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程序文件资料_第1页
CNAS程序文件资料_第2页
CNAS程序文件资料_第3页
CNAS程序文件资料_第4页
CNAS程序文件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级文件清单序号文件名称1文件控制程序2记录管理程序3公正性保证程序4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5预防措施管理程序6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7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8人员管理程序9人员培训程序10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11安全作业与内务管理程序12检测中心环境保护程序13非固定场所检测控制程序14设备管理程序15标准物质管理程序16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17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18检测工作分包管理程序19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20测试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21样品管理程序2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应用程序23测试结果保证程序24检测报告管理程序25投诉处理程序26数据控制程序和信息系统管理27改进工作程序28纠正措施管理程序29管理体系内审程序30管理评审程序文件控制程序1目的为对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有关场所使用文件的版本是有效的,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范围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记录表单。3职责3.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3.2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审核、相关质量管理作业指导书与其它文件的批准,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现有体系进行评审;3.3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所有受控文件、外来文件的发放、回收、销毁及原稿的保存;3.4技术负责人负责相关技术类作业指导书的批准;3.5各部门负责相关文件的编制和使用保管、外来文件的审查与获取,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相关作业指南文件的审核。4工作程序4.1文件与资料的分类4.1.1文件和资料分为以下几类a)质量手册;b)程序文件;c)技术性文件(包括标准技术文件、服务过程标准等);d)其它内、外部资料(如法律、规定、制度等)。4.1.2文件和资料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检测中心管理体系运行中作为执行依据的文件为受控文件;仅供参考或提供给客户及第三方参阅的文件为非受控文件。受控文件分发时须加盖“受控文件”印章并注明分发号;非受控文件分发时不加盖“受控文件”。4.2文件的编号4.2.2各类文件编号统一由综合办公室文档管理员负责,文件编制部门在编制文件时,在综合办公室文档管理员处取得文件(含记录)的编号。4.2.3文件编号方法4.2.3.1质量手册的编号方法由机构代号(SK)、检测中心管理体系代码(CQM)组成,示例:SK-CQM。4.2.3.2程序文件的编号方法4.2.3.3作业指导书的编号方法由机构代号(SK)、作业指导书文件代码(WI)、顺序号(三位数字)组成。不同文件类型按区间进行编号,“检测方法”顺序号区间为“001~300”,“仪器操作指南”顺序号区间为“301~500”,“仪器校准、期间核查规程”顺序号区间为“501~800”,“检测中心工作流程”顺序号区间为“801~900”。示例:SK-WI-001。4.2.3.4记录表格的编号方法4.2.3.4.1从程序文件中引出的表格的编号方法由程序文件编号+顺序号(2位数字)+版本号组成,示例:SK-QP-01-01-A/0。4.2.3.4.2从作业指导书中引出的表格的编号方法由机构代号(SK)、技术记录码(TR)、顺序号(3位数字)组成。示例:SK-TR-001-A/0。4.2.3.5版本状态由“版本/修改次数”表示。“版本”由A为最初版本,根据质量手册要求进行换版,换版后修改为B、C…,依次类推,I、O除外。“修改次数”由0~9表示。示例:A/0。4.2.3.6外来文件的编号方法由机构代码(SK)、外来文件接收年份号(四位数字)、流水号(三位数字)组成,示例:SK-2019-001。4.3文件的编制与审批4.3.1各类文件的审批权限见下表:序文件名称设计审核批准备注1质量手册质量管理部质量负责人检测中心主任2程序文件质量管理部质量负责人检测中心主任3质量管理类作业指导书各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检测中心主任4技术类作业指导书各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检测中心主任5记录文件各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6外发企业/单位文件各相关部门质量负责人检测中心主任4.3.2管理体系运行之后编制的质量文件,文件编制人员须充分征求可能使用文件的部门人员的意见后,填写《文件报批申请表》,同文件正本送至文件审核人员审核内容和分发范围,并由相关部门确认后报主任批准。批准后的质量文件正本及审批后的《文件报批申请表》送至综合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文档管理员在相应的文件清单上登记。4.4文件的发放4.4.1综合办公室根据《文件报批申请表》批准的发放范围,准备文件的副本,加盖“受控文件”章并编上分发号。对标准文件的受控,附上《标准文本的查新记录》。4.4.2文件发放时,综合办公室应填写《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表》,文件领用人签名并领取注有分发号和加盖受控印章的文件。4.4.3当需使用文件的人员未领到文件时,不得随意借用他人的文件复印,应填写《文件发放/领用申请表》,经该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到综合办公室办理领用手续。检测中心内不4.5文件的更改、换版和作废4.5.1文件需要更改时,应由文件更改申请部门人员填写《文件更改评审表》,说明更改原因,主要的更改(如技术标准等)还应附有充分的证据。4.5.2文件更改后应重新进行签批下发,审核、批准依据4.3.1的审核权限执行。4.5.3文件的更改由负责,更改方法如下:a)打印更改页,随附《文件更改评审表》发至各相关部门/人,同时收回旧页。b)评审表4.5.4文件经更改后,应在相应文件的《文件履历表》做修订状态标识并更新《文件清单》上登记。4.5.4文件经多次更改(修订状态从0到9时)或文件需进行大幅度修改时应进行换版,原版次文件作废,换发新版本,并在新文件上做好修订状态标识。4.5.5作废的文件由综合办公室按照《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表》收回并做好记录。作废文件加盖“作废”印章。需作保留的作废的文件,由申请人填写《文件留用申请单》,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文档管理员加盖“留用文件”印章方可留用,其它作废文件作销毁处理。4.6文件的管理4.6.1文件应有序的存放以便于存取和查阅。4.6.2不得在受控文件上乱涂乱画,不得私自外借。确保文件的清晰、整洁和完好。4.6.3本检测中心运作方式以及外部法律、法规及标准变更时,应及时更改相应文件。4.6.4正本文件由文档管理员填写在《文件清单》中,并按类别归档保管。存入磁盘的文件应进行归档登记。为防止文件丢失,所有存入磁盘的文件均应有备份。4.6.5当文件使用人将文件丢失后,应按本程序4.4条款办理申请领用手续。但必须在申请书中作出说明。文档管理员在补发受控文件时应给予新的分发号,并注明丢失的分发号作废。必要时将作废文件的分发号通知各相关部门,防止误用。4.6.6当文件使用人的文件严重破损,影响使用时,应到综合办公室填写《文件发放/领用申请表》,交回破损文件,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补发新文件。新文件的分发号仍沿用原文件的分发号,文档管理员负责将破损文件销毁。4.6.7需临时借用文件的人员,到综合办公室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经文档管理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借阅期间,借阅者应保护好文件,不得损失、涂画、丢失等,否则对借阅者进行相应考核。借用者应在指定日期归还文件,到期不归还由文档管理员收回。正本一律不外借,以防丢失或损坏。4.6.8质量文件持有者若调离岗位或离开本公司,应如数将文件归还给综合办公室,综合办公室主动办理有关交接手续,由于综合办公室未及时收回文件而造成文件丢失的,由综合办公室负责。4.6.9质量管理部负责在每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前全面检查各类在用文件的有效性,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4.7外部文件的控制4.7.1各类外部文件(包含外培用资料)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查,审查批准后交由综合办公室登记、编号、发放。发放时加盖“外来文件”印章。4.7.24.7.3为保持外来文件的有效性,各部门负责人保持与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及跟踪,并在每次管理评审前,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各部门对外部文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4.7.4外部文件在体系中使用,应转化为受控文件进行管理。4.8发外文件的控制4.8.1发外文件必须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发外。4.8.2提供给客户的文件,不加盖受控印章,不做更改(换)控制,但需做好发放记录。4.8.3发给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红头文件,由各部门提出、编写,由综合办公室文档管理员编号、审核、校对、存档记录,检测中心主任批准。5相关文件《记录管理程序》SK-QP-026相关表格《文件报批申请表》《标准文本的查新记录》《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表》《文件发放/领用申请表》《文件更改评审表》《文件履历表》《文件借阅登记表》《文件留用申请单》《文件清单》记录管理程序1目的为满足质量要求或为体系各要素运行提供有效的客观证据,达到检测的追溯,必须对质量体系所有记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适应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质量体系活动中所产生的所有记录。3职责3.1记录的内容和格式由该项工作的执行人或管理者提出。3.2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审批,技术记录格式由技术负责人审批。3.3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填写各自承担工作产生的记录。3.4文档管理员负责收集、保存、管理记录。3.5检测原始记录由检测室指定检测人员校核。4工作程序4.1记录的产生在各级质量活动中均应对活动情况、原始观察现象和数据做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形成记录。4.2记录的类型:质量记录和技术性记录。4.2.1质量记录a)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处理等情况类型记录;b)质量体系的评审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活动的记录;c)投诉处理类型记录;d)外部支持服务类型记录;e)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类型记录;d)质量体系运行产生的其它记录。4.2.2技术性记录a)检测环境条件监测情况记录;b)检测原始记录;c)仪器设备的购置、损坏、更新、修理、报废等情况记录;d)比对和验证报告;e)样品的收发、交接、处置等情况记录;f)检测报告更改、补发、登记等情况记录;g)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记录及人员档案;h)仪器设备档案;i)其它技术记录。4.3记录的制定与印刷记录的格式由各使用部门提出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编号、备案并负责印刷。4.4记录的填写、更改、编号4.4.1记录只能用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填写;4.4.2记录应字迹清晰、端正、内容齐全,必须有填写人签名,检测原始记录还须有核验员签名;4.4.34.4.4记录的更改a)记录的更改必须是原填写人;b)采用杠改,并在更改处签字或等效标识,同时标注修改日期。4.4.5记录的编号是本检测中心唯一的,记录的编号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执行。4.4.6人员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按《人员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有关规定执行。4.5记录的发放和归档4.5.1体系运行的记录表单由质量负责人审核印刷后由综合办公室统一发放各部门使用,并按记录中的说明归档保管;4.5.2检测的原始记录表单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后,由综合办公室统一发放各检测中心使用,填写完成后,原始记录由各技术负责人交综合办公室进行保管;4.5.3原始记录分项目按检测报告编号的次序以年装订成册,封面打印原始记录名称、起止时间等。4.6记录的查阅4.6.1需要查阅时,须经保管人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4.6.2未经质量负责人审批不得擅自查阅;4.6.3外单位人员需查阅记录时,必须凭其单位介绍信,经记录保管人同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4.6.4记录一律不得外借、复制、遗失或毁坏,查阅时不得涂改,阅后立即归还,且只限于现场查阅。4.6.5属于委托方保密的原始记录,必须经委托方同意,检测中心主任批准后方可查阅。4.7记录的保存4.7.1检测原始记录及相应的仪器使用记录和环境条件监测记录保存期至少为6年,仪器设备的损坏、故障、更新、修理记录长期保存直至仪器报废后至少6年;人员培训、考核记录长期保存,直至人员调离本系统后至少6年;其它记录的保存期至少为6年。4.7.2记录应保存在资料柜中,存放整齐,应能防盗、防蛀、防潮、防尘。4.8记录的保密及销毁4.8.1查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查阅无关的记录,不得擅自摘抄,不得失密和泄密;4.8.2文档管理员对所保管的记录负有保密责任,谨防发生失密事故;4.8.3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检测原始记录必须采取加密措施,并用磁盘备份副本;4.8.4文档管理员工作调动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4.8.5发现失密、泄密现象,应立即向所质量负责人汇报,并采取补救措施,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后果严重的应给予纪律处分;4.8.6各部门应定期鉴定、清理超过保存期和失去保存价值的记录。若需销毁的,应填写《记录/档案销毁登记表》,报质量负责人同意后,由综合办公室派专人监督销毁,涉及本单位机密的记录文件须经单位领导监督销毁。5.相关文件《人员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6.相关表格《记录/档案销毁登记表》公正性保证程序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诚实性,维护本检测中心的信誉及客户的权益。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公正性措施的制定、宣贯、监督和维护。3职责3.1检测中心主任:3.1.1发布本检测中心的公正性声明,确保公正性、诚实性措施的实施;3.1.2组织宣贯本检测中心的公正性措施,对贯彻执行情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安排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使保证独立性、公正性落到实处;3.1.3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维护其严肃性和有效性,并带头抵制来自任何方面对检测工作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干扰;3.1.4负责批准并执行对产生不公正行为的处理。3.2质量负责人:3.2.1对不公正性事件进行调查和提出处理意见;3.2.2把执行本程序文件的情况纳入内审计划,组织内审员审核公正性措施和行为准则的贯彻实施情况。3.3质量监督员:3.3.1对各项公正性、诚实性的实施进行监督;3.3.2及时制止违反诚实和公正的行为并如实向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反馈。3.4全体员工应:3.4.1自觉遵守和维护检测中心的公正性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3.4.2贯彻检测中心的质量方针和检测服务宗旨,保证检测能力和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3.4.3接受监督和检查,有责任、义务和权利抵制一切可能会降低检测中心技术能力、公正性的活动和行为。4工作程序4.1公正性4.1.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检测中心的管理工作。4.1.2检测中心主任公开发表声明,排除和抵制任何干扰和不正当压力的影响。4.1.3检测中心的管理层应确保检测中心所有人员的工作不受任何行政干预,不受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方面的不适当压力。4.1.4为了避免任何可能降低本检测中心的技术能力、公正性、判断或运行、诚实性的活动,检测中心每个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定:A.检测人员不得私自留用、试用检测申请方提供的被检样品;B.检测人员能独立公正的做出判断,为客户保守机密信息,尊重客户的知识产权,实事求是;C.检测人员应能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不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提供数据和检测结果;D.检测人员不得涉及被测样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E.所有检测人员有权抵制一切背离本检测中心质量方针、程序的行政干预和压力;F.检测中心任何人员不得阻拦检测申请方与检测有关的申诉。G.所有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公正性措施,坚持客观、科学、公正和保密性原则,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1.5通过日常监督、客户投诉、内部人员反馈等方式识别工作中的违反公正性、诚实性和损害客户所有权的情况,如果发现不公正行为,应及时报告管理层和阻止不公正行为,并安排其它人员代替存在不公正行为人员的工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4.1.6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不公正的行为和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上报检测中心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不公正行为的处理。4.2违反调查4.2.1当检测中心发生违背自律、公正性及相关规定时,由质量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情况记录于《不符合工作记录表》。4.2.2当内审和管理评审发现对公正性存在理解、掌握和执行的问题时,检测中心主任应组织专题研究并组织一定范围内或者直至全体员工的培训,以期统一认识,统一行动。4.3奖惩措施4.3.1检测中心主任对自觉维护质量检测中心信誉、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维护检测工作公正性从而避免检测中心信誉受到伤害的典型人和事给予表扬和奖励。4.3.2若发现员工违背自律、公正性及相关规定时,由质量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经检测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情况严重者予以警告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4.4公正性风险识别质量负责人按照《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定期(每年至少1次)组织识别公正性风险,输出公正性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公正性风险一般来源于利益关联,因此检测中心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公正性风险的识别:a.组织架构中执行与管理/监督人员的利益关联;b.人员兼职的风险;c.各类活动中的利益关联,如投诉,内审,不符合处理等;d.客户要求带来的风险,如偏离、样品异常等。4.5质量负责人根据识别出来的公正性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小或消除公正性风险。对于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公正性事件,发现人员应及时反馈,主任应组织相关人员对不公正性行为和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5.相关文件《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6.相关表格《不符合工作记录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1目的确保及时发现、识别在管理体系活动、技术活动中的不符合工作,并能及时给予纠正,有效防止不符合工作的扩大化,消除或减少不符合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2适用范围广东三和控股有限公司检测中心所有员工3职责3.1本检测中心所有员工有责任对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操作的各环节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识别;3.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员工提出的不符合项进行评估;3.3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技术不符合项进行原因调查;3.4各相关责任人负责对不符合工作采取纠正措施和跟进;3.5综合办公室负责记录的保存。4工作程序(流程图及内容)4.4记录的保存4.3纠正/纠正措施的4.4记录的保存4.3纠正/纠正措施的采取和跟进4.3不符合工作的控制(SK-QP-24-01《不符合工作记录》)4.2不符合工作的识别4.1不符合工作的发现4.1不符合工作的发现4.1.1不符合检测工作是指检测工作的任一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检测中心的程序要求或与客户的约定要求。4.1.2检测中心各类人员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可以从以下环节发现不符合工作(但不限于):A.消耗性材料(试剂)的验收核查;B.客户投诉和索赔;★C.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出现的错误;D.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E.管理评审;★F.质量监督员对检测工作的监督;G.环境条件不满足要求;H.不恰当的方法;I.仪器设备、参考标准的校准和期间核查;J.标准物质期间核查;K.质量控制结果超过规定的限制;L.检测报告的核查;M.分包方的失误;N.各级主管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O.人员差错;P.试验样品的处置时间不满足要求;Q.试样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R.能力验证或检测中心间比对结果不满意。4.2不符合工作的识别发现不符合工作后,应立即报告质量负责人,由其组织相关人员对该不符合工作尽快进行识别。一旦不符合工作被识别出来,应遵循条款4.3之流程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其中4.1.2中带★号的项目,其不符合工作的处理应遵循相应的程序。4.3不符合工作的控制4.3.1不符合工作的记录相关责任人将不符合工作记录在《不符合工作记录表》中。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评价A.严重不符合,包含:影响检测中心诚信(如认可材料不真实,原始记录不真实或不能提供原始记录,故意违反认可要求);与质量体系标准要求严重不符合;可导致质量体系失效;不能确保所提供测试的质量;会产生严重后果;违反质量体系要求的一般不符合项数量太多;样品丢失;人员未经评估授权即单独为客户做测试;对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未经校准即投入使用;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出现了检测事故;接到了重大投诉,并责任在我方的。B.一般不符合,包含:与质量体系标准要求轻微不符合;违反质量体系要求的孤立的(单独的)事件。4.3.3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评价4.3.3.1质量负责人在接到不符合工作报告后,由其组织相关人员确定该不符合工作,对产生不符合工作的原因进行调查,如涉及技术问题,可请技术负责人予以协助调查,根据4.3.2的严重性评价原则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4.3.3.2如该不符合工作可被检测中心接受,可按照《测试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及《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进行,如不符合工作不可被接受时,检测中心主任根据报告可采取以下行动(但不限于):A.暂停签发或停发检测报告的通知;B.必要时通知客户取消检测工作;C.责成相关责任人员纠正不符合工作。4.4纠正/纠正措施的采取和跟进4.4.1技术负责人对不符合工作立即采取纠正行动,以避免差错的扩大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4.4.2当评估表明该不符合工作可能会再度发生、或对检测中心的运作与自身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存在怀疑时,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程序。对严重不符合项,相应的工作应立即停止,直到验证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已经消除。被暂停工作需要得到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批准方可恢复正常。4.5记录的保存综合办公室应收集有关不符合工作记录,并保存管理。5.相关文件《测试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投诉处理程序》《纠正措施管理程序》《管理体系内审程序》《管理评审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6.相关记录《不符合工作记录表》预防措施管理程序1目的对检测中心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过程中的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实现检测中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对可能发生潜在不符合的预防控制的管理。3职责3.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重大预防措施的批准。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工作技术运作方面预防措施的评价和批准工作。3.3质量负责人:主持检测中心管理体系改进工作,负责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质量管理方面的预防措施的评价和批准工作。3.4质量监督员:负责预防措施实施的监督和跟踪验证。3.5相关部门、岗位:负责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工作程序4.1持续改进4.1.1本公司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落实贯彻、内外部审核结果、客户投诉、信息反馈、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管理评审的结果,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2预防措施4.2.1潜在不符合的识别4.2.1.1潜在不符合的信息来源包括:市场调查、行业信息、政府文件、媒体报道、内审、外审、管理评审、质量趋势及客户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本检测室内部比对或能力验证结果等方面。各部门、岗位人员应就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各环节与相关的管理工作,收集、报告潜在不符合的有关信息。如主检人员负责检测过程潜在的不符合的收集和报告,综合办公室负责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等;4.2.2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分析、预防措施计划的制定4.2.2.1责任部门、责任岗位或有关人员对已识别的潜在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如人力资源、仪器设备、客户要求、方法和程序及数据分析,确定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和改进的机会(见《实施预防措施记录表》)。4.2.2.2制定目的在于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发生的预防措施计划。4.2.2.3预防措施计划需经质量/技术负责人评价和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有效性。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管理方面预防措施的评价、批准,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方面预防措施的评价、批准。4.2.3预防措施计划的实施4.2.3.1相应责任岗位人员负责落实确定的预防措施的实施;4.2.3.2质量监督员进行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并评价其有效性。若未达到要求,应重新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4.3预防措施若引起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执行。4.4文档管理员保存预防措施的原因分析、制定、实施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并提交管理评审。5.相关文件《文件控制程序》《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记录管理程序》《管理体系内审程序》《管理评审程序》6.相关表格《实施预防措施记录表》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1目的为维护委托方利益,切实保护委托方所有权,对委托方的技术、数据和商业机密保密。2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展检测服务时涉及到的委托方所有权和各种机密的保护。3职责3.1客服管理员负责与检测有关的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工作;3.2文档管理员负责对有保密要求的文件和资料实行归档保存;3.3质量监督员负责对各项保密性和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3.4质量负责人负责对泄密事件进行调查和提出处理意见;3.5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具体工作。4工作程序4.1保护所有权4.1.1当委托方提供的检测所需的技术资料等需要保密时由客服管理员随同样品一起接收。转交检测人员时需要办理资料交接手续。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尽快将有关资料转交文档管理员保管,任何人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复印;4.1.2检测用样品所有权属委托方,检测后由委托方确定样品的处置方式;4.1.3检测人员不得利用委托方技术从事技术服务或产品开发。4.2保密4.2.1样品接收时若附有资料,经办人应咨询委托方是否需特别保密,并做好标识;4.2.2委托方提供有关资料若需保存的由文档管理员统一存档,因工作需要借阅需经检测中心主任批准;4.2.3检测的原始记录及结果应妥善保管,检测原始记录由各室存档,采用计算机进行检测或数据处理的应加密;4.2.4检测报告的发放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执行;4.2.5所有需保密的资料,非文档保管人员未经批准办理手续不得查阅,也不得询问其内容;4.2.6委托方要求电话、电传、传真或者其它电子、电磁方式传递检测结果时,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执行;4.2.7对委托方的样品应妥善保管,以防泄露委托方的技术秘密。4.3本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违反保密规定泄露或损坏委托方所有权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5相关文件5.1《检测报告管理程序》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能够在检测工作中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检测工作中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3职责3.1各岗位人员负责识别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3.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识别出的风险的分析;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风险的评估和采取何种预防和控制措施;3.4检测中心主任负责批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3.5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跟踪验证。4工作程序4.1风险的识别4.1.1对于风险的识别需要本检测中心所有人员参与,根据质量管理的要求,对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和其它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4.1.2检测前的主要风险因素A.合同评审的风险:检验检测标准/方法不适用于检测样品;检验检测标准/方法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测试委托合同一般内容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测试委托合同遗漏相关责任人员的签名等风险。B.样品风险:检验检测样品信息与检验检测委托单不符;样品保存条件不符等风险。C.信息保密风险: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验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等风险。D.沟通风险:未能将客户的检验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等风险。E.其它风险:对客户或公司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4.1.3检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A.人员风险:检验检测人员资质不足;人员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等风险。B.仪器设备风险: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性能异常;未定期校准或核查;没有使用和维护记录;无状态标识管理;设备档案记录不完整等风险。C.试剂耗材风险:使用未进行符合性验证的试剂耗材;使用过期、失效的试剂/耗材;使用无证标准物质;没有标准溶液配制记录;没有安全使用及管理试剂耗材等风险。D.检验检测方法风险:未按检验检测方法进行检验检测;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验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检验检测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质量控制或质量控制不全等风险。E.环境风险:未对检验检测环境进行有效监控;检验检测环境条件与检验检测要求不符等风险。F.安全风险:未识别不同检验检测工作的性质、地点、检验检测方式导致的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比如化学品、玻璃器皿、电、火、高低温、粉尘、噪音、爆炸等方面的风险);操作有毒有害试剂检测项目时未佩戴防护用具;未按要求处理废弃物等风险。G.信息保密风险:在检测过程中对于客户资料、样品、数据结果等信息的泄露;对公司内部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信息泄露等风险。4.1.4检测后的主要风险因素A.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未按规定对样品进行销毁处理等风险。B.数据结果风险:未进行有效的复核,原始记录遗漏相关责任人员的签名;人为更改或伪造检验检测结果、原始数据错误、原始记录更改不规范、原始记录描述错误等风险。C.报告风险:报告中对产品/样品的描述不准确导致异议;检验检测报告缺乏完整性;检验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可疑值未得到及时报告;报告文字描述有错别字或漏字;报告的信息与原始记录(或提供的其它资料)不一致;拒绝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超授权范围使用认证及认可标识章等风险。D.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报价、样品等方面信息泄露的风险。5.4其它方面的风险因素A.质量管理风险:未按照CNAS的频次要求参加能力验证;能力验证、检测中心间比对所得结果有问题或不满意;未按质量监督控制计划实施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控制管理记录资料缺漏;未按要求进行内审、管理评审等风险。B.体系文件的风险:使用未授控文件、非最新标准文件、外部文件未授控的风险;体系文件偏离认可要求等风险。C.档案管理风险:归档资料信息与实际不符;归档资料杂乱无序;未按要求销毁过期文件档案等风险。D.环境卫生安全风险:检测中心检测环境构造不恰当;5S工作不到位,检验检测环境杂乱等风险。6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发生频度以及可探测性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6.1风险的严重程度(代号S)评价准则A.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a.非常严重b.严重c.一般d.轻微B.下表为依据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严重程度(S)描述等级评分非常严重产生经济纠纷、人身安全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5严重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风险4一般对检测结果和报告有影响的风险3轻微对检测报告和内容没有影响的风险1C.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6.2风险的发生频率(代号O)评价准则A.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4级,如下所示:a.极少发生;b.很少发生;c.有时发生;d.经常发生;B.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代号O):发生频度(O)等级评分极少发生1很少发生2有时发生3经常发生4C.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6.3风险可探测性(代号D)评价准则风险的可探测性是指风险发生前,根据现有控制措施,能控制或减少风险出现的概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可探测性定义为4级,如下所示:可探测性描述(D)等级评分没有控制措施,不能探测4控制措施不能控制风险3控制措施能控制到风险可能性小且不能防止危害影响到后续流程2控制措施能相应减少风险的可能性16.4分析现有的控制措施A.针对识别出的风险严重度、发生频率和可探测性,检查是否有对应的控制措施(如:制度、规范、操作指引等;B.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的严重度、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风险带来的影响;C.《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会自动算出风险的值;D.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评分×风险频度评分×风险可探测性评分(SOD);E.风险等级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风险值≤16,风险等级为低;16<风险值≤32,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值>32,风险等级为高。F.中、高级别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或规避风险处理,低级别风险可以不处理。7风险处置7.1当涉及到相关程序时,以相关程序要求优先对风险进行处置。7.2对与风险指数小于10的风险,由质量负责人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控。7.3对于风险指数大于等于10的风险,若没有相关程序对其进行要求的,则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填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质量负责人审批通过后,由相关人员按照计划要求实施控制及验证工作,确保风险消除或减小到可接受范围内。对于无法消除的风险仍需进行监控。8风险监控对风险实施监控的人员需填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当风险扩大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时,应立即向质量负责人报告,并按照风险处置的要求对不可接受的风险进行处置。9记录《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人员管理程序1目的检测中心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测中心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2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人员的监督及授权等方面的管理。3职责3.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人员的招聘规划、聘用及任命。3.2质量负责人负责各个岗位人员工作的监督。3.3全体员工按检测中心人员管理程序要求进行检测工作。4工作程序4.1人员岗位要求4.1.1检测中心主任A.具有大学学历、中级职称、从本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5年以上。B.全权负责检测中心各项工作全面运作及资源调配。C.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程。D.负责组织建立、实施和维持与本检测中心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持续适应、有效,提供管理体系运行的必备资源。E.主持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批准颁布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主持策划管理评审工作,保证检测工作的科学、公正、准确。F.按客户要求完成约定和承诺的检测工作,保证优质高效的为用户服务。G.组织职工参加有关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吸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保证检测质量。H.做好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全本检测中心开展文明建设活动,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I.有人事任免权,对检测人员有奖励和处罚权,对人员、资金和资源有调配权。J.须由母体公司授权任命。4.1.2质量负责人A.具有大学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B.负责建立、实施和维持与本检测中心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持续适应和有效,全面负责本检测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C.负责完成管理体系运行中的文件控制、检测报告、申诉和投诉、不合格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服务和供应品采购要素的工作及负责上述要素涉及相关程序的实施和有效运行。D.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工作,准备管理评审输入信息、做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和总结,并对管理评审提出的问题的纠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验证。E.协办管理体系运行中记录的控制、合同评审、环境和设施、检测方法和作业指导书、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检测人员能力要素及执行要素涉及的相关程序。F.负责提出管辖范围内的机构设置、管理人员和质量活动中的相关职能人员选择的建议。G.负责管理体系运行的考核工作。4.1.3技术负责人A.具有大专以上化工相关专业学历、中级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B.建立、实施和维持与检测中心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持续适应和有效,全面负责检测中心的技术工作。C.负责完成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记录的控制、合同评审、环境和设施、检测方法和作业指导书、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检测送检样品、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检测人员能力等要素的技术管理和上述要素涉及相关程序的实施和有效运行。D.协办管理体系中的文件控制、检测报告、申诉和投诉、不合格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服务和供应品采购要素及执行上述要素涉及的相关程序。E.负责提出管辖范围内的机构设置、管理人员和质量活动中的相关职能人员选择的建议,负责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4.1.4检测室负责人A.由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精通本专业检测业务和技术、熟悉业务管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担任。B.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按照本科的工作范围开展工作。C.负责对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按照相关的程序文件进行有效的控制:按照要求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保证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对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养;检验环境条件要达到检测标准和仪器设备使用要求。D.审核检测人工检测表,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E.负责对抱怨的处理及偏离的纠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和实施。F.负责组织编制检测规程、验证方法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书,保管本检测室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的标准、规程和细则。G.参加管理体系运行和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完成管理体系运行涉及的本部门的各项工作。H.参加能力验证和内部质量控制活动。I.做好本部门的内务管理工作,确保安全检测和规范操作。J.有权对本部门人员的工作调配、奖励和处罚。4.1.5检验员A.由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精通本专业检测业务和技术、熟悉业务管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担任。B.经过检测技术培训和考核,取得上岗资格和持证上岗,从事的工作必须与岗位培训项目相符。C.应熟悉检测方法,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认真正确填写检测记录,按照规定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运算、修约和处理,检测记录字迹清晰,数字准确无误,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负责。D.正确操作和使用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其性能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仪器使用前后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停止使用,及时报修。E.负责对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按照相关的程序文件进行有效的控制:按照要求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对检测送检样品前要检查、确认和准备;定期接受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养;检验环境条件要达到检测标准和仪器设备使用要求;管理和维护检测环境,使其达到标准的控制要求。F.参加能力验证和内部质量控制活动。G.参加管理体系运行和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完成管理体系运行涉及的本部门的各项工作。H.有权拒绝任何人迫使其违反程序,或使用未经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4.1.6质量监督员A.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从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由经过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和质量负责人授权;熟悉标准和方法,了解检测过程和检测目的,懂得评价检测结果。B.负责检测工作的日常监督,对从检测活动开始至检测结果报告的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报告质量负责人,并做好记录。C.对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负责。4.1.7内审员 A.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必须由经过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和质量负责人授权;熟悉工作程序和管理体系的要求,有能力判定管理体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B.审核员参加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按照《管理体系内审程序》,要尊重事实、不屈服于压力、不迁就任何需求,认真填写不符合项报告。4.1.8文档管理员A.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记录管理程序》和《检测报告管理程序》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维护和管理,确保文件的现行有效。B.对外来技术文件进行登记、编号、发放、控制和管理。C.管理检测标准和方法档案、检测报告和检测记录档案、质量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和人员档案。D.对本公司使用文件的有效性负责,做好文件的保密工作。E.负责资料的清洁完整,做好资料的防火、防霉、防虫蛀等工作。4.1.9设备管理员A.执行《设备管理程序》和《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B.负责新购和修复后的仪器设备的验收,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降级和报废及更新等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消耗品目录及档案。C.负责制定年度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计划并组织实施,对溯源结果进行确认和统计,对仪器设备进行标识管理。D.有权制止违反《设备管理程序》和《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的行为,对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量值的溯源性负责。E.执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作好标准物质的管理工作。4.1.10客服管理员A.执行《测试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作好样品报检登记工作。B.按照《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的相关要求,负责报检样品资料审核,确认报检样品检测的需求。C.负责检测样品的资料检查、接收、登记、编号和下达检测任务,办理相关手续。D.对客户提供的报检样品的相关技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4.1.11样品管理员A.执行《样品管理程序》,作好样品管理工作。B.负责按测试委托合同要求处理检完的样品。4.1.12采购员A.执行《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做好检测中心物质的采购工作。4.1.13授权签字人A.具有大学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掌握质量管理程序、签字领域的标准和方法、报告签发程序;对检测结果有正确的判断力;熟悉计量认证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B.执行《检测报告管理程序》,审核和签发授权范围内的检测报告。C.对检测报告的完整性、检测依据和检测结论的正确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确认,并对审查结论负责;D.对检测报告提供意见和解释。5.能力评估和授权5.1综合办公室根据本检测中心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能力状况,制定从事管理、技术和关键支持人员岗位职责。5.2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具备同等能力,熟悉业务,经培训考核合格。5.3从事操作专门设备、采样、检测、评价检测结果和批准签发报告人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设备操作员、检测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资格后,持证上岗。5.4对检测报告提供意见和解释人员,须经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评价认可,检测中心主任授权批准。除具备相应资格、经验和检测知识外,还需具备:①被检测样品的使用方法有关知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的有关知识;②法律、法规和标准中阐明的通用要求知识;③检查时出现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判断知识。5.5试用期、见习期检测人员上岗前由综合办公室组织拟使用部门对其培训,合格后上岗,并由质量负责人安排质量监督员或相应人员对其进行适当的跟踪和监督,以确保检测工作质量。5.6从事特定岗位人员,综合办公室列入人员培训计划,确保其培训合格后上岗。6.人员档案管理新员工入职后,应填写《个人信息表》和《》交给岗位主管。文档管理员对每一位员工分别建立人员档案,人员档案的内容如下:个人信息表学历、教育经历培训经历职称(如果有)培训清单(含培训签到表和试卷)岗位授权或任命的证明7.人员监督7.1监督工作的对象及内容7.1.1监督工作的对象检测人员;在培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签约签署合同受雇的人员和额外的技术人员。7.1.2重点监督对象:在培人员;新工作人员;新项目开展、新设备投入使用时;关键岗位的监测;发生客户投诉时;根据信息反馈,分析质量可疑和容易发生偏离处;在非固定场所实施检测活动的人员。7.1.2监督模式检测中心应关注对人员的监督模式,确定可以独立承担检测工作的人员,以及需要在指导和监督下工作的人员。检测中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人员实施监督,并做好监督记录和进行评价。审查质量控制结果(包括能力验证和检测中心间比对结果);现场监督实际操作过程;核查记录;专项监督等。7.1.3监督的内容从样品的接收、处置到出具报告的检测全过程对上述人员的活动进行监督。如:活动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已被确认,是否现行有效;所用的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其校准状态是否有效;检测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被检样品的管理,包括接收、流转、处置、贮存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原始观测记录、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是否正确、有效。7.2对质量监督员的要求7.2.1质量监督员应由熟悉本检测专业的检测方法和工作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7.2.2检测中心负责人应任命各测试领域的质量监督员并在其职责中进行相应的规定。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应将授权的质量监督员明确其监督范围,体现在《质量监督员任命书》中。7.3监督频次及计划7.3.1检测中心应确保监督工作是实施连续的、不定期的、足够的、充分的。通常情况下,检测中心最低监督频次要求为每月至少抽取一个主要的检测项目由相关授权的质量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并保持相应的记录。7.3.2检测室负责人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提交《质量监督计划表》给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7.4监督实施7.4.1质量监督人员应使用表格《质量工作记录表》记录每一次现场监督的状况包括监督结果。并按月交此记录给质量负责人。7.4.2质量监督员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发现有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问题时,有权要求暂停检测工作,立即纠正。必要时可以停止检测工作,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7.5监督结果的利用7.5.1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负责对《质量工作记录表》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向检测中心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8.5.2监督工作结果情况将作为管理评审输入。8.相关文件《文件控制程序》《记录管理程序》《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设备管理程序》《标准物质管理程序》《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测试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样品管理程序》S《检测报告管理程序》《管理体系内审程序》9.记录表格《个人信息表》《质量工作记录表》《质量监督员任命书》《质量监督计划表》人员培训程序1目的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持续满足本检测中心检测工作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特编制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在岗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3职责3.1检测中心主任3.1.1组织制定员工培训规划;3.1.2审批员工年度培训计划。3.2技术负责人3.2.1制定员工年度培训计划;3.2.2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及考核。3.3各部门负责人3.3.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人员培训和考核;3.3.2提出本部门培训需求,根据本部门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培训;3.4文档管理员3.4.1建立员工技术档案;3.4.2归档保存员工培训和考核记录。4.工作程序4.1制订培训计划4.1.14.1.2各部门负责人应对本检测中心人员的技术能力做出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的实际能力在每年年初提出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对象,授课教师和考试方式等,报技术负责人审核;4.1.3技术负责人组织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培训计划制定本检测中心员工年度培训计划,报检测中心主任批准。4.1.4制订培训计划时有下列情况:4.1.4.1检测中心主任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后;4.1.4.2调入员工上岗前;4.1.4.3仪器设备更新投入使用前;4.1.4.4执行新标准或新方法之前;4.1.4.5开展新项目之前;4.1.4.6由于员工技术缺陷形成质量隐患或造成检测事故后;4.1.4.7法律或法规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时;4.2培训的组织实施4.2.1综合办公室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在培训前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安排通知到应参加人员,协助落实相关需求,提供培训活动的签到表,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内容、主讲教师、参加人员等。4.2.2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在《人员培训记录表》上签到。如不能参加,应事先请假并说明理由,经技术负责人批准。4.2.3如培训计划有调整、增加或改变,主办人应事先报告技术负责人,得到其批准;办公室应负责对原培训计划进行更改。4.2.4技术负责人应积极支持工作人员参加外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参加人员需填写《外出培训申请单》,或者使用本公司协同OA发起《外出培训申请》。4.3培训效果的考核、监督4.3.1综合办公室负责检查培训的效果,并将检查结果报告技术负责人。4.3.2技术负责人组织培训效果的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如采用理论知识考卷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方式。4.3.3每一位员工的考核都应详细记录,并给出评价。4.3.4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员工培训考核结果给予考核合格者上岗资格。对没有达到培训目标的员工,技术负责人应再次安排培训和考核。如仍达不到要求的,由技术负责人提请检测中心负责人对其工作另行安排。4.3.5技术负责人每年底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本检测中心当年培训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其有效性,并将总结报告报检测中心主任,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如不能按计划实施或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4.4员工档案的建立4.4.1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培训计划及实施记录的收集、存档;4.4.2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检测室做好员工培训记录的收集,主动将个人手中保存的培训资料(或复印件)及时交文档管理员归档。4.4.3综合办公室负责按《人员管理程序》要求建立本检测中心人员个人档案,以证明其技术经历和作业能力。4.4.4个人技术档案由文档管理员保管,直至人员调离本系统后至少6年。5.记录表格《年度培训计划一览表》《人员培训记录表》《外出培训申请单》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1目的为有效控制用于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使其对检测结果无不良影响,确保结果准确、有效、可靠。2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用于检测的所有场所。3职责3.1技术负责人3.1.1组织检测室制定环境控制目标;3.1.2组织建立检测物品贮存和消耗品的存放场所的环境控制目标;3.1.3负责建立各室的控制方法和记录。3.1.4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3.2质量监督组3.2.2监督检测员在工作时的检测环境。3.3检验员3.3.1记录检测环境的温、湿度记录。3.4仪器设备管理员:3.4.1记录仪器设备和消耗品贮存环境。4程序4.1设施和环境条件的确立4.1.1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应对检测构成不利影响并确保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符合要求。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检验员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和执行的检测标准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建立满足要求的设施和环境控制目标。4.1.2质量监督员应根据控制目标提出监控手段、方法和配置监控设施或设备。4.1.3检验员应根据送检样品的保存条件向技术负责人提出送检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控制目标以及监控方法、监控设施或设备。4.1.4仪器设备管理员应根据仪器设备和对应的检测消耗品注明的保存条件提出存放消耗品的环境监控目标以及监控方法、监控设施或设备。4.2设施的采购及环境满足4.2.1技术负责人应汇总上述环境监控负责人提出的监控设施或设备的配置要求,交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制定采购计划。4.2.2采购、验收和安装环境监控设施或设备应执行《设备管理程序》的相关要求。4.2.3环境监控设施或设备应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安排检定/校准。检定合格/已校准后粘贴绿色“合格/已校准”标识。4.2.4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监控设施或设备应由技术部门编制作业指导书,制定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记录格式。4.3相互影响环境的隔离4.3.1技术负责人在指导建立检测环境、检测物品保管环境、消耗品贮存环境控制目标时应考虑不同仪器设备在不同检测作业时、不同检测物品在同一个贮存区域和不同消耗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有影响应采取隔离措施。4.3.2本检测中心内的仪器布置在遵循不能相互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使用的方便性。4.4检测中对环境的监控4.4.1如果检测方法中需要控制环境条件时,检测员应在检测开始、检测中间、检测完成后检查和记录环境监控参数,避免环境条件发生偏离后给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4.4.2当遇特殊客观原因使环境条件达不到监控要求时,技术负责人可实施隔离措施,安排检验员在实施隔离措施后继续检测活动。4.5对检测环境的维护4.5.1技术负责人应督促检验员对检测场所的照明、通风、采暖、电磁干扰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保证检测背景条件不会影响检测质量。4.5.2消耗品存放处的环境条件如发生偏离,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对消耗品的质量进行验证,验证记录应由文档管理员存档保管。4.5.3检测室/样品室的保存环境条件如发生偏离,技术负责人在确认检测物品没有发生变化后应尽快恢复检测物品的保存环境条件。如发现检测物品特性发生了改变,技术负责人应执行《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对检测物品作善后处置。4.5.4本检测中心要求有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互不干扰的工作环境。5.相关文件《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程序》《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设备管理程序》安全作业与内务管理程序1目的为保证实验设备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检测工作中检测环境的安全和卫生,保证检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对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人为条件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工作具有安全、良好和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2范围适用于检测中心各检测岗位的安全作业和员工的健康及内务管理,确保检测过程中危机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3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室安全、内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和监督检查。3.2检测中心各检测室人员负责各自检测室的安全作业和内务管理。4工作程序4.1管理办法的制定4.1.1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安全作业和内务管理办法,并下发至检测室执行。4.2安全管理4.2.1检测中心应通风良好,安装必要的通风设备,有利于有毒、有害气体及时、有效排放。4.2.2水、电、气及防火、防盗等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及时更新、更换,保证安全、可靠、有效。4.2.3发生意外事故时,应迅速切断电源、火源,并立即采取有效而妥善的措施及时处理,并及时上报公司领导。4.2.4各检测室应定期检查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每天下班时,应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关闭水、气等。检查门窗、水、电、气等无误后方可离开,不得疏忽大意。4.2.5检测的设备、检测的样品等存放必须有序,非检测人员不得随意动用和移动检测设备及样品。4.2.6检测人员应按规定做好各种记录,如:温湿度记录、仪器设备使用、维修记录等。4.2.7检测室应保持整洁,检测样品分区安全保存,区域标识醒目且不得放置无关用品。4.2.8检测人员检测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佩带安全防护设施。如:工作服、防尘口罩、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等。技术负责人应督促员工佩带防护设施、实施防护措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应停止作业。4.2.9检测中心的消防器材应妥善保管,定期更换,不得随意挪用,并且要会熟练使用。4.2.10检测人员检查并填写《日常安全检查表》。4.3内务卫生管理4.3.1检测室各岗位应按要求保持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落实责任,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打扫和清洁工作。4.3.2检测人员在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洁仪器设备和周边环境,整理检测用仪器设备、工具,按指定位置摆放,非检测用品一律不能堆放在受控区域内。4.3.3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严格按规定进行环境控制,操作者严格按规定操作。4.3.4检测现场应整洁卫生、仪器工具存放整齐有序,标识清楚准确。4.3.5不允许在检测室进食、吸烟,不允许在检测室存放食品和饮品,不允许在本检测中心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等杂物。4.4应急处理措施4.4.1全体员工应自觉遵守和维护检测中心的安全制度与检验设施,在遇到或发现险情后有责任实施救助。4.4.2当员工在作业时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时,检测中心的任何人员应根据事故程度立即实施救助措施。当施救无效时可呼救附近任何人员帮助拨打“120”紧急救助电话求助。采取救助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检测中心的领导做善后处理。4.4.3当工作现场出现诸如火灾、水灾、燃油或化学品泄露、环境污染等蔓延性灾害时,任何员工都有责任、义务和权力采取防止灾害蔓延的一切施救措施。同时应呼救人员帮助救助。当施救无效时可呼救附近任何人员帮助拨打“119”火警紧急救助电话求助。在采取救助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检测中心领导做善后处理。4.4.4当出现仪器设备或设施损坏时,当事人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害继续蔓延,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的领导,做好损坏现场的记录。4.5检查与考核4.3.1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日常的检查。4.3.2综合办公室每季度组织一次考核工作,并向全检测中心通报检查考核结果,并填写《内务与安全考核表》。5.特定区域的准入条件5.1非本检测中心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检测中心各区域;5.2外来人员进入检测中心各区域参观、学习或检测等,应有检测中心主任批准并在本检测中心人员的陪同下进行,必须遵守检测中心相关安全规定。6.相关表格《内务与安全考核表》《日常安全检查表》检测中心环境保护程序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中所产生的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等符合环境保护和健康的要求,防止环境污染。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检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污染或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噪声、废气的合理处置。3职责3.1部门职责3.1.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合理配置相应环境控制设施设备;3.1.2检测中心全体员工负责本检测中心的卫生打扫及垃圾处理;3.1.3综合办公室、质量管理部负责外部委托处理单位资质材料的收集与评价;3.1.4技术负责人负责落实对环境与健康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措施;3.1.5检测人员负责定期检查环境控制设施设备;3.2.3质量监督员负责对环境控制设施设备与控制措施实施监督。4工作程序4.1设施设备配置要求4.1.1检测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的不利影响;4.1.2检测室的设计或改造,应根据检测的功能和用途,充分考虑能源、采光、采暖、通风的要求,并考虑环境因素(如温湿度、电磁干扰、噪声、震动等)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4.1.3检测过程有强噪声产生,应采取减噪声或隔声措施,有废气、烟雾产生的检测工位,应配有合适的通风系统,以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和工作人员健康不受影响或损害。4.2废弃物的处置检测人员负责本检测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按以下处理原则进行管理。由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安排处理。并填写《废弃物处理记录》。4.2.1固废检测中产生的固废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本检测中心的可回收垃圾为:一次性塑料、废胶等;其余为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接本公司行政部安排变卖;“不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接本公司行政部安排处理。排放的固废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4.2.2废液检测中产生的废液集中收集,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接本公司行政部安排处理。4.2.3废气检测室的设置应便于有废气能自行扩散和自净。检测室从事日常检测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伴有产生有害气体的操作,必须在通风状态下进行。排放的废气不得违反《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或国家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4.2.4应急措施检测室应配备紧急处理意外伤害的急救药箱:如消毒液、烫伤膏、止血贴、包扎用品等,放于固定位置,便于使用,并定期更新。4.2.5监督与控制4.2.5.1技术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噪声、废气等有可能构成环境污染或影响员工健康、安全的因素落实控制与排放措施。4.2.5.2检测人员应定期对检测室相应设施的完好性和环境条件的符合性、安全性进行检查。4.2.5.3质量监督员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若发现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检测结果时或废弃物未按要求进行处置时,应提出纠正和整改通知,必要时责成检测人员终止实验。具体可按《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6.记录表格《废弃物处理记录》非固定场所检测控制程序1目的为规范本检测中心非固定场所检测工作,确保检测工作人身、设备安全,保证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特编制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本检测中心从事的非固定场所检测工作的控制。3职责3.1技术负责人3.1.1负责非固定场所检测工作流程组织管理;3.1.2确认非固定场所检测设备、环境条件满足要求并对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监控;3.1.3负责非固定场所检测过程的安全监护;3.1.4负责组织非固定场所检测记录、报告的归档;3.1.5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3.2检验人员3.2.1记录检测设备、检测环境监控及检测过程的相关数据;3.3设备管理员3.3.1负责记录辅助仪器设备离开和返回的状况检查。4.工作程序4.1工作准备4.1.1确定检测方法检测人员要对非固定场所检测工作任务、检测方法进行确认,准备需要的技术标准、规程、作业指导书等。4.1.2确定检测设备检测人员按照检测要求准备检测设备,确保所用设备符合技术标准、规程要求,其溯源性符合《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程序》的有关要求,办理辅助设备领用手续,确认其工作状态正常。4.1.3确保安全检测人员应认真组织辅助设备使用,注意设备防震、防雨,确保设备安全。4.1.4确认环境条件对有环境条件要求的非固定场所检测活动,技术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配带相应的辅助设备,并对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或验证。4.1.5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检测人员应配带安全用具,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带入检测现场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配有防漏电插销板和电源电压检测仪表,必要时还应配有防水、防尘护罩及防震措施等。检测区域须用明显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检测区域。4.1.6检前设备核查检测人员在进行非固定场所检测工作前应对所用设备进行核查,确保设备性能正常,如发现设备异常应立即汇报并采取措施,确保检测工作按时完成。4.2检测工作4.2.1检测人员在确认检测条件已满足要求后,即可实施检测。4.2.24.2.3检测过程中,检验员应注意观察检测设备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检测,查明原因,排除故障,确保检测设备正常后,方可继续检验,直至完成全部检测项目。4.2.4检测中,检测员应注意观测和记录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当环境监测显示环境条件达不到检测要求时,检测人员应停止检测,并报告技术负责人,查明原因,采取措施,4.2.5对难以控制的环境条件,检测活动应考虑在时间和地域上实施隔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如经过努力环境条件仍达不到要求,检测人员应与客户协商是否继续检测或考虑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变化。4.3工作结束4.3.1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人员应再次确认检测设备状态和环境,如正常,表明本次检测数据有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确定是否重新安排检测。4.3.2收集整理现场检测资料。4.3.3辅助设备安全返回后在办理设备归还手续前应再次检查其工作状态。4.3.4检测工作完成后授权签字人应仔细核对并签发检测报告,归档管理记录。5.相关文件《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设备管理程序》6.记录表格《仪器设备出入库登记表》设备管理程序1目的2范围所有用于检测用的仪器、设备(包含测量软件)、量具、器具的采购、验收、使用、核查、维护保养、修理、降级与报废以及它们的标识和档案管理。3职责3.1检测员3.1.1按照仪器设备的说明书或操作规范熟练地操作仪器设备;3.1.2做好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3.2设备管理员3.2.1组织仪器设备的维护;3.2.2提出降级报废的处理申请;3.2.3建立仪器设备档案;3.2.4负责粘贴仪器设备管理标识。3.3技术负责人3.3.1设备报废的审批。4工作程序4.1设备的采购及分类4.1.1设备的采购设备的采购按照程序《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与管理》要求实施采购。4.1.2设备的分类4.1.2.1一般设备/工具“一般设备/工具”是指在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