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_第1页
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_第2页
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_第3页
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_第4页
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项位分析方法

1.信息结构的新/旧二分法关于语言交际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布彻学校。布拉格学派的语言信息研究主要从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研究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交际动力”(thecommunicativedynamism)。Mathesius(1929,1936,1939)指出句子中各成分的功能地位是不同的,并首次提出了“主位”(theme)这一语言信息分析观念。然而这一时期的语言信息研究并未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二战后,布拉格学派的观点在Halliday等人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语言的信息研究方面,布拉格学派的某些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1964年Firbas发表“功能句子分析中主位的定义”一文。在该文中,Firbas将Mathesius的主位概念明确地引进到语言信息分析中,并认为主位总是表达在已给情景中已经知道的或显而易见的内容,因此主位一定总是已知信息。Halliday(1967,1976,1985,1994)也接受了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主位/述位和“新/旧信息”的概念,并指出信息是一个已知的或可预测的与新的或不可预测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句子的信息是一个由两种单位构成的结构,即“新信息和已知信息”(1994:296)。已知信息是说话者认为听话者已经知道的信息,新信息是说话者认为听话者不知道的信息。在已知/新信息的认定上,Halliday也继承了布拉格学派音系研究的传统,以“声调群”(tonegroup)来区分已知/新信息。新信息一般位于声调群单位的尾部,即“尾重原则”(endweight)。在书面语信息分析方面,Halliday指出,信息结构在声调群单位中的语音实现与在小句中的句法实现有很强的关系(1967:242)。在主/述位的观念上,Halliday也继承和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主/述位概念。Halliday认为,一则信息(message)是由主位+述位构成的。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和中心,一般体现为句首的第一个成分,是小句组合的基础;述位是对主位的进一步说明。同时Halliday对主位-述位理论和信息理论作了区分,认为主位-述位理论属于句法层,出发点是说话人的角度;信息理论属于语音层,出发点是受话人的角度。并且对主位-述位和主题-述题这两套概念也进行了区分,认为主位化(thematisation)是受主题化(topicalisation)的制约和支配的,主题只是表达主位概念功能的形式之一,主题化具体体现主位化。可以看出,Halliday关于已知/新信息、主位-述位和主题-述题的理论主要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信息构造的。然而,对于这种信息结构的新/旧二分法,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他们的看法。Prince(1981)认为在语篇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只是信息价值的两极,中间还有过渡情况,并进而提出了“可推知”信息。Chafe(1976)认为必须限定已知信息的时间范围(1976:30),强调所谓的已知信息只是一个瞬间状态(1976:32)。现有研究证实,在句中讨论名词性短语信息的已知和未知或首次和次后提及(firstandsubsequentmentions)的区分常常是模糊不清的(BrownandYule1983:176)。近二、三十年来,从信息的角度研究语言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兴趣。在语言信息结构研究方面,Norman,Rumelhart和LNRResearchGroup(1975)以命题的这个概念分析语句的结构。按照命题说,一个命题表示一个完整的意念,它包括一个“谓词”和一个或数个“主项”(argument)。谓词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连词,主项通常是名词或代词。主项是命题要谈论的内容,谓词对主项作出判断。一个句子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命题。知识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由无数个命题组成的网络——命题网络。在语篇信息的理解研究方面,Schank和Abelson(1977),Sanford和Garrod(1981)分别提出了“稿本”(scripts)和“脚本”(scenario)的概念。Sharkey(1996)又根据稿本概念提出连接主义模型,认为语篇理解的机制在于知识网、词库和它们的接口之间的一系列激活与连接活动。Lamb(1966,1999)的神经认知语言学理论模式也是一个基于连接主义的模型。在小句信息结构分析层面上,Lamb提出谓元、谓词和环境等分析概念。谓元一般表示实体,体现为名词短语。谓词表达实体间的各种关系,主要是空间、动作和使役关系。环境则指小句中除谓元、谓词以外的其他成分,主要指表达时间、工具、原因、目的等意义的成分。最近,在语篇信息结构分析领域,Gee(1999)的信息结构分析理论受到广泛的注意。Gee沿袭布拉格学派和Halliday等人的传统,用语调切分信息单位。同时继承Chafe(1979,1980,1994)、vanDijk和Kintsch(1980)等人的语言信息结构分析方法,将诗学分析引入语篇结构分析,把语篇分解成“行”(line)和“节”(stanza)等单位来研究语篇的信息建构。Gee把行作为“思维单位”(1999:114)或“意识的焦点”(1999:106),在语篇中通常由小句来体现。比行大的、涉及同一话题、事件、概念、视角或主题的语块单位叫作节,每个节包含数个行。由行和节组成的大语块信息单位叫“宏观组织”,由此Gee把语篇看成是由若干宏观组织按不同顺序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语料。总结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理论框架方面,以前的语言信息研究多以Shannon(1948)的信息论为其基本理论蓝本:一方面侧重于信息传递方面的研究,如Halliday(1994)的已知/新信息论和Roman,Rumelhart等人的命题说,这些理论通常以语言的交际特性作为其研究的基本背景;另一方面将Shannon的信息解码是信息编码的逆过程这一思想直接借用到语言信息研究中来,认为语言信息的生成过程只是语言理解过程的逆过程。然而Shannon的信息理论很难说完全适用于人类语言的信息研究,特别是将信息的解码是信息编码的逆过程这一物理学理论应用于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研究是否合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例如,某个人说“我饿了”的信息生成大致经过以下过程:监控身体耗能的神经系统通知胃等消化和吸收系统提供能量,而这些系统已无储备能量可供输出,于是相应的神经中枢通知相关的网络:需要进食。大脑神经网络根据当时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通知语言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发出“我饿了”的语言信息。而听到某人说“我饿了”的语言信息理解过程可能不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因为它至少不一定包含负责消化和吸收的神经系统的反应,而这一点在整个过程中也是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的。因此从信息流程的两端和某些中间环节看,语言信息的生成和理解过程是不完全一致的,不是二者之间简单的逆过程。因此可以说,在从信息的角度研究语言信息方面,以前的研究可能有研究对象上的某些偏差。事实上,迄今为止的语言信息结构研究没有对语言信息的生成过程及其组合规律予以应有的重视。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语言信息研究多以孤立、零散的句子为研究对象,如Halliday的已知/新信息分析法。即使以语篇的信息结构为分析对象,也常常是以小句为研究基础,如Gee和Lamb等人的理论。而小句间,乃至整个语篇的信息联系并未给予相应的注意。因此,以前的理论往往无法描述和解释语篇信息所构成的整体信息网络体系。另外,目前尚无将源客观信息(语言所表达的客观世界)与语篇信息进行比对的研究,即尚无对语篇的语言信息结构与语言表达对象的源信息实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然而这种分析源客观信息如何映射成语篇信息的研究是了解语篇信息生成过程不可或缺的知识。基于上述思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语篇信息结构分析的新方案,该方案综合了前人研究的某些方法,并在语言信息结构的分析中引入语言信息与源客观信息的对比分析。希望该方案能够描述语篇信息构建的整体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揭示语篇信息和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对人的认知在将源信息客体映射成语篇时的作用能有进一步的认识。2.语篇信息结构分析本研究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将受试者的语篇与源图画进行信息结构上的比对分析,通过详细深入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认知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为了使语篇与图画有一定的可比性,本研究将二者都看成信息的集合体,从信息的角度对二者的结构进行匹对和比较,以揭示语篇信息结构与源客观信息实体结构在认知作用下的相互关系。3.受试者的图式语篇信息为了得到稳定的语篇信息结构和能与之相比较的源客观信息实体,本研究采用看图作文的方法。受试者看一幅图画,并写一篇描述图画内容的文章。受试者的作文在本研究中被当作语篇信息,图画在本研究中被当作与语篇相参照的源客观信息实体。为了排除受试者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本研究要求受试者用母语(汉语)写作。3.1不同性别学生的声母使用行为受试者为30名非语言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年龄是20-22岁,男女各15名。研究者假定受试者具有良好的母语水平,能够有效地使用母语表达自己。在测试时受试者没有被告知测试的目的。3.2画面线的种类本研究使用的图画是一幅黑白硬笔画,选自20世纪70年代初流行于中国的京剧《红灯记》“李玉和英勇就义”一场。该剧80-90年代在中国很少演出,因此受试者曾经见过测试图画的机会不大。画面采用仰视的角度,背景是一棵高大的青松,底层树枝也在画中人物头顶之上。青松前有一巨岩,岩石上站立三人,从左到右依次是李玉和、铁梅和李奶奶。远处背景为晚霞。该画面结构清楚,按照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方位排列顺序,画面可以被分解成六部分,依次是:A青松、B李玉和、C铁梅、D李奶奶、E晚霞、F巨岩。3.3文章的文学调格测试本研究的测试时间为半小时,测试环境为普通教室。测试用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半小时的时间写一篇描述这幅图画的文章。文章用中文写,字数不限,描写得越详细越好。谢谢!”4.测试结果与讨论通过测试,本研究收集到30篇描述同一画面的作文。4.1语篇中的节单位及标识首先研究者对图画和语篇进行信息切分和标记。画面共由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各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或主题,因此我们把每个部分都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块。对这些信息块的标识编号,采用测试工具中图画分解的编号(参见图1中的文字说明)。按照画面中各个部分的排列方位,图画整体信息结构呈现如下的布局:本研究的语篇信息切分,参照的是Gee(1999)等人的语言信息单位切分方法。按照Gee等人的观点,语篇的信息应该依次切分为宏观结构、节、小句等信息单位。小句是语篇信息的基本单位,一般由语篇中的分句担任。节被定义为涉及同一话题、事件、概念、视角或主题的大语调单位(在本研究中为语块单位)。研究者将语篇中描述画面的同一相对独立部分的一组小句定义为节,即把相邻的、描述同一人物或背景的几个小句作为一个节,如把一组位置彼此相邻、都是描述李玉和的句子或小句的组合作为一个节。由于本实验所收集的作文篇幅都比较短小,因此在本文中,宏观结构层次上的语言信息的组织建构暂不分析。在给语篇进行节单位切分后,研究者对每个节进行以主题为其名称的标识。具体的标识标准如下:如果某节所描述的主题是图画中的某一部分,而该部分正好与前面测试工具中图画分解的某一部分相吻合,则该节以图画分解中的英文字母作为其标识。例如,语篇中描述李玉和的节(由若干个小句组成)标记为B。其他节,如果描述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前面图画分解中的某一部分,则以该节所述内容的主要特点为其标记:(1)描述图画全貌的节标记为“概述”,如“画面中央以一棵挺拔的松树为背景,衬托着树前并排站着的三个人。”(2)推测画面中可能发生的故事的节标记为“设想”,如“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山边的那棵苍劲的大松树下,可以隐约看见一群人影在晃动,走近些看只见三个人站在树下,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将他们围在中央。”(3)以图画为线索展开联想、抒情的节标记为“议论”,如“他们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青春永驻的不老松。”(4)将画面中的三个人一起描述的节被标记为“综述”,如“虽然天寒地冻,他们又都只穿着单衣,但他们毫不畏惧,全身洋溢着英雄大无畏的气概。”4.2“无中生有”—语篇节单位的信息结构按照上述对节的划分和标识标准,本研究所收集的30篇语篇在以节为单位的信息排列顺序上,呈现如下结构:从这些语篇的节结构布局看,描述同一画面的30篇语篇,几乎每个语篇都在节结构的数量、排列顺序或信息内容上或多或少地与其他语篇有所不同,从而呈现出各自的特性。与图画中按自上而下的方位所排列的可能性节结构顺序EABCDF或按突显程度所排列的可能性节结构顺序BCDAEF相比,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显示,同一图画信息源在映射成语篇时,语篇的信息量和信息布局是因人而异的。首先,在语篇的信息量方面,多数语篇表现为信息缺失。将图2中以语篇节结构为单位的信息块与图1图画中的以画面各组成部分为单位的信息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把图画中各个信息块逐一提及的语篇只有2篇,约占总数的7%。约93%的语篇或多或少地将图画中的某些信息丢失。即使对画面中同一部分的描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图画中B部分在30篇语篇中的影射在信息量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为节省篇幅,将图2中每隔5篇选一个,即编号05、10、15、20、25、30的语篇):(1)05男战士身负铁链站在最左面,他那魁梧的身材就像他身后的大树,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融化一切的力量。10其中一个是二十多岁的男子,手脚都戴着枷锁。15左边第一位男英雄,还戴着镣铐、手铐、脚铐,体格魁梧,国字脸,上身穿白色上衣,下身穿黑色长裤。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右手握着拳头,上衣下沿被风刮起,叉着双腿。20左边是一位高大魁梧的青年男子,四方脸,宽大而睿智的额头,壮硕的身材,剑眉大眼,目光坚定。虽然身上披着枷锁,脚上戴着脚镣,却丝毫不减英气。25左首的青壮年被镣铐束缚了手脚,然而他的脸依旧严峻,他的拳依旧紧握,任寒风肆虐地刮着他单薄的衣襟。30(无相应节)。从上述例子中句子的长短上看,各例中的语言信息量是不同的。这些量上的差异意味着同一客观事物所引发的语篇的信息量或者说人们对同一客观物体的认识在量上是不相同的。这种差别也说明人们的知识结构、观察水平、表达能力和完成任务时的心理状态等认知能力的诸多方面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当然有些语篇中也包含了图画中各信息块没有表达的信息,这些“无中生有”的信息同样反映了人们的观察力和表达事物的认知能力。其次,在语篇信息的布局方面,图2一方面体现了语篇信息建构的共性,另一方面提示了每个语篇信息组织的个性。在语篇信息构建的共性现象中,73%的语篇是以概述开头的。这种倾向说明人们在认识某事物时,一般先对这一事物进行宏观上的辨认、判断或概括。这一过程是人们的认知思维启动或进入某一状态的准备阶段,是在详细了解或描述一个事物之前对该事物整体特征的一般性判断或总结。语篇信息构建的共性还体现在局部节结构的布局上。通过对语篇节结构与画面各组成部分在信息内容上的比较分析,我们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语篇节结构中相邻节所对应的图画部分在画面中是方位上或范畴上相邻或相关的。如果将语篇中节-节的沿展换算成画面中相应部分之间的位移,可以看出这种位移是呈连续性的而非散点状的。这一点在语篇BCD三节和AFE三节的排列组合中有相当清楚的体现。在图画中BCD是画面中的三个中心人物,他们在画面中的地位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彼此紧邻。在图2中凡含有BCD三节的语篇,100%的语篇是将这三节彼此相连的,其中按BCD顺序排列的有84%,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习惯的从左到右的阅读方式。AFE在图画中都是背景,在功能上都是起衬托中心人物的作用,属于同一范畴。在包含这相应三节中任意二节或三节的语篇中,约78%的语篇将其安排在比邻的位置。这些受方位或范畴影响的节结构的安排反映了语篇信息组织的某些一般性倾向,这些特征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时认知处理的共同规律。正是这些共同规律构成了我们能够理解别人语篇的认知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判断语篇连贯性的基本标准。这些也可能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实质因素。在语篇信息组织的个性化方面,图2显示,同一图画在30篇语篇中影射成不同的节结构排列,从而使描述同一对象的多个语篇在信息结构的布局上表现为多样化特征。将图2所表示的语篇节结构进行彼此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收集的30篇语篇在信息结构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几乎每个语篇在节结构的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上都或多或少地与众不同,从而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些语篇中如此多样性的节排列组合说明,在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人们的认知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把语篇的节排列看作是语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认知状态的依次延展,那么可以发现,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认知状态所发生的顺序也是不一致的。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是有理据的还是随机的?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尚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很显然这些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那么图画是如何映射语篇的呢?图画信息与语言信息如何联系呢?在什么地方二者又存在着差异呢?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应该进入微观世界,对某一部分进行放大以便仔细详尽地分析。下面以图画中B部分和01号语篇的相应节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详细描述语言信息结构的组织建构及其认知基础。在图画中,画面B部分是静态直观的、由线条组成的图形组合。每个图形都可以对应于一个表示概念的名词,这些名词如果按照图画中相应的位置排列,由上到下应该依次是:头发-脸-脖子-上衣-铁锁-手-裤子-铁链-鞋。虽然这个语言结构是源图画结构的直接映射,然而没有任何语篇是用上述源图画结构的名词堆砌起来的。01号语篇中描述画面B部分的节是这样的:(2)左边一位高大的中青年男子,上穿对襟布衫,下穿黑裤、黑布鞋,脖子上套着条粗粗的铁链,一直连住紧攥着拳头的右手,双脚也被一条脚链相连。他的表情严肃,眉头紧锁,双目凝视远方,紧闭着双唇。将源图画结构的直接语言映射与01号语篇中的B节相比较,可以看出,语言的建构和语言信息的组合不是语言所表达的客观对象的直接映射,语言信息的表达和组织有一套它自己的规律。从01号语篇B节的语言信息组织结构看,语言信息的排列似乎是依循自上而下的方位。然而,如果依次将该节中每个分句中名词所表达的图画部分与源画面中相应的部分进行仔细的方位比对,结果显示,语言信息的组织并非是完全按照源图画中画面方位的排列,语言信息的组织方式是由人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如果严格按照图画中自上而下的方位,01号语篇B节的布局应该是这样的:(3)左边一位高大的中青年男子,他的表情严肃,眉头紧锁,双目凝视远方,紧闭着双唇。上穿对襟布衫,脖子上套着条粗粗的铁链,一直连住紧攥着拳头的右手。下穿黑裤,双脚也被一条脚链相连,黑布鞋。将例(2)与例(3)进行信息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例(2)的信息排列既受方位的影响又受范畴的制约。例(2)作者把男主人公所带的铁锁链放在他的黑布鞋之后,而非在画面中按自上而下的方位所应处的位置。这意味着作者没有把铁锁链和衣服作为同一类事物看待,而认为它们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即把铁锁链当作外来的附加物与主人公的衣着分开。作者在语篇中把画面中相隔较远的“布衫”、“黑裤”和“布鞋”放在一起,而把紧紧依附在上衣和裤子上的“铁锁链”放在另外位置,这说明语篇中语言信息的安排不仅受客体事物结构的影响,而且也受人们观察事物时的认知方式的影响,而认知方式又可能与其知识结构有关。4.3项、位信息分析方法语言的表达一般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每一个句子一般都含有名词和动词,有时还有其他词类。从信息结构上看,在图画中信息是以图形和方位来体现各信息个体或实体之间的关系的;而在呈线性结构的语篇中,各信息个体或实体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用词语的线性序列来表达的,这就决定了句子中各词语的信息地位和功能是有所不同的,有些词语能够表达信息实体或个体,而有些词语的信息功能则主要表达信息个体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将例(2)中的语言信息与源图画中相应部分的画面信息进行相互的映射分析,可以看出,例(2)中的所有名词在画面中的B部分都有相应的实体图形,因此名词所表达的都是信息实体。而其他词类所表达的信息只是图画中B部分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如方位关系、数量关系、品质属性等。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名词作为语言信息的中心,称为语言信息中的“项”(item)。句子除含有名词外,一般还有动词(虽然有时该句所描述的对象不一定有任何动作或位置的变化)和其他辅助性词类。将例(2)中的所有名词挑出来按它们在语篇中的位置排列,可以看出,即使把这些名词映射成相应的图形组成部分,它们也只能呈线性排列,无法复原成源图画结构。因为名词本身无法描述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必须借助其他语言单位来表示客观事物的种种性质和关系。这种现象是由语言的线性结构这一特性所决定的,语言的线性结构决定了名词必须借助其他词类才能复原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所具有的共性。然而,这些辅助名词的其他词类在功能和作用上与名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离开了名词,这些词类所表达的信息就无法成立,无法独立地存在。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名词以外的词类称为语言信息结构中的“位”(associate)。一个语句一般包含一个或多个项,还包含一个或多个位,语言信息就是项、位按一定规律和顺序排列的结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研究中图画的信息结构映射成语篇的信息结构主要就体现在语言信息的项、位结构上。那么,项、位的概念与前面所提到的主位-述位、主题-述题的概念有何不同呢?从宏观信息分析上说,语言信息的主位-述位、主题-述题分析是以信息的传递特征和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主位-述位、主题-述题将语言信息,特别是将句载信息按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地位分为中心信息和边缘信息。这种分析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然而这种分析方法无法描述和解释语言信息所构成的信息网络,因为它们只是对句载信息在传递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而项、位的概念,在信息的宏观分析上,是以语言信息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为研究对象的。项是指语言信息中处于主体位置的信息,它是信息结构中的支点或节点;位是指语言信息中表达信息主体各种关系或属性的信息,它是信息结构中连接信息支点或节点的连接线或表示主体信息特征的分支线。因此,项、位信息分析方法可以解释语言信息所构成的信息网络。项、位语言信息分析主要是用图示的方法解释语言信息的结构。在图示中,语言信息的项一般用黑体表示,描述项间关系或属性的位一般被放在括号内,语言信息的流向一般用箭头表示。该图示方法可以分析任何话语单位,如语句、段落乃至篇章的语言信息建构。例如01号语篇的第一句话,“画面中央以一棵挺拔的松树为背景,衬托着树前并排站着的三个人。”用项、位的图示信息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为:在这个图示语言信息结构中,项“画面、松树、背景、人”都是信息的主要部分,或称主体信息,其他词类所表达的信息分别依附于各自的主体信息。这个图示将线性的语言信息分解成几何信息结构,这对语言信息所表达的信息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还原,从而较直观地表示了各个语言信息单位在信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语言信息的生成和将语言信息转化成知识网络提供一个研究途径。在本研究中,语言信息网络与传统上的语义网络被认为是属于不同层次上的信息网络系统。语义网络是指语言形式上,特别是词汇意义间的各种可能关系及其选择,它是同一语言使用者所共享的符号指代系统(Sampson1980:53)。语言信息网络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时期或状态下心智中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系统,它虽然可以用某一语言来表达,但不能被该语言的所有使用者所共享,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信息网络。对语言使用者来说,语言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可以分为新信息和已知信息,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状态。而语义网络中所谓激活和未激活信息的区分只能被动地反映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的信息状态。使用语言信息的项、位图示表达和分析方法,可以在分析语篇信息结构的同时,分析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状态,更详细地揭示语言使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发现语言生成所需要的认知基础提供一种研究途径,进而为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自然语言交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以前的语言信息分析方法不同,目前本文中的项、位分析法只适用于对个人的语言信息结构进行分析,它反映的是一种个人的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语言运用中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个人语法。对语篇进行语言项、位信息分析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对语篇进行分解,按照上述定义从大到小将语篇依次分成宏观组织、节和小句。对篇幅较小的语篇可以直接将其分成节结构或小句的组合。其次,以小句为单位进行项、位图解,小句中的名词作为项,用黑体字表示;其他词类根据它们与名词的依属关系分别安放在相应名词的周围,并放在括号内;小句中各成分一般按语序排列,并用带箭头的连线按语流方向将各部分连接起来。然后,按照从小到大的原则将图解后的小句组装成节、节组装成宏观组织、宏观组织组装成语篇,小句间、节间和宏观组织间的指代和逻辑关系用直线连接。项、位语言信息分析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从大到小分解语篇,以小句为单位进行项、位图解,从小到大组装语篇。下面运用该方法对01号语篇进行分析,以便详细、完整地分析该语篇作者在语篇输出时的认知状态和认知方式。01号语篇是:(4)1)画面中央以一棵挺拔的松树为背景,衬托着树前并排站着的三个人。2)左边一位高大的中青年男子,上穿对襟布衫,下穿黑裤、黑布鞋,脖子上套着条粗粗的铁链,一直连住紧攥着拳头的右手,双脚也被一条脚链相连。他的表情严肃,眉头紧锁,双目凝视远方,紧闭着双唇。3)在正中央是一位年轻的姑娘,扎着麻花辫,身穿土布短衫,长裤的膝盖部位有两块大补丁,脚下是布鞋。她也紧握着右手,手臂弯在前胸,双眼一样严峻的注视远方。4)最右边紧挨着她的是一位老年妇女,头发已花白。她的右手在身后拉住姑娘的左手,她的左手紧握,弯臂抬起在身侧。上衣在下摆、肘部都有补丁,穿着黑色绑脚裤,膝盖部也是两块大补丁,穿着黑棉布鞋。5)三人身后的松树很粗,树冠张开,宽至画面边缘。画的是松树的下半部。6)三人站在小土坡上。7)身后由画面底部中间分别向左斜上、右斜上划出的弧线,似乎听见强劲的风的呼啸。首先,对语篇进行分解。由于该语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