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2.认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4.认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学习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目录一、戊戌维新变法二、义和团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3)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一、戊戌维新变法一、戊戌维新变法2.经过(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维新运动开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修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3.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一、戊戌维新变法1.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C典型例题2.下表(表2)是部分近现代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不同认识。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并未冲破中国儒家思想的束缚

B.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思想熏陶C.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D.反映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典型例题作者出处认识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冯自由《革命逸史》“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浏览西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康有为自已对香港《中国邮报》的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二、义和团运动原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推动。口号:“扶清灭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先抚后剿。主要事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失败原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12345二、义和团运动6.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2)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义和团运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典型例题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其在华的侵略权益。01借口:出兵镇压义和团。02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遭阻击后退回天津。03经过: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慈禧太后在出逃途中派代表与列强议和。045.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约。《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4.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木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D典型例题5.“沙俄得13037万两,占总赔款数的29%。德国9007万余两,法国7087万余两,英国5062万余两,日本3479万余两,美国3293万余两,意大利2661万余两,其余部分由奥、比、荷、西、葡、瑞典、挪威等国分食”。与上述赔款相关的条约()①签订于1900年

②导致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B典型例题6.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C典型例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2.认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龙的挑战屠龙大会“相互协商”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中国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继续靠洋务救中国?不能怂,继续对日作战?保持理智,向日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产生了深远影响。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思想的传播;(5)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1)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签订《马关条约》(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鹜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覆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1895年5月17日光绪朱谕)“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李鸿章给清政府的奏折(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四十年后,中东事已,益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实业始”

——《甲午战争与晚清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异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甲午战后民族意识觉醒,维新思想得以传播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变法通议》图三维新思想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②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④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维新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中国通史》材料二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②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③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4)结果:失败表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②康、梁出逃;③“戊戌六君子”;④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②具体原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守旧势力强大;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刘光第:

吾属死,正气尽矣戊戌年再看戊戌维新——价值探析民族使命感,以己之血警醒世人改良之路受阻;清廷腐败日益暴露

1895年,当孙中山第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仅隔了5年,当1900年他再派郑士良到惠州发动起义时,“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张永泉《戊戌变法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充分肯定》改良之路行不通;革命思想逐渐得到认同戊戌年再看戊戌维新——价值探析(5)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提倡西学,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义和团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兴起?(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垂危,中国人民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3)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过程:(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3.口号:“扶清灭洋”认识:(1)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2)反映出盲目排外的片面性,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认识。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4.清政府的态度: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5、结果:失败原因:(1)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材料一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积极: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6、评价

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进犯北京,这支队伍从天津老龙头出发时以军乐队壮行,最后以一支长长的担架队沮丧地败回。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西摩尔回忆录》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失败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清政府的策略:先抚后剿招抚铲除列强的态度:要求清政府取缔联合镇压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2)具有局限性:“扶清”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3.过程(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4.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大清官员给八国联军总部送锦旗(万国咸喜)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照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慈禧仓皇出逃。1900年9月7日上谕:“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

——金家瑞,林淑惠《有关义和团上谕》慈禧出逃《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古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5、特点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人均一两白银,带有惩罚性。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以华治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次侵华战争的影响(1)消极性:(主要)①人民: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②国家:文化:严重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政治: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经济: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结论:使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①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③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④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

(2)积极性结论: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6、统治危机加深(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东南互保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和勾结中国南方多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对外宣战后,东南各省保持“中立”。意义:(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5)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国人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