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_第1页
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_第2页
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_第3页
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_第4页
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韩非人性自利的人性论

韩非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人性理论,建立了“人性根据上述原因”的政府策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仔细品味社会中人性形形色色的表现时,韩非的“人性自利”观点仍值得我们深思。一、从社会成员关系看,人与人间的利益冲突是由高度矛盾韩非从人的生理机能入手,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安利者就之,危害者趋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著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利欲之心。”(《韩非子·解老》)在韩非看来,凡是人都有利欲之心,都趋利避害、追求名利,人的一切行为都由利欲之心所驱使,因此人人都唯利是图,人性的要求是名和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害关系,人人都有利欲之心,追求物欲、名利,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所决定的。231利益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天然纽带,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美人,为战而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人们追求利益欲望的典型画像。韩非认为,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利益这种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计数”关系,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谋事处人,无非一个“利”字,人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行都取决于对己是否有利。37他从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阶级、阶层、地位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论证。首先,韩非从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证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由利害关系联系起来的。“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以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六反》)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上的父母和子女都是利害算计关系,没有亲人之间的无私爱护关系,而夫与妻不是骨肉亲情关系,当然也是利害关系了。无论是帝王、君主还是庶民的夫与妻,都是各异其利,各务其便,为了个人利益,而加害对方,没有夫妻之间的甜蜜关系。“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韩非子·备内》)“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韩非子·内储说下》)由父子关系扩大到君与民、君与臣的关系也是一种利害关系。君与臣是相互利用、各取其利。人臣希望无功受禄、不力而贵;人君以利禄收买群臣,为其出力,以巩固其统治。“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韩非子·饰邪》)君与臣都各有“私心”而“异心”,都是相互算计对方而为己求利,君臣之间实际上是“官爵”与“死力”的买卖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君民之间则是“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认为,社会上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利害计数关系,“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耘耕者,尽巧而正畦而陌畦畴者,非爱人主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人心和冷冰冰的人际关系的图画,在这里父母不爱子女,子女不敬父母;夫妻之间无真情可言,君臣之间相互利用,买主和卖主之间是一种计利的关系。此对彼好,是因为此方能得到彼方的利益的缘故。有利则相亲相爱,无利则情疏离分。人都是利己的动物,人人皆挟一颗自卫自利之心。二、韩非人格权的制度基础是严刑酷法的出现韩非的“人性自利”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一些人的自利思想普遍化成所有人的人性,人人都有欲利之心,把个别现象扩大为一般,有慈母败子就说子女都不可教,有孝子狠父就说父母都不慈,有不忠之夫妻就否定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有不信之乱臣就断定没有忠臣,有不推仁义之君主就断定没有仁爱之主。韩非的“人性自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代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制占了主导地位,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兼并战争。在列国纷争、趋向统一的过程中,得胜者凭借的是武力,在各国交往中运用的是连横、合纵的权谋,在这个社会里,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仁义辞让的道德准则荡然无存,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趋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韩非看不见正义的力量,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在新兴的阶级当权派身上找不出“仁义”、“惠慈”的影子,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为己的“算计之心”,人与人之间完全是赤裸裸的唯利是图的利害关系。显然韩非的“人性自利”犯了以偏赅全、把个别当成一般的认识论上的错误。所以在韩非的词典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有的只是利益二字。韩非不仅认为人都是自利的,而且还认为这种人性是不可改变的,伴随着人的一生。147“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韩非子·五蠹》)因为对于不才之子来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逐利的本性。正是因为人性自利,所以免不了人与人之间因利而相互残杀、争斗,相互损害彼此之间的利益。要想限制自利对他人利益的损害,韩非认为依靠道德的自律是不会改变的,加在不才之子身上的“父母怒之”、“乡人谯之”、“师长教之”不正是道德的作用吗?道德的自律在利益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不起任何作用的。“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韩非子·五蠹》)在韩非“人性自利”基础上要想限制人们逐利对他人造成的损害只有依靠社会的强制力量——法律,因此,韩非为统治者设计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那就是严刑酷法。中国在由氏族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没有打破以血缘亲情伦理为基础的宗法关系,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国家就是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治理以家庭的管理为范本。而家庭的管理主要是以仁爱来维系的,所以秦始皇采纳了韩非的严刑酷法迅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集权的中央帝国后又迅速走向了灭亡。汉朝建立后,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命运主要是统治者没有实行仁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经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统治者逐渐走向了儒家提倡的仁政之路。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缺少的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治国之术。但是韩非提出的“人性自利”却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外在行为的典型表现。这种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私有经济的存在,二是高度社会化的市场经济。由于私有经济的存在,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商品社会中,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可能生产出满足自己全部需要的物质产品,只有探求别的个体和团体的需要,并通过交换满足对方需要的物质资料时才能实现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市场经济又使交换成了人们的经常行为,在这种条件下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自利思想就典型地表现出来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时说过,“医院和药店的老板盼望不时发生一场瘟疫,棺材铺、寿衣店的老板巴不得天天死人,军火商希望天天打仗,囤积居奇的粮店老板希望连年灾荒”,这是自利思想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典型表现。我国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虽然在经济制度方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自利的条件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90年代市场经济初期,我国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大量的伪劣产品,交易过程中坑蒙拐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人性自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典型表现。三、发挥自利、调动自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韩非的“人性自利”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汲取“人性自利”的合理成分,仍然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耻于言利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人们思想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已经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变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潜意识。在性善论的影响下,人们追求的是通过修身成圣人、成君子,修身的最好途径是“莫善于寡欲”。到宋儒那里就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人们耻于谈及欲望、利益,欲望、利益也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乃至到了社会主义初期,人们还普遍认为越穷越光荣。我们不可否认性善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者的地位、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契合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基础,但耻于言欲利的思想湮灭了人们对社会财富的追求,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韩非提出的“人性自利”并没有否定欲利,“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做车子的人希望人人都富贵,做棺材的人是希望死的人越多越好,并不是做车子的人有仁爱之心,而做棺材的人有害人之心,而是因为做车子和做棺材的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己打算的,只有富贵的人才能来买车,只有别人死掉棺材才能卖出去。韩非不仅不把自利看做是恶的,而且它还是不需改变的,倒是应该发挥自利、调动自利使之成为事业的推动力。“鳝似蛇,蚕似躅,人见蛇则惊骇,见躅则毛起。渔夫持鳝,妇人拾蚕,利之所加,皆为贲、诸。”(《韩非子·说林下》)发挥人性利己的特点,以爵禄富贵为刺激,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生产和作战的积极性,使衰弱的国家迅速富强起来,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力”,“丈夫尽于耕农,妇女力于织”,人与人都是“竟于气力”的。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及其产生的效果,就无从与别人进行交换,自己的利益也就得不到满足。因此,他鼓励私人竞争,推动生产的发展。“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不可否认,“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在利益观方面的反映,它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合乎人的心理实际,所以趋利是合理的。只要我们依据人的趋利心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人们的市场行为,调节人们的过分的心理欲求,就会极大地调动人们增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韩非的“人性自利”思想为社会提供了因情治理和依法治理的举措。韩非认为人情好利,“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韩非子·制分》)。一方面人没有不追求利的,为了自己的利,人会拼命使出自己的力气;另一方面,人由于好利,又都躲避不利于己的行为,而这正是君主可以利用和加以控制的。通过利的吸引和不利的处罚,可以使百姓好勤耕,战士死战,使国富兵强,同时又可以用利与罚使百姓服从君主的统治。韩非不仅认为人具有好利的本性,而且还认为,人的好利行为在不能通过恰当的途径获得时,就会采取扭曲的方式去获得。“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力以事君;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于上。”“百官之利亦知为奸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坠峻溪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韩非子·劫奸弑臣》)因此,他认为只有保护人们的好利之心,利用人们的好利之心,不违人们的好利之心,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国富兵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然后一行其法。”(《韩非子·八经》)把厚赏、美誉、重诛、毁恶用法律规定下来并予以执行,就能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