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方歌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方歌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歌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方歌,又称方歌和汤头歌,是中医初学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背诵歌的公式。古今医家常借鉴古体诗词的韵律特点,采用五言、七言格律形式将方剂的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提炼,简明扼要地编成歌诀,即为方剂歌诀或汤头歌诀。方歌都体现了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特点,其中蕴涵着有关该方的大量信息。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医初学者必须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最为有名的方剂歌诀当属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一书。近年来,如全国中医院校统一试用教材《方剂学》中所附方歌,很受初学者欢迎。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方歌的吟诵与理解,组织教师编写了《方剂歌诀手册》、《方歌导读》等教辅材料,指导学生理解、诵读方歌,也取得了较好教学的效果。笔者将教学实践中指导学习理解性背诵、记忆方歌的方法与经验探讨如下。1理解方歌的方歌了解方剂的出处并联系其制方背景、相关方剂文化,是全面掌握、理解方剂知识的重要前提。首先,某些方剂歌诀中体现了该方剂的原始出处或该方的最早记载典籍,如方歌云:“《金匮》大黄附子汤”、“《金匮》桂枝茯苓丸”、“《温病条辨》益胃汤”等。其次,某些方剂歌诀中载有制方者姓氏的相关信息,如方歌云:“王氏清暑益气汤”、“陶氏柴葛解肌汤”、“牵正散是杨家方”等。通过以上方歌的背诵、记忆,即可知晓该方剂的作者、出处,并根据该典籍主要学术特色或该医学家学术思想加以联想,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等相关知识联系记忆,融汇贯通。另外,中医方剂的命名不仅反映方剂的组成、主治、功用等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天文、地理、哲学,以及儒、释、道各家思想等诸多信息,无不与制方者的学习思想、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准确记忆、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一首方剂,首先要求知晓并理解该方剂的名称由来与命名依据,对初学者学习方剂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某些方剂如四君子汤方歌云:“四君子汤中和义”,玉屏风散方歌云:“芪术防风鼎足形”等。均蕴涵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内涵,值得反复玩味、体会。因此,应重视并加强方歌学习中对方名的理解记忆,这样才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方剂知识。2通过引导制剂进行药味数信息的表达,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主治是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方歌所涵载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如桂枝汤方歌“解肌发表调营卫,伤寒有汗此为功”,青蒿鳖甲汤方歌“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等,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方剂的功用与主治病证。在某些方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提示了组成方剂的药味数,如“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九仙散”等方剂将药味数信息直接体现于方名中;也有如加减葳蕤汤方歌云“草枣薄荷八味共”,将方剂药味数信息隐藏在歌诀中的。另外,因方剂歌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某些方歌中将密切相关的数味药物进行习惯性地名称简化,既节省字数,又便于简化记忆。如小活络丹方歌云“二乌南星乳没龙”,将川乌、草乌合称为“二乌”,将乳香、没药合称为“乳没”;又如大定风珠方歌云“三甲并同五味子”将龟板、鳖甲、生牡蛎等介类潜阳之品简称为“三甲”等。也是一些方歌中执简驭繁地指出了方剂组成药物的简称或入药部位,如五皮饮方歌云“五皮饮用5种皮”,即指本方5种药材均系药物的种皮,令初学者易学、易记、易于理解。3理解记忆方歌中医自古就有“秘方不传在剂量”的说法。一些方歌为了强调方剂中某些药物的特殊用量或者特殊剂量配比关系,均在方歌中有明显的提示,值得引起初学者的重视和理解记忆。标明方中特殊用量的方歌如回阳救急汤“加麝三厘或胆汁”,即强调用辛香走窜的麝香三厘,以通行十二经脉;又如补阳还五汤方歌“四两黄芪为主药”,即强调重用生黄芪四两以补益元气,使气旺血行络通;它如旋覆代赭汤方药“旋覆代赭重调重用生姜”等,均强调了药物在方中的特殊用量。而标明方中药物特殊剂量配比关系的方歌如金铃子散“金铃元胡等分研”等,桂枝汤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当归补血汤“芪归用量五比一”等,则提示了方中药物剂量配比关系的重要性。4传统方歌中本方方的方歌其一,方剂都有其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对于初学者而言,因方中药物较为繁杂,或因相似功效药物较多,常常难以掌握各组成药物在方剂配伍中的主次地位。故可根据部分方剂歌诀中对此的提示加以理解记忆。如小建中汤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茯苓丸方歌“指迷茯苓君半夏”,固经丸方歌“固经丸用龟板君”等,均明确提示了方剂组成药物中的君药。又如一贯煎方歌云:“少佐川楝泄肝气”,则指出了方中特殊药物川楝子的佐药地位,提示虽该药性苦寒,但作为佐药,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其二,方剂的配伍特点能具体地体现“以法统方”,体现方剂的代表性意义,使初学者从整方的角度概括其治法特点。如九味羌活汤方歌云:“分经论治变通良”,即明确指出了“分经论治”是该方的重要配伍特点;又如六味地黄丸方歌:“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即提示该方“三补”、“三泻”且以补肾为主的配伍特点。另外,由于中医方剂数量众多,浩如烟海,历代传统方剂逐渐形成了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3类不同的性质,其在教学要求、学习方法上也有不同,在某些方歌的安排上也有所体现。如四君子汤是补气方剂的祖方,是具有健脾益气功用的基础方剂,因此方歌中体现为“益气健脾基础剂”。5中表现出某类统一方歌的关系方其一,某些方歌中体现出方剂的加减运用方法,如白虎汤方歌“益气生津人参添”,三子养亲汤方歌“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等,均是临床常用加减法。其二,某些方歌中体现出方剂类方的关系、药物组成、功用主治的比较等,如承气汤系列方、六味地黄丸系列方、血府逐瘀汤系列方等方歌。其三,某些方歌的编写,还体现了某类方剂配伍特点或主治病证的比较:如麻黄汤“伤寒表实无汗宜”与桂枝汤“中风表虚自汗出”、小青龙汤“表寒内饮最有功”、正柴胡饮“表寒轻证服之康”等系列方歌、方证的前后联系与比较;又如败毒散“气虚感寒有奇功”与参苏饮“气虚外感最相宜”、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外感风寒证”等系列方歌。如左归丸“壮水之主方第一”、右归丸“益火之源此方魁”等系列方歌体现了方证的前后联系与比较。6方歌与药物配伍比例除上述内容外,因方剂的制服方法、应用注意事项等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故在某些方歌中也有所体现或强调。前者如金锁固精丸“莲粉糊丸盐汤下”、金铃子散“黄酒调服或水煎”、滚痰丸“泻火逐痰临睡服”、十灰散“十灰散用十般灰”等均属此类;也有些方歌将药物配伍比例与制服方法同时提示,如槐花散“等分为末米饮调”、桂枝茯苓丸“等分为末蜜丸服”、失笑散“等量为散酽醋冲”等均属此类。后者如增液汤“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强调应用时注意重用;养阴清肺汤“时疫白喉急煎尝”,强调应用时应急救而不可延误治疗时机。综上所述,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以理解为基础,结合以上多种分析、学习技巧,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