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313页专题九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1.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粟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2.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3.如表为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不动产契约中承租人情况简表。这反映了该地区()承租人身份无身份法官沙马什那迪图神庙主持神庙歌手理发师将军契约数(个)344623112承租人身份校尉信使神庙房屋监护商人总监长矛队长民族长占卜师契约数(个)4112112A.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B.制定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商业借贷现象普遍存在4.据记载,雅典在伯里克利时期,其公民人数从三万人降至二万一千人。罗马的公民人数在公元前6世纪不过八万三千人,而到公元前319年时,公民人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这主要说明()A.人口数量关系国家兴衰 B.古雅典比罗马更加理性

C.古罗马比雅典更加民主 D.政治实践影响国家发展5.“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经过几百年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据材料可知()A.古罗马人的修路技术世界领先 B.罗马道路系统决定其统治能力

C.古罗马修路主要基于军事目的 D.罗马法的实施保障了道路修筑6.如图为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区域平面示意图,图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

A.宗教色彩的强化 B.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C.城邦政治的传统 D.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7.由于各地习俗相互抵触,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往往产生纠纷,古罗马法官在排解纠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习俗未必正确,还存有一种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并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性的法则。这表明罗马法()A.否定了习惯法的作用 B.追求所有人一律平等

C.强调法律的理性特征 D.主张将风俗融入法律8.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朝鎏金铜马

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玻璃水注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9.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①波斯帝国的灭亡

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③罗马帝国的建立

④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11.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以下属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是()A.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C.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D.模仿中国汉字创喃字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13.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A.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 B.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14.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15.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16.谈及中古后期的欧洲城镇,有人这样写道:“城镇当局按其职业以誓约的形式组织行会,有长期,也有临时性的;按照层次不同,又可分为如:工匠师傅协会、工匠协会、学徒协会等……只有行会成员才有权从事该行业,行业培训也由本会工匠安排。”据此可知,中古后期的欧洲“行会”具有()①专业性

②垄断性

③时间性

④等级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7.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8.市民文学

10—12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市民文学。

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城市大量出现。12世纪中期,城市中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在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中,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法国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以赞美市民的机智、勇敢、敏锐,抨击封建阶级的贪婪、暴虐、愚蠢为主,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审美需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10—12世纪中西方市民文学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中海沿岸各个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就已经被学者们注意到了。德国著名古史学家迈耶的《古代史》本来写的是西方的古代史,但他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20世纪初出版的《剑桥古代史》的主编伯里也认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西欧和北欧的凯尔特人和森林中去寻找,而要到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寻根。因此该书写的是西方古代史,却也是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的。——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

“堕落之海”一说源自柏拉图的著名论断。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城邦应远离海洋这个又咸又苦的邻居,⋯⋯海洋会使城市充斥商人和小贩,培育的灵魂具有易变和多疑的习惯,从而使公民不仅相互之间不信任和不友好,也对全人类不信任和不友好,并由此产生出众多精巧的罪恶。不唯柏拉图对海洋持有消极看法,古希腊哲学家大多倡导城邦的自给自足。为了减少海洋给城邦带来的恶劣影响,他们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大多离海岸有一定距离。换言之,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便捷的交通不利于维护城邦的正常秩序。——摘编自陈思伟《微观生态视角下的地中海研究——评地中海史研究》材料三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学者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写西方文明的原因。(2)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结合图示可知,④地区是中美洲,最早栽培玉米,番茄,菠萝等农作物,D项正确。

①地区是中国,是稻、粟的原产地,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排除A项;②地区是西亚,最早饲养绵羊和山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驯化了骆马,排除B项;③地区是非洲,是咖啡的原产地,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排除C项。

​​​​​​​故选D项。2.【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故D正确。

ABC.此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故排除ABC。3.【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不动产契约中承租人情况简表”可得出,承租人身份是“无身份”的占比极其之多,说明古巴比伦西帕尔地区不动产契约非常注重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权,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等级,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法律,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借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商业契约

,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商业契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商业契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可知,两者公民人数的变化,与其实施的公民政策有直接关系,雅典实施了相对封闭的公民政策,如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有公民权等,使公民的人数下降,影响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古罗马实施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公民政策,使公民的人数提升,促进了罗马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政治实践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

仅从公民人数的变化不同不能断定古罗马与雅典民主程度的高低和两者的理性程度,故排除BC两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雅典和古罗马的政治,要求学生结合古雅典和古罗马政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雅典和古罗马的政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说明古罗马修路主要基于军事目的,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罗马修路情况,没有与世界对比,排除A项;罗马道路系统决定其统治能力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罗马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帝国,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关键信息“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帝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有元老院议政厅(元老院会议场所)、户外集会场(平民会议场所)、裁判官审案区域等政治活动场所,这些场所都可以追溯到罗马城邦时期,体现了城邦政治的传统,C项正确;罗马城中建有神庙,但无法看出神庙建筑的变化,不能得出宗教色彩强化,排除A项;罗马城中设有商业区,但看不出罗马其他经济部门情况,不能得出罗马以商业为主,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不同等级的公民政治权利不平等,公民大会的多数票操纵在少数富有公民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罗马法官在排解纠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习俗未必正确,还存有一种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并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性的法则”可知,罗马法强调法律的理性特征,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习惯法的态度,得不出否定了习惯法的作用,排除A项;罗马法不是所有人一律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理性精神,不是将风俗融入法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朝鎏金铜马……玻璃水注”可知,汉代的鎏金铜马和玻璃水注见证和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商品、物种、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C项正确。

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材料信息也判断不出,排除B项;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②④正确,选择D项。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灭亡,排除①,排除AB项;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③,排除C项。

​​​​​​​故选D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正是英国王权强化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材料中的“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体现了对国王的歌功颂德,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对国王的赞美,但没有体现强化王权的愿望,故排除A项;对国王的歌功颂德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故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可得出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运动,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年号大化)推行大化改新,他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A项是幕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喃字是越南创立的,不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帝国又称沙俄,建立于1721年,故D项正确。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强调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不符,排除;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可见中古西欧人民普遍缺少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会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14.【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教育世俗化趋势明显,没有体现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表明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欧亚大陆上的文明各具特色,即区域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题干中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政治文明”等词汇述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而不是宗教信仰,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问题,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各具特色,没有涉及“经济基础的统一性”,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按其职业以誓约的形式组织行会”“工匠师傅协会、工匠协会、学徒协会等”表明“行会”具有专业性,故①正确;“只有行会成员才有权从事该行业,行业培训也由本会工匠安排”说明“行会”具有垄断性,故②正确;“有长期,也有临时性的”说明欧洲“行会”具有时间性,故③正确;“按照层次不同……工匠师傅协会、工匠协会、学徒协会等”表明“行会”具有等级性,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排除。17.【答案】(1)条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得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根据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根据材料一“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得出相对开明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方面回答。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学知识得出,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2)作用:根据材料二“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得出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例子:关于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将印度的数字、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等方面回答。18.【答案】中西方市民文学的发展折射出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宋代,通俗文学进入繁荣时期,主要形式有词、话本等,主要描写市民的市井生活,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12世纪城市文学兴起。主要内容是对市民阶层的歌颂和对封建势力的抨击。折射中世纪后期的西欧社会,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可分析出市民阶层力量壮大,要求符合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材料“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可分析出主要的文化形式有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束缚;根据材料“12世纪中期,城市中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可分析出12世纪西方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根据材料“在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中,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可分析出他们追求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统治。综上,中西方市民文学的发展折射出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宋代,通俗文学进入繁荣时期,主要形式有词、话本等,主要描写市民的市井生活,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12世纪城市文学兴起。主要内容是对市民阶层的歌颂和对封建势力的抨击。折射中世纪后期的西欧社会,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经济文化和中世纪的西欧城市的兴起。19.【答案】(1)原因:地中海沿岸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将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希腊、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深受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文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民族性格等方面影响巨大;同时周边环境则影响着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地理环境影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具体细则:地中海地区岛屿、海湾众多,对工商业贸易贸易和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民族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大河文明则利用冲积平原有利条件发展农耕经济,政治上走向中央集权。有利的地理环境会促使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周边环境同样产生重要影响。地中海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接处,利于借鉴和吸收周边优秀文明成果,但同时不利于文明稳定;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多山、外部压力较小,文明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影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地中海沿岸各个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结合所学得出地中海沿岸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据材料二“但他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结合所学得出将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据材料一“西方文明的根源⋯⋯要到古代埃及和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