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_第1页
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_第2页
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_第3页
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_第4页
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隔离技术与进展

1整理ppt隔离预防的历史

生物万年的演变世界大战、战争创伤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变异传染性疾病2整理ppt中国预防与隔离现状消毒隔离工作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中心内容。我国消毒隔离技术日渐成熟,赶上或者接近发展中国家,在三甲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质量做到80-92%,二级医院质量40-70%不等。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机制体制现状,医务人员观念认识等问题。达不到100%。3整理ppt我国体质模式院内感染管理组织有专职监控人员,定期会议制度,院内感染报告制度。各院规定: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及新进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严格地控制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进货渠道,专册登记,使用后毁形消毒或厂方回收。二、三级医院基本上设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整理ppt面临的健康威胁:目前面临着新老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更有一些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的突然袭击,其特点是在医院内传播快,医务人员感染多,这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03年的非典,近年来的甲流,禽流感,结核病的死灰复燃等无不威胁人类的健康。5整理ppt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与特点1.1老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已经得到控制现很少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血吸虫病)又有抬头上升趋势,其传播途径和隔离消毒与以往有所不同。6整理ppt1.2新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与特点(1)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为主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病毒,传播途径为血液、体液,一旦在人体内感染,复制快、损害重要脏器、危害人类健康。(2)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突如其来、来势凶猛、危害大,对感染源、传播途径、隔离、防治不甚了解。1.3隔离误区1.3.1重消毒轻清洁以往消毒隔离强调物品和环境的严格消毒,而忽略清洁的作用。1.3.2重空气消毒轻空气流通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传播的过程中强调对环境空气的消毒,不注重病室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7整理ppt(提问)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8整理ppt(问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锐器伤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肥皂水或者流动水冲洗(如为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验→接种疫苗或者预防用药→心理干预。9整理ppt隔离

将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不能实现的措施。传染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病原吸入传播大概有三种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颗粒传播。

3易感人群10整理ppt颗粒指不能悬浮的传播原,如粉尘,只发生在现场,吸入者不能再呼出,没有二级传播。

11整理ppt飞沫,指病原在患者排出物里,可在空气中悬浮但飘流不远。这种传播是近距离(10米)。飞沫可吸附,因而建议洗手,消毒表面等。迄今,SARS被认为是经飞沫传播。

12整理ppt空气传播,指病原可在空气中独立漂浮,因而可做远距离传播。最典型的是HISTOPLASMOSIS,一种真菌,每次流行SAN

JUAQIN乃至整个南加州,亚利桑那整个人口有1/5强都会受染。

13整理ppt呼吸传染途径有三要素:距离,时间,封闭程度14整理ppt隔离的种类A系统B系统普遍预防体内物质隔离系统HICPAC预防15整理ppt隔离的种类

:A系统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防止和限制传染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易感者。严格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结核菌(病)隔离(AFB隔离)、肠道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血液-体液隔离16整理pptA系统1.严格隔离(黄色标志)受隔离的病人有强烈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咽白喉、鼠疫、天花、播散型带状泡疹及病毒性出血热

17整理pptB系统的隔离措施采用的隔离措施是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需要单独考虑。对每种疾病是否采取单间病房、戴口罩、穿工作服或戴手套,用"是"、"否"或者有条件的"是"列在各栏目中,并列出感染材料和要求隔离的期限。

18整理ppt普遍预防由于HIV的流行,1985年CDC提出了普遍预防的概念。与以往首先确定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的隔离方法不同、普遍预防认为所有的血液和体液均有感染性、在确定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之前就已开始隔离预防。

19整理ppt普遍预防

普遍预防的缺陷:除经济花费大外,普遍预防只包括一部分身体物质,而不针对其它有感染性物质的传播(如非血源性的),排除在普遍预防外的某些其它物质偶然也可作为潜在感染源和被血液污染而成为危险因素,因而分类隔离预防或按病隔离预防在很多情况下是对普遍预防的一种增补。20整理ppt体内物质隔离系统

为了寻求新的隔离方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研究组和华盛顿西雅图的Harborview医学中心流行病学部合作,1987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隔离方法,称为体内物质隔离

(BodySubstanceIsolation,BSI),

21整理ppt体内物质隔离系统这是一个新的与分类隔离预防和按病隔离预防并行的系统,将传统的“依据诊断确立”隔离法转变为“依据传染性物质判定”隔离法,将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黏膜组织对护理者的影响。推荐用于所有的来自于病人的身体内物质(血液、粪、尿、痰、唾液和其他体液。22整理ppt体内物质隔离系统,对所有的病人给予同样水准的关注是困难的。BSI(体内物质隔离)并不能代替所有的隔离预防措施、如通过干燥皮肤或环境进行的传播(如MRSA、梭状芽胞杆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或真正的空气传播(如肺结核)。与普遍预防一样,体内物质隔离系统的花费依然较大。23整理pptHICPAC(美国感染与实践顾问委员会)

预防隔离

第一部分:“标准预防”适用于医务人员接触所有病人的预防措施

第二部分:针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传播途径采取

相应的隔离,是除“标准预防”以外的隔离措

施,是必须阻断传播途径才可预防的感染。

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24整理ppt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于患者之间、医院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25整理ppt术语和定义个人防护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及其他的传播。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和其它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理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防护服等。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26整理ppt防护衣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27整理ppt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室、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28整理ppt潜在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29整理ppt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30整理ppt缓冲间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31整理ppt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32整理ppt二、隔离的管理要求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33整理ppt二、隔离的管理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4整理ppt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35整理ppt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36整理ppt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米。37整理ppt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要求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设病房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病室采用负压通风,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高效过滤处理,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门窗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应保持关闭。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气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对讲设备。38整理ppt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隔离要求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日常保养。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病室外活动。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39整理ppt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使用范围: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4、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n隔离要求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病房区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40整理ppt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设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有条件的医院宜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急诊观察室间距应不小于1.2m.

41整理ppt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病情较重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6床。42整理ppt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常用口罩的特点1、棉纱口罩:棉纱口罩可阻止一部分病毒侵袭,但此种口罩其结构与人面部密合性差,防病毒效率低。2、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0%,近口鼻的内层有吸湿作用。3、N95口罩:N95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认证的。“N”是指非油性的颗粒物,“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检测条件下,N的过滤率达到95%,同时有较好的密合性。

1、口罩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应正确佩戴口罩。43整理ppt注意事项: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和外科口罩时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4、棉纱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清洁与消毒。5、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44整理ppt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正确戴摘护目镜、防护面罩。

45整理ppt手套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范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46整理ppt4、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5、鞋套的使用n应根据工作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应用。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喷溅时,应穿防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防护服。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47整理ppt防水围裙的使用

分类:重复使用围裙,一次性使用围裙。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48整理ppt帽子的使用

分类:布制帽子,一次性帽子。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49整理ppt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n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50整理ppt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原则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相应的规定。51整理ppt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52整理ppt(一)严格管理感染源传染病病人与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可疑感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安置。53整理ppt切断医院感染途径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传染性疾病采取不同的切断传染途径的措施。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被传染性物质污染的物品时要采取屏障隔离。3、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南》。4、传染病房和隔离室病人所有废物均视为感染性废物,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有关法规进行处置。54整理ppt保护易感宿主对易感宿主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对易感宿主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必要时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55整理ppt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常见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56整理ppt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57整理ppt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防护服并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58整理ppt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59整理ppt患者的隔离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