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_第1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_第2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_第3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_第4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讲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等。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第十七讲连词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1、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的短语,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2)“而”字可以用於顺接,也可以用於逆接。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论语•季氏》)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3)“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突出主语的作用。在意思上常常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有时又含有假设的意思。

①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

②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⑤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3)“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突出主语的作用。在意思上常(4)“而”字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使语气舒缓。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是一种伴随或顺承关系。如: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②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③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④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⑤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4)“而”字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使语气舒缓。在意思上往往“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例如:“高而陡”“紧张而有秩序”“源源而来”,“背道而驰”,“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2、以(1)连接并列的两事物(谓语)“又……又……”“而且……”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②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2)连接两个连续的动作,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手段。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④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⑤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彤墙。2、以(3)用来连接因果复句,用在原因分句的句首。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③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4)表假设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5)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伴随、顺承。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3)用来连接因果复句,用在原因分句的句首。3、则表示它所联系两个事物在逻辑上的关系。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例如:①战则请从。②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③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例如:①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民贫则奸邪生。③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3、则表示它所联系两个事物在逻辑上的关系。用法主要有以下

这种“则”字,如果同时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中,那两个分句之间往往形成对比关系。例如:①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②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3)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例如:①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②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阜!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这种“则”字,如果同时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中,那两(4)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例如: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②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则”字多用在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复句中,前面的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后,后面的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前。“则”字用在后面的分句里表示发现了早已发生的事情。(4)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例如:

(5)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的意思。例如: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②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这种“则”字,有的语法书认为是副词,其实它用来表示让步时,仍然起连接作用,跟一般副词的作用是不同的。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那么”,多用于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例如: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

②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5)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例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4.虽,虽然(1)连词“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例如:①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2)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例如: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后来“然则”变为凝固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

古代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例如:①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②虽然,犹有未树也。③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中的“虽然”,都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在书面上它后面都必须用逗号隔开。5.然,然而(1)“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例如:①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分》古代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2)古代也有“然而”,但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是“这样,但是”、“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例如: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例中的“然”字都是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后面用“而”字转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3)后来,“然而”成为凝固形式,逐渐变为一个词了。例如:布履(覆)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

这里的“然而”就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有“可是”或“但是”的意思了。但是,历代写古文的人常常是两种“然而”并用的,因此,读古文时要注意这两种“然而”的分别。(2)古代也有“然而”,但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6.之“之”字作为虚词时,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代词“之”已在“代词”一节里介绍过了,这里只谈连词“之”。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种“之”字一般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但是二者词类不同。“的”字在现代汉语是结构助词,它和前边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例如“我的”、“红的”、“写的”、“人民的”、“群众拥护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分用,并不限于定语。

古代汉语“之”则只能和它前面的词或词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面必须有中心词,“之”所起的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的作用,因此是连词。

①是炎帝之少女。②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6.之(2)“之”字的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例如: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④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⑤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⑥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小恙)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之”字的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⑦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⑨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这种“之”字在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