)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百里钢城”说明

尤其重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质多,城市交通排放的

多;地处高山峡谷之中,污染物不易扩散。

高高低地形冷空气气温气压工业尾气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气流下沉,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题组•训练突破(2020辽宁葫芦岛模拟)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实际降雪初始日期与同一年度9月1日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同一年度8月31日与实际降雪终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降雪初始日至降雪终止日为雪季。下图示意1962—2012年青海省平均降雪初始、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第1~3题。1.图中青海省四地中,雪期最长的是(

)A.五道梁 B.冷湖

C.贵德 D.格尔木2.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C.距海远近

D.地形3.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省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提前B.大部分地区降雪终止日期提前C.大部分地区雪季延长D.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增加答案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表示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表示终止日期越早。五道梁的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为0—10,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为0—15,四地中,降雪初始日期最早,降雪终止日期最迟,雪期最长。第2题,冷湖的降雪初始日期较迟,降雪终止日期较早,雪季较短。由于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盆地较封闭,水汽不易进入,降雪少,雪期较短。第3题,近些年全球变暖有增强的趋势,受此影响,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提前,雪季缩短,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变薄。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三中国的河流1.我国主要外流河水文特征

地区河

流流

量汛

期含沙量结冰期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小(森林茂密)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辽河、海河、黄河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汛期短(雨季短)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短(位于暖温带)地区河

流流

量汛

期含沙量结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汛期长(雨季长)小(流域内植被状况好)无(流经亚热带,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问题与治理

项目长

江黄

河珠

江开发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①引黄灌溉;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①水能的梯级开发;②航运问题中下游洪涝灾害①上游凌汛;②下游“地上河”、凌汛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②中下游洪涝项目长

江黄

河珠

江治理防洪是首要任务。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①引淡压咸;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思路•典题透析【典例3】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大堤“三年两决口”,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地区造成巨大威胁。下图示意开封附近的黄河断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的主要原因是(

)A.落差大 B.流速快C.冰期长 D.河床高(2)黄河下游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中上游来水和河面上空的降水B.中上游来水和河流附近的湖水C.支流汇入和河面上空的降水D.支流汇入和河流附近的湖水(3)开封附近土地盐碱化较严重与黄河具有关联性,表现为(

)A.河水下渗造成地下水变咸B.河水下渗造成地下水位上升C.河水不足造成附近土壤干燥D.河水不足造成附近植被退化【素养解读】本组题以黄河下游“地上河”为背景,主要考查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的主要原因、黄河下游的主要补给水源、开封附近土地盐碱化较严重与黄河的关联性,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思路导引】

低平小“地上河”不畅洪涝中上游大气降水下渗上升蒸发答案

(1)D

(2)A

(3)B题组•训练突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干流南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于2003年首次蓄水发电,一般于每年汛末蓄水,枯水期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下游河道侵蚀作用加强。三峡水库汛末蓄水造成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方案,该方案遭到长江下游省、市的反对。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图,下表为长江径流流入鄱阳湖年平均状况表。时

间天数径流量1953—2003年13.1924.5×108

m32003年后9.1718.8×108

m3(1)分析2003年后长江湖口河段枯水期河道侵蚀作用加强的原因。(2)说明2003年后长江汛期流入鄱阳湖年径流量减小的原因。(3)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启用后鄱阳湖枯水期提前的原因。解析

第(1)题,泥沙在库区堆积,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清水下泄,泥沙堆积作用减弱;枯水期水库下游平均径流量增加,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第(2)题,可从洪水位、河道侵蚀等方面进行分析。长江汛期,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长江干流发生大洪水频率降低,洪水位下降,天数减少;建坝后,长江湖口河段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加深,水位降低,长江洪水不易流入鄱阳湖。第(3)题,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导致长江湖口河段水位下降,低于鄱阳湖水位,加速湖水补给长江,导致枯水期提前;长江湖口河段河床受侵蚀加深,水位降低,增加了鄱阳湖水向长江的下泄量。答案

(1)三峡水库拦截泥沙,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清水下泄,泥沙堆积作用减弱;三峡水库调节径流,(蓄水结束后)枯水期水库下游平均径流量增加,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

(2)长江汛期,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后,长江干流发生大洪水频率降低,洪水位下降,天数减少;建坝后,长江湖口河段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加深,长江洪水不易流入鄱阳湖。(3)三峡水库汛末蓄水,长江湖口河段水位下降,鄱阳湖与长江水位落差增大,将加速湖水外泄,导致枯水期提前;长江湖口河段河床受侵蚀加深,增加了鄱阳湖水向长江的下泄量。

规律•深化整合考向四中国的农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主要影响条件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太湖、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原有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但热量条件不足,复种指数低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主要影响条件经济作物棉花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地区、南疆地区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花生山东丘陵沙质土壤、排水好油菜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大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雨热同期其他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光照好,作物耐旱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主要影响条件经济作物糖料作物甜菜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甘蔗台、闽、粤、桂、滇、川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水果苹果北方地区的丘陵区暖温带气候柑橘南方地区的丘陵区亚热带气候花卉西南地区四季如春的气候思路•典题透析【典例4】

(2019全国Ⅲ卷,3~5)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为背景,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水稻种植重心北移的影响,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思路导引】

负值不能满足稻谷多少多减少众多大运输成本答案

(1)C

(2)A

(3)B题组•训练突破(2020广东茂名模拟)下表为1981—2011年我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比例排序(前五位)。据此完成第1~2题。1.据表判断我国小麦生产重心总体在(

)A.南移 B.东移 C.西移 D.北移2.我国小麦生产表现出地区专业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会(

)A.增加农产品的种类 B.提高粮食生产成本C.增加小麦种植面积 D.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答案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我国小麦生产中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占比总体上升,而江苏、四川等地占比下降,据此分析我国小麦生产重心总体在北移。第2题,我国小麦生产表现出的地区专门化的趋势是指区域生产专门化,该趋势不会增加农产品的种类,但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不一定增加小麦种植面积,但同类生产活动的高度聚集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五中国的工业1.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工业分布不均衡,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沿线三大工业地带。2.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

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辽中南工业基地①煤、铁和石油资源丰富;②海陆交通便利①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③限制能耗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的发展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京津唐工业基地①煤、铁、石油、盐等资源丰富;②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③紧靠山西能源基地①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等方面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①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坚持产业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①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②水、陆、空交通运输便利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分工与合作;③加强产业规划与管理思路•典题透析【典例5】

(2017天津卷,4~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下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