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索隐批评的渊源与流变
一《春秋》的“微”、“浚”和“隐”“索隐”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探索索隐,钩子深而远。”孔颖达《正义》解释曰:“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物在深处,能钩取之;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致远必自迩,索隐必自显,它不仅是卜筮的功能,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文本的一种重要的解读方式,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不解的渊源。所谓“索隐”,顾名思义,是对“隐”的索解。“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撰写方式和美学原则。作为一种撰写方式,孔子的《春秋》笔法是“隐”的创始者。现存文献最早言及《春秋》笔法的文字始于《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例”。“微”、“晦”、“婉”指言说方式上的隐约、含蓄和委婉;“惩恶”、“劝善”乃言说的目的、意义和旨归。诚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弗朗索瓦?于连所说:“所谓春秋笔法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辩’(昭公三十一年)。在隐与显两极之间,二者分量相等,保持平衡。‘晦’与‘明’共分秋色,但又互相补偿:明暗交接使色彩趋淡,晦暗的明亮使人猜测。这种笔法不是秘藏不露,也不是透明的;作家实际上是向所有人表达,但所用的方式是有保留的:因为正是在这二者之间、即隐约显示这种笔法的地方,意义可能受到重视,同时一方很谨慎地形成。”迨至魏晋,刘勰首次将“《春秋》五例”与“隐义以藏用”相提并论,其《文心雕龙?征圣》云:“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在刘勰看来,《春秋》精于文理,用字准确,文辞简约而易晓,含义隐蔽而深刻。不过,《春秋》“一字见义”、“褒见一字”、“贬在片言”的表达效果恰恰是通过隐晦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其“婉章志晦”,“幽隐婉约”。由此,借“隐”说“显”,借“晦”道“明”便成为后世文章的典范,并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与“隐”作为一种撰写方式相应,“索隐”则是一种文本解读和批评方式。《谷梁传?庄公三二年》云:“讳莫如深,深则隐。”也正因为《春秋》具有含隐蕴藉的特点,所以后世学者不惜皓首穷经,以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今文经学由此应运而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却是“索隐”行为的积极反对者。《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朱熹注曰:“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孔子本着“过犹不及”的“中庸”至宝反对“索隐”之“知之过”、“行之过”、“不当强”,固然有其合理的内核,但是文学含蓄蕴藉的审美意味不仅不能阻挡文学批评史上“欺世道名”之徒的风生水起,而且这种解读、探求方式还对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那就是索隐批评的兴起。二《私家车记》《云中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索隐”命名的批评著作是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对于为什么要对《史记》进行“索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序》中曾做过解释:“(《史记》)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隐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史记索隐后序》又指出:“夫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闲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故在《史记索隐序》中总结说:“以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凿,难允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也就是说,司马贞之所以要对《史记》进行索隐,是因为司马迁“其人好奇而词省”,而使得《史记》“事核而文微”,其义隐晦,有未解、未申之处。故其索隐就是要越出文字的字面意义,索解其文字背后的“本事”和“微义”。与此相应,戏曲小说的索隐批评也逐渐发展起来。它认为作者写作戏曲小说时都有明确的现实意图,在文本中虽有意隐晦其词,实际上则暗写与作者本人有关的某人某事,寄其讥刺之意。它把文本看作谜面,其人其事作为谜底,批评的主要内容是对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进行考订,探索其在生活中的原型、出处,旨在破解其人其事,挖掘作者现实的、确切的意图。如唐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欧阳纥者,询之父也。询貌类猕猿,盖尝与长孙无忌互相嘲谑矣。此传遂因其嘲,广之以实其事,托言江总,必无名子所为也。”)欧阳询为唐初名臣,相貌确有些特异,而猕猴盗劫人间美女之事古有传说,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中均有类似的记载,故陈振孙以为《白猿传》作者以虚事附之实人,进行嘲谑。其他如唐传奇《李娃传》中的荥阳郑生指谁?《昆仑奴传》中的“一品勋臣”指谁?还有《莺莺传》中的张生等等,也都曾引起索隐者们探求的兴趣,甚至还各曾有过不少争议。元明之际《琵琶记》十分流行,其故事与史书记载汉末蔡邕的生平事迹相去甚远,故引起众多索隐者们的猜疑。有的以为是讥刺当时之人,如王世贞《曲藻》云:“高则诚《琵琶记》,其意欲以讥当时一士大夫,而托名蔡伯喈,不知其说。”徐复祚《曲论》则加以指实:“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即弃其妻而赘于不花太师家,则诚恶之,故作此记以讽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头上四‘王’为王四云尔;元人呼牛为‘不花’,故谓之牛太师;而伯喈曾附董卓,乃以之托名也。”有的认为是感于古事而作,如白云散仙《<琵琶记>序》以为是“刺东晋慕容喈之不孝,牛金之不义”。也有的以为是本于北宋蔡卞弃妻娶王安石女事而作,如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还有的认为是替蔡邕翻案,如明代姚福《青溪暇笔》认为,高则诚“避世鄞之栎社,以词曲自娱。见陆放翁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郞’之句,因编《琵琶记》,用雪伯喈之耻。”徐渭《南词叙录》、田艺蘅《留青日札》、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亦持此论。总之,索隐者们都认为高则诚作《琵琶记》是实有所指。明代中期戏曲小说批评开始兴盛,作品的故事原型及作家创作的具体意图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沈德符对戏曲索隐颇有见地,《顾曲杂言》“填词有他意”条云:“填词出才人余技,本游戏笔墨间耳,然亦有寓意讥讪者。如王渼陂之《杜甫游春》,则指李西涯及杨石斋、贾南坞三相;康对山之《中山狼》,则指李崆峒;李中麓之《宝剑记》,则指分宜父子;近日王辰玉之《哭倒长安街》,则指建言诸公是也。又闻汤义仍之《紫萧》,亦指当时秉国首揆,才成其半,即为人所议,因改为《紫钗》;而屠长卿之《彩毫记》,则竟以李青莲自命,第未知果惬物情否耳。”其《顾曲杂言》还载有屠隆作《昙花记》事。屠隆早年与西宁侯宋世恩夫人有一段交往,时议沸腾。而《昙花记》中主人公名木清泰,于是沈德符引冯开之语曰:“‘木’字增一盖成‘宋’字,‘清’字与‘西’为对,‘泰’即‘宁’之义也。屠晚年自恨往时孟浪,致累宋夫人被丑声;侯方向用,亦因以坐废。此忏悔文也。”小说索隐也十分普遍,如《金瓶梅》的创作动机就引起了众多索隐者们的猜测。沈德符《顾曲杂言》以为是嘉靖大名士指斥时事:“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云。”袁中道《游居柿录》以为是绍兴老儒记其主人西门千户家事;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以为是嘉靖间人为陆都督诬奏,藉此发抒沉冤;宋起凤《王弇州著作》以为书中之西门庆即世蕃之化身,世蕃号东楼,此书即以西门对之。还有人以为名士即是王世贞,以西门庆影射锦衣卫陆炳,蔡京父子比拟严嵩、严世蕃,等等,不一而足。到清代,索隐批评已成为时人对待戏曲小说的一种思维定势。如李渔曾自誓所作传奇“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面,亦属调笑于无心”,但仍不免被人猜测,“好事之家,犹有不尽相谅者,每观一剧,必问所指何人”而《红楼梦》一出,种种索隐之论更是蔚为大观。由于小说卷首楔子(或者说,脂砚斋在卷首总批中转述作者自云创作缘起)开宗明义,作者径自宣称,小说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而书中的两个人物甄士隐(真士隐)和贾雨村(假语存)也指明了这层纲领性的含蕴。这样,就诚如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所说:“既然作者自己说,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将真事隐去’,书中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具有象征意义,那末,‘隐去’的‘真事’究竟是什么?由不得动人寻根问底之想。”而且这段“作者自云”的思想也并不仅仅只是孤立地存在于卷首,而是贯串于全书。在《红楼梦》中,大到总体布局,小至情节人物,都时有透露。尤其是太虚幻境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更将全书内容的真真假假,有有无无,概括得扑朔迷离。于是索隐者们大都从自己的主观臆想出发,把一些从历史著作、野史杂记、文人诗词或随笔传闻中搜集到的材料,牵强附会地与《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互相比附、对照,从而去探寻追索《红楼梦》所隐去的“本事”和“微言大义”。这就形成了著名的红学“索隐派”,且有“早期索隐派”、“民国索隐派”、“新索隐派”之称。早期索隐诸说主要有周春《阅红楼梦随笔》提出的“张侯家事说”;无名氏《谭瀛室笔记》载护梅氏所力主的“和珅家事说”;舒敦《批本随园诗话》提出的“傅恒家事说”;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载乾隆皇帝倡导的“明珠家事说”;孙静庵《霞阁野乘》提出的“宫闱秘事说”。民国初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这三部自成体系的索隐派红学专著相继问世构成了“民国索隐派”。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认为《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也”。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以为“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则不仅继承并大大发挥了前两者的基本观点,而且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索隐扩大化,邓氏认为《红楼梦》有“原本红楼”和“曹氏红楼”两种。“原本红楼”是“明清兴亡史”,是对顺治皇帝及其满汉朝臣的指刺;而“曹氏红楼”则以“双管齐下之法”,将“原本红楼”的“明清兴亡史”扩展为“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朝史”。三索隐批评非语言意义上的真实表达由上可见,索隐批评各论著的内容及作者的著述动机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所采用的主观的索隐方法和对文学作品的曲解却是一致的。他们不视想象和虚构在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频频使用“拆字”、“谐音”、“分身”、“合写”等等猜谜式的索隐手法,牵强附会地将历史事件及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将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划上等号,论证某某“影射”某某、某某是某某的“化身”。虽然诚如蔡元培先生在回答胡适先生所谓索隐是“猜笨谜”时所辩解的那样:“况胡先生所谥为笨谜者,正是中国文人习惯,在彼辈方以为必如是而后值得猜也。《世说新书》称曹娥碑后有‘黄绢幼妇外孙赍臼’八字,即以当‘绝妙好辞’四字。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境飞上天。’以藁砧为夫,大刀头当还。《南史》记梁武帝时童谣有‘鹿子天城门,城门鹿子开’等句,谓鹿子开者,反语为来子哭,后太子果薨。自胡先生观之,非皆‘笨谜’乎?《品花宝鉴》以侯石公影袁子才,侯与袁为猴与猿之转借,公与子同为代名词,石与才则自‘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之语来。《儿女英雄传》自言十三妹为‘玉’字之分析,非经说穿,已不易猜。又以纪献唐影年羹尧,纪与年,唐与尧虽尚简单;而献与羹则自‘犬曰羹献’之文来。自胡先生观,皆非‘笨谜’乎?即如《儒林外史》之庄绍光即程绵庄,马纯上即冯粹中,牛布衣即牛草衣,均为胡先生所承认(见胡先生所著《吴敬梓传》及附录)。然则金和跋中之所指目殆皆可信。其中如因范蠡曾号陶朱公而以范易陶,因萬字俗写作万,而以萬代方,亦非‘笨谜’乎?”但其结果不仅将文学作品拆解得面目全非,使其文学性、形象性、审美性丧失殆尽,而且“分身法”与“合写法”的利用,还导致了索隐派著作的顾此失彼、自相矛盾。因此,从纯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索隐批评著作实已大大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确轨道。诚然,与《春秋》有隐微曲折的笔法一样,文学作品中有时某些字句也确是有弦外之音,有暗示的作用。但是解释这种弦外之音时,要说得准确,不能随意发挥。更不应到没有弦外之音的地方去找弦外之音。换言之,索隐批评的前提必须是文本的隐约其词,或隐其人而实其事,或实其人而隐其事,或人事俱隐,如此才有索隐的必要。若王世贞的《鸣凤记》明斥严嵩、郑豹先的《白练裙》揶揄屠隆、王百穀。原作是明确的时事剧、谐谑剧,自然不存在索隐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而不是借弦外之音来反映现实,表现思想的,它以虚构的的人物情节取胜,即使是生活中有原型,一般也要隐去其真实姓名、事地,在情节上有所虚构,在思想意义上有所超越、所谓杂取种种,以成典型。因此评论时若仍一味探究其本事原型,或作者具体的初始的触发点,便往往会降低对作品思想意义的认识。而且如果真要到作品形象中去“抉微索隐”,去寻找“微言大义”,那“微言大义”是永远附会不完的。总之,与今文家对《春秋》“微言大义”的发掘常受后人指责一样,索隐批评并不是一种纯然的艺术表现或艺术创作规律的分析,而往往是藉以指明作者具体的创作意图或目的的一种主观臆测,故亦多为后人所诟病。然而,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唐(内蒙古)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自动饮料吸管包装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瓦采购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休闲渔业鱼塘租赁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合同评审流程
- 2025年度资产抵押债务清偿与执行协议
- 2025年度服装厂与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合作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运维外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系统设备预防性维护与维修保障协议
- 科技在电竞酒店智能会员服务中的应用
- 歌剧卡门课件教学课件
- 工程投标文件范本完整版
- 小学二年级开学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 光伏发电绩效考核管理
- 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市场趋势与竞争分析
-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全
- 正是橙黄橘绿时读书分享好书推介感悟教学课件
- 舌尖上的美食中国美食文化北京小吃介绍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航空乘务员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件:《找规律》获奖课件(34张)
- 合租合同模板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