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_第1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2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3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4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杨》教学设计纪天娜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西部建设的资料;了解戈壁的特点;白杨树的生长特点。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出示矛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描写白杨的话。师:同学们,前两天我读到一篇很美的散文,就赶紧记下来了,这会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看短文,老师朗诵。师:听了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师:这段话就是出自文学家矛盾的《白杨礼赞》,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陶铸先生的《白杨》。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生词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出示词语:清晰

新疆

陷入

这组词你觉得该注意什么?课件(易写错的地方变色)

戈壁

茫茫

浑黄一体

读了这组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高大挺秀

坚强

生根发芽看到这几个词你又想到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特点1浏览课文,找出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1)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2)“你看那树多高!”(3)“你看它多直!”(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体会特点。(1)出示: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师:自己读读这句,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生谈印象,高大挺秀。(3)怎么理解的“高大挺秀”?换成“高大挺拔”行吗?(出示对比句)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4)为什么在这用“高大挺秀”,究竟秀美在哪?(出示第一段)感受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理解感悟秀美体现在:自身--高大挺拔,生命力强。环境中--于茫茫戈壁更衬托它的美(5)感悟朗读。(6)体会爸爸说的话。(出示)

第一句:体会白杨直,高大。

第二句:抓住“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生命力强。(1)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地方需要它?学生想象《白杨》教学反思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